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1&rec=73&run=13

【概况】 2010年,按照“创新做强,投入做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改投入,狠抓技术创新,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创新增强、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①推动工业调整振兴。2010年3月3日成立工业调整振兴指挥部,市长李洪峰任总指挥,副市长闫新建任副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市经信委);指挥部下设大企业培植分指挥部、大项目建设分指挥部、技术创新及产品结构调整分指挥部、品牌培植分指挥部、产业集群培植分指挥部、企业改革改制分指挥部,分别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工业调整振兴的主要任务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围绕产业集群发展、企业培植、项目建设三大重点,抓好“四个一百”工程(培植100个重点企业;重点实施100个技改项目,100个技术创新项目,100个节能、管理、质量奖项目),培植10个产业集群,突出抓好调结构、增后劲、强素质、促节能、抓特色、培骨干6项措施,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力争经过3~5年的奋战,工业经济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即在全省占比达到5.79%以上),至少前移一个位次。年内,根据市工业调整振兴指挥部制定的工作方案和各分指挥部分别制定的相应工作方案,组织精干高效有力的工作班子,明确了目标、措施、责任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②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12.3∶55.8∶31.9,调整为2010年的9.5∶53.6∶46.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2%,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比为78.7%。轻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占比达到50%,比2005年下降9个百分点。③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65户,比2005年增加599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9年增长16.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4.3亿元,比2005年增长287%,年均增长31%,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904亿元,年均增幅超规划目标6个百分点;利税467.8亿元,比2005年增长322%,年均增长33%,超出规划目标196亿元,年均增幅超规划目标8个百分点;利润299.1亿元,比2005年增长387%,年均增长37%,超出规划目标157亿元,年均增幅超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8.5%,比2005年提高90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培植】 2010年年初,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从13个方面为重点工业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004年到2009年,市政府连续6年对纳税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与企业家进行表彰,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从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奖励纳税大户及优秀企业。2010年度,对纳税大户及优秀企业奖励资金220万元。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比2005年户均收入增加1亿元,增幅达10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693户,比2005年增加518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53户(比2005年增加42户)、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2户(比2005年增加1户)。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97户,比2005年增加582户,其中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70户,比2005年增加60户。泰开电气等骨干企业5年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近4倍。

【技术改造】 2010年,全市工业在建技术改造项目856项,完成投资457.2亿元,同比增长23.4%。“十一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6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8倍,年平均增长24.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4.1%上升到70.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35.3%上升到36%。建设过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569项,比“十五”期间增加406项。技术改造加速技术装备更新换代,机械、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50%以上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水平,69%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0年,全市有6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里资金支持的六大类项目,总投资117亿元。列入省重点产品结构调整的28个项目进展顺利,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完成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65.45%。至年底,已有18个项目竣工投产。列入第三批省扩大内需调控资金项目12项,项目计划总投资32.1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17个项目列入中央投资计划(3个列入新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计划、2个列入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5个列入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总投资84918万元,下达中央投资2920万元,年末已完成投资35704万元,其中使用中央投资1945万元。5个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已有4个项目竣工投产。

【技术创新】 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产学研联合已形成普遍性和多元化的格局。2010年,全市新增省级技术中心8家、省重点技术中心2家、市级技术中心28家、市创新型企业22家。技术中心总数达到国家级4家(含国家级分中心1家),比2005年增加1家;省级42家,比2005年增加29家;市级83家,比2005年增加61家。省重点技术中心达到10家,创新型企业总数达到102家。“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技术创新项目4355项,其中,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计划项目1245项,达到国际水平的185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4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654项。②实施名牌战略,培植名牌产品。全市工业产品累计拥有中国名牌6个(比2005年增加3个)、山东名牌104个(比2005年增加50个),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5个(比2005年增加1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04个(比2005年增加64个)。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全面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联合、品牌建设、装备产业和质量工作,并在完善投入机制、创新队伍培植、落实创新政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年共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130项(列入国家、省、市立项计划340项),投产453项;争取各级财政拨款3000余万元,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所得税额8900余万元。其中,蓝景公司的“渗透汽化膜材料及其应用”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华鲁公司的23米船用卷板机列入国家“高档数控机械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泰山工程机械公司DGY70H型履带式吊管机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项目;电力设备公司的750千伏变压器、220千伏牵引变压器,泰开电气公司的1100千伏断路器,特变鲁缆公司的新型倍容导线,泰山玻纤公司的风力发电和气瓶用纱,航天特车公司的120吨自卸车,泰山集团公司的秸杆发电锅炉,康平纳公司的无模化铸型数控成形机,德普化工公司的碳酸二甲脂,众诚公司的矿用电气产品,力博机电公司的“液体粘性可控制动器”,蓝光公司的中国数字矿山全面解决方案等创新项目正在顺利实施。组织培育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2个、工业设计优秀产品6个。在全省产学研(工业设计)展(销)洽(谈)会上,重点展洽的6个产品,荣获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1个和创新奖1个。蓝光软件公司、普瑞特机械制造公司等21家企业被授予泰安市创新型企业称号,受到市政府表彰奖励。

【重点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培植取得较大成效,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跨越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6亿元,比2005年增长390%,年均增长37.5%。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9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均增长42.5%。“十一五”期间,优势产业年均增幅比传统产业高5个百分点。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设备更新,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对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康平纳科技产业园,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企业实现由单一传统纺织业向纺织及装备制造业转变,由一般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东平瑞星粉煤气化项目利用航天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全国首创。肥城石横特钢高强度钢项目,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提升,产品性能大幅提高。新泰中选机械掘进洗选设备制造项目、宁阳山能机械工业园项目,引进国内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提升采煤行业的装备水平。华鲁锻压公司的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泰山区泽诚数控机械等项目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推进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②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植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努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泰邦生物免疫球蛋白技改项目、诺和诺泰生物制药项目、同兴制药、富硕光电、银河光电科技、博达光电晶体材料、桑乐光热设备、恒瑞科技等新医药、新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项目,成为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亮点。尤洛卡公司的主导产品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火炬计划;泰开电力电子产品全部自主研发,获得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项;肥城一滕化工新上产品医药级纤维素、东平光大集团新上淀粉醚均填补国内空白;赛特电工是中国电磁线行业标准起草单位。银河光电科技LED生产项目、泽诚数控机械制造项目、盛源粉体项目、北大先行锂电池材料项目、沃克控制阀门生产项目等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③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促其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11家整车生产和改装企业,69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3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产品不断向高端发展。青年汽车填补了泰安市轿车整车生产的空白,新上的重汽工业园特种车、宁阳嘉泰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输变电设备产业已发展到102家企业,以泰开电气工业园、特变电工华东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山东合浩通工业园为主体,形成多极竞相发展的格局。新材料产业已发展到60家企业,形成泰山复合材料工业园、泰山石膏工业园、岱岳区石膏工业园三大园区,肥城、泰山区土工材料两大聚集区。
煤炭工业 煤炭价格稳定上涨,原煤产量稳定,洗精煤产量较大幅度增长;新汶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泰丰矿业集团及明兴集团等大企业生产效益保持大幅增长。2010年,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4.10亿元、利税138.90亿元、利润85.64亿元,分别增长29.78%、46.61%和54.06%。
汽车工业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65亿元、利税33.47亿元、利润21.91亿元,分别增长38.30%、45.97%和52.06%。
  输变电设备工业 行业整体竞争加剧,行业内企业一般都下调产品价格,而原材料价格上涨更造成成本上升,实现利税和利润下降。年内输变电设备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69亿元、利税35.16亿元、利润23.15亿元,分别增长17.48%、6.02%和8.36%。
  非金属新材料工业 泰山石膏等骨干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带动整个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泰山玻纤公司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价格上升影响企业利润。2010年,新材料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2.66亿元、利税45.55亿元、利润29.51亿元,分别增长27.40%、33.63%和48.65%。
  化工工业 山东瑞星化工公司、瑞泰纤维素公司和泰山轮胎公司等重点企业平稳增长。全年化工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41亿元、利税37.81亿元、利润23.97亿元,分别增长19.35%、36.43%和41.98%。
  食品工业 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整个行业平稳发展,年内山东生力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2010年,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2.04亿元、利税39.24亿元、利润23.88亿元,分别增长26.93%、38.04%和44.92%。
  纺织服装工业 生产效益平稳增长,但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对纺织行业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山东岱银集团认真分析市场趋势,及时确定调价幅度和时机,年内,调价10次,幅度达到20%以上。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客户80家;华兴公司、山东傲饰集团平稳发展。2010年,纺织服装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78亿元、利税28.12亿元、利润16.45亿元,分别增长24.62%、28.60%和37.40%。
  钢铁工业 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因素影响,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不确定因素压力加大,对企业利润空间形成很大压力,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出现亏损。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21亿元、利税14.62亿元、利润10.17亿元,分别增长39.84%、-4.91%和159.91%。

【节能降耗】 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1547吨标准煤,比2009年降低4.09%,“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02%,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泰安市“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泰安市政府被授予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称号,记集体一等功。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新矿集团、泰山玻纤等2家企业被授予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康平纳的智能化微波烘干技术及设备等3项成果获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各一名工作人员获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个人称号,记一等功;泰安市经信委等6个单位被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
“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有关方面,在推动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①完善节能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市及各县(市、区)先后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指挥部,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全面协调推动全市节能工作。②节能目标分解考核。把节能目标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计划,逐级分解到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和重点用能企业,层层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双目标考核,明确目标,落实责任。③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增能耗登记备案制度,根据项目审批情况及时调控项目方向,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至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5∶53.6∶36.9,与2005年12.3∶55.8∶31.9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同比提高2.0、3.0、1.9、2.2个和3.3个百分点。④加大节能投入。市及各县(市、区)分别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市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100余个节能项目建设,产生良好的节能和示范效果。36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计划,总投资29.8亿元,获得国家扶持资金2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节能量100万吨标准煤。⑤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一批重大节能技术和装备取得实质性突破。建设“秸秆酶解发酵燃料乙醇”等一批节能示范工程,推广“纸面石膏板余热回收利用工程”“单边回流高效散热器”等节能先进技术和装备,培育发展“山东鲁岳能源评价中心”、“山东同方公司”等节能服务机构。⑥提高节能管理水平。以国家鼓励建设的“十大节能工程”和省“三个节能100项”为抓手,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区域热电联产等技改项目118个,累计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对全市48家省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30万吨标准煤。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集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山东首家“节能超市”挂牌成立,拉开全市打造“节能之家”品牌的序幕。“泰安市通联科贸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列入泰安市第一批太阳能光热系统生产企业扶持名单,给予重点扶持。⑦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组织实施循环经济“1623”工程,推广“以矸换煤、绿色开采”、“矿山机械再制造”等一批循环经济新技术。肥城阿斯德合成氨外排废气回收二氧化碳副产4万吨甲酸工程入选“省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新矿集团以矸换煤工程入选“省循环经济优秀工程”。山东泰鹏实业公司被评选为“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企业”,新东岳集团利用废橡胶年产10万吨还原橡胶项目被评为“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项目”。⑧淘汰落后产能。倒排时间表,在2010年9月底前坚决关停列入淘汰计划的落后生产线。6月底,提前完成省政府年内下达的淘汰马山水泥两条线、20万吨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47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63.8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目标任务。关停落后焦炉4座,生产能力60万吨。关停128立方米高炉1座,生产能力13万吨。⑨节能基础工作。明确承担能源统计工作的机构,充实能源统计人员,定期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统计、计量工作检查,强化计量和统计基础工作。通过举办节能宣传周、知识竞赛、培训、展览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2010年,全面落实“降电量、挤水分、增三产、控总量”的强力措施,坚决打赢节能攻坚战。先后出台《泰安市节能降耗工作应急预案》和《泰安市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方案》,明确预警调控目标。在全市启动预警调控方案,对高耗能企业,采取限制电力供应、限制供水、停产检修、轮休、零库存等措施,将其全年生产增长控制在10%以内、能耗增长控制在5%以内。率先在全省对生产、能耗出现异动的高耗能企业实施挂牌督导强制调控。对挂黄牌的企业下达为期一个月的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挂红牌的企业,派驻工作组进行督导,实施强制调控。到年末,已下达两期调控指令,挂牌督导高耗能企业50家;列出用电量、能耗增长过快的107户企业的调控名单。对列入名单的企业指标进行周报,并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其进行调控;对节能降耗重点县(市、区)长实行约谈,逐个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企业管理】 ①强化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在全面加强基础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步伐,以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全市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第二十四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审定推荐和2010年度管理创新优秀企业评选推荐成果78项、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申报材料49套,23项成果参加第二十四届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选,23家企业上报列入第二批“山东省诚信企业”评选范围。②企业家队伍建设。举办第八届泰安市优秀创业企业家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20位“全市优秀创业企业家”进行表彰;推荐2名企业家参加“第十八届山东省优秀创业企业家”评选并受到表彰,推荐1名企业家参加2010年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并受到表彰。③企业教育培训。按照“企业自主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企业加强自我培训。2010年共组织开展国际财务管理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资格培训班6个,培训人员220人次;举办公益论坛(含企业管理专题报告会)15期,参加人员2300人。引导企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企校合作”;开展第二批“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申报推荐工作,推荐上报企业18家。④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由1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政府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市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的工作职能,调整充实办公室成员。2010年复查审核市直57个部门和单位上报559项行政审批事项,保留264项、取消149项、下放35项、合并89项、改变管理方式22项,遏制各种不合理、不规范的审批行为;清理文件1558件,其中保留890件、修改95件、废止573件;受理各部门(单位)到企业检查、收费备案申请95份,取消及合并各类检查、收费4份;取消收费项目3项,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87起,实施经济制裁327.51万元,规范有关部门(单位)涉企检查、收费、行政服务等行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韩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