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20&rec=110&run=13

【概况】 年内,全市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机构97个。其中,市级财政机构1个,县(市、区)级财政机构6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财政机构1个,泰山管委财政机构1个,县开发区财政机构2个(新泰市开发区、肥城市开发区),乡镇财政机构86个。在职职工1369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18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105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59人),具有中级技术职务518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51人)。全市有会计人员5.2万人。市财政局连续7年获得“省级文明机关”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泰山先锋”先进集体。
财政预算与执行 ①财政收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4亿元,完成预算的(下同)107%,比上年增长(下同)19.63%。其中,税收收入73.1亿元,完成111.3%,增长24.7%。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5亿元,完成112.4%,同口径下降14.72%。市级主要收入项目中,税收收入9.9亿元,同口径下降27.2%,其中增值税1.3亿元,下降71.82%;营业税2.2亿元,下降47.62%;企业所得税1.6亿元,下降1.99%;个人所得税1236万元,下降79.4%;其他税收收入4.7亿元,增长14.63%。非税收入7.6亿元,增长10.14%。②财政支出。全市财政总支出134.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4%,增长20.52%。其中,市级财政总支出31.3亿元,完成预算的98.2%,增长21.79%。市级主要支出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亿元,增长13.49%;国防及公共安全支出3.9亿元,增长21.12%;教育支出3.4亿元,增长22.74%;科学技术支出5285万元,增长29.4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347万元,增长31.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亿元,增长27.91%;医疗卫生支出2亿元,增长28.21%;环境保护支出1.1亿元,增长21.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3亿元,增长28.83%;农林水事务支出9852万元,下降20.63%;交通运输支出1.9亿元,增长281.7%;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2亿元,下降26.9%;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3574万元,增长40.6%;其他支出5812万元,增长145.9%。③平衡情况。按现行财政体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减体制上解及专项上解,全市总财力为147.7亿元,减去当年总支出,年终滚存结余13.2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3亿元,累计净结余1937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31万元。连续23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财源建设 ①加大对财源项目和税源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年筹集资金5.1亿元,用于支持工业企业恢复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利税过千万元、过亿元企业分别达到605户、52户,比上年增加113户、4户。投入资金1.9亿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并设立1000万元的旅游业、1200万元的服务业、1800万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1.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1%。财源基础的不断夯实壮大,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年内,全市二、三产业实现税收114.4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税收78.15亿元,占境内工商税收的68.26%,比上年增长14%,增收9.35亿元,占境内工商税收增收总额的65%;第三产业完成税收36.34亿元,占境内工商税收的31.74%,比上年增长16.1%,增收5.05亿元。医药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证券业等行业增收明显,分别比上年增长97.1%、90.5%和53.7%。一批优势企业逆势而上,其中泰开电气集团入库税收4.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入库税收32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倍。②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集中财力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统筹协调可持续能力逐步增强。加大“名城”建设投入力度。围绕市委“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战略部署,累计拨付资金19.65亿元,保障“创城”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大环境保护和“平安泰安”投入力度,全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荒山绿化等投入资金3.2亿元、“平安泰安”建设投入资金1.51亿元。加大对下财力倾斜力度。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38.4亿元,比上年增加7.2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支持基层各项重点事业发展;落实社区工作补助资金1419万元。③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抢抓机遇多争取。紧抓国家实施积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全市累计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229个,落实中央投资4.1亿元;争取省重点调控项目53个,资金11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2.6亿元,超规定额度4000万元。尤其是政府融资取得重大突破,市融资总平台共完成融资额57.48亿元,到位资金38.98亿元,分别是上年的5倍和4.1倍。二是突出重点帮扶企业。市财政先后筹集资金7.38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落实金融信贷奖励政策,全市当年新增金融贷款164亿元;通过实行贷款贴息政策,帮助企业贷款68.7亿元;通过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全市共减轻企业负担20.3亿元。筹集资金6.6亿元,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和职工权益保障。三是立足根本扩内需。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市共发放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8956万元,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410万元,拉动城乡居民消费9.1亿元。筹集资金1.97亿元,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市财政拨付资金613万元,初步建立了粮油储备制度,物价稳定工作得到切实保障。拨付资金1030万元,重点支持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农村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政策导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全市共筹集财政资金18.1亿元,重点支持市政府年初确立的为民要办的“12件实事”。①健全完善农村公共事业保障体系。全市共落实支农惠农补贴8.71亿元;投入资金7.67亿元,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拨付资金11.4亿元,支持农村饮水工程、交通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755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共拨付资金1.64亿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落实资金2898万元,支持农村五保供养和乡镇敬老院建设;拨付资金1785万元,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和扶贫开发;拨付资金6208万元,用于汶川对口援建。③健全完善教育保障和资助体系。全市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39亿元、教育助学金6188万元,学生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教育资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筹集资金1.33亿元,支持中小学校舍改造和“两热一暖”试点工程;拨付资金4540万元,支持泰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中小学建设,城乡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④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全市筹集资金3.34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80元;落实资金2.75亿元,用于城镇干部职工医疗保险补助和离退休干部医疗费报销;筹集资金5680万元,支持医疗救助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进一步缓解。⑤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筹集资金5000万元,支持实施就业援助、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筹集资金3913万元,支持稳定就业和全民创业;筹集资金780万元,支持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⑥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拨付廉租住房建设资金5976万元,落实廉租房补贴资金132万元;筹集资金1757万元,重点支持农村危房和城中村改造。
财税改革 坚持把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作为提升理财水平的关键,调整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将泰城3000多户市属企业税收征管权全部下划给市属各区,实行市与区财力分成管理体制,理顺市区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改革不断深化。全市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支付资金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完成政府采购额23.4亿元,比上年增长82.21%;节约资金4.2亿元,综合节支率15.4%。评审财政投资项目1102个,比上年增加201个;评审总额41.1亿元,比上年增长56.87%;审减资金7.1亿元,平均审减率17.4%。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直初步构建起以总平台为龙头、分平台为支撑,总、分平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体系,并探索出一条自求平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更加规范,全市政府非税收入达到83.68亿元,增长69.21%。财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完成“小金库”治理等财政专项检查40余项。
年内,市财政局围绕建设“四型”机关、打造“五型”财政、争当“泰山先锋”,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机关效能、部门形象、干部素质均有了明显提高。一是以教育培训促提升,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和财政业务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财政业务培训班82期,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财政调研工作。全年共完成市、县(区)财政体制改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30项重点调研课题,为指导财政工作实践、创新财政发展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以党风廉政抓队伍,严格落实各项廉政建设责任制。高质量完成承担的28项反腐工作任务,促进廉洁从政、依法理财;高度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在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政风行风信得过单位,2009年免评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部门作风建设,认真做好政务公开,清理规范审批事项,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
(王庆涛 李 民 王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