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7&rec=81&run=13

【概况】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①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年内,全市农林牧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16.3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林业4.1亿元,增长7.2%;牧业26.5亿元,下降0.4%;渔业5.7亿元,增长7.6%。②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273.1万吨,增长8.07%;棉花1.24万吨,下降16.2%;油料17.3万吨,下降0.1%;蔬菜707.5万吨,增长1.7%;奶类28.5万吨,增长37.5%;禽蛋21.1万吨,下降3.7%。③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蔬菜生产在优化产品的前提下产量仍然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④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3元,增长1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下降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8平方米,增长15.1%。

【农业结构调整】 把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措施,立足培植6大主导产业和8大特色产业,突出设施农业建设和高值田开发,强化有机蔬菜这一亮点,一年四季抓调整不断线,引导乡镇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努力培植大规模、大群体块状产业,构建农民增收大平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18万公顷,其中瓜菜面积14.19万公顷,总产729.3万吨;花生面积4.45万公顷,总产17.23万吨;棉花面积8400公顷,总产1.24万吨。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配套技术,优质专用品种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粮食总产273.1万吨,比上年增加20.4万吨,增长8.07%,是历史上最高年份之一。其中优质小麦面积1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7万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7%,签订优质小麦定单合同面积7.33万公顷。良庄瓜菜、房村西红柿、汶南黄花菜,楼德、华丰大棚蔬菜,边院、汶阳、孙伯、安驾庄、夏张有机蔬菜,王庄、桃园“两菜一粮”(土豆、白菜、玉米间作),岳家庄、伏山池藕,斑鸠店、银山大蒜,上高、东疏苗木花卉等已创出特色。

【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引资培大扶强、抓引企膨胀总量、抓引智搞活机制。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被市政府授予第三批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为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争取省财政贷款贴息350万元。全年多种形式、多渠道引进、新建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个,完成投资18亿元。在新建、扩建农业龙头企业中,24家在建项目被列入市政府2006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3家。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家,比上年增加3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31%。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70多万户,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增收1750元,农业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标准化生产】 组织实施“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突出标准化操作规程推广、基地规范化管理、农业投入品准入认证、基地检测监控五大重点,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实施高毒农药替代和新型除草剂试验44项,对蔬菜农药残留实行一季一检测一通报制度。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泰山大康牌赤灵芝、倍力生牌灵芝孢子粉胶囊、倍力生牌灵芝茶、津口牌女儿茶、正平牌板栗、金芭蕾牌黄花菜、孔庄牌绿豆粉皮、鲁东牌核桃、国丹牌松花蛋和国丹牌绿豆粉皮等10个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参展,金芭蕾牌黄花菜、楼德牌煎饼、梅鹿山牌小米、泰山灵芝孢子粉、泰山灵芝茶5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在山东省首届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中,东优牌有机大豆、亚细亚牌有机菜豆(芸豆)、泰山珍珠牌蕃茄、泰绿牌马铃薯4个产品获得首届山东名牌农产品称号。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步伐加快,“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是上年的3倍,是历年来认证产品最多、基地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94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11.47万公顷;新增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9.35万公顷;新增有机蔬菜生产基地0.25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1.12万公顷;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48万公顷。

【外向型农业】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遇,市政府组织了进京“双争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活动。在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筛选论证一批重点投资项目,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工作。成功争取泰安市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岱岳区有害生物控制区域站、东平标准良田建设等中央和省农业投资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6040.4万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国家、省投资达5046.5万元,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在农业对外合作工作中,以大型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全市20余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农交会、山东荷兰农业项目洽谈会等大型农产品交易盛会,结交贸易合作伙伴,向全省、全国和世界广泛宣传泰安农业、农村经济和投资环境。农产品出口创汇实现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数额达到64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

【生态农业建设】 ①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东平湖流域化学高毒农药总用量减少20吨(折纯),减少化肥总用量1800吨(折纯),农作物秸杆利用量达到203万吨。②培育生态农业建设典型。在巩固提高肥城市、宁阳县两个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基础上,全市确定10个乡镇和36个村进行培养,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典型。年内,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32%,小流域治理率达到92%,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③因地制宜,科技兴农。创新推广“猪—沼—果(菜)”、“四位一体”(沼气池、塑料大棚、蔬菜、养猪)、庭院生态经济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等优化模式和配套技术。全市秸秆还田数量达103万吨。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推行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全市青贮秸秆达到59万余吨,氨化秸秆16万余吨,直接饲喂秸秆75万余吨。全市食用菌生产消化农作物秸杆达到10余万吨。④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发展以农村沼气池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循环经济。争取国家和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各2个,国家和省大型沼气工程各2处,资金874.4万元。严把沼气池建设施工质量关,全面实行职业准入、“一户一卡”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市投入资金320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个,累计建成4.5万个,其中“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大棚8000个,“生态家园”9600个,“猪-沼-果(菜)”1.2万个,“一池三改”(建一个沼气池、改畜禽园、厕所、厨房)1.5万户。建成全国首家秸秆沼气中温发酵集中供气站1处,沼气化示范村36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10个。沼气综合利用达到2.53万户,沼液浸种面积4400公顷,沼液喂猪达2.2万头,沼液养鱼150公顷,沼渣种菇3.6万平方米。⑤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太阳能利用面积7.6万平方米,建设风能提水站10座、秸杆炭化厂一座。通过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秸杆炭化,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全市农村年节约煤100万吨,节电30万度,年增收节支1.2亿元。

【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①集中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沃土工程等16个重大推广项目的实施。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综合配套技术、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6项;推广小麦品种济麦20号、潍麦8号,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油料纤维类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丰花3号,棉花品种鲁棉研15号、鲁棉研18号,辣椒中蔬4号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8个;培育小麦新品种泰麦1号、泰山9818,玉米新品种山农8号、山农饲玉7号等共10个,位居全省前茅;组织申报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市科技进步奖8项,获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快。②抓好测土施肥工作。争取岱岳区、新泰市、宁阳县、东平县等4个县市区列入国家和省测土施肥补贴范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9.33万公顷。③抓好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村中高等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参与农业科技下乡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农技人员2630人次,举办现场技术指导1200余次,接受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的农民38万余人次,其中培训熟练掌握2~3项农业实用技术的青年农民骨干9.6万余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完成大专以上层次招生205人,向社会输送大专以上层次毕业生223人。发布病虫预报92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农业信息网提供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市场供求、实用技术等信息2万多条,农民发布信息5000多条。④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广农村专业大户牵头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社区服务组织领办、农村能人领头组建、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牵头服务等五种组织类型。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工程建设,全市新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5个,入社农户由去年的15.8万户发展到19.5万户,带动农户44.1万户,共涉及20多个农村特色产业。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动、企业拉动、多方参与等手段,扩建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处,投资资金3200万元,新建大中城市直销点22处。

【农村劳动力转移】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支撑,争取阳光工程培训项目,6个县市区均被列为项目实施县,争取培训规模2.24万人,比上年增加6144人;资金总额达到401.5万元,比上年增加109.5万元。坚持配套抓、抓配套,突出抓好对84家培训基地的筛选认定、学员培训落实、资金补贴到位、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跟踪服务等工作重点。培训内容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与国内外用工量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联系,确保参加培训的学员及时得到转移就业,形成农村连基地,基地连学校,学校连企业、连市场的“组织+培训+输出”的一条龙培训网络。全市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06万人,转移就业率99.28%,辐射带动农村劳动力培训4.76万人。各级采取多种形式新增市外劳务输出7.65万人,在市外务工人员总数达到52.79万人,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

【农村基本政策落实】 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两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多留机动地、高价发包土地、随意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等问题,开展土地承包专项治理整顿,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将承包期延长到30年。全市清理两田制涉及400多个村1.6万公顷土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已落实到户的村2800个,面积25.2万公顷,分别占应承包村数、面积的77.8%和80%;签订土地承包合同93万份,颁发经营权证书90万本,分别占应签和应发户数的78.2%和75.7%;土地流转面积2.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4%。②落实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对核实的22.49万公顷小麦,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514万元,惠及105.8万农户、369.8万农民;对小麦实施良种补贴1400万元,补贴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全市61个乡镇、1777个村、61.4万农户、211.4万农民受益。③落实减负政策。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对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农村道路建设等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格和规范“一事一议”程序、议事范围和上限标准,严禁乱议、乱筹、乱用。加大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件的督办查处力度,做到每案必查,实行责任追究。通过取消农业税和开展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6608万元。④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和财务公开力度,大力推广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全市已有62个乡镇、2370个村实行财务委托代理,分别占72%和63.7%;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已经分别建立起县级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监控中心,实现管理电算化、监督网络化;农村财务定期公开面达90%以上;调查处理涉农信访案(事)件110起。

【依法治农】 ①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执法良好环境。严格按照标准清理执法人员,《农业行政执法证》持有人数由92人裁减为76人,《行政执法证》由原来112人裁减为82人。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投诉举报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全年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300多起,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00余起,做到一案一卷,案件办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性。清理农业系统执行的37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农业行政许可的12条执法依据,农业行政处罚的69条执法依据和农业行政征收的6条执法依据进行认真梳理,明确执法责任。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行政许可和事业性收费项目,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共办理许可事项330项,办结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的审批依据、条件、要求、材料、收费标准、时限等有关办理程序。②突出重点,创新监管模式。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全市10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8家农药生产企业、40家复混肥生产企业,2398户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下整改通知书130份。以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乡村农资集散地为重点,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销售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封堵假劣农资流通渠道。查封未审先推的玉米种24个,假冒农药12个,封存无登记或登记证过期的复混肥品种8个。年内,接受群众举报案件16起,进行查处并全部结案。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出动执法人员3230人次,整顿各类农资市场213个,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2450个,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363起(立案165起),下整改通知书108份。查获各类违法农资548吨,货值189万元,捣毁制假窝点2个,挽回经济损失980多万元。③强化普法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社会氛围。一是开展全市“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对评出的95个放心农资经营单位,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放心农资经营点去购买“放心农资”,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利用4月法制宣传月、“3·15”、“12·4”等普法日,进行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出动宣传车120多台次,800余人次,散发宣传资料达10.5万份,开展普法宣传大集18次,农业法规宣传咨询3000余人次,印发《农业部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8万份。三是做好“四五”农业系统普法考核验收,完成各项普法工作任务。

【扶贫开发】 按照市委、市政府“村为基础、整乡推进、区域规划、产业开发”的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民心工程来抓。①抓好扶贫项目建设。东平县作为省扶重点县,省级扶贫项目安排在该县银山镇、斑鸠店镇、老湖镇3个乡镇,年内共投入扶贫资金141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80万元,市县乡配套、村和农民自筹1234万元),实施网箱养鱼、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大蒜种植等扶贫项目二期工程,3个乡镇今年扶贫项目实现产值5.1亿元,人均增收900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800万元;市级共扶持30个贫困村,投入资金81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00万元,县乡配套、村和农民自筹613万元),共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植业、养殖业等扶贫项目32个,实现人均增收450元。②抓好科技扶贫。举办林果培优、畜牧养殖、实用技术为内容的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贫困村群众达390多人次,聘请技术人员50多人次,到贫困村项目建设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全市有3.8万人脱贫。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降低农户的风险,带动农民增收脱贫。为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东平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争取1000万元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其中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600万元;东平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