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9&rec=142&run=13

【概况】 2008年,全市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机构97个,其中市级财政机构1个,县(市、区)级财政机构6个,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机构1个,泰山管委财政机构1个,县开发区财政机构2个(新泰市开发区、肥城市开发区),乡镇街道财政机构86个。在职干部职工1410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18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112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6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502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56人)。全市有会计人员4.6万人。市财政局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以91.2分名列政风行风集中评议市直部门第一名,被评为2008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单位”。
财政预算与执行 ①财政收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6.4亿元,完成预算的(下同)101.21%,比上年增长(下同)19.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62亿元,完成110.56%,增长25.4%;市级地方财政收入20.52亿元,完成100.1%,增长16.1%。市级主要收入项目中,税收收入13.6亿元,完成99.6%。其中,增值税1.8亿元,完成92.7%;营业税4.2亿元,完成92.5%;企业所得税2.9亿元,完成149.1%;个人所得税0.6亿元,完成100.6%;其他税收收入4.1亿元,完成88.5%。非税收入6.9亿元,完成101.1%。②财政支出。全市财政总支出111.6亿元,完成100.3%,增长6.7%,其中灶内支出97.9亿元,完成101.9%,增长19.4%。市级总支出25.7亿元,增长21.7%,其中灶内支出23.5亿元,完成96.8%,增长21.7%。市级灶内支出主要科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4.67亿元,完成98.1%;国防及公共安全3.22亿元,完成96.2%;教育2.77亿元,完成103.7%;科学技术4083万元,完成104.8%;文化体育与传媒4074万元,完成202.8%;社会保障和就业2.58亿元,完成108.7%;医疗卫生1.56亿元,完成102.8%;城乡社区事务及环境保护4.89亿元,完成121.2%;农林水事务1.26亿元,完成107%;交通运输1539万元,完成108.5%;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1.12亿元,完成91.8%。③平衡情况。按现行财政体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上级专款收入、各项体制结算、调入资金、上年结余收入,全市总财力为119.2亿元,减去当年总支出,年终滚存结余7.6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7.4亿元,累计净结余1906万元(当年净结余28万元)。连续22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财源建设 坚持“先丰泽而后渔,先生财而后聚财”,认真研究生财之道,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①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筹集财政资金10.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其中,投入5.1亿元,重点支持工业骨干企业发展;投入4000万元,支持旅游业、地方金融企业等服务业发展;投入9000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投入9600万元,支持城市公用企业发展。②提高财政吸附能力。广泛采取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手段,吸纳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资,帮助企业贷款35.6亿元,引导企业增加技改投资27亿元,鼓励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8亿元。尤其是在财源建设资金的使用上,采取“财政选银行、银行选项目、平台作担保”的模式,设立财源建设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金,联合金融机构以放大5倍的规模,吸纳金融资本2亿元,支持财源建设重点项目。③增强财税调控作用。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市财政先后设立600万元的旅游业发展资金、11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12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市财政拨付资金1.57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拨付资金1.32亿元,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应用清洁能源;拨付资金6800万元,帮助企业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④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度难关,全市向企业减税让利12.5亿元;筹集资金3.5亿元,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和职工权益保障;拨付资金1628万元,支持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筹集资金5.1亿元,支持市重点工程建设。
保障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政策导向,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全市共筹集财政资金10.23亿元,重点支持政府为民要办的12件实事建设。①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全市共发放低保金1.17亿元,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28.4%、64.5%,14.88万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全市落实供养经费3202万元;筹集资金5170万元,支持老年福利、孤残儿童救助等事业发展。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保障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②教育优先战略得以充分体现。全年落实义务教育机制改革保障经费1.77亿元,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提高,确保各项免费政策的落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5.9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加大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落实各类教育助学资金8861万元,比上年增加2800万元。筹集资金461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两热一暖”试点工程。③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拨付资金3693万元,支持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参保率达到92.1%;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2.54亿元,进一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1.91亿元;筹集资金2219万元,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拨付资金578万元,继续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和康复救助计划,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④积极就业政策得以较好落实。全市拨付资金3184万元,实施就业援助计划;落实资金1640万元,支持开展就业培训;拨付资金762万元,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拨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及担保费共111万元,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⑤保障性安居工程快速推进。扩大住房保障范围,由原来的城市低保家庭延伸到低收入家庭,并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全市拨付廉租住房建设资金2990万元,落实廉租房补贴资金124万元,筹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资金757万元,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积极应对各种事关民生的突发事件,拨付资金1.39亿元,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拨付资金1326万元,及时化解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奶业危机,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受益,民生财政较好建立。
财税改革 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引领发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精细的管理提高效益,全力打造创新型、绩效型财政。规范理顺收入分配机制,调整市直事业单位津补贴制度,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待遇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实施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住宅取暖补贴改革。调整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政府投融资管理等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全市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支付资金73.44亿元;政府采购实现“管采分离”,全市政府采购额达到12.8亿元,节约资金2.1亿元,综合节支率14.3%;全市共评审财政投资项目901个,评审资金总额26.2亿元,审减资金4.7亿元,平均审减率17.9%;政府融资额达到12.1亿元,其中市级融资额9.54亿元。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执法检查力度,全年开展各类财政专项检查46项,查出违规违纪资金3.25亿元;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通过加强房地产、建筑安装、娱乐餐饮行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查补税款1.1亿元。
年内,市财政局以创建“四型机关、五型财政”为抓手,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加强政治理论和财政业务培训,全年举办县乡财政干部、新企业会计准则、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各类培训班99个,培训各类人员1.4万人次,市财政局党委被市委表彰为“先进理论学习中心组”,干教中心被省财政厅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开展财政调研和改革开放30周年综合纪念活动,市财政局2篇科研成果分获全省政府系统、财政系统二等奖和一等奖,2篇科研成果分获全市社会科学一等、二等奖;在全国、全省财政系统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中,有1篇获全国二等奖、全省一等奖,3篇获全省二等奖,8篇获全省三等奖。加强廉洁从政、依法理财,高质量完成承担的26项反腐工作任务。

【预算执行分析】 ①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2008年,各级财税部门围绕发展大局,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严格依法征税管费,确保了财政收入总量再创新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6.4亿元,增长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4位,较上年前移6个位次。②财政收入质量较大幅度改善。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58.6亿元,增长25.4%,高于财政收入增幅6.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比重达到76.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尤其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完成27亿元,增长20%,增幅居全省第二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③财政支出体现公共财政方向。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全力改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三农”财政投入。全市财政预算内“三农”总投入达到37.1亿元,增长45.49%;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3.24%,提高8.85个百分点。其中,筹集资金7.42亿元,重点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农村饮水工程、交通工程、改厕改灶等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4.6亿元,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二、三产业发展;筹集资金19.1亿元,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事业投入。通过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补贴农民6.74亿元,增加3.17亿元。二是支持环境保护。围绕生态市建设,全市拨付资金1.62亿元,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其中,拨付资金6312万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拨付资金5800万元,支持环境监测、污染源治理和垃圾污水处理;拨付资金3500万元,支持荒山绿化和防护林建设。三是全力保障“平安泰安”建设。全市拨付资金1970万元,支持建立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拨付资金2022万元,支持消防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988万元,支持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和动植物疫情防治;拨付资金2300万元,支持奥运安保和火炬传递。四是支持县乡财政和基层组织建设。市以上财政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15.5亿元、专项资金12.5亿元,同口径分别增加2.7亿元、3.3亿元。落实资金1.32亿元,用于弥补村组织经费不足和村干部工资、保险补助;筹集资金1382万元,支持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开展;落实社区工作补助资金1432万元,促进社区工作深入开展。
(王庆涛 池庆喜 陈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