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1&rec=140&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机构101个,其中市级财政机构1个,县(市、区)级财政机构6个,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机构1个,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财政机构1个,县(市、区)开发区财政机构2个(新泰市开发区、肥城市开发区),乡镇(街道)财政机构90个。全市有会计人员5.61万人,在职职工1423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103人、中级技术职务的445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有职工212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53人、中级技术职务的56人。
  财政收支情况 ①财政收入。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10.9%,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税收收入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3亿元,完成预算的133.9%,同口径(下同)增长49%。市级税收收入12.9亿元,增长28.5%,其中,增值税1.6亿元,增长19.9%;营业税3.3亿元,增长46.4%;企业所得税1.7亿元,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692万元,增长27.1%;其他税收收入6.1亿元,增长25.6%。非税收入13.4亿元,增长76.2%。②财政支出。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75.6亿元,完成预算的111.8%,增长30.6%。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支出42.7亿元,完成预算的101.2%,增长36.3%。市级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1亿元,增长26.2%;国防及公共安全支出5亿元,增长29.6%;教育支出3.7亿元,增长8.8%;科学技术支出6835万元,增长29.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亿元,增长9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亿元,增长12.1%;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增长28.7%;环境保护支出1.6亿元,增长4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9亿元,增长26.5%;农林水事务支出1.1亿元,增长15%;交通运输支出3.1亿元,增长65%;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2亿元,下降0.81%;商务服务业等事务支出8134万元,增长187.8%;金融监管支出14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5亿元,增长17.4%;住房保障支出1686万元,下降18.9%;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011万元,增长35.2%;其他支出3.6亿元,增长520.8%。③平衡情况。按现行财政体制,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加税收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减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一般预算总财力为186.7亿元,其中市级51亿元,减去当年一般预算支出,年终滚存结余11.1亿元,其中市级8.3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0.9亿元,其中市级8.2亿元;累计净结余1969万元,其中市级1056万元,当年净结余32万元,其中市级20万元。连续24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预算执行特点 ①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稳步提升。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收增支压力,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把组织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创新征管手段,全面推进增收促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年内,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10亿元,达到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增幅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可用财力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财力保障。②主体税收增收明显,营业税大幅提升。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四大主体税收完成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随着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营业税高幅增长。全市营业税完成16.8亿元,增长46.8%,高于主体税收增幅21.7个百分点。③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统筹发展成效显著。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改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大力支持创城建设,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筹集到位资金28.1亿元,其中总平台到位资金20.9亿元,累计向创城重点项目拨付资金12.9亿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落实支农惠农补贴10.8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筹集资金8.8亿元,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开发、农村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基层保障能力,市以上财政安排对下转移支付22.5亿元、专项资金30.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9950万元,合计比上年增加13.7亿元;筹集资金3.3亿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落实资金5456万元,支持社区建设,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荒山绿化;拨付资金8041万元,支持疾病防控、疫情防治和安全生产;拨付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拨付资金4107万元,支持消防设施和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
  财源建设 围绕转调主线,坚持在转方式中增财源、在增财源中促转调。市以上财政用于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资金达9.7亿元。①支持提升传统产业。拨付资金7225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落实创新型企业和著名商标奖励资金765万元,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②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工业调整振兴、新能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累计拨付资金3080万元,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③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管好用好文化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3.4亿元,支持旅游文化以及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设立2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基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④支持扩大消费出口。发放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资金3.3亿元;拨付资金1075万元,支持万村千乡工程、农村批发市场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筹集价格调节基金2.1亿元,用于稳定市场物价;拨付资金2958万元、落实企业出口退税7.9亿元。⑤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坚持“奖、补、限、罚”多项措施并举,拨付资金3615万元,支持重点企业节能减排;落实奖补资金3310万元,鼓励淘汰落后产能。⑥创新财政扶持方式。通过实行金融信贷和技改奖励政策,新增银行贷款148亿元,鼓励企业增加投资25亿元;通过贷款贴息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贷款45.2亿元;通过实行主体税收增长返还等政策,增加基层财力1.3亿元。
  民生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①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投资2亿元,将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240元以上和100元;落实资金9.3亿元,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补助;落实资金1.9亿元,支持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等;拨付资金2184万元,支持残疾人康复、就业技能培训和孤儿、流浪儿救助;拨付资金2564万元,支持农村五保供养和乡镇敬老院建设;拨付资金1690万元,用于自然灾害救助。②教育优先战略充分体现。全市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3.3亿元、教育助学金6713万元,提高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确保各项教育资助政策落实;筹集资金1.9亿元,支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热水、热饭和取暖)工程和教学仪器更新。③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全市筹集资金4.9亿元,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统一由80元提高到120元;筹集资金1.2亿元,支持健康档案、医疗救助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资金2.8亿元,用于城镇干部职工医疗保险补助和离退休干部医疗费报销。④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认真落实就业政策,筹集资金7564万元,支持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筹集资金1.3亿元,支持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⑤住房保障工程快速推进。全市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3436万元,落实廉租房补贴资金421万元;筹集资金1.1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村住房建设。
  财政体制改革 按照依法理财和建立“阳光财政”的要求,始终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为提升理财水平的关键,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①健全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主体税收增长激励机制、资源税市级分享返还政策、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市、区财政体制上解递增办法以及取消县(市、区)上缴中央增值税和消费税1∶0.3增量返还政策,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提供体制保障。②创新收入征管手段。对市级资源环境性非税收入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对河道维护费以及房屋出租、个人股权转让等环节税收实行委托代征,并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租赁收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③规范强化预算管理。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试点工作,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体系;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对专项资金严格实行先评审、后编制,并尽可能细化到单位、到项目;建立年初预留和年底结转资金审批制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强化预算约束力。④深化支出管理改革。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38.2亿元,节约资金8.1亿元,综合节支率17.6%;评审政府投资项目1361个,评审总额56.7亿元,审减资金4.7亿元,平均审减率8.3%。⑤创新政府融资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健全“融资、建设、偿债”一体化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由单纯依赖借贷投入为主,向投入产出并举,加大经营运作、加速资金回笼转变;由单纯依赖总平台“输血”,向调动总、分平台两个积极性,分平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壮大转变。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加强暂付款清理回收,市财政回收暂付款8.6亿元,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增强支付保障能力。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闲置土地清查、非税收入征管检查等,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以“创建五型机关、构建五型财政”为抓手,“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创先争优,争做泰山先锋”等活动为契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理财能力。①抓学习促素质提升。把学习作为强本领、提素质的根本途径,全面加强干部职工理论素养、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举办县(市、区)、乡镇(街道)财政干部、农村和企事业会计人员等各类培训班41期,培训各类人员1万人次。②抓制度促行为规范。对照“创建五型机关、构建五型财政”标准要求,以开展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明确岗位工作标准115项、业务办理规程200项,并设立首问负责制、去向告知牌,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标准化体系。③抓作风促效能增强。大力倡树雷厉风行的作风,确保该办的事立说立行,能办的事办就办好;大力倡树诚心为民、贴心服务的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倡树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作风,全面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对年度工作目标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④抓廉政促形象改善。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形成讲廉政、促廉洁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形成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廉政责任体系。坚持发扬民主作风,人事任免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接受外部监督,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岗位任免、重大政策变化、大额资金使用等及时邀请市纪委纪检二组现场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⑤抓文化促机关和谐。大力加强机关精神文化、励志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在机关各楼层设立“五型”机关学习栏,组建篮球、摄影、书法绘画等协会5个,加快推进财政展室建设,机关文化载体进一步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王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