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2&rec=143&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有地方税务(简称地税)机构48个,其中市级局1个、县级局6个、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4个、基层分局(中心税务所)37个,在职职工1090人。全市纳入地税管理的纳税人8.03万户,其中企业2.56万户,个体工商户5.25万户,临时和无证照业户2257户。全市地税总收入90.94亿元,比上年增长54.31%,增幅居全省第1位,其中各项地税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26.77%,增收15.77亿元。市地税局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学习型组织优秀单位,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被省地税局评为山东地税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市文明委评为十大文明示范行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税源管理】 将377项开工的项目纳入管理,入库税款13.33亿元。3130户企业汇缴申报企业所得税,补缴税款1.74亿元;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上线企业1.4万户,扣缴61万人次,涉及税款3.5亿元;受理12万元以上收入者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3845人,补税906万元。对96户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剥离,新增税款1.17亿元;对全市未办证的12万多套存量房作摸底调查,增收房产税2200万元;清算土地增值税管理项目33个,补缴税款3694万元。

【税收征管】 全市126个行业、4.6万户个体工商户实现微机定税,定税额3771万元。全市清理欠税177户,清理税款4313万元。坚持以票控税,新安装税控装置1035台,新增税款1180万元。与公安经侦部门配合,对餐饮娱乐等重点行业的228户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查获非法发票3758份,涉及金额141万元。加大与工商、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采集综合治税信息21.54万条,涉税信息7.98万条。加强新农村建设税收管理,搭建政府、社会、地税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控管机制,入库税收1.47亿元。加强个人股权转让的源泉控管,委托工商部门代征,代征9208户,入库税款1031万元。评估纳税人358户,评估入库税款1.08亿元;处理税收预警信息5120户(项),补缴税款3372万元。

【税收执法】 加强收入质量管理,健全完善收入质量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化监控和人工监控有机结合,加大对基层一线的监督检查,有效化解执法风险。开展以缴纳营业税为主的资本交易项目、广告业、房地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税务检查,对交通运输、煤炭采掘行业代开发票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查补入库税款1.32亿元。开展泰城范围内的漏征漏管户专项清查,清理236户,入库税款138万元。推进基层集中办公,集中整合办税服务厅,新泰市、肥城市实现集中办公。抓基层中心所标志形象规范化工作,规范主体形象标志,完善指路导引牌、单位标志牌、办公区域分布示意图等项目11个。

【纳税服务】 年内,市地税系统为2195户中小型微利企业办理减免税手续,减免企业所得税183万元;为7户企业办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手续,减免税款1306万元;为19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款7513万元。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纳税人”和“纳税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加强基层单位集中办公后的纳税服务,采取设点服务、预约服务、定期服务、上门服务等措施,方便纳税人。深化“一站式”服务,完善办税流程内控机制,优化办税服务。

【队伍建设】 全市调整交流县级局局长3人,新提拔2人,轮岗交流科级干部3人,对在一个地方工作3~5年的实行轮岗交流。每季度组织1次岗位练兵暨大比武考试。加强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培训干部职工239人;在扬州税务学院举办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45人;在山东科技大学举办稽查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人员60人;开展各类短期培训12期,培训人员320人次。组织参加全省地税系统第二届登山友谊赛,获团体总分第1名。举办书法、摄影等文体活动14场次。组织参加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争创和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完成各级青年文明号的复审,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查。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纠风部门和广大纳税人的联系沟通,聘请特邀监察员19名。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地税局“阳光政务热线”及市“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市地税局在2011年度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居全市行政执法类第2名。

【年度税收分析】 ①地税收入总量、增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地税收入总量首次突破90亿元,比上年增长54.31%,增量达到32亿元。②各级次收入协调发展,市县级收入贡献突出。中央级收入实现11.49亿元,增长28.77%,增收25.67亿元;省级收入实现7.29亿元,增长22.76%,增收1.35亿元;市县级可比口径收入实现55.93亿元,增长26.90%,增收11.86亿元。市县级收入增量首次突破10亿元。其中,泰安城区实现可比口径地方级收入30.43亿元,增长24.67%,增收6.05亿元。③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产发展后劲不足。二、三产业全口径收入比重为52∶48。其中,二产实现47.45亿元,增长50.08%,增收15.83亿元,主要增收行业集中在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三产实现43.4亿元,增长58.95%,增收16.1亿元,主要增收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剔除耕地占用税、契税和水利基金,二、三产比重为54∶46。其中,二产可比口径实现40.36亿元,增长27.66%,增收87.43亿元;三产实现33.96亿元,增长24.38%,增收6.67亿元。上半年,三产实现25.79亿元,增长48.73%;下半年,受房地产业大幅下滑影响,三产实现17.61亿元,下降0.39%,减收530万元,受政策制约发展后劲明显不足。④受宏观经济影响,收入呈现前多后少局面。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地产成交量迅速萎缩,带动相关行业快速下滑,使地税收入上半年明显好于下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各项地税收入53.61亿元,占全年收入的58.95%,同比增长40.7%;下半年实现37.33亿元,占全年收入的41.05%,同比增长10.22%。⑤收入质量提升,收入基数减少。按照省地税局的要求,对收入质量进行集中检查、清理和退库,办理误收退税5.55亿元。从征收单位看,退库主要集中在东平县、宁阳县、泰山区、新泰市和市局直属分局;从分税种看,退库主要集中在资源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⑥税种结构有所变化,主体税种支撑作用显著。受房地产行业下滑影响,三大共享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现44.78亿元,增收8.88亿元,占可比增收额的63.80%。共享税增长24.69%,略低于收入平均增幅,比重降低0.72个百分点。⑦各单位超额实现收入任务,但区域间不平衡。从总量上看,除泰山风景名胜区分局和涉外分局外,其他征收单位收入均过亿元。新泰市、肥城市收入分别突破16亿元和15亿元,占全市的43.02%;市直实现9.57亿元,占全市的12.81%;泰山区超过8亿元;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收入超过6亿元。从增量上看,除经济开发区分局、直属分局和泰山风景名胜区分局外,其他征收单位增收额均超过亿元,其中肥城市增收3.3亿元,泰山区、新泰市和东平县增收超过2亿元。经济开发区分局由于受泰开电气集团收入下滑影响,实现收入目标的84.27%。⑧民营经济增收是拉动地税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1~11月,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15.5%,同比降低3.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0.2个百分点;实现可比口径地税收入55.58亿元,同比增长28.86%,增收12.45亿元,是地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收动力。⑨重点税源税收贡献突出,但一次性增收因素较大。年内,全市规模经济发展较快,按独立纳税人统计,地税收入过千万元的159户,比上年增加62户,实现全口径地税收入40.74亿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44.80%。纳税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19户,实现地税收入7.28亿元,比重为8%;纳税5000万元至10000万元7户,实现地税收入5.17亿元,比重为5.69%;纳税过亿元3户,实现地税收入6.32亿元,比重为6.95%。但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收入中一次性增收因素达10.6亿元,占年纳税千万元以上收入的26%,对总收入的拉动作用较大。⑩政策性减免杠杆作用显现,优化经济、关注民生职能增强。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地税收入1.52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4%,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免1.1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进步。(曹丙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