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8&rec=71&run=13

【概况】 2007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种植业84.56亿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5309元,增加657元,增长14.46%,是十一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连续4年呈两位数增长。①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78.59万吨,增加5.47万吨,增长2%。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万公顷,优质玉米面积达到10万公顷,分别新增6667公顷。位于大汶口镇的玉米生产示范田,折合单产每公顷1.69吨,创夏玉米大田生产长江以北单产最高纪录。②农产品质量进入全省前列。到期农产品复查换证产品个数和换证率居全省第一。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分别新增2.67万公顷、1万公顷,总面积分别达到12万公顷和12.47万公顷。各县(市、区)对农药经营单位进行普遍检查,依法查处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营销行为,累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8家,农药销售店1296家,收缴销毁高毒有机磷农药5种701公斤。③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实行财务委托代理的乡镇82个,村3285个,分别占总数的95%和91%。④农业经营服务方式创新取得新进展。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做好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9件实事。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5个,总数达到1428个;入社农户25万户,新增4万户,带动农户44.6万户,涉及20多个特色产业。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2480多个次,整顿各类农资市场230个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350起(立案168起),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516吨,货值196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60多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 立足于培植6大主导产业和8大特色产业,强化有机蔬菜这一亮点。坚持一年四季抓调整不放松,突出“一村一品”建设,提升调整水平。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08万公顷,总产724.56万吨,其中瓜菜13.55万公顷,总产702.3万吨。新增高效经济作物1.02万公顷,高值田6667公顷,设施农业3333公顷。参加第五届国际农交会,签订各类农产品成交合同及协议59个,成交额4.4亿元,投资合同、协议额2630万美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9元。下发《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实施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召开春季、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流动现场会,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组织特色产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参加“泰安市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命名表彰全市“十大现代农业特色乡镇”、“十大一村一品示范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市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1万公顷,新发展设施农业3333公顷,新增高值田6667公顷;1200多个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达到“一村一品”示范标准的村373个,专业乡镇11个。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场已达200多个,分别获得国内外11家有机认证机构认证,新增有机蔬菜2133公顷,面积达1.33万公顷;规模较大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达到20家。有机蔬菜发展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出口最多。

【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六条产业链”(牛奶加工业产业链,鸡、鸭肉加工产业链,猪肉养殖加工产业链,蔬菜加工贮销产业链,果品加工产业链,粮油、桑蚕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农业项目资金总额7330万元,增长21%;引进、新建投资过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29家,投资额9亿多元。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扶优扶强,争取省扶持无偿资金446万元。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7家,全部通过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全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长10%;出口创汇6917万美元。山东八戒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晋升为第四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3家;蒙牛乳业泰安有限公司等35家龙头企业晋升为第四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2家。组织企业申报龙头企业贴息补助项目,全市有8家企业获得贴息补助资金105万元。为良庄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等7家企业争取省财政贴息资金351万元。15家单位列入省级村企互动示范单位。国家级龙头企业肥城银宝集团公司享受初级农产品所得税优惠的政策,减税近1000万元。

【农业标准化生产】 以改善品质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基础,推进有机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有机芦笋等高效品种,推广“三作三收”、“四作四收”高效种植模式。推广股份制合作社模式、专业协会模式、企业自主经营模式,推出孙东、王庄、新河西等典型,初步建立起“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全市新增有机蔬菜2133公顷,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年内,申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面积4.67万公顷,其中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分别新增2.67万公顷、1万公顷,总面积分别达到12万公顷和12.47万公顷。在基地管理、质检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协调市财政局,落实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项目承办单位的以奖代补奖励;列入2007年省财政扶持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项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处;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11个,相关机构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10个,获得省财政扶持资金51万元。搞好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样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高毒农药替代和新型除草剂试验44项,对蔬菜农药残留实行一季一检测一通报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对农药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依法查处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营销行为,累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8家,农药销售店1296家,收缴销毁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701公斤;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样品2328个,超标检出率为1.41%,降低4.1个百分点。

【外向型农业发展】 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和省农业项目资金总额7330万元,增长21%;引进、新建投资过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29家,投资额9亿多元。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扶优扶强,争取省扶持无偿资金446万元。做好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的争取工作,5家单位获得省级扶持资金95万元。对岱岳区、新泰、肥城、东平4个县(市、区)的11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全市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针对农产品出口创汇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全年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6917万美元。

【生态农业建设】 ①农村沼气建设。岱岳区、东平县被列为国债沼气项目县,泰山区、新泰市、宁阳县、肥城市列为省级沼气项目县,落实“一池三改”7250户和“一池两改”3235户。年内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达1081万元,增加207万元。全市培训沼气技术工100名,397名沼气生产工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技术上岗证书,培训农民达4000多名,组建沼气施工队200多个。全市培养沼气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50个、示范户4000个、生态示范大棚3000个,建立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20个。2007年全市新建沼气池1.87万个,其中“一池三改”8680个、“一池二改”6700个、“四位一体”1450个、“猪—沼—果”1420个、单建池750个。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总数达到7万个,建成100户以上沼气化示范村50个。拥有大型沼气工程4处,沼气建设使农民年增收近7000万元。②生态农业建设。在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3~5个能源生态大棚示范村,推广“四位一体”蔬菜大棚和“猪—沼—果”等生态模式。确定10个生态示范乡镇、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强化多种措施,推广秸秆沼气600多个,秸秆还田60万吨,秸秆青储10万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2%;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治理农村粪便污染80万吨。

【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引进、试验优良品种50个,推广三大领域16个主推品种和特用玉米栽培、小麦氮肥后施、高温闷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等21项主推技术,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①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次526期,受训农民8.12万人次;组织农民参加农业部“百万中专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中专层次实用技术人才617人,高等层次人才536人;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186期,受训人员1.6万人次,获得绿色证书1179人;通过实施玉米、生猪科技入户项目,培训项目区农民4000余人次。②新技术申报。组织申报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5项,获一等获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组织申报泰安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二等奖1项;评定市级农业丰收计划奖16项。③新技术推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个县(市、区)列入配方施肥国家及省项目县,获得项目资金365万元;免费为6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7.64万公顷,肥料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为农民节本增收1.3亿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 全市6个县(市、区)均实施阳光工程项目,除新泰市为市级项目县外,其余均为省级项目县。争取省级示范性转移培训任务1.6万人,市级1200人,财政补助资金501.6万元,增加100万元。主要培训专业为机械制造类、电子电器类、焊工类、计算机应用类、服装缝纫与加工类、建筑装饰类、餐饮旅游服务类7大类专业,学员转移到浙江、江苏、广东、青岛等地大中型企业以及县域用工单位。至年底,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79万人,转移就业率为99.58%,稳定就业率达到90%,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32万人。

【农村基本政策落实】 ①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展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解决农村土地突出问题800多件(次),清理整顿“两田制”(口粮田和责任田)、超5%预留机动地村303个,面积7333公顷;修订完善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涉及承包面积8.67万公顷;依法规范土地流转面积1.87万公顷,占总承包面积的6%;查处土地信访问题130多起,纠正承包期内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问题103宗,纠正强迫流转土地问题12宗。②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年内,直补小麦面积22.06万公顷,兑付补贴资金1.47亿元,增加5394.5万元。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067万公顷,补贴资金1600万元。三项补贴共计向农户直接兑付资金1.63亿元,增加近6000万元。资金按时拨付到每个种粮农户“齐鲁惠农一本通”中,惠及105.8万农户、369.8万农民。③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全市3561个村各确定一名农民负担监督员,形成农民负担监管的制度化。规范乡镇农村财务代理内容和村级代理程序,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全市实行财务委托代理的乡镇达到82个,村3285个,分别占总数的95%和91%。重点对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借“一事一议”乱收费、农民建房、修路、用电乱收费等八大领域的乱收费问题进行专项清理,清退宅基地乱收费760万元,纠正向农民不合理收费300多万元。纠正32起“三乱”(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退还农民不合理负担260多万元。

【依法治农】 ①规范执法行为。按照市政府《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农业部门涉及的11部法律法规的28条行政处罚条款细化为151条上报市政府法制办,明确具体的处罚标准和范围、幅度,建立科学、公正的行政处罚程序和制度,促进行政处罚行为规范化,达到行政处罚程序公开、透明。②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学习,系统接受农业执法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审验行政执法证件进行审验,对调离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证全部收回,《农业行政执法证》持有人由原来148人裁减为79人,《行政执法证》由42人裁减为29人。实行持证上岗,对新增执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按程序经考核合格发证后,方能开展执法工作。③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严格市场检查,推行台账制度。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查明摸清各种农资的进货渠道。对140家“诚信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表彰挂牌。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销售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360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2480个次,查封未审先推、包装不合格、标签不规范玉米种88吨,取缔非法经营户4家,查处假劣农药61吨,查封劣质复混肥367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60万元。④强化法制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活动的开展,对坑农害农的重大案件进行曝光,向社会广泛宣传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加大对经营业户的培训,通过农业行风热线,公开举报电话号码、及时解答农户的各类咨询,鼓励群众举报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利用法制宣传月、“3·15”、“12·4”等普法日,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出动宣传车110台次、800人次,散发宣传资料达10万份,开展普法宣传大集48次,农业法规宣传咨询3000余人次,受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扶贫开发】 按照产业扶持引导、强化造血机能、形成脱贫产业的思路,搞好开发式扶贫,加大扶持力度。①扶贫项目建设。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在东平、宁阳、新泰3个县市的23个乡镇、84个贫困村实施。其中,省级扶贫项目在东平县银山镇、斑鸠店镇、老湖镇的54个村实施,覆盖贫困人口5.4万人;市级扶贫项目在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的20个乡镇30个村实施,覆盖贫困人口3.2万人,超过了年初3.05万人的目标。完成投资2436万元,7.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②争取扶贫资金。争取省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对山东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等扶贫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争取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市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争取东平县职业学校列为省级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获得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张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