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1&rec=210&run=13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泰发〔2010〕19号 2010年1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强市名城建设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市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泰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争先进位,加快发展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全力推进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不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 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境界,提高标准,争先进位,抓住机遇,促进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三次产业、区域、城乡、人与环境共同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不懈开展创先争优、争做“泰山先锋”活动,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承接产业调整转移、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速推进、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资源环境制约、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等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国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期、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期、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期、信息化的加速融合期。面向未来,加快强市名城建设,是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实力还不够强,服务业比重偏低,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外向型经济明显滞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强市名城建设为奋斗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使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人居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合作,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和先进文化对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性,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使社会成员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要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突出两大重点,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发展;统筹三大产业,巩固加强农业、做强做大工业、提升发展服务业;实施四大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文化兴市战略、全民创业战略、区域带动战略;坚持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高点定位创先争优、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坚定不移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这个思路,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加快构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构建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发展体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市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以生态宜居为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推动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泰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县级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力明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单位GDP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全省要求,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展现生态泰安的新形象。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奋斗,全市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大的步伐,强市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指标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优化发展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进区域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人口加快聚集、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6)推进重点区域带动。建设泰城至磁窑高端产业聚集带,以泰安高新区为龙头,提高现有工业园的层次水平,发展新的项目聚集区,引导高端产业集中布局发展。加快泰城肥城一体化发展,发挥泰城至肥城的交通、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经济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实施大汶河综合开发战略,搞好大汶河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沿汶河旅游、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新泰、肥城、宁阳、东平要突出当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培植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新泰、肥城综合实力有新的提高,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阳、东平在全省位次明显提升。
  (7)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相对集中与合理布局。农业布局要按照“集中布局、成片发展”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原则,努力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布局要积极引导产业向重点地区聚集,向重点园区聚集,向骨干企业聚集,规划建设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服务业布局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市域和中心城区服务业功能区,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发展布局。
  (8)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四大产业,带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9)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经济带的对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发挥泰安处于“山水圣人”旅游线中的优势,打好文化牌,打造山东旅游文化产业高地。充分利用京沪高速铁路开通新优势,加强与京沪等大城市的联系,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全力抓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10)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粮食生产“三条底线”不动摇,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11)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和标准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结机制。健全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1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
  (1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稳妥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再造泰安产业竞争新优势。
(15)培强做大优势产业。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为支撑,强力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培植汽车、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车和专用车生产基地、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矿机械生产基地。
  (1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化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
  (17)培植壮大产业集群。把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集群培植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具有规模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集群,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支持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联合协作,促进各类要素向我市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骨干企业,膨胀产业规模,培植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五、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高地,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泰山文化,突出发展现代文化和旅游文化,着力打造以中华文化象征地、休闲度假胜地、国际旅游目的地为主要内涵的旅游文化产业高地,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财政的贡献率。
(18)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融合济南、辐射全省、对接京沪、面向全国、拓展海外、放眼世界”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泰山为龙头,以泰城为主体,提升泰山景区发展水平,整合大汶口文化遗址、徂徕山、莲花山、肥城桃花源、宁阳神童山、东平湖等旅游资源,集中打造泰山观光、城市休闲度假、山水特色体验等旅游产品集群,加快构建泰安大旅游产业圈。加强与周边市的战略合作,联手打造以泰安为重要节点的旅游文化圈。培育创意旅游项目,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开发高端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促进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强化旅游载体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旅游环境,增强市民的旅游城市意识,做好“吸引人、留住人”文章。
 (19)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文化和旅游文化,着力打造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品牌,以文化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节庆会展业、现代传媒业、文化艺术品业、影视动漫业和体育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多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商务、职业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餐饮、房地产、家庭与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 培育节能环保、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健康服务、会展服务、汽车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服务业。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完善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加快城镇化进程
紧紧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目标,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提高全市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21)强化泰城中心城市地位。按照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定位,高起点高水平高效能搞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坚持东西两翼拓展、南部新城开发、老城改造提升,优化城市布局,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创城”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片区组团开发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努力把泰城建设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经济文化发达、居住环境优美、对周边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商贸物流基地和山东省科教中心之一,尽快成为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
(22)加快膨胀县城。新泰、肥城、宁阳、东平立足各自实际,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新泰跨入大城市行列,肥城进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宁阳、东平加快向中等城市跨越。
  (23)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抓好重点城镇建设,发展特色小城镇,加快城市周边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城镇、交通干道沿线城镇发展,通过扩容提质,强化产业和人口聚集,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对4个国家重点镇和15个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尽快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提高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
  (24)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适应城镇规模扩大、人口聚集加快的需要,统筹搞好道路交通、给排水、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坚持综合整治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搞好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数字化、制度化水平。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核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起以充分就业为基础、保障体系健全和民生事业发达的社会发展体系。
  (25)努力扩大就业。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积极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切实发挥其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放宽市场准入、注册条件和场所安排,加大创业帮扶力度,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以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市、县、街道社区配套的四级创业服务网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帮扶力度,搞好就业培训。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26)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按照“保发、促缴、扩面、严管”的总体要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建立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优抚保障,做好转退军人安置工作。
  (27)积极推进“文明泰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突出抓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塑造和维护“平安之都、和谐泰安”的城市形象。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争当文明市民和“泰山文明使者”活动为载体,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诚信泰安”建设,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8)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力度,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对学生、老人和低收入人群开放的范围,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强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建设完善市、县、乡、村社会文化网络,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全覆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发展。
  (2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普及和规范提高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统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培养和补充的长效机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30)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坚持公益性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精神病的防治。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成一批中医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加强妇幼保健系统化管理。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规划。扎实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31)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实现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计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计生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3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加大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和全民健身场馆等设施建设。
  (3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平安泰安建设,健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稳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持久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长期稳定平安的社会秩序。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抓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工作,推进管理创新项目化、实体化,积极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引导新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有序发展。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健全完善救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和指挥系统。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调解网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搞好国防和人防教育,大力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继续做好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
  八、实施科教兴泰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转方式调结构奠定坚实科技和人才资源基础。
  (3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集中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整合科技资源,发展科技服务,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平台,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5)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和创业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引进文化旅游人才,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加快构建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人才创业扶持机制,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
(36)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的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人才优势,提高驻泰高校科技成果与泰安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转化率,推进驻泰高校更好地为强市名城建设服务。努力为驻泰高校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高校进驻高新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农业高新区创业发展。
  九、建设生态泰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泰安”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7)推进生态市建设。实施保护治理自然生态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对库区、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加大对东平湖、大汶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创建工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维持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认真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林木种质资源及濒危物种保护。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灾害应急和防御能力建设。
  (38)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水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我市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加强污染专项整治,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严格保护饮用水源,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强核辐射与放射性物质的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实现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土壤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化建设。
  (39)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0)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推行绿色消费和社会化废旧物资回收,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41)加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快能源建设步伐,合理调整能源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建立安全可靠、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优先发展电源,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推进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强油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长输管网和城市管网建设,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42)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围绕服务强市名城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大路网、大物流、大公交、新场站、新港航”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构建环保、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建设,着力搞好京沪高铁泰安站新区组团建设,推进济南泰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和聊泰铁路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山西中南部铁路出海通道泰安段建设,完成磁东、东莱线及辛泰线电气化改造。提高公路建设水平,加大干线路网改造力度,引导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全面提升公路现代化水平。加快京杭运河复航工程东平段航道和八里湾船闸建设,争取建成泰安港。
  (43)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以实施大汶河综合开发战略为突破口,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总抓手,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节约用水三大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完成“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44)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财政收入分配关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城乡低收入者、困难群体、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地区等倾斜。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全面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水平。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镇和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新发展模式。
  (45)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建立健全产业招商体制,明确招商引资的主体、实体和载体,加强园区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和指挥部招商,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举办大的招商活动,狠抓招商引资成果的落实。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着力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与服务,提升我市企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突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更多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进驻。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巩固老市场,拓展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做大做强出口优势产业,培植一批具有出口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海外经营合作。
  十二、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46)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
  (47)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在推进科学发展、强市名城建设中培养锻炼和考察识别干部。大力提倡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精神,正视问题,破解难题,确保“十二五”规划、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贯彻落实。
  (48)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品牌的理念,营造有利于投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社会成员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长效机制,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制度规定,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严肃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围绕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权谋私、知法犯法以及不认真履行职责、推诿扯皮等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努力推动各个方面的创新。制定出台扶持创新、保障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机制办法,进一步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体系和环境。
  (49)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形成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合力。保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司法公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联、侨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普法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
  (50)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为重点,以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为关键,以加强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为保证,切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自觉执行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51)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走在前头。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泰山先锋”工程,在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切实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优良作风促政风带民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泰安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