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9&rec=33&run=13

【概况】 年内,全市史志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突出修志、办鉴和拓展社会服务三大重点,着力抓好《泰安市志》《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泰安年鉴(2008)》等书的编修,推动志、鉴、会(市情研究会)、网(泰安市情网、市情资料库)、馆(方志馆)、开发服务“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各项史志事业均取得新进展。在年初召开的全省地方史志工作会议上,《宁阳县志》被评为全省史志系统“八个一优秀”县级志书,市史志办《关于泰山泉水问题的调研报告》获“八个一优秀”调研成果入围奖,分别领取了省政府奖金;《泰安年鉴(2007)》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再获一等奖,是山东省唯一连续三届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单位;“七一”前夕,市史志办老干部支部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一名党员被表彰为市直优秀共产党员。
志书编纂 ①《泰安市志(1985-2002)》编纂工作。年内着力加强《泰安市志》的修改加工。一是统一修改标准。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史志编委会关于第二轮志书编纂的有关规定及省史志编委会对市志稿的审阅意见,经反复讨论、研究,先后制订了《关于〈泰安市志〉志稿修改有关问题的统一规定》(35条)和《关于<泰安市志>终审稿修改有关问题的统一要求》(16条),为修改好志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千方百计补充资料。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需补充资料的建设、金融、财政、税务等十几个部门,采取登门座谈讨论、帮助查找资料等措施,对志稿进行补充修改。三是下大气力校对核实资料。对志稿中数字、名称、用词用语等反复进行校核,确保准确无误。对人物、组织机构等内容,因牵扯到上千名人物任职情况和近20年机构变化情况,进一步统一入志标准,请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核实。四是在省史志编委会审阅的同时,请熟悉本市发展情况、文字水平高、作风严谨的文史工作者对志稿进行审阅。五是精心打磨修改志稿。各分工编辑按照分工,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志稿,同时做好照片征集工作。从7月份开始,省史志编委会组织修志业务专家组成员对志稿进行终审。9月28日召开《泰安市志》志稿终审反馈会议,提出终审意见。10月13日,省史志编委会下发《关于对<泰安市志1985-2002>送审稿审查验收的批复》,同意对志稿进一步修改后报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②《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编修工作。针对个别单位供稿不及时、供稿质量差的问题,采取请上来研究、走下去督导等方式,帮助各供稿单位查阅资料、认真撰稿,到9月底,供稿单位文字稿供稿基本完成。分工编辑采取查阅古籍、征求专家意见、现场考察等方式,对志稿进行认真细致的编辑、核对。到年末编定稿件590篇,占计划入志670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的80%。③基层志编修工作。加强对《岱岳区志》编纂工作的指导,督促其制定编修工作形象进度表,加快组稿进度。到年末,《岱岳区志》组稿工作全面铺开。采取会议推动、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快基层志的编修进度。到年末,全市第二轮修志共编辑出版基层志41部,其中乡镇志12部、村志12部、部门志13部、企业志4部,全市40个乡镇启动志书编修工作。
年鉴编辑 ①精心做好《泰安年鉴(2008)》组编工作。一是明确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6月3日召开全市年鉴工作会议,要求提高供稿质量,力求达到“全、新、精、特、实”的要求;提高标准,努力把《泰安年鉴》打造成品牌年鉴、精品年鉴、特色年鉴,成为展示泰安形象的“名片”。二是完善《组编工作规程》。对栏目设置、人员培训、选题确定、稿件征集、编辑加工、审核校对、出版印刷等工作进行规范,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形象进度方案,使编辑人员有章可循。三是精心组编稿件。各承编人员对照年鉴行文规范的要求,精心加工修改,精心校核资料,力求资料翔实、文字准确、文风朴实。年末,完成2008卷编辑工作。②加强对县(市、区)综合年鉴和部门年鉴编纂工作的指导。指导泰山区、肥城市、宁阳县等3个县(市、区)加大年鉴组编工作力度,至年末各县(市、区)基本完成组稿工作,进入编辑修改阶段。
市情研究与史志资源开发 ①开展泰安历史名人故居及遗址、遗迹调查。从7月份开始,组织专业人员通过查阅历代志书、文献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对全市的历史名人故居、遗迹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248名历史名人及其遗址、遗迹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出54处历史名人故居、遗迹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分别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同时组织编辑《泰安历史名人》一书,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②做好《山东历史文化村镇·泰安》资料征集和编辑工作,年末该书出版发行。③整理编辑《泰安历代灾异》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服务。④组织开展市情宣传和调研活动,通过不同形式,大力宣传市情,普及市情知识。5月8日,举办首场市情报告会。按时编辑出版市情研究会会刊《泰安市情》杂志,自2005年12月创刊后,已出版发行12期,累计发表文章260篇、130万字、图片360余幅。⑤加强“两网一库”建设。修改完善《泰安市情网、内部办公网、市情资料库维护、管理和使用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科室的管理和维护责任;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更新栏目,加强维护管理,使市情网逐步成为全市范围内资料齐全、内容详尽、具有综合性、权威性,侧重历史文化领域的市情信息网站,点击率不断提高。及时将《泰安年鉴(2005)》《泰安年鉴(2006)》录入市情资料库,已完成县(市、区)志编纂任务的5个县(市、区)也组织力量进行了资料入库工作,全市新录入地情资料400万字。在全省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和史志系统信息化建设会议上,泰安市史志办被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表彰为“全省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建设先进集体”,并作了典型发言。⑥加快市方志馆建设步伐。健全管理、借阅制度,采取购置交换、征集等方式,新增各类图书、期刊400册,年末馆藏图书5500种、期刊1000册;接待咨询、查找资料累计1000批次。各县(市、区)史志办公室均成立方志馆(室),并有固定的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发挥了地情文献中心的作用。做好山东省方志博物馆馆藏资料、文物的征集工作,征集、报送老史志工作者修志手稿5部、旧照片10幅,各种资料20余种。

【《泰安市志(1985—2002)》志稿终审会议召开】 9月8日,省史志编委会《泰安市志(1985—2002)》志稿终审反馈会议在泰安召开。《泰安市志》编修工作自2001年初开始筹备,2001年10月正式启动,经过近8年的努力,至2008年6月,先后九易其稿,完成了终审稿的编纂,共37编、213章、270万字。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省史志编委会组织全省修志业务专家组成员从7月份开始,对《泰安市志》稿进行了终审。各位专家对志稿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终审意见。10月13日,省史志编委会下发正式批复,同意经过修改后,报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至年底,基本完成终审稿修改工作,计划2009年出版发行。

【全省贯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研讨会在泰安召开】 12月8-10日,济南等全省西片区9个市、65个县史志办主任、市县志主编相聚泰安参加会议。省史志办主任刘秋增、副主任王文恒,市政府副市长徐恩虎出席会议。会议解读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这两个文件对编纂第二轮志书的基本原则、编纂方式、体例篇目、内容记述、质量保障、印刷出版等方面都作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

【《泰安年鉴》连续三届获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 7月18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结果揭晓,《泰安年鉴(2007)》再次荣获一等奖,这是《泰安年鉴》连续三届获得该奖项,也是山东省唯一连续三届在全国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单位。该届年鉴评比重点从文字、语法、版面格式等7个方面进行检查,先后经过参评单位自查、评委小组初查、征求参评单位意见、评委会集体评审四个阶段。这次检查评比全国各类年鉴共有174种获奖,《泰安年鉴(2007)》经过层层检查、严格评比,再获一等奖,标志着《泰安年鉴》编校质量实现了新的跨越。

【市政府表彰史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市史志编委会、市社科联表彰地方史志优秀成果,市史志编委会表彰《泰安年鉴》优秀稿件】 3月,市史志编委会、市社科联组织对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地方史志成果进行评选,经过申报、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4个阶段,按照政治观点、框架设计、内容编写、装帧印刷等4大项33小项的评选标准,从参评56项成果中评出地方史志优秀成果34项,其中志书类19项、年鉴类5项、地情资料类10项。4月18日,全市地方史志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召开,对市政府授予的22个全市地方史志工作先进集体、22名地方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市人事局、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授予的39名全市地方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出的34项全市地方史志优秀成果进行了通报表彰,并颁发了奖牌和证书。6月,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召开《泰安年鉴》工作会议,对2006卷、2007卷《泰安年鉴》35件优秀稿件进行了表彰。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泰安》出版发行】 12月,《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泰安》出版发行。该书是山东省一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文化项目,由省政府统一部署,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组织编纂、各市参与编辑。全书共17个分册,收录全省2000多个历史文化村(社区)镇(乡、街道)的基本情况。《泰安》分册共收录208个历史文化村镇,其中历史名镇86个,历史名村122个,共35万字,收录照片300余幅。

【泰安历史名人故居、遗迹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泰安市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其故居、遗迹遗址遍布各地。为全面掌握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情况,促进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市史志办组织开展了泰安历史名人及其故居、遗迹调查活动。调查从2008年7月开始,通过查阅历代志书、文献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对全市280名历史名人的故居、遗迹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筛选出54处在全国有影响的名人故居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分别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建议,并撰写出综合调查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引起市主要领导关注和高度赞扬。市委书记杨鲁豫,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分别做出批示,要求印发有关部门参阅,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泰安历代灾异》资料受到广泛好评】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史志办立即搜集整理历代志书和地情资料的有关记载,将泰安、泰山历史上发生的地震灾害汇编成文,上报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同时,全面查阅有关泰安、泰山灾异内容记载的古籍资料20多种,整理汇集编成《泰安历代灾异》资料。该资料记述了公元前约1650—2007年间泰安、泰山历史上发生的火灾、洪涝、大风、暴雨、冰雹、酷暑、低温、饥馑、疾疫等十几种灾害,共计402条。该书对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人民支援四川灾区,帮助各部门开展援助工作,引导市民了解泰安、泰山灾害历史,缓解市民紧张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各部门通过此书,对本区域内历史上多种灾害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为应对各种灾害提供了帮助。市委书记杨鲁豫,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洪峰审阅后给予充分肯定,副市长徐恩虎做出批示:此件很好,请印发有关部门参考。

【举办首场市情报告会】 5月8日,市史志编委会、泰安市市情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场泰安市情报告会,著名泰山研究学者周郢作了题为《泰山·泰安:历史名山与文化古城》的报告。报告通过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讲述了泰安、泰山的发展变迁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阐释了泰山文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影响和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贡献。举办市情报告会是史志部门开发利用史志资源、开展市情研究和宣传普及市情知识的又一新举措。

【一批基层志、部门志出版】 采取会议推动、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快了基层志的编修进度。至2008年底,全市第二轮修志共编辑出版基层志书41部,其中乡镇志12部、村志12部、部门志13部、企业志4部,40个乡镇启动乡镇志书编修工作。年内,《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泰安广播电视志》《泰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志》《孙家小庄村志》《白马庙村志》等基层志书出版发行,《泰安人事志》《徂徕山林场志》《东平湖志》《大汶河志》等30部基层志正在编修中。

【积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史志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踊跃捐款,先后捐款三次支援灾区,共捐款4.95万元。5月13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史志系统干部职工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45万元;5月23日,市史志系统党员响应中组部“抗震救灾,交纳特殊党费”的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2.89万元;5月27日,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倡议书》和省史志办《关于向四川地震灾区紧急捐款的通知》,全市史志系统共捐款6100元。另外,不少同志通过参加社区捐款、手机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捐助,奉献爱心。

·链接·
关于保护开发历史名人故居
及遗迹遗址的建议
·马 辉·
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是一个地方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潜在的重要旅游资源。我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故居、遗迹遗址众多。为切实搞好全市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及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现状及问题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泰安历代英才辈出,名人荟萃。据市史志办最近调查,历代地方志书及有关史料记载的泰安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人士多达280余人,这些历史名人无论原籍泰安,还是客籍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共同特点:
一是有突出政绩,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贤臣鲍叔牙,力谏管仲代己任相,二人共同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使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元代农学家王祯总结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经验,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对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泰安历史上著名的“泰山五贤”,即北宋孙复、石介、胡瑗,明代宋焘,清代赵国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是有文化建树,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历史,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写出了许多不朽著作。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著有《左传》《国语》,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北宋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总结多年行医经验,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300多年,后人称其为“儿科之圣”。清代著名泰山学者唐仲冕,探访泰山名胜,遍览泰山典籍,历时12载编撰《岱览》32卷,为泰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品德高尚,为弘扬中华道德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春秋时期著名贤臣柳下惠,力劝齐国罢兵,使齐鲁避免了一场战祸,被后人尊称为“和圣”。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也世代流传。东汉“羊续悬鱼”的佳话,西汉淳于意之女缇萦“甘为官婢,为父赎罪”的故事,明代吴崇礼“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的传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的瑰宝。
四是在国内乃至世界有重大影响,已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泰山文化的重要使者。许多历史名人因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而盛名远扬,享誉海内外。明朝著名文学家东平人罗贯中,创作出《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巨著,成为不朽鸿篇佳作,早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拍摄出许多电影、电视、动漫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创立“减笔”画法,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因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以他和李白、张衡、祖冲之、鲁迅等23位中国历代名人的名字命名外星球上的环形山。近代建筑学家吕彦直,亲手设计了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历史建筑,他的英名同伟人孙中山一起永垂史册。
全市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多数祖籍泰安,一般留有故居、遗址;部分名人虽为客籍,但他们在泰安长期生活、居住,留下不少活动遗迹遗址。据市史志办调查分析,全市目前已经开发或近期能够重点开发的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有5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这些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有的开发得十分成功,为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十几年累计投资8000万元开发建设的柳下惠故居“和圣园”,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景区;世界丘氏宗亲会与肥城市石横镇共同修复的左丘明墓,湖屯镇多方筹资重修的范蠡墓、范蠡祠,东平县政府投资修建的名人广场等,都已成为当地旅游景点和招商引资的招牌。
但是,就全市名人故居及遗迹保护和开发情况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各级重视程度不够高。有的对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将其作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有的对故居及遗迹保护开发存在着积极性不高、措施落实不及时、资金难筹集的现象;二是保护措施不够有力。不少名人故居及遗迹因资金等原因至今没有采取实实在在的保护措施,甚至有的至今还在受到人为破坏,如此下去宝贵的文化资源就会慢慢消失。三是缺乏整体的开发建设规划。各级对名人故居及遗迹的开发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将这些名人故居及遗迹纳入全市旅游整体规划;对具体名人故居及遗迹的开发也没有明确的保护开发规划,无序开发、自发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四是有的地方对名人故居、遗迹的开发过度注重眼前利益,有庸俗化、功利化的现象。对个别故居及遗迹的开发缺乏科学论证,搞了一些与历史史实不符的建设,不能起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作用,等等。
二、建议
历史名人故居、遗迹承载着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几千年的文明,保护和开发好历史名人故居及其遗迹,既是各级的责任,更是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开发历史名人故居、遗迹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高度,切实认识搞好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保护开发的重要性。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对名人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的发扬光大,是对我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盘活和提升我市文化资源档次,促使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更好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要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同时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保护开发工作的开展,使之真正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尽快制定全市名人故居和遗迹遗址的保护开发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确保开发工作健康开展的前提。市里要把历史名人故居和遗迹遗址的开发纳入全市旅游事业发展整体规划,提出总的保护开发思路和要求,使独立的名人故居、遗迹成为各个旅游线路上的景点,把文化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各县市区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对每处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逐一制定保护和开发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防止无序开发现象发生。
3.采取强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的保护开发工作。首先,要在名人故居及活动遗迹遗址,设立醒目的标志牌或纪念碑,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展示我市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加大投入,搞好修复工作。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适度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已无遗存的,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合理地进行恢复性建设。第三,对个别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情况不明或不好确认的,要组织有关专家,抓紧做好确认工作,以防止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流失,被外地利用或借用。第四,开辟“名人游”线路,把保护开发与设计旅游新线路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开发利用。
4.建立历史名人博物馆、纪念馆或名人广场,设立街头名人雕塑。建立历史名人纪念设施,既是宣传历史名人功绩和高尚品德的有效措施,也是展现一个地区丰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市里可在泰城建立泰安市历史名人博物馆或纪念馆,采取图片、文字、录音影像、实物展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泰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活动遗迹,以教育后人。博物馆或纪念馆可以在将要建设的泰山博物馆中辟出专门展室,也可在城内另选址建立独立的历史名人博物馆或纪念馆。各县市区也可结合实际,建立县域历史名人博物馆或纪念馆。同时要在泰城建立名人广场,象济南泉城广场、杭州西湖沿岸一样,设立街头名人雕塑,以进一步提高泰安的文化品位。
5.加强研究和宣传,扩大历史名人的影响力。各有关部门要经常举办与名人有关的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拓展历史名人的“闪光点”,增强历史名人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历史名人的宣传。组织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扩大泰安历史名人的影响。搞好以名人故居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借鉴《乔家大院》《范府大院》《走西口》等电视剧创作的成功经验,利用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展现我市历史名人的功绩,促进名人故居的开发,推动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
6.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历史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开发,根据实际情况,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要坚持多方筹集、全社会参与的原则,调动社会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共同做好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对有的名人故居,可以发动名人后代进行捐建;对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名人,可以通过建立中华宗亲会等形式,吸引海内外名人后裔参与开发建设。要大力推广“和圣园”开发建设的经验,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在统一规划下,允许他们进行营利性、保护性建设,使历史名人在宣传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为作者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参加调查人员:马辉 刘洪亮 袁立轩 苏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