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6&rec=27&run=13

【概况】 2005年,市委组织部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积极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和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市委确定重点解决的20类问题,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充实领导班子109个,干部307名,其中提拔任职151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519期,培训7.18万人次。做好干部挂职包村工作。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启动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加强远程教育工作,12月,中组部、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在泰安市召开全国远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座谈会,推广泰安的经验做法。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 中央和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后,市委下发《关于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①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市委举办庆“七一”党课辅导报告会,市委书记耿文清以《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为题,为广大党员干部作了党课辅导报告。突出抓好试点工作结束后新调入、新发展党员的学习教育,灵活组织教育培训,认真开展分析评议、整改提高活动,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全员覆盖。②深入查摆整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建设群众满意工程”为目标,市里列出20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促进了各类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有17类。③探索建立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围绕“使党员永葆先进,让群众长期满意”目标,积极探索,制定下发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引导、权利保障、组织保障以及服务群众的“5+1”长效机制。认真搞好长效机制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中央、省下达的“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问题研究”,中央《关于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的意见》代拟稿起草等课题,得到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④大力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在新闻媒体开辟“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巡礼”和“岱下先锋”等专栏、专题,大力宣传开展“回头看”活动、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好经验、好做法。编印《泰山党旗红》一书,对30个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特色、发展快、变化大的先进单位和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先进个人典型进行宣传推广。山东平阳纺织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尹绪珠,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兰英分别被省委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典型发言和全省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中央组织部《组工信息》、《党建研究》、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人民日报》、《求是》和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省《组工通讯》、《大众日报》等中央、省级报刊刊发泰安市先进性教育及基层党建工作经验70余篇。

【基层组织建设】 ①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市委下发《关于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对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目标管理”、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先进性档案”、成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村级班子“预警防瘫”机制、实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创新成果。10月,召开全市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经验交流会。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全市农村“两委”干部交叉兼职比例和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比例分别达到77.4%和85.9%,“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型人才达到87.1%。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四种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加快发展的带头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目标。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学习活动。全市各级举办培训班165期,培训村“两委”干部1.8万人次。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对全市发展乡村经济、保障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经验做法进行专项调研、认真总结,制定下发文件指导基层工作。在市新闻媒体开辟专栏,集中宣传22个发展快、变化大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整体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市、县级确定的96个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先进村建设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搞好后进村治理整顿,市里排出104个相对后进村,指导县、乡党委认真落实“四帮一”(一个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包村部门帮扶、一个工作包村工作组驻村、一个强村或强企业结对子)措施。全市共整顿后进村261个,安排包村工作组261个,包村机关干部789名,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900多个,帮扶资金、物资折款2700多万元。在全省纪念莱西会议15周年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泰安市作典型发言。④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实施党建“双示范”工程,指导泰山区开展“五联”(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服务联抓、环境联创、文化联谊)活动,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密切配合、驻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举办社区“两委”成员培训班,采取面向优秀退伍军人公开考选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社区班子。创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开展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站试点工作,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扶贫帮困、推介就业、学习教育等服务。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5处,党员服务站63个。推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管理”制度,全市有862名社区党员认领1032个示范岗位。⑤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实施“凝聚力工程”,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企业占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企业总数的99.88%,非公有经济单位和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党员达到3.10万人。确定12家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党建工作制度。下发关于《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措施,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健康开展。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建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企业党建工作、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党员副市长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确定7家国有企业,分别由市委常委或市政府党员副市长联系,加强工作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或持大股多元投资主体企业党建工作课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⑦机关党的建设。在全市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创五型(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机关、干事创业为民”活动。全市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农村贫困户5026个、下岗职工5866人、困难学生1462人;帮助基层解难题3056个,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款636万元,扶持基层单位资金、物资折款3967万元。⑧组织制度建设。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通知,对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作出安排,指导县级领导班子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指导做好新经济和社会组织、改革改制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设置、调整工作。调整下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权限,将进出泰山区、岱岳区的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权限,由市委组织部下放到区委组织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⑨党员队伍建设。市委下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两推一公示”(支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对发展党员进行公示)、责任追究制等5项制度,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2005年全市新发展党员1.20万名,其中35岁以下、妇女、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党员比例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下发《关于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意见(试行)》,实现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各级党费、财政拨出专款,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农村生活困难的党员和受灾地区党员进行救助,市领导亲自走访慰问部分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并在全市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①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按照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推进交流、配强配好的原则,调整充实领导班子109个(县、市、区6个,市直部门66个,企事业单位37个),干部307名,其中提拔任职151名。对21个乡镇(办事处)的党(工)委书记进行调整充实。②年度考察测评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法院、检察院“两长”,市直部门、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和市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年度考察测评。年内,对试用期满的64名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考察并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对4名年满57周岁的部门正职、29名年满55周岁的部门副职、42名年满60周岁的干部办理改任非领导职务和免职手续。对县级后备干部进行集中补充调整,补充调整后的县级后备干部共425名,平均年龄38.7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均占一定比例。年底,共有市管企事业单位后备干部281名。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上半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13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其中,35岁以下的干部4名、女干部3名、少数民族干部2名、非中共党员干部2名。配合省里做好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有关工作,经过笔试、面试,有2人进入考察范围,并被确定为市厅级后备干部。二是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4月,召开全市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会议,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意见》。提拔党外副县级领导干部1名;在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中,专门确定2个职位定向选拔党外干部;推荐1名党外副县级干部担任民革泰安市委主委,并作为副市长人选。三是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上半年,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中,确定2个职位定向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并在报考年龄和学历方面适当放宽。8月,迎接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和省民委联合调研组对泰安市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专题调研,泰安市坚持“三抓”(抓培训、抓培养、抓后备)、“四选”(抓住契机“硬性选”、同等条件“优先选”、打破常规“破格选”、面向社会“公开选”),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的做法,受到省联合调研组高度评价,特别是用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四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县(市、区)领导人兼任党委工作部门领导职务、乡镇(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任免职、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任免备案和干部“三龄一历”的管理等进行规范。下发《关于印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在全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实行“两规范、五统一”(严格规范程序、严格规范材料;统一推荐、考察会议要求,统一推荐、考察表格样式,统一考察公告与任前公示格式,统一干部考察材料要求,统一研究干部会议记录本)。《党建文汇》2005年第7期作情况介绍,省委组织部给予充分肯定。五是继续加强对市直部门科级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竞争上岗工作的指导。根据省委统一部署,派出帮扶挂职干部2名,接收帮扶挂职干部4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家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④全委会票决县级党政正职。12月31日,市委召开八届六次全委会,对泰山区、岱岳区3名党政正职拟任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会议应到委员34名,因事因病请假5名,实到29名;候补委员应到6名,实到6名。共发出表决票29张,收回29张。根据表决情况,市委常委会提名的3名县(市、区)党政正职人选均获全票通过,并上报省委组织部审批。⑤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召开全市县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执政能力、贯彻民主集中制、改进工作作风、发挥“一把手”关键作用以及加强领导等方面,对全市县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干部调配工作】 年内,选调应届优秀大学以上毕业生43名,其中研究生3名;选调市直4名硕士选调生分别到新泰、肥城、宁阳、东平4个县、市挂职锻炼;动员组织选调生参加中央、省和市机关招考,有4名选调生考取市内副县级干部,6名选调生考取中央、省直机关。7月1日,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仪式,热烈欢迎第二批援疆干部载誉归来,并对援疆干部返回后的工作进行安排;做好援疆干部的轮换工作,确定第三批援疆干部24名,其中党政干部2名、专业技术干部22名;7月26日,市委、市政府举行欢送仪式,热烈欢送泰安市援疆干部进疆工作。全市办理因公出国(境)手续200起536人次,办理预审手续80起,办理党员因私出国11起15人次。坚持干部调配原则,严格执行干部调配政策,为市属96名干部和4名中央、省属驻泰单位干部办理调动手续。招考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和人民警察278名。安置符合安排相应职位的正团职军转干部5名。为70名市委及市委组织部管理干部办理退(离)休手续;为7名改企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办理内部退养。审核批复市委及市委组织部管理干部1000余人次的工资。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监察局和市审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用4个月的时间对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虚报冒领工资、补贴进行集中清理。圆满完成2004年度考核工作,1255名市委及市委组织部管理干部参加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375人,占29.88%,称职(合格)等次的879人,占70.05%。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的学习宣传和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会同市人事局下发学习宣传通知;组织由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参加的《公务员法》知识竞赛;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机关干部进行《公务员法》知识考试;以泰山区为综合性试点,顺利开展公务员登记模拟工作,为《公务员法》的实施摸索和积累经验。

【人才工作】 ①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单位任务分解表》。及时调整充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等3个文件。②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6月4日在肥城市召开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全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同市劳动保障局举办泰安市首席技师选拔赛暨全市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评选出2005年度泰安市“首席技师”29名,其中4人被评选为“省首席技师”。③认真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制定下发《泰安市“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组织评选出“151岱下英才”培养对象160名,其中第一层次10名、第二层次50名、第三层次100名。认真落实各项培养措施,组织培养对象与所在单位签订双向目标责任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④抓好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新选出第七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4名。对第六批市级拔尖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兑现拔尖人才津贴。⑤加强国际经贸、外语翻译等急需人才的培养。分别委托国家商务部培训中心和山东经济学院,举办国际经贸人才高级研修班和商务英语强化培训班。会同市外办、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举办全市“双语杯”英语演讲电视大赛。⑥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编制《泰安市高层次人才名册》,建立起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立翻译人才登记制度,对全市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翻译资格的翻译人才进行调查登记,分语种建立翻译人才库。年内,人才库收录翻译人才120名。⑦认真做好科技副职工作。从中国科学院、省农业厅等单位选聘3名高层次专家到泰安市担任科技副职,其中1人担任科技副市长。继续选派6名年轻干部到中国科学院机关和有关院所挂职锻炼。

【干部教育培训】 ①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市各级举办各类培训(研讨)班1519个(期),培训各类干部7.18万人次,完成计划的105%,已完成5年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的63%。认真做好上级调训工作,全年为上级调训18个班次90多名干部,其中市(厅)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56人。②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加大专题培训工作力度。组织举办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招商引资、“三农”问题等4个专题培训(研讨)班。③适应办公信息化的要求,加大在职干部的业务培训。与市人事局联合组织2期共160人参加全市电子政务知识学习骨干培训班,分3批组织全市45岁以下的5000多名公务员参加电子政务考试,组织举办全市组织人事工作实务操作培训班。④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搞好出国培训。通过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AOTS),先后选派7人赴日本进行学习研修;与市外经贸局联合组织举办赴日产业转移培训班。与市人事局联合筹办赴美国际经贸知识人才培训班。⑤围绕组织实施精品工程,推动工作创新。10月,组织赴中国浦东、井冈山干部学院进行学习考察,研究制定改进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整合培训资源等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完成《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精品工程》的创新课题研究,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分别确定创新题目、展开研究工作,取得较好成果。

【干部监督管理工作】 ①对全市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和自查。组成5个检查组,对6个县(市、区)和30个市直部门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1036名干部进行个别谈话,并对4883份干部档案、干部任免材料、民主推荐的原始材料、干部考察材料、讨论研究干部任免会议的原始记录等进行认真审阅,共发出并收回民主评议表2743份,其中满意2518票,占91.8%;基本满意184票,占6.7%。②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全年征求干部意见12次,涉及干部220名。其中,有8个单位、1名个人被取消评先树优资格;对新提拔的干部严格落实任前公示的受理工作。认真落实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各种形式的联席会4次,收集有关干部问题的信息55条。③制定下发《泰安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并在《山东省干部监督信息》第93期全文刊发。④加大对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力度。将任职满3年或5年的市直部门和事业单位19名主要负责人纳入2005年的审计计划,将2个市、区的4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同时纳入审计范围。并且采取组织、审计部门共同进点的办法进行。⑤认真做好组织系统“12380”专用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2005年,共收到举报17件,查核17件,处结17件;对查实的2个举报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⑥认真做好处理干部的历史遗留问题。共受理更改干部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工龄计算、党籍党龄的报告10件,审理10件。

【挂职包村工作】 年内,选派第17批下派干部142人,来自66个市直部门、9个中央和省属驻泰单位。其中,102名干部组成52个工作组,帮助42个贫困村和10个现代化示范村;14名干部帮扶乡镇发展产业化。7名干部挂任县(市、区)党政副职,26名干部挂任乡镇党政副职。选派24名县、乡机关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学习锻炼。全市下派干部共为所包村争取无偿资金及物资折款达410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43个,项目资金总额2.2亿元;完成道路建设60公里,调整种植结构3000公顷;打深井12眼,建设饮水、调水工程3处,通自来水4000余户;新建塑料大棚290个,援建、扩建学校6所。帮助10个示范村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1.3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16个,完成投资5300万元。产业化工作队共争取无偿资金1100万元;争取各类开发建设项目18个,项目资金额5480万元;调整种植结构1933公顷,新建、扩建龙头企业10家。年内,选派43名市、县机关干部和乡镇党政负责人到浙江省台州市、上海市杨浦区及云南省旅游经济先进地区挂职锻炼;选派6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上挂锻炼。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电化)教育和信息化建设】 ①全面完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全市建成站点3727个,4月,站点建设被省委远程教育办公室评为优质工程。积极探索扩展型站点建设路子,建成扩展型站点37个,在相关部门建立接收站点8个,建成城市社区站点56个。认真做好远程教育站点上网工作,全市75.1%的站点实现上网。②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市级领导联系远程教育点制度。制定下发远程教育管理《泰安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暂行规定》,下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关于充分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全市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意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组织人员自主研发“泰安市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远程教育信息化管理。③加大骨干队伍建设力度。全市建起3856人的专兼职管理员队伍和195人的技术保障队伍,加强站点设备管理维护和技术指导。聘请55名专家教授,组建起首批市级远程教育教学辅导队伍,全市教学辅导人员达到474人。加强课件制作力量,举办培训班3期,提高业务水平。④抓好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实行“五学”方式,建起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33个,培养树立一批乡、村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召开全市“管学用”流动现场会,全年组织学习收看7万多场次,直接覆盖教育面达260多万人次。12月,中组部、全国远程教育办公室在泰安市召开全国远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座谈会,推广泰安的经验。⑤开展远程教育“双争”(争创远程教育明星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明星村居)活动。评选表彰首批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10个行政村(社区),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⑥切实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向省远程教育中心上报课件节目20小时,报送各类信息420余条,超额完成任务。举办全市首届远程教育课件暨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评选出一批精品课件和电视片。全市有4部作品分别获全省优秀课件观摩表彰一、二、三等奖,专题片《半个世纪的深爱》获“山东省首届纪录(专题)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回民村的女支书》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音像教材。⑦建立落实检查考核机制。制定下发《泰安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实行千分考核。省委远程教育办公室对14个地市(中央确定的山东3个先行试点市除外)进行考核评估,泰安市以998分的成绩位居首位。⑧进一步加强党员电教工作。利用《党的生活》栏目和市电视台新闻专栏等阵地,及时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拍摄制作专题片20余部。认真做好城市党员电教工作,健全完善城市党员电教网络,建立内容丰富、类别齐全的党员电教片库。按照中央组织部提出的建设“三网三库一平台”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目标,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于“七一”前夕,建成开通泰安党建网站(网址:www.tadj.gov.cn)、全市组织系统专网和部内办公网。至年底,共发布信息8000余条,丰富了全市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成为展示泰安党建工作的窗口、组工信息沟通的桥梁、组工研究的园地、组工宣传的阵地。(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