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9&rec=67&run=13

【概况】 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61.0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6%,其中种植业100.56亿元,增长1.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46元,比上年增加737元,增长13.9%,增幅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①粮食生产。全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456公斤,比上年增加17公斤,增长3.87%;总产290.68万吨,增加12.09万吨,增长4.34%,平均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自2003年以来,全市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增收。全市小麦、玉米高产分别创全省、全国最高纪录。岱岳区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和万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762.96公斤和674.4公斤,分别创全省和全国最高纪录;玉米十亩高产攻关田和万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1084.4公斤和720.46公斤,再创全省最高纪录。全市有9个整建制乡镇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17个整建制乡镇玉米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②结构调整。“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产业支撑。全市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新增高值田面积10.3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96个,专业乡镇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推进村增收200元、一般村增收100元以上。③有机蔬菜生产。坚持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产业,全年新发展有机食品5万亩,其中有机蔬菜4万亩,获得国家OFDC、国际OCIA等11个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蔬菜面积达到22万余亩,规模较大的有机蔬菜出口加工企业达到20家。在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举办的三个大型农产品国际交易会上,均以“全国有机蔬菜看泰安”为主题,对全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和高水平展览展示,引起良好反响。“中国的有机蔬菜在泰安”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共识。④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17家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圆满完成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任务。高质量完成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入和使用,农业“三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继续扩大。全市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4个,面积11.5万亩,总面积达到181.5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0个,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199万亩。全市农业“三品”认证总面积达到402万余亩。在省市先后5次农产品质量抽检中,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⑤产业化经营。对上争取各类农业项目27个,无偿资金8420万元,创历史新高;引进新上投资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项目48个,其中过5000万元的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2家,其中过亿元的38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23家和102家。全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带动基地300余万亩、农户70多万户,年户均增收2100元。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2个,总数达到163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1个。有机蔬菜加工贮销、粮油桑蚕加工、果品加工、乳制品加工、鸡鸭等禽肉加工、猪肉养殖加工“6大产业链”更加巩固。

【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建大基地、兴大产业、抓大项目、育大龙头、占大市场、求大发展”的要求,围绕加快培植农业6大主导产业和8大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着力培育农业主导产品和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2008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92.51万亩,总产720.78万吨,其中瓜菜196.32万亩,总产699.64万吨,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高值田10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全市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专业村达到396个,增加23个,名列全省第8位,其中泰山区8个、岱岳区83个、新泰市52个、肥城市101个、宁阳县73个、东平县79个;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专业乡镇达到18个,比上年增加7个,名列全省第5位,其中泰山区1个、岱岳区4个、新泰市4个、肥城市2个、宁阳县5个、东平县2个。紧紧抓住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举办的机遇,签订供货合同金额3910多万元,现场销售产品金额129.94万元。在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全市各参展企业共与国内外客商签订贸易成效意向协议及合同83个,成交额8793万元。在第九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现代农业成果展期间,发放介绍全市农业的宣传画册2000余本,宣传画页和资料2.23万余份,发放泰安农业龙头企业和名特优农产品简介5.37万余份,充分展示了泰安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市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2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02家。全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带动农户70万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60%,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增收2100元。年内,争取农发行等信贷资金6.2亿元、争取省财政贴息资金447万元、争取省促进农产品出口专项资金40万元;争取全省农产品出口标准化基地建设现场会议经费8.2万元,宣传了全市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增强了“全国有机蔬菜看泰安”的共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引导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以及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联接机制。

【农业标准化生产】 ①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整个过程实施跟踪监控,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投入品监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信息发布体系六大体系。积极搞好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样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顺利通过市、省和国家级专项整治验收。加大农业“三品”认证力度,全市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总面积达到26.93万公顷,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3.27万公顷,绿色食品12.10万公顷,有机食品1.60万公顷(其中有机蔬菜1.47万公顷)。②农产品商标注册.全市共注册各类农副产品商标830余件,注册“济河堂”有机蔬菜、“肥城桃”“东岳板栗”等各类地理标志商标40余件,东优牌有机大豆、亚细亚有机菜豆(芸豆)等9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农产品”称号,“开口笑”水饺、“鲜八里”食品等9件农产品商标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③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为确保奥运年农产品质量,下发《关于印发泰安市清理高毒和禁止使用农药举报奖励规定的通知》(泰政办发[2008]32号),把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撤销登记农药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清缴治理,作为农业执法的重中之重,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拉网式排查,查处并收缴禁限用农药308公斤。对全市6个县市区及部分乡镇的农资市场进行督查。共检查15个乡镇,抽查农资经营门店71家,其中,种子29家,农药24家,肥料18家。出动执法人员3500人次,检查农资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企业2370个,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320起,查获各类假冒伪劣农资460吨,货值共173万多元,下整改通知书110份,取缔非法经营户5家,挽回经济损失1100多万元。

【生态农业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生态市建设工作。①农村沼气建设。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1.6万个,其中“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7000个,“一池二改”6000个,“四位一体”(养猪、沼气池、大棚、蔬菜)1300个,“猪—沼—果”1000个,单建池700个,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总数达到8万多个,建成100户以上沼气化示范村150个,示范户3000个,生态示范大棚2000个,沼气示范乡镇16个。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面积6000公顷,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60处。②农业源污染治理。全市建成的三个大型沼气工程(新泰泉沟2000立方大型沼气工程、泰山区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和肥城八戒养殖有限公司)各1000m3大型沼气工程,年处理粪便污水32万吨。中小型沼气工程发展到60个,年处理畜禽粪便50万吨。在大中小型养殖场建设粪便污水处理池98个,年处理粪便400多万吨,有效地避免了有机废水过分集中对农业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户用沼气池8万多个,年处理人畜粪便100多万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在京沪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建设秸秆沼气池1800个,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抓好秸秆炭化的技术试验,在新泰市谷里镇建设秸秆炭化炉4个,年处理秸杆5000多吨。推广以秸秆为原料发展食用菌,扩大了秸秆利用的范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3%。多种方式治理畜禽粪便污染。

【农业科技推广】 ①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泰安市农科院、五岳种业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全市生产实际引进试验示范8个小麦新品种和12个玉米新品种,在试验示范基础上邀请专家进田间评价鉴定,筛选出一批有苗头的品种。同时积极开展了免耕栽培技术、粮食综合节水栽培、冬小麦晚播栽培技术、特种玉米栽培、夏玉米直播晚收技术、化控技术应用、中药材人工无公害栽培技术等10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个县市区列入配方施肥国家及省项目县,项目资金365万元,免费为6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全市总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7.64万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为农民节本增收1.3亿元。②劳动力培训。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共举办培训班869期,其中部级项目县培训农民基本学员4000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各100名;省级项目县培训农民辅导员600人,科技示范户12000人。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直接受训人员8.6万余人次。③技术申报。组织申报泰安市科技进步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组织申报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5项,获奖3项,其中,一等获1项,二等奖2项。完成了16个市级农业丰收计划项目的鉴定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争取阳光工程转移培训任务指标1.13万人,其中国家、省级计划1万人;市级计划300人,省级招标任务1000人。在6个县市区全面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获国家、省级专项补助资金312万元,市级补助资金100万元,共412万元。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推行订单培训。主要培训专业为机械制造、计算机、电焊、数控车床、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等,学员转移到浙江、江苏、广东、青岛等大中型企业以及县域用工单位。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3万人,稳定就业率达到99.71%,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万人。据调查,在县域企业就业学员月工资收入一般在500-1000元左右;在青岛等地就业学员一般在800-1200元左右;在江浙地区就业学员一般在1200-3000元,高的达4000元以上。学员同时享受“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或“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工作、生活条件较往年转移就业学员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农村基本政策落实】 立足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狠抓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①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实施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证书换补发工作,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大厅,化解种类矛盾和问题。加大对土地信访事项的调查处理力度,严肃解决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问题。以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手段为基础,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95万公顷,涉及11.04万户,分别占全市总承包土地面积、承包户数的6.3% 和9.4%。宁阳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了“股份+合作”的郑龙模式,肥城市在每个乡镇都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交易中心等,受到中央和省级的好评。②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2008年统计直补小麦面积22.19万公顷,直补标准为210元/公顷,农资综合补贴标准经过两次上调后为1091.70元/公顷,合计补贴标准为1301.7元/公顷,比上年增加634.20元/公顷,共兑付补贴资金2.89亿元,增加1.42亿元。实施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面积11.87万公顷,增加2.20万公顷,补贴资金1780万元,供应良种1368万千克,项目共安排65个乡镇、2229个行政村、受惠农户达47.9万户;两批玉米良种推广项目共实施面积10万公顷,增加9万公顷,补贴资金1500万元,项目共安排63个乡镇、2216个行政村、受惠农户达42.2万户。水稻良种推广补贴项目254.07公顷,每公顷补贴225元,补贴资金5.7万元,受惠农户1908户。③农民负担监管。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减负领导责任制。发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卡100多万份,设立农民负担监督点和联络员3000多个,切实增强群众对农民负担情况的监督。狠抓农民负担专项治理,清退个别地方建房、修路等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800多万元,防止农民负担反弹。④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全市86个乡镇、3480多个村都实行财务委托代理,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监控中心。在实行农村集体资金、账目委托代理的同时,县、乡、村三级联动,上抓源头,把委托代理的范围向资产、资源拓展,帮助农村集体“收好钱”,下抓运作,依托委托代理制度把招投标、社会采购等内容向农村基层延伸,帮助村集体“花好钱”,实现了农村“三资”的有效管理。

【依法治农】 ①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曝光力度。抓住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乡村农资集散地,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销售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封并曝光未审先推的枣2044、白玉2000、郑单23号、齐单1号、安科200、鲁原单16号等玉米种28个;假劣辛硫磷、降虱俘蚜、一粒神快克、高效盖草宝等农药17个;封存岱远牌结晶冲施肥、美国嘉鹿有机-无机复合肥、高钾高钙复合肥无登记或登记证过期的复混肥品种12个。②强化法制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完善监督机制,是实现公正、公平执法的基本保证。对农业部门涉及的10部法律法规的28条行政处罚条款细化为151条,印发全市,汇编成册,每个执法人员人手一册,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处罚规范化,达到公开、透明。③加大普法力度,增强法制观念。组织5人参加农业执法资格培训,5人参加行政执法资格培训,组织24人参加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考试,完成换证工作。二是利用法制宣传月、“3·15”、“12·4”等普法日,结合开展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活动的开展,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690多人,出动宣传车110多台次,开展普法宣传大集和现场咨询56场次,印发《泰安市清理高毒和禁止使用农药举报奖励规定的通知》4000份,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万份。

【农村扶贫开发】 年内,省级扶贫项目在东平县接山乡、旧县乡的33个村实施,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市级扶贫项目在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的14个乡镇30个村实施,覆盖贫困人口3.4万人。①探讨互助资金扶贫新模式。在东平县5个村开展互助资金扶贫试点工作,投入资金75万元。凡符合条件自愿加入贫困农民互助金协会的农民,由财政出钱每户补贴500元,农户自筹500元,达到每户入会1000元,每个协会筹得互助资金30万元的标准后,分别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5个贫困农民资金互助协会。吸引1500户贫困户入会,筹得入会资金150万元。为贫困村破解信贷难题、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供了借鉴。②开展贴息贷款扶贫。年内的扶贫贴息贷款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直接用于贫困户的到户小额贴息贷款。市扶贫、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联合出台文件,由泰安市邮政储蓄银行在东平县部分乡镇开展贫困户小额信贷贴息扶贫。先由扶贫部门帮助贫困户找项目、定产业,由邮储银行按条件放款,扶贫部门认定后,贫困户获得贷款额5%的贴息,共发放贷款160万元,扶持500余户贫困户,从事养殖、加工、运销等行业;另一部分是用于龙头企业的项目贴息贷款。为选好项目,初步建立了企业项目库,有4家企业进入的项目库。最后经过筛选比较,确定了泰安市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贴息贷款单位,发放项目额度300万元。③开展智力扶贫。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创办、领办科技示范服务基地等形式,加快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市、县两级共举办培训班9次,培训贫困村群众1800余人,其中有1000人依托东平县职业学校参加技能培训,每人获得300元的扶贫培训资助,取得了资质证书,全部通过培训机构的介绍外出务工,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