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泰安市委 泰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8&rec=212&run=13

中共泰安市委 泰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泰发〔2007〕1号 2007年3月3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7〕1号文件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鲁发〔2007〕1号)精神,坚持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的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任务,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目的,以给农民带来实惠为衡量标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强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三大亮点”,培植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年内新发展设施大棚面积5万亩,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新增高值田10万亩;优质粮达到330万亩。加快健康养殖业发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和养殖小区建设,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和水产养殖,确保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加大“奶业富民”工程推进力度,年内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发展到20个,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比重达到85%以上。猪羊鸡鸭等传统饲养品种要有一个大的提高,畜牧业比重要有明显增加。继续推进“绿色泰安”建设,重点发展苗木花卉、名优果品,抓好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和绿色通道、农田林网、速生丰产林建设,建成一批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林业基地。年内新造林作业面积1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6万亩,苗木花卉发展到16万亩。
2.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培植一批前景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内每个县市区要力争新建投资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8~10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2个。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大力发展一批管理规范、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贮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年内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个,引导80%的合作组织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一批“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逐步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形成优势。
3.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设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打响“泰山有机蔬菜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大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保护,年内新增“三品”认证数量60个以上,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其中新发展有机蔬菜4万亩,绿色食品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要建成一批精品示范工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加强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的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健全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健全官方兽医和兽医执业制度,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制度,规范农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继续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调整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继续把大蒜及其制品、有机蔬菜、猪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作为出口重点,加大特色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大力扶持龙头出口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品牌,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基地进行卫生注册、国际认证和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推进与国外农业发展研究机构、农业合作组织、各类农场的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农产品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力争年内农产品出口增长在18%以上。
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一批功能完善、交易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进城,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城市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年内集中扩建完善10处辐射带动力较强的批发市场,新增大中城市直销点8处以上。做好工业品下乡,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超市下乡”工程,加快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农产品运销户、农村各类流通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产品收购、运输、贮藏、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物流业。年内农村经纪人发展到1万名。供销合作社要努力推进经营方式和组织体系创新,以连锁经营为纽带,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农林牧渔等涉农部门要积极搞好市场信息预测,与销地市场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为我市农产品外销提供便利。邮政、粮食、商贸、医药、通信、文化等企业也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6.加快乡村财源建设。乡镇要立足实际,在增扩财源项目、增加工商税收上狠下功夫。继续采取招商引资上项目、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乡镇等多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乡镇财源。村集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渠道自主创收。要通过开发矿产、河砂、石材等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大规模植树造林;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借助区位优势兴办服务业;盘活村集体所有的停产企业、闲置房产、水利设施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要规范财务管理,做好增收节支。
二、健全完善现代农业装备体系
7.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低压管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加快省扶持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抓好小型水源工程、田间灌排渠系、机电泵站和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引进推广节水新技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要抓好列入国家计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抓好中小型病险水库和塘坝的除险加固,做好河道治理、南水北调、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完善各类水利工程防洪应急预案,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
8.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支持有机肥积造、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
9.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抓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按照“用得上、吃得起、安全卫生”要求,年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继续加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年内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6%;搞好农村客运站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治理水、土污染,加强东平湖周边湿地生态保护。继续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按照“三清、四改、五化”要求,继续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年内完成5万座无害化生态卫生厕所的改造任务。加快农业生态示范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年内新发展沼气池2万个。
三、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及涉农企业的联系,特别是搞好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单位的合作,引进一批粮食、蔬菜、畜牧、花卉、林果、水产、桑蚕、中药材、食用菌等优良品种。抓好现有省级、市级科技园区,加快培育一批涉农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示范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等新的农业技术转化主体,建成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省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产学研基地、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积极扶持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大户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全市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高度重视农村档案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实施“金农”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科技信息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促进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力争年内80%乡镇建起农业信息服务网。
12.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立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低排放、能循环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处理和循环利用。生物质产业是朝阳产业,要加快开发推广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组织实施好国家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固化成型燃料试点和农林生物质科技工程。发挥好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深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玉米、花生、薯类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搞好“农机现代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培育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抓好重点农时的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年内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
四、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14.加强农民培训转移和权益保护。加大培育新型农民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搞好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搞好农民的农业科技、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培训,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年内新培训适龄农民10万人以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发挥好县市区和乡镇劳务输出机构作用,发展规范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服务中介组织,打造泰安劳务输出品牌,年内新增劳务输出8万人。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创业,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路子。落实完善农民工合同制度,努力扩大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1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全面建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低保资金,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到2010年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年内完成乡镇敬老院改造建设任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加快农村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特困户、医疗、教育、住房、残疾人、灾民和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继续搞好开发式扶贫,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
16.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县域内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工资;落实农村“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共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仪器设备的补充和更新,搞好农村远程教育和控辍保学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农民受益面,年内农民参合率达到95%;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巩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年内90%的乡镇卫生院、85%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规范化改造标准;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提高应对农村重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农村体育健身示范”工程,搞好文化、卫生、科技、法律“四下乡”活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7.提高农村公务服务人员的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加大城镇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五、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18.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2007年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市县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认真落实好国家、省扶持我市农业项目配套资金,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好世界银行贷款。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继续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和家畜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全部通过惠农“一本通”发放。落实好“五奖一补”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村级经费的补助比例不低于20%的政策,保障乡镇干部工资、村干部报酬及时足额发放。落实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19.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引导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95%。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土地征用补偿款要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今后5年内只减不增,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探索清理化解乡村债务措施办法,杜绝发生新的债务。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支持农村发展的作用,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小额贷款规模。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林权制度、水权制度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
20.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党建“递进培养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组织、党员争创活动,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农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比例,推进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搞好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开展好“村务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大力加强“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建设,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努力实现“三无两确保”的目标。广泛开展和谐农村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形成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
2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好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统筹抓好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要强化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要按照“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将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各部门,加强督促检查,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务求各项工作都见到成效,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履行职责,强化配合协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督促调度检查,市直有关部门要立足工作实际,加快制定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为农村办好的实事,切实抓好落实。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