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0&rec=169&run=13

【概况】 肥城因西周时期称肥子国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市总面积 127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07个村(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总人口9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万人。人口出生率7.92‰,死亡率7.13‰,自然增长率0.79‰。有少数民族21个,1.1万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4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52.5亿元,增长 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29.15亿元,增长15.7%。三次产业比重为8:60.8:3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18.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9.2亿元,比年初增长2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3.9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3.4亿元,比年初增长30.7%。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粮食总产61.58万吨,增长5.7%;棉花总产1928吨,下降30%;油料总产8991吨,下降6.7%;水果总产14.76万吨;蔬菜总产189.72万吨,增长2.4%。肉类总产6.11万吨,禽蛋总产4.05万吨,奶类总产5.45万吨。水产品总产1900吨。全年造林313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6.4%。全市农机总动力83.2万千瓦,增长4%。年内,申报的“十万亩肥城桃标准化示范区”和“十万亩有机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质监局的审批,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
工 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4.3亿元,增长16.23%;实现利税99.7亿元,增长19.01%;实现利润54.4亿元,增长19.55%。
建设 环保 城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供热面积24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5万户。新建、扩建城市道路2.2公里,公交营运车辆达到115标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40吨/日。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1078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8%。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67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9.3%。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5%。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1个,完成投资额近10亿元。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水平,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2466.2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为14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551万吨,增长14.3%。轿车拥有量1.16万辆,增长120%,其中民用轿车1.12万辆,增长180%。邮政业务总量5622万元,业务收入3175万元,分别增长5.32%、30.01%。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进出口总值2.56亿美元,下降29.8%,其中出口总值1.55亿美元,下降27.9%。新签利用外资项目5项,合同外资额23796万美元,下降2.9%;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增长7.8%。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9亿美元,增长34.7%;完成营业额2108万美元,下降42.7%;外派人员911人次,下降64.6%;年末在外人数6460次,增长42%。主要旅游景点有十万亩桃花园景区、牛山穆柯寨旅游区、陶山商圣文化园、云蒙山景区、翦云山景区、布金山景区、泰山御泉度假区、史圣左丘明文化园。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6.4亿元,增长23.1%,其中外汇收入8000美元。
教科文卫体 有各级各类学校178所,在校生9.70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3903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9577人;普通初中27所,在校生2.01万人;小学141所,在校生6.3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6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4项。专利申请量421件,授权专利217件。有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37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4所,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3289张;卫生技术人员4580人,其中执业医师1267人、注册护士1682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76枚,其中金牌21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万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8万元,增长14.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97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8万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7415元,增长7.1%;人均居住面积41.9平方米。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1万人、14.0万人、12.8万人和9.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万人、1.4万人、1.4万人和1万人。全年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74511万元,增加13936万元;支出49247万元,增加12701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83万人,其中城镇低保4478人、农村低保2.38万人。敬老院14个,床位2136张,收养2085人。社会福利企业8个,安置残疾人员375人。
年内,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和全省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生育关怀行动先进县、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先进县,荣获全省最佳投资城市、平安建设先进市、建筑业十强县、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县等称号。

【“鲜花送文明”活动获“山东省服务名牌”称号】 肥城市自2003年开展“你做好事我送花”活动,褒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文明、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共建文明的良好局面。2006年,“鲜花送文明”活动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了活动商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在全国首届公共案例评选中荣获金奖。1月16日,“鲜花送文明”活动从全省百余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荣誉称号。

【培植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是增强工业支柱产业。先后出台支持骨干企业发展“20条”、实施“飞地”政策、鼓励企业上市、支持全民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区发展等21项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骨干企业迅速聚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5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0亿元、利税90亿元、利润46亿元,分别增长30%、37%和38%;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3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10家;泰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74个百分点。煤电能源、冶金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额的比重均达到80%以上。二是打响农业有机品牌。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个10多万亩”的规模种植格局和“五大加工运销体系”进一步巩固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有机蔬菜面积发展到17.5万亩,规模养殖化比重达到70%以上,农村经济“三篇文章”更实更活,“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扎实开展,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提升三产发展层次。在规划建设大型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的同时,打造以城市核心商圈、桃木旅游商品城、桃花源风景区、湖屯物流中心、“两圣”名人工程覆盖到58%的行政村,桃木旅游商品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工艺品研发基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亿元、增长23.6%,服务业发展被列为山东省50个重点城区之一。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惠益群众】 一是路网。投资15.6亿元,完成“五纵五横”市乡道路和“村村通”路网建设,新修改造公路1821.4公里,实现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等级路,行政村全部通客车。二是水网。以被列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为契机,投资3亿多元,积极推进区域联网供水,70多万农民全部吃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卫生水”。三是林网。自2003年起,实施“大干五年,绿化肥城”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适地适树,多元投入、明晰产权,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统栽统管、大户承包与林权拍卖相结合,共栽植树木5500多万株;上年又提出“大干新五年,绿化新肥城”,铺开了新一轮植树造林规划,重点向荒山进军,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新植树木170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5%。四是教育医疗网。投资4.5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40多万平方米,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142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校校通”。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150名城市教师到乡镇农村支教。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251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66.6万人、参合率99.7%,受益农民360多万人次,累计报销金额1.14亿元。五是社会保障网。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家庭救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五条保障线”,28.5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75%,社保基金余额10.2亿元,其中农保基金达到9000多万元。六是社会化服务网。乡镇建立全民服务中心、行政村建立为民服务代理点,发展农家店712家,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新建农家书屋118家。有线电视入村累计达到572个、入村率94%,入户累计达到7.5万户、入户率37%。深化鲜花送文明、道德评议等文明创建和平安肥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度、社会和谐度。

【新建两个“十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肥城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采用“产业企业+基地+农户”的示范模式,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导生产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年内,申报的“十万亩肥城桃标准化示范区”和“十万亩有机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质监局的审批,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的建立,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仅有机蔬菜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5.7亿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被列为全国出口蔬菜和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 2009年7月,农业部发布《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四大功能区八大重点区域。肥城市依靠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发展优势,被列入“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位居东南沿海10省市114个基地县首位。同时还被列入“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单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