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1&rec=118&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28个,干部职工444人,其中行政编制82人。市环保局新增1个科室(环境安全应急管理科)、1个事业单位(泰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内设科室达6个,辖事业单位5个,共有干部职工109人,其中局机关工作人员27人。年内,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扎实深入开展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主要污染物COD、SO2削减量累计完成“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的101.14%、125.33%。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指标评价,大汶河、东平湖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氵光府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宁阳沟水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要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稳居全省第6位。
  环境质量改善 ①全力抓好污染减排。编制《泰安市2010年度减排计划》,市县两级政府签订2010年度减排项目目标责任书,开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项目专项督查,通报、限期整改、挂牌督办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7家,约谈县市区政府负责人4人(次)。②加快治污项目建设。坚持定期调度、现场检查与情况通报相结合,全年完成COD、SO2减排项目12个。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4个项目,3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全部完成,氵光府河截污导流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的36个项目,建成33个,在建3个。列入《“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的25个项目,除新城热电有限公司长期停产外,其余24个项目均完成。③严格环境准入。坚持“先算、后审、再批”程序,严控排污新增量,全年对32个新建项目进行排污总量确认。④加强泰城河道水环境监管。全面调查泰安城区11条河道水质情况,排查出入河排污口23个,开展天泽湖景区河流污染专项排查,摸清河道水质及排污口分布情况,布设例行监测点位,对城区河道及天泽湖景区实行月监测制度。⑤强化泰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排查泰城7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周围污染源,实行空气质量分区负责制,编制《泰城空气质量分析报告》。通过环境保护部盲样考核,在全省考核城市中误差最小。⑥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严格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编制全市机动车环保检测发展规划,查验全市“黄标车”(报废车辆)4899辆。⑦加大环境治理扶持力度。组织上报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20个,争取国家、省级环保资金789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制定县市区河流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考核细则,设置县市区跨界断面年度改善目标和最低控制目标。
  保障环境安全 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建立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全防全控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①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编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水质达标补充实施方案(2011~2012)》及大汶河、东平湖、氵光府河补充实施方案,制定《南水北调治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②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化学品、医疗废物监管。先后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专项排查,建立健全78个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对全市43家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实行规范化管理。监督全市71家医疗单位集中处置医疗废物。③实施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妥善处置新泰市境内交通车辆苯胺泄漏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④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市及各县(市、区)均编制完成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经政府批准实施。开展以流动放射源为重点的安全检查,检查放射源单位86家次。年内,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4个,累计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135个;办理放射性同位素异地使用审核备案手续5个;安全收贮废放射源7枚。⑤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完成黄前水库环境评估,城镇饮用水源地更新调查和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⑥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环境信访问题,提前介入、化解,开展环境信访后督察,年内,全市办理环境信访223件,省厅转办件74件,处理率达100%,满意率达96%。
  生态环境建设 ①生态市建设进度加快。完成2009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自查,年度考核列全省第六名。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肥城市、新泰市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宁阳县、东平县、泰山区、岱岳区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年内,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另组织11个乡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其中8个通过省环保厅核查并上报环保部。至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生态乡镇32个,其中国家级4个。②扎实推进农村环保工作。新泰市、宁阳县被列为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层层签订禁烧责任书,开展专项督察,有效控制焚烧秸秆行为。争取中央农村环保资金项目4个,资金额320万元。组织新泰市、宁阳县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市),争取补助资金300万元。编制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建立数据库、样品库和图集。③规划生态治理项目。编制《环东平湖大生态带规划》,规划一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退耕还湿和生态修复、中水截蓄导用、河道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工程。
  落实环境管理各项制度 ①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全年审批建设项目227个,环保竣工验收64个,“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100%和98%。先后组织开展全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危险品建设项目执法检查和风险排查,全市检查建设项目1000余个,其中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226个、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项目627个,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等违法行为,责令28个建设项目限期整改,至年末,24个项目整改完毕。②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年内,市级组织开展2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1次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检查企业69家(次),城市污水处理厂14家,信访案件5个,河流断面1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4起。③排污收费。坚持依法、全面、足额征收,全年征收排污费4299万元,创历史新高。④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确定全市16家超标排污企业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年内,6家企业通过审核验收。⑤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县市区环保执法工作评议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和首次不罚教育警示制度,年内,全市处罚环境违法行为102起。组织开展2000年以来制定的环保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规范性文件5个,修订2个。
  环境科研、监测 ①全面完成“四个办法”监督监测,饮用水源地、环境噪声、地表水断面监测等例行监测任务。全年取得各类例行监测数据约4万个,自动监测数据约300万个。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编制环境质量月报、季报、年报。②强化监测质量控制。制定监测数据质量分析、异常数据处理方法、程序和报告制度,年内,通过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第二次现场评审,监测能力新增74个参数,达到405个参数。③规范自动监测监控管理。实行监控中心、监察支队、第三方运营单位联合巡检制度,督促27家省控以上废水重点监管企业整改,提高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率和数据准确率。④调整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将辖区内32条河流划分为58个环境功能区。⑤加强国际履约。开展泡沫行业含氢氟氯烃(HCFCs)调查,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山东省环境友好技术项目(EST),荣获“山东省环境友好技术项目推进奖”。⑥完成环境统计与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工作。全市完成504家重点工业源、6个县市区生活源、327家畜禽养殖场(小区)、12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污染源普查更新调查工作。
  环境宣传教育 ①扩大公益宣传覆盖面。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举办“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环保‘四进’活动启动仪式”,招募首批环保志愿者,举办全市水污染防治成就图片展,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宣传活动。开展以“低碳生活,绿色泰山”为主题的“环保嘉年华”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吸引泰城4000个家庭约1万名环保爱好者参与。②加强环保日常宣传教育。在市级新闻媒体定期开设环保专栏,会同市人大城环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全市新闻单位开展“泰汶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活动。针对当前形势,编发“重(类)金属污染防治手册”及明白纸,提高企业守法意识、公众环保意识。③深入开展绿色创建。开展第五批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及首批市级“环境教育基地”评选活动,新增市级“绿色学校”38个,“绿色社区”16个,“环境教育基地”2个。至年末,全市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6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市级以上“绿色社区”6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5个。组织省级“绿色学校”开展网上环境教育。

【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年内,市政府印发《泰安市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考核办法》,每年安排资金700万元,对县(市、区)政府河流断面水质和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减排情况进行考核奖惩,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节。考核全市9个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指标,7个已建和1个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处理量、进水水质、出水水质、中控系统等4项内容。按照考核办法,市环保、财政部门联合对2010年度各县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为:泰山区59.68分、岱岳区77.62分、新泰市57.20分、肥城市53.08分、宁阳县41.10分、东平县61.96分,并首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

【环保审批提效增速】 市环保局对符合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实行环保审批“绿色通道”,通过缩短受理时间、简化审批程序、提前介入指导、搞好对上争取、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局内部网上审批等措施,加快审批速度。至年底,通过“绿色通道”共审批22个省、市重点项目。组织开展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经合并、撤销,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8项缩减至4项,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对环评单位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环评时限、环评文件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将“环评费”比“山东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下调1~2档。

【五大在线监控网络全部建成】 4月28日,黄前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于10月份通过省环保厅验收。至此,全市重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重点河流断面、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源地五大在线监控网络全部建成,并实现省、市、县三级监控平台联网。五大在线监控网络重点监管:全市64家省控以上重点排污企业,7家城镇污水处理厂,7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流泽桥、角峪两个跨界河流断面,黄前水库饮用水源地。对企业排放达标,实行在线监控与人工监测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全面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对全市71家省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实时自动监测监控,同时对64家省控以上重点监管企业,每旬现场监察监测一次,对7家污水处理厂每天现场监察监测一次。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级预警”制度、重复超标企业“黑名单”制度,对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定期考核讲评全市环境监管情况。年内,全市省控以上重点监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综合达标率96.78%,居全省第7位。

【环境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完善】 在市域每条河流设置风险源单位车间排放口和总排口、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风险源单位聚集区下游河流临近断面、县(市、区)出境断面、市出境断面等5道预警监测防线,实施分级定期监测,对市、县(市、区)出境河流断面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的剧毒物质,每旬进行一次全监测;对风险源点位车间排放口和总排口、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以及风险源单位聚集区河流下游临近断面的风险源特征污染物,每天进行一次监测。严格落实剧毒物质超标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监测项目为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等12种污染物。

【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5月21~25日,市环保局举办全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泰安赛区选拔赛。经过预选赛,全市12名环保监测技术人员参加选拔赛,采用现场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两种方式,从准确度、规范化、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前4名选手代表泰安市参加全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荣获团体比赛三等奖。备战过程中,通过聘请专家讲课、现场指导、分阶段考核、举行模拟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监测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市及县(市、区)环保部门购置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监测设备,增加监测项目,提高监测能力。

【编制“十二五”期间环保规划】 市政府组织编制“十二五”期间环保规划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技术编制组,确定重点编制总体规划及水、气、重金属污染防治、总量控制能力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筛选确定70个项目纳入规划,预计投资134.67亿元,年末,总体规划、总量控制及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完成。组织提报山东省“十二五”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泰安市筛选、提报24个水污染防治项目,3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参展“绿博会”】 7月3~5日,副市长宋鲁带队参加在青岛市举行的“山东生态省建设高层论坛暨第四届绿色产业国际博览会”(简称“绿博会”)。组展期间,向企业征集需求项目50余个,经筛选确定25个项目参加需求展,涵盖全市水、气、渣污染治理和节能等方面的需求。成果展通过沙盘、触摸屏、电视片、展板等多种方式,展示近年泰安市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参展期间,发放需求项目和宣传册1500余份,6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参展企业代表接洽,现场签约合同金额达850万元,泰安市荣获“优秀组织奖”。(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