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9&rec=201&run=13

【概况】 肥城因西周时期称肥子国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市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607个村(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总人口97.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07万人。人口出生率9.17‰,死亡率7.72‰,自然增长率1.45‰。有少数民族21个,1.1万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8.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4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226.93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7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比重为8.5:61.5:30。实现财政总收入28.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亿元,分别增长23.9%和2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36亿元,比年初增加32.2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58亿元,比年初增加23.4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9.36亿元,比年初增加9.49亿元。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31.34亿元,同比增长 0.1%。粮食总产58.24万吨,同比增长5.88%;棉花总产2754吨,下降6.61%;油料总产9632吨,增长22.02%;水果总产13.78万吨;蔬菜总产185.34万吨,下降5.66%。肉类总产5.43万吨,禽蛋总产3.95万吨,奶类总产4.62万吨。水产品总产2160吨。全年造林409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5%。全市农机总动力80万千瓦,增长8.55%。
工 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57家,实现增加值259.3亿元,增长1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7亿元,增长30.1%;实现利税86.9亿元,增长36%;实现利润44.9亿元,增长35.3%。
建设 环保 城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9.5万吨/日,供热面2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3.50万户。新建、扩建城市道路6公里,公交营运车辆达到233标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3吨/日。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078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77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17%。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个,完成投资额1.20亿元。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2%,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7%。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936.22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12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公路货物运输量2482万吨,增长33%。民用汽车拥有量2.15万辆,增长27.44%。其中私人轿车0.79万辆,增长30.7%。邮政业务总量 5159万元,增长2%。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进出口总值3.64亿美元,增长25.2%,其中出口总值2.16亿美元,增长2%。新签利用外资项目4项,合同外资额2.45亿美元,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增长20%。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08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682万美元,外派人员2570人次,年末在外人数4549人,均增长18%。主要旅游景点有十万亩桃花源景区、牛山穆柯寨旅游区、孙伯云蒙山景区、范蠡西施陶山景区、安庄温泉渡假村。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
教科文卫体 有各级各类学校197所,在校生10.2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672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1.42万人。普通初中20所,在校生1.37万人。小学141所,在校生5.8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6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项。专利申请量446件,授权专利144件。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6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7所,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854张,卫生技术人员3559人,其中执业医师1352人、注册护士1212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6枚,其中金牌3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万元,增长18.2%;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424元,增长13.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1万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6923元,增长13.4%;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23万人、7.15万人、5.54万人和8.23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86万人、2.17万人、2.4万人和0.86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16万元,增加1.11万元;支出2.01万元,增加0.4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5万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53万人,其中城镇低保4272人,农村低保2.10万人。敬老院14个,床位1872张,收养106人。社会福利企业10个,安置残疾人员315人。
年内,该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进入50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6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30位,跨入全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和全省生态经济十强县行列;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先进绿色产业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市、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国家级有机菜示范基地和“平安农机”示范县;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县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示范县、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市等称号。

【实施三大亮点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①碧水蓝天工程。净化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确保水常清、天常蓝。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100%,70多万农民全部吃上安全放心的卫生水,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每年达300多天。在集中开展地瓜淀粉加工厂点和城区燃煤锅炉关闭活动的基础上,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治理再提高工程,关停立窑小水泥生产线5条和3家企业的部分小火电机组,累计完成环保治理项目40多个,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②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涵养生态的屏障、富民强村的产业。2003年实施“大干五年、绿化肥城”规划以来,统一规划、适地适树,多元投入、明晰产权,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栽植各类树木5500多万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5%。年内,又确立“大干新五年、绿化新肥城”的目标,重点向荒山丘陵进军,新植树木1100多万株,其中山区经济林和生态林873万株。③生态修复工程。策划实施总投资8亿元的5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21.5万亩高产示范田建设“三大土地项目”,已实施开发整理复垦项目467个,完成投资4.07亿元,改造土地17.4万亩,新增耕地5.6万亩。实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开展对已损山体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至年末,已治理恢复废弃矿山5处、620多亩。

【肥城桃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名优产品】 2008年12月5日,肥城桃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名优产品。肥城桃是肥城的特产,也是中国水果名优特产之一,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肥城桃以其果实肥大、肉质细嫩、汁多甘甜、香气馥郁、外形美观,被称为“群桃之冠”。肥城桃作为一个品系,品种有20多个,其中以红里桃、白里桃、柳叶桃最有栽培价值。以红里桃为代表,品质最佳,最大者900克,一般300~500克,可溶性固形物达17%以上,汁多味美、外形美观,含有多种糖、果酸、维生素和20多种微量元素,如:氮、磷、钾、钙、镁、铁等,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常食之有健脾肾、增食欲、活筋络、保肝养血之功能,特别所含的Vc和B17,具有很好的防癌作用。至年末,全市肥城桃总面积达到10多万亩,产量达到1亿多公斤,产值近1亿元。

【肥城有机蔬菜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蔬菜】 肥城市瞄准国内农产品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深入实施“有机化”战略,以有机化推动标准化、促进市场化、带动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年内,全市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17.1万亩,产品95%以上销往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有机蔬菜国际认证最早、编制规划最早、面积规模最大、加工出口最多的县份。①科学规划布局。聘请高层专家编制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划到“十一五”,有机蔬菜认证面积达到20万亩。②实行标准生产。健全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检疫和农业执法服务四大体系,制定了有机菜花等20多种蔬菜的生产操作规程,使各类农产品生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市通过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国家OFDC等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达450多个,“三绿源”“济河堂”牌有机蔬菜成为日本市场的免检产品。③培育发展龙头。一方面积极与亚细亚、上海熙可等农业龙头搞好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北京汇源、山东龙大、台湾弘海等知名企业。全市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达到8家,年加工能力11万余吨。④完善产业链条。成立肥城市有机蔬菜协会,采取股份制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走好“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使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全市成立各类有机蔬菜专业协会和合作社280多个,入社、入会农户3.8万个,农民每亩有机蔬菜收入3500元左右。2008年5月6日,肥城市与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蔬菜供应商北京市蔬菜公司联手,成功将肥城有机蔬菜打入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专供蔬菜。

【肥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8年2月1日,肥城市政府和29个政府部门的首批新闻发言人,首次面向社会和媒体“集体亮相”,标志着肥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县级新闻发言人制度。肥城市采取政府和部门两种组织形式,建立政府和部门的二级新闻发言人机制。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新闻发言人将以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吹风会,或者发布公报、主动提供信息、主动接受记者采访等形式,向社会介绍政府近期工作情况,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进展,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处理意见,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确保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报,全力打造“阳光政府”。

【“四对接”主动接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①搞好规划对接。按照“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与省、泰安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先后制定《肥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肥城城市发展规划》等4个总体规划和11个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综合实力百强,能源电力基地,工业制造业强市,有机农产品中心,北方桃源名城”五大发展定位,努力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②搞好产业对接。充分发挥临近济南的地缘优势,强化融合意识,搞好承接配套。加快发展石横特钢、阿斯德、泰鹏等骨干企业,培强做大冶金机械、煤电能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精细化工为主导的制造产业,对接产业资本,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总部在济南、基地在肥城”的经济合作格局。③搞好旅游对接。紧紧依托大泰山,突出桃文化,与济南泉水游相结合,加快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开发建设牛山穆柯寨旅游区、陶山中华商圣文化园、十万亩桃花园风景区、温泉云蒙山旅游景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以休闲游为主的泰安市旅游业副中心。④搞好交通对接。重点抓好济微公路东移绕城、泰肥一级路延伸、改建高速以及4条省级干线公路一级达标等工作,积极打通与济南快速公路交通的联系,缩短与济南遥墙机场的时空距离,形成以济南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保障能力。(单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