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8&rec=200&run=13

【概况】 泰山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政区 人口 全区总面积33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街道)、204个村(居)委会。年末全区总人口6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3万人。人口出生率8.41‰,死亡率3.73‰,自然增长率4.69‰。有少数民族28个、1.8万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1.0亿元,增长20.1%。三次产业比例为5.0∶53.7∶41.3。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9亿元,增长29.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5.0%。税收总收入5.7亿元,增长23.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3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2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5亿元,比年初增加5.3亿元。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粮食总产6.1万吨,增长5.6%;水果总产1.0万吨;蔬菜总产16.6万吨,增长20.0%。肉类总产6261吨,禽蛋总产6616吨,奶类总产12.1万吨。水产品总产648吨。全区农机总动力11.8万千瓦,增长1.4%。
工 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实现增加值41.7亿元,增长29.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3亿元,增长39.0%;实现利税12.9亿元,增长34.5%;实现利润8.2亿元,增长38.2%。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41.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0.8%,增长24.5%。
建 设 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7万元,增长60%;实现利税1.2亿元,增长6.2%。
交 通 公路通车里程4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5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269万人,客运周转量为1.7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4%。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2.0亿吨公里,增长6.3%。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批发零售业营业额41.3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6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1.48亿美元,增长23.6%。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增长19.8%。主要旅游景点有岱庙、灵应宫、齐长城遗址、博城遗址、周明堂遗址、汉明堂遗址及泰山风景名胜区内的60多个旅游景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525万元,增长5%。
教科文卫 普通中学15所,在校生1.3万人。小学60所,在校生2.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5人。共取得市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5项,专利申请量245件,授权专利187件。有广播电台1座,公共图书馆1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有卫生机构10所,其中医院(卫生院)7所、卫生防疫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80张,卫生技术人员500人,其中执业医师345人、注册护士160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8枚,其中金牌3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71元,增长16.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4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万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41.5元,增长12.4%;人均居住面积36.9平方米。全年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5万人、4.2万人、3.0万人2.5万人和4.6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49万人、0.39万人、0.06万人和0.43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23亿元,增加1822.4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8万人。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万人,其中城镇低保1.4万人、农村低保2152人。全区福利彩票销售4519.5万元,增长75.6%。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个,床位240张,收养260人。社会福利企业13家,安置残疾人员360人。

【泰山赤鳞鱼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7年10月,泰山赤鳞鱼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山赤鳞鱼是中国五大名贵淡水鱼之一,成鱼一般长20厘米左右,生长在海拔300~800米之间的山涧溪水中,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而不腥、营养丰富而名闻遐迩。夏日置鱼于岩石上,经烈日曝晒可化油而流。除作高级佳肴外,还有很高的滋补和药用作用。该鱼生存环境要求特殊,受干旱等自然条件制约,致使该鱼种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珍稀鱼种,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开发人工养殖繁育赤鳞鱼,并获成功。年内养殖数量达到300万尾。

【泰山区荣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突出贡献奖】 泰山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2007年4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该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和协调。在地面塌陷较为严重的邱家店、省庄两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区、镇(街道)、村、组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地质灾害点监测落实到人。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26期,发放明白纸2万余份,设置大型宣传栏和警示标志22处,普及防灾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建立“全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系统”,按片区划分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分队7个,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群测群防,在村、组聘用137名地质灾害监测员,统一配发雨衣、雨靴、应急灯、铜锣等器材,建立健全汛期灾情快报、月报制度,强化汛期值班巡查,做到有人蹲点值守监测、有人通报预报情况、有可行的撤离路线、有安全的避灾场所、有可靠的处置方案,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2003年至年末,共组织地质灾害巡查50余次,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105份、“避险明白卡”1727份,先后成功处置地质灾害险情12起,没有出现一起人员伤亡,避免经济损失2800多万元。做好地质灾害点治理与避让搬迁工作,组织实施“岩溶塌陷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先后投资600多万元进行地质灾害点治理,对无法治理的地质灾害点,规划新址进行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权安全。

【市场社区被表彰为首批“全省充分就业和谐社区”】 岱庙街道市场社区探索建立“岗位集中开发、信息定向反馈、结对重点援助、服务全程跟踪”的充分就业推进模式,三年间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29人,社区适龄居民就业率达到100%,在泰安市率先实现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目标。2007年8月,在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被表彰为“全省充分就业和谐社区”。一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市场社区投资建设了泰山贸易大市场、金桥服装精品城和轻纺大市场,新增就业岗位2150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300个;对社区办企业进行改制,创办了拥有6所分园的泰山幼儿园、奶牛存栏量达600头的金兰奶牛养殖厂,创造岗位190个;先后与南湖公园管理处等驻区单位建立用工联系制度,协调争取用工岗位22个。初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以企业为支撑,社区自主开发、驻区单位联动配合”的岗位开发格局。二是全方位开展精准帮扶。三年间,累计帮扶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36人,扶持创业78人,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无“一户两代失业”、无“双失双下”家庭的“三无”目标。三是多层次完善促进体系。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专职人员4名;开展社区联谊,争取共建单位对社区就业工作的支持配合,联谊单位已发展到12家;实施结对帮扶,建立健全居民互助体系;开展“再就业伙伴”计划,动员辖区经营大户与困难对象签订结伴责任书,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共结成就业对子43个,56名被帮扶对象全部实现就业,12人成为市场经营大户。

【泰山区基层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该区加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的全面贯通。采用劳动保障部的劳动保障基层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居民医保、就业管理、失业管理等八大业务模块,重点建设企业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基本情况动态数据库,做到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向清、安置去向清、社保关系清。对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险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进行全面分析梳理优化,统一业务范围、职责权限、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行网上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共办理参保登记7.8万人,居民参保率达到64%;已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居民493人,统筹基金支付74.1万元,占医疗费用总额的45.9%。对零就业家庭管理、就业困难人员管理、职业介绍等业务模块,实行一对一再就业援助帮扶,共帮扶62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区“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存量消零”、一户一人就业。到年底,市直288名、该区1.05万名失业人员纳入社区管理。2007年,该区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县(市、区)。(刘玉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