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8&rec=205&run=13

【概况】 县名由来 东平因《尚书·禹贡》中“大野既潴,东原厎平”之说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县总面积134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716个村(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县总人口7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万人。人口出生率9.9‰,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3.1‰。有少数民族18个,4050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18.9%。三次产业比例为16.6∶57.2∶26.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20.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0%。税收总收入3.8亿元,增长1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2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1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5亿元,比年初增加6.0亿元。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2%。粮食总产61.9万吨,增长4.3%;棉花总产8674吨;油料总产1.6万吨;水果总产3.0万吨,增长7.3%;蔬菜总产36.4万吨,下降13.4%。肉类总产3.1万吨,禽蛋总产2.4万吨,奶类总产1.6万吨。水产品总产5.5万吨。全年人工造林1.1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县农机总动力76.8万千瓦。
工 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90亿元,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9家,实现增加值36.9亿元,增长29.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1.0亿元,增长41.0%;实现利税14.1亿元,增长43.8%;实现利润10.2亿元,增长52.2%。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36.0亿元,增长29.5%,其中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30.8亿元,增长29.8%。
建设 环保 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1.5%,与上年持平。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4.3万吨/日,用气人口10.1万人。新建、扩建城市道路8公里,公交营运车辆达到300标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47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3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2亿元,增长52.9%;实现利税7000万元,增长21%。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4.9%。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个,完成投资额3911万元,增长1.2%。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8%,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75%。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886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为433万人,增长19.0%。公路货物运输量为1481万吨,增长20.0%。民用汽车拥有量6130万辆,增长2%,其中私人轿车4160万辆,增长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6亿元,增长15.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8亿元,增长16.1%;邮政业务总量2800万元,增长13.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万户,电话普及率4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1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增长18.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2.12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0.56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3093万美元,下降5.2%,其中出口总值1769万美元,下降13.4%。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项,合同外资额1.2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7234万美元,增长20%。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50万美元,增长23%;完成营业额790万美元,增长20%。外派人员210人次,增长22%;年末在外人数568人次。主要旅游景点有东平湖、腊山、白佛山、黄石悬崖、洪顶摩崖刻经、戴村坝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
教科文卫 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1.0万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6万人。普通初中23所,在校生2.1万人。小学117所,在校生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0人。专利申请量106件,授权专利47件。有公共图书馆1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有卫生机构39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0所、卫生防疫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20张,卫生技术人员2131人,其中执业医师660人、注册护士501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2枚,其中金牌1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2元,增长20.6%;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27元,增长18.2%;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5.8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万元,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4009元,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8元,增长23.4%;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1万人、2.88万人、1.97万人和3.56万人,分别增加0.35万人、0.55万人、0.46万人和0.35万人。至年底,全县领取失业金人数1747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30亿元,增加1663万元;支出1.09亿元,增加1607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0万人。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8万人,其中城镇低保1981人、农村低保1.6万人。全县福利彩票销售1100万元,增长11%。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个,床位2010张,收养1941人。社会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人员56人。

【打造三大农业节能项目】 一是10万吨秸杆酶解发酵乙醇生产项目。该项目由山东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中电集团合资建设,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秸杆固相酶解同步发酵吸附分离三重耦合新技术。于4月初正式签约,总投资8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6亿元,形成乙醇6万吨、低聚木糖1.8万吨,木糖1万吨生产规模;二期工程投资2亿元,扩规达到乙醇10万吨、低聚木糖3万吨、木糖2万吨的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二是30万吨复混肥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由东平县光大集团与山东农业科学院合作,其中山东农业科学院出资1.8亿元,利用山东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副产品(各类粕类、棉壳)以及东平县瑞星集团淀粉厂下脚料产品(玉米皮等)作为原料,形成年产30万吨复混肥规模。该项目于4月4日正式开工,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36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一条和年产10万吨尿基复合肥生产线一条;二期投资6387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氨化硫基复合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4.3亿元,利税5130万元,安置就业1000人。三是方便粉丝加工项目。该项目由四川国基实业公司投资兴建,设计规模为1.2万吨,主要生产“扁担姑娘”牌地瓜、玉米方便粉丝等系列产品。4月10日,第一批“扁担姑娘”方便粉丝下线,标志着该企业正式投产运营。全部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600万元。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 该县加强东平湖水质保护,扎实实施增殖放流活动,渔业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严格落实禁渔期、禁渔区和捕捞许可证制度,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增殖。每年从4月15日至9月15日实行为期5个月的全湖封湖禁渔期,禁止一切船只和渔具下湖捕捞作业。同时,在湖内建立30平方公里的市级渔业资源保护区,划定2000公顷长年禁渔区,禁止一切捕捞作业和养殖生产。二是打击非法捕鱼。落实水域养殖证制度和东平湖水面管理使用办法,打击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取缔东平湖内的绞网、稠网密箔等灭绝性捕捞工具,维护东平湖内渔业生产秩序,合理开发与利用东平湖渔业资源。三是实施东平湖渔业人工增殖放流工程。自2005年实施至年末,累计投资380万元,投放鱼、蟹苗1229万尾,其中鲢、鳙、鲤、鲂等鱼苗620万尾,蟹609万只。年底,湖内鱼类种类已恢复至30多种,濒临绝迹的鳜鱼、翘嘴红鱼白等品种数量明显增加,乌鳢、黄颡、甲鱼等优势品种日益增多,大青虾产量达1200吨,渔业资源投入产出比达1∶13.3。四是加大东平湖水质保护力度。实施东平湖水质净化工程,投资8000万元对东平湖湿地和稻屯洼湿地进行修复建设,东平湖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秋、冬、春三季,东平湖水质大部分已达Ⅱ类水质标准,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六条路子促农增收】 年内,该县夏粮总产达到31万吨,增加1.74万吨;秋粮总产30.5万吨,增加534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9元。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08个,其中大蒜专业村56个、花生专业村30个、圆葱专业村12个、瓜菜专业村10个。小麦、玉米优质专用主导品种面积均达到90%以上,培植发展优质小麦3.33万公顷、优质专用玉米2.67万公顷。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内新增市级以上评选认定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2家;评选认定县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到年底,全县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82家,过亿元的达到12家。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95个,注册会员1.4万人,辐射带动农户3.3万个。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粮、油、菜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4.67万公顷。有23项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3.64万公顷。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程,在全县培训示范带动户2000名;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15万人。五是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组织县、乡农业专家和技术指导员60人,在全县10个乡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建立玉米、小麦示范田各800公顷。三年间,全县累计供应玉米良种112.5万公斤、小麦良种450万公斤,推广配方施肥面积2.67万公顷。六是落实农村政策法规。全县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共3404万元,农民人均受益52元。 (袁恒常 杨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