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1&rec=89&run=13

【概况】 年内,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①推动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对全市LED产业、RFID产业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5家企业参加全省RFID产业发展和应用大会,组织全市57个企事业单位127人参加第五届中国(济南)国家信息技术博览会,5个项目列入省信息化重点项目在会上发布。搭建动漫产业产、学、研、用平台,探索高校进企业、企业互联合的发展路子,泰安市壹山圣影数码动漫产业公司、泰安瑞和动漫文化传播公司等带动了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②推动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泰盈科技发展迅速,公司拥有高标准呼叫中心坐席2000个、电信级中心机房1.5万平方米,服务客户愈2亿户,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山东省信息服务业企业”。电力系统嵌入式软件生产龙头企业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拥有软件著作权6项,年内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矿山安全生产成套解决方案龙头企业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拥有软件著作权14项,年内该公司主持的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个科研项目列入省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③提升信息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2个、省级园区和省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1个,拥有电子信息类技术中心7家(省级4家)。泰山软件园公共EDA实验室、企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已经投入使用;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温度计量实验室、公共矿用高低压电器设备检测平台等技术服务平台正在建设。④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组织开展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系统,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新水平。年末,全市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万线,光缆进村到户,实现全市村村通电话、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乡镇政府网站建设比例达到90%,行政村建设网站数量超过300多个。推进移动信息化与农业的融合,推出“农信通”、“农资通”、“村务通”等农村信息平台,建立农业生产远程监控和诊断体系、农产品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为农民提供科技兴农信息、农产品流通信息、村务信息、文化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满足农业信息“到田间、到大棚”的需求。⑤推进电子政务和重点领域社会事业信息化。召开全市电子政务推广现场会,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及使用,促进政府网站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推进“平安泰安”建设,将政务信息化应用嵌入到电子报税、电子报关、平安建设、质量安全监管、社保医疗等政府行政管理环节,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努力提高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市政府与联通公司签订“无线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无线城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在无线电子政务、公众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试点,其中泰安卫校建设全市首个一卡通综合应用平台、新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执法通”项目、国华时代数字化智能小区样板间建设、泰安市综合信息化旅游平台建设、新泰市党政机关综合办公系统、肥城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等,取得较好效果。(高 健)

【无线电管理】 年内,围绕“管好频率、管好台站、管好秩序”,推进无线电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①合理配置无线电频率资源。完善频率台(站)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资料,准确掌握无线电台(站)的变化情况。做好无线电频率台(站)审批和监管工作,定期检查无线电设备,严格按照规定批准设立无线电台,全年新增无线电设备12台套。推动3G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建设,召开专题会议,对已建和拟建3G基站选址、验收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②加强无线电台(站)管理。组织对泰安辖区内设置使用的5.8GHz、2.4GHz频段无线电台站进行全面检查,共检查台站117个、无线电发射设备133部。开展调频广播电台专项检查,对发射参数不合格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改正。③无线电监。测贯彻落实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报告制度,加强日常监测,完善值班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监测月报。对干扰民航、卫星电视、泰安交警专用频率等情况,及时进行查处。加大对不明信号的清理力度,净化电磁环境。④做好重大考试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全年完成各类国家统一考试无线电安全保障17批次,干扰作弊信号32个,没收作弊设备24台套,有效遏制利用无线电发射设备作弊的势头。⑤无线电设备维护和更新。落实《机房设备维护管理制度》《机房值班员守则》《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等,定期按照规定对机房内各类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对所属移动监测车、泰安高山站监测系统进行巡检,更换泰山监测站铁塔。⑥无线电管理宣传。开展无线电管理宣传月活动,制定《泰安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开展无线电管理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细化宣传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