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3&rec=69&run=13

【概况】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3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27.88万亩,总产303.86万吨,平均每亩单产483.95公斤;棉花面积10.16万亩,比上年减少5200亩,总产8300吨,减少468吨,平均每亩单产82公斤,减少0.4公斤;花生面积78.48万亩,增加1.17万亩,总产23.16万吨,增加0.75万吨,平均每亩单产295.2公斤,增加5.2公斤;麻类面积306亩,减少200亩,单产146.7公斤,减少6.2公斤,总产44吨,减少37吨;烟叶面积57亩,减少2亩,总产10吨,减少2.4吨,平均每亩单产175.4公斤,减少34.7公斤;药材面积9900亩,增加1200亩,总产4700吨,增加1200吨,平均每亩单产473.1公斤,减少27公斤;蔬菜面积201.75万亩,减少4400亩,总产775.46万吨,增加15.26万吨,平均每亩单产3851.9公斤,增加84公斤;瓜类面积4.59万亩,减少2700亩,总产15.09万吨,增加1600吨,平均每亩单产3286.8公斤,增加209公斤;其他作物7.98万亩,增加2700亩。种植业完成增加值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均有所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发展迅速。年内,在工商局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69家,总数达到3338个。区域布局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其中泰山区苗木花卉、女儿茶,岱岳区设施大棚、桑蚕生产、中草药,肥城市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新泰市黄花菜、池藕、覆膜土豆,宁阳县有机蔬菜、双孢菇,东平县大蒜、鸡腿菇等带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地市场。

【粮食生产】 年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印发《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实施意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现金补贴和良种补贴,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食作物面积627.88万亩,总产303.86万吨,平均每亩单产483.95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12.39万亩,每亩单产453.97公斤,总产141.82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15.79万亩,每亩单产513.6公斤,总产162.04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86.48万亩,每亩平均单产534.6公斤,总产153.16万吨。大豆播种面积15.44万亩,每亩平均单产191.7公斤,总产2.96万吨。全市6个县(市、区)分别建立小麦、玉米十亩攻关田、万亩示范片各一处。小麦十亩攻关田每亩单产均超过700公斤,平均716.09公斤;万亩示范片每亩单产均超过600公斤,平均633公斤。玉米十亩攻关田每亩单产均超过900公斤,平均908.5公斤;万亩示范片每亩单产均超过700公斤,平均709.8公斤。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的省长指挥田每亩单产达到1056公斤。小麦每亩单产过500公斤、玉米每亩单产过600公斤的整建制乡镇分别达到28个。顺利完成全年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保险,其中新泰市、肥城市、东平县3个试点县(市),共承保小麦、玉米、棉花203.86万亩,比上年增加50.36万亩。3个试点区域承保小麦96.76万亩、玉米105.64万亩、棉花1.459万亩;出险面积9.63万亩,其中小麦出险面积3.69万亩、玉米出险面积5.94万亩;理赔金额686.9万元,其中小麦理赔305.3万元、玉米理赔381.6万元。全市落实国家、省补贴资金1645万元,各县(市、区)配套18万多元,采购各类物资700余吨,印发“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明白纸”12万份、“山东省小麦‘一喷三防’惠农政策明白纸”80万份。

【蔬菜生产】 年内,全市完成蔬菜面积201.32万亩,减少4300亩;总产775.46万吨,增加15.26万吨;平均每亩单产3851.9公斤,增加84公斤。瓜类面积4.59万亩,减少2700亩;总产15.09万吨,增加1600吨;平均每亩单产3288公斤,增加209公斤。重点加强设施蔬菜、特色蔬菜生产,以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为目标,提倡多种种植模式,多措并举促进全市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肥城的有机蔬菜、“两菜一粮”,新泰的黄花菜等调整模式全省知名,“两菜一粮”模式被列为省重点推广技术。发展有机蔬菜,提高有机菠菜、有机绿菜花、有机胡萝卜等作物生产水平,提升蔬菜安全问题。争取省菜篮子项目到5个,严格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要求,积极建设,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并上报省农业厅申请验收。

【茶业生产】 全市新发展茶园3566亩,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采摘面积8000亩,产量350吨。茶叶加工企业或合作社达到50家,注册商标达到50个。成立“泰山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合力推动泰山茶产业发展。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泰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订《2012年泰安市泰山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泰安市茶叶种植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市财政拨款6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业生产。成立泰山茶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组、泰安市茶叶协会、泰山茶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制订技术规程,开展指导培训,搞好茶叶基地、生产企业技术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保障泰山茶质量。抓好源头种植关,引进无性系新品种,不断更新茶叶品种;购置进现代化炒茶机械设备,稳定茶叶成品质量。举办泰山茶商标包装装潢点评展,征集各类泰山茶包装装潢73件,对商标使用问题进行一一点评,规范泰山茶商标使用。注重宣传泰山茶,举办“泰山茶展示会暨第二届泰山茶炒茶技能大赛”和“泰山茶——情传天下”大型施茶公益活动,精心制作并在泰安市电视台播出16集电视宣传片《问道泰山茶》。“泰山绿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链接·
泰山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泰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泰山西北麓灵岩寺寺主降魔禅师让侍者从野生茶树摘下鲜叶,煮成羹汤,加上米粉、油膏,让众僧饮用,其后寺内寺外“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延至宋、明、清各代古籍中都有泰山种茶的记载,其中《红楼梦》第63回有喝女儿茶的描述。上世纪初,美国旅行家爱得家·盖洛,在他的《中国五岳》一书中还这样记述:“泰山中一些寺院专门种植茶叶,中天门附近就种有一种特别的茶叶,其包装盒上标有这座圣山的名字。”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泰山茶”品牌。民国时期,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底,爱国将领冯玉祥第二次隐居泰山时,曾引种茶树,将江苏友人送来的万株茶树,分送各地试种,并派人到南方考察种植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多次号召引种茶树。在上世纪60年代山东省实施的大规模南茶北引过程中,泰安曾成为成功引种茶树较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成为国内纬度最高的种茶地区。泰山南麓的樱桃园以及其他县(市、区)还零星保存有这一时期的茶树,有些还一直在采茶,发挥着经济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名优绿茶产业的兴起,茶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泰安市茶产业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近几年,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泰山茶产业的发展,出台《关于泰山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泰山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从资金、技术、设备、宣传推介等方面入手,不断营造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到年末,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133公顷(1.70万亩),引进、试验示范20多个新品种新品系,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增加到50家。全市干茶年产销量达到350吨,销售额2亿元,茶农亩收益达到1.20万元,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泰山茶品质不断提高,2012年12月农业部正式批准使用“泰山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一批名茶品牌脱颖而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知名度,泰山茶注册商标增加到50个,“碧霞春”牌泰山白茶在第九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金奖;“金女儿”牌泰山绿茶、泰山红茶在第二届“国饮杯”全国大赛中分别获优质茶称号和一等奖;“女儿茶”、“五岳独尊”茶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在2012中国泰安(泰山)平安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暨博览会上,举办了炒茶技能大赛,泰山茶还被评为泰安标志性旅游商品“泰安四宝”之一。泰山茶文化已成为中外游客普遍认同的泰山文化元素。

泰山茶的品质特点
1.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对泰山茶特定品质的影响。
泰山茶生长在山东鲁中山区北部(北纬35°38′~36°28′,东经116°02′~117°59′),区内以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等多种地貌,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泰安属于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97mm。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和沿海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日照长,光资源丰富,春秋季干旱、冬季寒冷。区内年平均温度13.0~13.6℃,光照条件丰富,年日照百分率达51%,平均空气湿度为66%,季节性温度变化显著,1月份平均气温为全年最低,可降至-11℃,4月、10月的平均温度≥10℃,5月、9月平均温度≥20℃,7月平均26.5℃为全年最高,属于茶树种植的次适宜区(茶树种植区域的临界温度13℃)。泰山周边是60年代“南茶北引”茶树自然栽培成功(沿海地区除外)的最北界。
泰山茶产区主要处在泰山景区及周边乡镇的大津口乡、省庄镇北部、岱岳区黄前镇、下港镇及天平办事处和道朗镇北部、肥城市潮泉乡北部,徂徕山周边的岱岳区良庄镇和房村镇北部、徂徕镇南部、新泰市天宝镇西部、莲花山周边的新泰市泉沟镇和翟镇北部的砂质壤土的酸性环境(PH值为5.0~6.5)中,泰山茶产区土壤可给态微量元素Ga、Fe、Zn、Cu总体含量高于山东其他茶区的含量;与山东省土壤平均水平相比,泰山茶产区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高。境内无污染重工业,当地政府重视环保,境内环境质量较好,空气水质指标达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
泰山茶茶园海拔高度一般在200m~800m之间,茶叶生长季节(春秋季节)气温低,光照较弱,降雨量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茶树新梢生长缓慢,营养物质积累多,夜间呼吸作用较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茶叶中具有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以及含有大量对人体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微量元素。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茶叶生化分析得出,泰山绿茶中铁的含量高出正常值的2.87倍,磷的含量高出正常值1.7倍,儿茶素总量14.0%。
2.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对泰山茶特定品质的影响。
泰山茶产地选择背风向阳的半山坡,旱能浇、涝能排,土壤、灌溉水无污染,远离厂矿企业,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泰山茶的栽培管理多采用速生茶矮棚密植技术。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泰山茶的越冬防护难题,不仅使新建茶园能够提前两年进入采茶期,还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使茶农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推动了泰山茶产业的发展,该项技术在1998年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泰山林科院还开展“山东茶树良种选育”课题研究,针对泰山气候特点对茶树生长的不良影响,对引种三十年来已被驯化变异的茶树优良单株,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选择,通过进行扦插及田间对比试验,选择出了鲁茶8号和鲁茶44号两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良品种。2006年,通过山东省林木良种专业委员会审定,鲁茶8号定名为“罗汉1号”茶树良种,在北方干旱气候条件下扦插成活率达到90%以上,成果不仅填补山东茶树优良品种的空白,而且将使泰山茶树栽培向良种化和现代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由于泰山茶种植中普遍采用大棚越冬,其种植栽培技术与南方产茶区的露天栽培有很大差异。而且北方特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泰山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成品茶叶中农药残留值低,泰山茶的内在品质优于一般的南方茶,与南方产高山茶品质相当。泰山茶栽培品种主要有:黄山种、祁门褚叶种、福鼎大白、淳安鸠坑种、舒茶早、泰山罗汉、迎霜、白毫早、碧香早、黄金茶、金萱、中茶108、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等,无性系、有性系兼而有之。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泰山茶独有的“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具有纯正浓郁的板栗香型”的品质特点。

【植物检疫】 ①做好植物检疫宣传培训。以全国植物检疫宣传周和《山东省农业植物检疫办法》颁布十周年为契机,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检疫宣传20次,发送短信1000条;张贴标语92条;召开座谈会3期;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人数达479人次;设立现场咨询点8个,现场咨询人数达66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300份。②搞好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重大植物疫情的调查防控。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全面负责方案制订、疫情监测和指导防治。全市先后出动1200人次,分别对5000个冬暖式大棚、10万亩陆地大田作物开展扶桑绵粉蚧、瓜类果斑病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等疫情普查。开展阻截带疫情监测,认真记录监测情况,及时汇总整理并上报省植保站。③搞好检疫登记管理。先后对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农大种业、山农种业、鲁中种业等单位的小麦、黄瓜、花生制种田进行严格产地检疫,共检疫小麦17.20万亩,生产合格良种6.88万吨;产地检疫黄瓜1400亩,生产合格良种81.9吨;产地检疫花生3200亩,生产合格良种640吨;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书226份,产地检疫合格率达100%;签发植物检疫证书4477份,调运无危险病虫种子1.83万吨,苗木2821多万株;新办理和换发检疫登记证25家单位。④开展统一供种企业检疫执法检查。对辖区内统一供种8家单位进行检疫专项检查。全市统一供种企业共申报产地检疫面积11.75万亩,收储良种2.74万吨;签订合同统一供种1.96万吨,全市实际统一供种1.83万吨,种子来源全部是自繁。调出种子8200吨,库存种子900吨。自繁种子全部办理产地检疫手续,经产地检疫合格后开具产地检疫合格证;调出种子全部开具调运检疫证书。通过检查,没有发现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年内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共发生3852.57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2.38级。防治面积3560.07万亩次,其中,病虫害发生2984.34万亩次,防治2724.86万亩次;农田草害发生816.23万亩,化学除草790.21万亩;农田鼠害发生25万亩,防治18万亩。防治东亚飞蝗16万亩,完成“不起飞、不成灾”治蝗目标。经大力防治,共挽回粮食损失49.59万吨、棉花1600吨、花生2.24万吨、蔬菜129.73万吨。①搞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推进测报体系建设,完善县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村基层测报点相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全市基层测报点达25处。开展病虫害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提高调查数据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科学性。突出对东亚飞蝗、条锈病、二点委夜蛾等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为准确发布预报提供可靠依据。②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小麦条锈病、黄化叶病毒病、赤霉病、东亚飞蝗等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极大的重大病虫,及早部署防控工作。提前制订防治预案、意见、防治通知等,适时指导农民群众开展防治。做到“预警及时、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严防突发性、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在全市范围内的暴发成灾;加大病虫防治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和推广力度,在重大病虫和主要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及重点区域,组织强化督导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及时、彻底、高效,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发展农业合作社、协会、农资经营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覆盖率。年内,全市开展专业化病虫防治面积203万亩次以上,比上年增加77.5%。③加大绿色控害等植保新技术推广。以开展“2012年山东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年活动”为契机,推广应用以杀虫灯、性诱剂、色板诱杀为主的理化诱控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一批以蔬菜、花生、茶树等作物为核心的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成果及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植保专项关键技术等,以精准、规范用药技术为基础,修订农业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建立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支撑体系;做好新农药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高毒农药替代步伐。全年共试验新农药30项,主推技术5项,示范技术组合套餐2项。搞好植保技术培训,全年举办新植保新技术和农药知识培训班20期,培训人次1万人次。(张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