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8&rec=18&run=13

【概况】 2007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做好十七大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有关准备工作、地方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常性工作”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其中,推选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2名,并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酝酿推荐省党代会代表44名、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450名;完成市级和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对乡镇人大、政府换届人事安排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做好市直部门年度测评和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对部门科级干部调整配备进行审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公务员登记、干部挂职锻炼和年度考核工作,全市招考录用公务员180人,选调51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调动干部48名;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实施社区党建“双示范工程”,农村“两委”换届率达到87.6%,全市各村(居)组织活动场所基本达到省里规定标准;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建立发挥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作用的5项制度,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订阅发放《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和《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36.8万册,部署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知识竞赛”活动;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研讨)班948个(期)、培训7.18万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6.9万人次;推荐评选出“泰安市突出贡献人才奖”获得者10名,选拔产生第八批市级拔尖人才67名,评选产生第二批市首席技师35名,培训“金蓝领”技师300名、高级工600名;组织2.36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干部任用条例》颁布5周年”知识竞赛,坚持拟提拔使用干部人选征求纪检、检察等机关意见制度,安排对27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受理“12380”举报件28件,查核22件,处结20件;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做好全市3769个终端接收站点转星调整工作,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180万人次。

【基层组织建设】 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市换届率达到87.6%,村党组织成员兼任村委会成员比例达到90.2%,书记兼任主任比例达到92.6%。加强基层干部培训,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等1247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6.9万人,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180万人次,基本达到对所有乡村党员干部轮训一遍的要求。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列入中央和省、市补助的228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建成使用,新排查确定需要扩建、修缮、改造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41处,市财政和市管党费拨款300万元补助建设,11月底全部建设完成。②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指导泰山区、新泰市公开选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43名,改善城市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③抓好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培养树立新矿集团华丰煤矿、肥矿集团白庄煤矿等党建工作典型。④推荐、评选和命名“党员教育基地”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组织各级自下而上层层考核推荐、严格审查把关,肥城市王瓜店镇党委等8个单位被命名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泰安革命烈士陵园(泰安革命史展览馆)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筛选确定“泰安市党员教育基地”10个、“泰安市基层党建示范点”100个。⑤基层党建创新研究工作。组织起草《2008~2012年党员队伍建设规划》和关于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对2005~2006年度全市基层党建创新课题成果进行汇总,筛选上报省委组织部创新课题成果9项。泰安市委组织部、泰山区委组织部、肥城市委组织部的3项创新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召开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落实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类典型19个。⑥开展“长效机制落实年”活动。在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市里抽调专门力量,先后对全市落实长效机制文件情况进行检查抽查3次,规范全市基层党建工作。

【党员队伍建设】 ①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市委组织部为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党员订阅发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和《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36.8万册。在全市党员中组织开展“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知识竞赛”活动,推动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指导各级做好《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工作,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建立每半月一次的情况调度制度,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③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村企互联共管,党支部成员联系党员,党员信息管理、信息联系和双向反馈,定期排查和组织部门与有关部门定期通报情况等5项制度,切实加强党员的城、乡双向互动管理,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动态管理机制。④走访慰问、救助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全年为2026名建国前入党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款186.8万元,为1.62万名困难党员发放慰问金243.14万元,从党费中配套资金,做好受灾地区党员的救助工作。⑤发展新党员。全年发展新党员1.04万名,其中妇女、35岁以下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分别达到33.4%、72.6%和88.5%。⑥组织庆“七一”活动。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协调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组织制度建设】  ①党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党代会代表推选工作。集中精力,严格标准程序,历时5个月的时间,推选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2名(耿文清、束怀瑞),并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产生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43名;组织各选举单位召开党代会、党代表会议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412名。②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探索建立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列席市委全体会议、重大问题征求党代表意见、党代表参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党代表视察工作、党代表信息联络等5项制度。组织省、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于9月和12月分别视察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向市第九次党代会一线代表赠送《泰安工作》《泰安党建》刊物,拓宽党代表信息联系渠道。③市直及省属以上部分单位党组织关系调整理顺工作。对48个市直和省属以上驻泰单位党组织关系进行调整,指导各有关单位搞好工作衔接,进一步整合力量,理顺工作关系。调整后,由市委组织部代市委直接管理的党委由原来的61个减少至18个。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①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对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进行2006年度考核,并及时做好情况反馈,较好地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②调整配备部分领导班子。指导6个县(市、区)党委圆满完成换届选举任务;精心组织市九次党代会的人事选举,顺利实现省、市委人事安排意图。完成市工商联、红十字会和6个民主党派的换届选举工作。调整县级干部680名,其中调整部门正职69名,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正职27名。提拔任职211名(其中新提正县33名、副县128名),交流任职156名(其中县市区与市直之间交流51名,市直与市直、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交流41名)。根据需要调整乡镇党委书记24名。对试用期满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考察并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对达到任职年龄界限的领导干部及时办理改任非领导职务或免职手续。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对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副市级领导干部的年度考察工作;推荐考察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人选1名;做好2名九届省委委员、1名省纪委委员初步人选的推荐工作;配合中央组织部做好对市委有关领导的实地考察工作。做好对口帮扶挂职干部轮换工作,及时办理任职手续。完成省管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工作。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列为全省党政工作部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的市财政局和新泰市安全监督管理局,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通过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的工作,试点取得圆满成功。

【市县乡党委换届】 该项工作自2006年下半年启动,至2007年3月下旬结束。①创新考察办法。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方法和手段,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考察评价干部,确保把那些政治坚定、政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②扩大党内民主。在代表推荐选举中,普遍增加代表名额,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比例,适当增加市、县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委委员名额。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其中市级党委换届考察中,共组织召开各类会议30多个,涉及参加谈话、会议人员3500多人次;县(市、区)党委换届考察中,共召开民主推荐、测评征求意见等各类会议144个,参加会议人员7800多人次,参加考察谈话人员3000余人次,均为历次换届考察参与人数最多。③优化班子结构。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换届后,市级党委常委按13职配备,其中副书记2职;党政班子交叉职任职3名;市委常委平均年龄48.9岁,其中45岁以下的3名;女干部2名;全部是大专以上文化,其中研究生学历的6名。县(市、区)级党委常委均按11职配备,其中副书记2职;党政交叉任职18名;平均年龄42.2岁;40岁以下的干部19名;35以下的干部6名;女干部7名。76个乡镇党委班子共设委员613名;设党委副书记152名;党政交叉任职175名;党委委员平均年龄36岁,其中30岁以下的干部90名;党政正职35岁以下的32名;每个乡镇均至少配备女干部1名;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还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55名。④优化换届环境。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知、组织谈话等措施,严肃组织人事纪律,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从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经受住换届的考验,确保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有效防止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正之风。

【市县乡人大、政府和市县政协换届】 该项工作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至2008年1月上旬圆满结束。①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严把干部的政治关、政绩关、作风关、廉洁关,把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②严格考察。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方法和手段,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考察评价干部。对新进班子人选实行差额考察;对在现岗位工作不满2年的考察对象,到其前一个工作单位进行延伸考察。同时,注意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确保考察工作质量。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市委和各县(市、区)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抓住关键,管好大事。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发扬民主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在全额定向民主推荐中,扩大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同时注意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对考察对象,面向县(市、区)级以上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示;对候选人提名人选,面向社会公示。市级换届考察中,共组织召开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等各类会议19次,参加会议约2000人次、谈话近500人次,发布考察预告、书面考察公示1400余份。县级换届过程中,共召开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等各类会议72次,参加会议4200人次、参加谈话1800人次,发布书面考察公示5000余份,是历次换届参与人数最多的。④优化班子结构。精简职数,把领导班子配强、配好、配顺。市人大班子配6职,平均年龄53.2岁,女干部2名,党外干部1名。市政府班子配8职,与党委交叉任职3名,平均年龄48.5岁,女干部1名,党外干部1名。市政协班子配9职,平均年龄52.8岁,女干部2名,党外干部4名。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平均年龄47岁。6个县(市、区)人大班子共配36职,平均年龄51.1岁,女干部7名(其中正职1名),党外干部6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政府班子配42职,与党委交叉任职18名,平均年龄41.9岁,女干部7名(其中正职1名),党外干部6名,少数民族干部2名;政协班子配40职,平均年龄49.6岁,女干部10名(其中正职2名),党外干部17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平均年龄44.2岁。76个乡镇政府领导班子职数344名,人大领导班子职数127名(党委书记兼任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的乡镇51个),政府班子中30岁左右的干部83名。⑤严明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换届纪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坚决杜绝换届中的不正之风。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

【干部调配工作】 ①公务员法实施。会同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完成公务员登记工作。审查审批市直和县(市、区)371个部门(乡镇)、7209名公务员登记材料,其中市委管理干部1143名,县(市、区)委管理干部3430名,六类机关其他公务员2636名。完成省委管理57名公务员登记报批工作。研究制定市直群团机关参照管理实施方案,审查审批市直7个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登记工作,登记101人。全市招考录用公务员180人,其中省垂直管理机关5人、市直机关26人、县乡机关149人。审核1829名市委管理干部的年度考核情况,确定为优秀等次的445人,占市管干部总数的24.3%。②选调生工作。选调51名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47名。组织推荐基层选调生参加省级和市级机关公务员招考,从市直机关筛选7个职位单独面向基层选调生考选,有9人考取省直机关。选调10名基层选调生到团市委挂职锻炼。③挂职包村工作。组织对第十八批挂职包村工作进行年度检查考核,对9个部门的17名包村干部进行轮换。从县乡机关选派3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跟班学习。从市直部门选派6名县级干部和6名科级干部分别到县(市、区)和乡镇党政班子挂职。选派14名市直机关干部到市信访局和市纪委进行挂职。选派市委党校6名教研人员到市法院、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省委组织部安排,做好重庆市10名领导干部到泰安市的挂职工作。④干部综合工作。审核确认53个部门632名市委管理干部的职务和级别,办理1221名市委管理干部工资审批手续,完成省委管理干部工资呈报审批工作。完成6名援疆干部轮换人选的选派任务。调动干部48人。对省分配泰安市的3名团职军队转业干部进行安置。为87名到龄市委管理干部办理退休手续。办理出国(境)人员政审手续135起327人次,预审手续65起103人次,办理因私出国手续11起12人次。

【人才工作】 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完成《泰安市人才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组织评选出首批“泰安市突出贡献人才奖”人选10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泰安市突出贡献人才奖”荣誉证书。选拔产生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7名,对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及时为第六批、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放人才津贴。举办拔尖人才及“岱下英才”培养对象理论培训班,开展优秀人才考察休假活动。完成泰山玻纤公司“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推荐人选的把关审核与上报,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泰山玻纤公司“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考察工作。先后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98人,聘请外国专家52人次到泰安市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评选产生第二批市首席技师35名,推荐10人参加山东省首席技师评选,6人被评为省首席技师。举办市首席技师选拔赛暨全市企业职工技能大赛,29名选手获得“振兴泰安劳动奖章”,近百名选手获得泰安市首席技师评选资格,800余名选手获得职业资格晋升。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培训技师300名、高级工600名。筹备召开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座谈会,全面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耕耘计划”。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研究制定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先后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选聘2人到岱岳区和宁阳县担任科技副职,从山东科技大学选聘2名干部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煤炭局挂职。召开泰安与高校挂职干部座谈会,到山东科技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进行走访和座谈。

【干部教育培训】 ①干部培训。举办培训班948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7.18万人次。在市委党校和市公务员培训中心举办县级干部进修班6期,培训341人;科级干部进修班21期,培训1290人。在2003年至2007年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4987期次,培训各类干部38.79万人次,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101.7%。与市电视台联合制作5年大规模培训工作回顾,在“喜迎十七大、展示新成就”栏目中分4集进行系列报道。②抓好《干部教育条例》和“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贯彻落实。市委印发《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泰发〔2007〕16号),与泰安日报社联合开辟“领导干部谈学习贯彻干部教育条例”专栏,登载市直有关部门、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署名文章近20篇。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总结完善教学改革办法,4月上旬,省委组织部以现场会形式在泰安市召开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暨创新培训方法会议,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各市分管干部教育工作有关人员等实地观摩市委党校教学改革现场。组织6个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人员赴广东、江苏等地学习考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措施办法。④抓好十七大精神的集中轮训。年内,市县两级举办专题轮训班18期,培训干部3992人,其中,在市委党校举办轮训班4期,培训县级干部335人,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172人。

【干部监督工作】 ①学习宣传《干部任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6月,开展“干部任用条例颁布5周年”知识竞赛,组织全市2.36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竞赛。结合对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对各县(市、区)执行《条例》情况进行检查;11月,对30个市直部门贯彻执行《条例》情况进行检查。②做好“12380”专用举报电话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全年受理“12380”举报件28件,查核22件,处结20件,暂存6件。加强与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收集各类干部监督信息82条。③抓好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监督。对拟提拔的干部,出席全国、省人代会候选人预备人选,九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征求纪检、检察等机关意见,共征求干部意见14次,涉及干部340名。指导东平县和市教育局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记实制度试点。收集、报送干部监督信息,被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通讯》采用4条,省委组织部《山东干部监督信息》采用9条,列全省第一名。④认真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受理更改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工龄计算及其他有关问题的申请和申诉13件,审理11件,处结11件。⑤落实各项干部监督规定。做好省管干部2006年度首次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协调相关科室和单位,做好迎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对泰安市市、县、乡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和市、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督查的有关工作。安排对27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会同市审计局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研究调研,总结分析影响全市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因素,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抓好对领导干部的谈话、函询、诫勉以及述职述廉等有关制度规定的落实。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①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及时搜集下载有关十七大精神的资料,制作先进典型、先进经验课件下发基层,发放光盘3200多张。《山东组工信息》刊发了该做法。②站点设备运行维护。全市落实设备运行维护经费598万元。健全维修服务网络,确保及时发现、排除站点设备出现的故障。督促县(市、区)举办培训班48期,培训管理员3800多人次。开展管理员“结对、帮带、提升”活动试点,规范管理员考核晋级、奖惩兑现和缺额递补等管理办法。③推进“一体化网站”建设和站点拓展延伸。市、县分别建立全省“一体化”网站分站,发布信息10万余条,点击率40多万次,省级主站转载信息700余条。远程教育进入企业、部队、景区等多个领域,延伸型站点达到30个。提前完成所有站点的转星调整,顺利通过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和省委组织部的检查验收。④提升远程教育学用水平。抓好集中学习培训,先后组织基层收听收看省九次党代会、党的十七大等重大活动,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推广分组分类培训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推行“远教+基地”、“远教+协会”等学用模式。评选表彰市级规范站点和明星乡镇、明星村。与泰安网通公司联合,在10个村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⑤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精心策划制作《新时期党员风采录》等五大系列专题课件,开发制作优质课件15小时。先后举办教学资源建设业务培训班暨现场比武观摩活动、第三届远程教育课件暨第九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在全省组织系统课件观摩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各1个、三等奖3个;在第十一届全国行业电视展评中,获一、二等奖各1个、三等奖2个。⑥健全完善督导检查机制。组织开展调研活动4次,其中“千村万户看实效”调研报告被省远程教育工作简报刊发。规范和加强检查考核,开展集中督查3次、暗查暗访5次,年底进行综合评估。加大工作交流力度,先后召开远程教育工作暨“双争”活动表彰会、远程教育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会,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七一”期间,举办“远程教育见实效庆‘七一’文艺汇演”。省远程教育中心和市各大班子领导亲临演出现场,并给予肯定。梳理归纳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编印《播撒希望》一书。⑦做好党建宣传等工作。办好《党的生活》栏目、《远教专刊》和《乡村季风》专栏;向市新闻媒体报送新闻60余条,播出专题节目12期,在省以上简报或媒体刊发稿件8篇;完成各类摄录、宣传任务30多个小时;接待外省、市参观考察200多人次。 (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