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7&rec=21&run=13

【概况】 县名由来 西汉,汉高祖于宁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县,因山南为阳,故名宁阳。
政区 人口 全县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辖3乡9镇、567个村(居)委会。年末全县总人口80.69万人。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6.9‰,自然增长率1.5‰。有少数民族23个,8600人。
经济概况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6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0.98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27.72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比例为20.8∶51.3∶27.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7亿元,增长24.7%。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3%。税收总收入5.64亿元,增长25.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81亿元,比年初增加9.3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3亿元,比年初增加6.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6.35亿元,比年初增加7.95亿元。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20.68亿元,增长5.1%。粮食总产54.8万吨,增长8.2%;棉花总产1625吨,下降23.3%;油料总产7.5万吨,增长2.5%;水果总产4.24万吨,下降4.6%;蔬菜总产103.1万吨,下降1.9%。肉类总产7.26万吨,禽蛋总产3.03万吨,奶类总产3.34万吨。水产品总产2200吨,增长8%。全年人工造林1053.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9.8%。全县农机总动力66.2万千瓦。
工 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58亿元,增长2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3家,实现增加值35.30亿元,增长60.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58亿元,增长57.73%;实现利税14.81亿元,增长55.1%;实现利润8.54亿元,增长40.2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4.41亿元,增长33.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4.8%,增长7.5%。民营经济税收4.39亿元,增长37.3%;占国地税比重77.9%,增长6.5%。
建设 环保 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城建成区面积16.9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10万。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7万吨/日。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36万平方米,出租车66辆。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3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6.11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9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6万元,增长6%;实现利税7000万元,增长5%。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完成投资额2105.5万元,增长51%。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二级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228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3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1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公路货物运输量222万吨,增长5%。民用汽车拥有量1.56万辆,增长11.9%,其中私人轿车7000辆,增长31%。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亿元,增长24.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1亿元,增长25.2%;邮政业务总量2696万元,增长19.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2万户,电话普及率4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9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增长16.4%。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4.6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3.3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6007万美元,下降6.86%,其中出口总值5329万美元,下降7.1%。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5个,合同外资额1.71亿美元,增长123%;实际利用外资8854万美元,增长80.4%。新批准境外企业(机构)2家,协议投资总额27.5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990万美元,增长58%;完成营业额2133万美元,增长24%;外派人员1150人次,增长136%;年末在外人数1995人次,增长88%。主要旅游景点有神童山森林公园、泗店蟋蟀交易市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1万人次,增长6%;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增长1.2%。
教科文卫 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8802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92万人。普通初中22所,在校生2.25万人。小学67所,在校生3.7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12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4项,其中,获得省科技奖励1项。专利申请量70件,授权专利29件。有公共图书馆1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所,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73张,卫生技术人员2199人,其中执业医师714人、注册护士601人。有体育馆2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47枚,其中金牌23枚。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增长19.3%;人均消费性支出5073.7元,增长3.8%;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5万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6.8元,比上年增长4%。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8万人、3.07万人、5.72万人、1.62万人和4.24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4100人、5600人、8100人、1.11万人和3999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09亿元,增加4600万元;支出1.63亿元,增加600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72万人。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50万人,其中城镇低保2.12万人,农村低保3828人。全县福利彩票销售1562万元,下降37.5%。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个,床位1870张,收养1870人。社会福利企业9个,安置残疾人员204人。
年内,该县被授予“全国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县”、“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先进县”、“山东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县”、“山东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县”、“泰安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名牌领跑宁阳县域经济】 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兴宁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了社会关注品牌、政府奖励品牌、部门培育品牌、企业争创品牌的浓厚氛围,形成培育名牌产品、扶持名牌企业的合力。各企业把争创名牌渗透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依靠科技创名牌、注重质量树名牌,以较高的质量和过硬的品质铸就企业“响当当”的品牌。其中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荣获2006年度“中国农民喜爱的农资品牌”称号,该集团生产的拟除虫菊酯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乙草胺产品获“山东省名牌”称号;“飞达化工”依靠技术革新,达到年产15万吨尿素规模,该产品获2005年度“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泰安华兴纺织有限公司通过IS0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位居全国纺织行业协会“实现利税”、“人均利税”企业排名前50强,2006年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年底,该县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山东名牌产品12个,“名牌集群”显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年内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9.38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6.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可用财力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8%、36.6%、30.3%、30.9%,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营经济撑起宁阳经济的半壁江山】 该县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确定2006年为“民营经济服务年”。政府搭建起创业辅导、人力资源、融资、信用、科技、信息和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平台,新开通“中国中小企业山东宁阳网”,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服务。建立钢球、制鞋、农副产品加工等骨干行业协会,多方启动民间资本,加大对煤炭、钢球、制鞋、化工、纺织、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加工等骨干企业的投入,年内实现民营经济投入31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97个。全面实施“质量兴县,品牌强县”战略,投资上亿元引进高新技术,巨龙食品、鲁珠水泥、飞达化工、泰山水泥等企业的10种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全县共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5项,申请国家专利238项。2006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实现利税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民营企业税收占全县税收的比重达到75%以上。

【“平安宁阳”建设成效突出】 实施“网底工程”,构筑农村、乡镇(驻地)、县城、警务“四道防线”;开展“淘沙行动”,分类管理高危人员;严密控制供电、供水、金融及党政首脑机关等要害部位,科学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乡村调解中心(室)建设,实行县、乡党政领导公开接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年内未发生赴省上访事件;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监督考核,年底评比时对12个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给11个单位亮黄牌,起到警示作用。年内,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工矿商贸企业实现“零死亡”,连续6年被省、市表彰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获“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称号。 (杜秀芝 颜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