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6&rec=142&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国税系统设有机构(以下简称国税)52个,其中,市级局1个、县级局6个、分局(所)36个,直属单位6个,事业单位3个;在职职工1182人,其中市国税局机关131人。全市国税收入完成35.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剔除海关代征两税后,完成税收收入35.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兑现税收优惠政策8.3亿元。
税收宣传 认真开展税法宣传和第14个税收宣传月活动,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治观念,提高税法遵从度。组织开展“纳税服务齐鲁行、万名党员送税法”、“生力源”杯“我眼中的国税”征文以及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等活动。年内, 市国税局编发《泰安税务》3期,编发《泰安国税》82期,刊发信息300余条,被市级以上信息刊物采用200余条;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800篇。有的信息稿件在新华社内参、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国税务报》以及新华网等网站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税收征管 ①征管改革。保留高新区国税局、培训中心两个副处单位和36个基层分局(所),保持了队伍的稳定。通过推行《征管业务流程控制系统》、编发《税收综合征管工作重要材料汇编》等措施,强化征、管、查之间的工作衔接,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落实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国、地税两家在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税务登记、税收检查、涉外企业审计等方面的协作配合。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发《关于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和《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及实施要求》,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全系统税源管理人员达到628人,占62.5%。运用评估指标和模型,加强对加油站、建材、保险、电力等行业的纳税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漏洞。全年共评估纳税企业1590户,评补税款1396万元。深入开展普通发票“双奖”活动,全年共兑付获奖人员3.65万人次,奖金58.55万元,发售普通发票1415万份,增长20%。利用普通发票协查比对系统控管税源,专设税收票证管理机构,完善办税服务厅职能,提高综合办税和审核比对能力。制发《纳税服务工作规范》,把纳税服务融入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强化对服务内容、标准、措施和质量的全面考核,融洽征收与缴纳关系,提高服务水平。③流转税管理。全面推行网上认证,做好代开发票防伪税控运行工作,抓好金税工程增值税信息采集,全市共采集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92.63万份,抵扣联89.94万份,采集率100%;采集“四小票”1.31万份,审核检查“四小票”2.22万份,受到省国税局的通报表扬。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严格执行发票限量供应制度,在全市建立启动失控发票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防范失控发票抵扣税款案件的发生。加强车购税征管,做到宣传、培训、管理三到位,全年共征收车购税1.31亿元。全年共减、免、退增值税3.61亿元,比上年增长67.62%。④所得税管理。落实各项所得税法规政策,审核审批减免税企业9户,减免税额5191万元,审批各类扣除项目2.7亿元。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汇缴检查企业1164户,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3.8万元,核减亏损额1487万元,查补入库所得税49.31万元,罚款32万元,滞纳金4.51万元。全面启用《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监控程序》,强化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管理。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专项调查,共选取样本企业270户,具有范围广泛、重点突出、代表性强等特点,真实地体现市内企业所得税税源状况。⑤国际税务管理。年内,建立“以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为基础,审核评税,涉外税务审计、反避税融为一体”的管理新机制。全市共审核评税企业135户,其中35户转交审计岗位进行审计,30户移交反避税岗位进行反避税监控或调查。全年实际审计企业38户,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补缴所得税12万元,增值税57万元,罚款及滞纳金85万元。核准税前扣除项目金额396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4305万元,审批减免所得税3836万元。汇算清缴企业165户,实现利润总额2.21亿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4305.89万元,应纳税所得额1.80亿元,应纳所得税5064万元。征收预提所得税136万元,比上年增收71.8万元,增长111.84%。⑥进出口税收管理。落实退税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目标,妥善处理出口退税中的应急事宜,提高退税质量和效率。全年审核退免税额5.80亿元,其中2004年退免税1.66亿元、2005年退免税4.13亿元;办理退税和调库共计4.83亿元,其中退付税款2.26亿元(退付2004年拖转退税5445万元,退付2005年应退税款1.71亿元);办理调库2.5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外贸经济的发展。⑦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深化纳税信息“一户式”管理,完善办税“一卡通”,拓展IC卡的功能。在充分运用综合征管软件进行“一户式”分析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纳税人涉税信息电子档案,实现“一户式”信息的监控、分析和比对。按照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支持等类别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税收执法 实施阳光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完善税务行政许可事项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公示等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偏差。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机制,规范稽查岗位职责和执法程序,实施“阳光稽查”,查处偷逃税案件,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全年共检查纳税业户840户,查补税款、罚款和滞纳金5425万元,入库税款、罚款和滞纳金3499万元,查补总额和入库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1.79%和19.46%。其中市局稽查局检查纳税业户100户,查补税款、罚款和滞纳金2444万元。

【年度税收分析】 ①税收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国税税收收入总量(包括海关代征两税)达到35.71亿元,较上年增收8.23亿元,增长30%,税收收入总量、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税收收入增幅列全省第六位,较全省平均增幅高7.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税收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②流转税和所得税实现高增长。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以下简称国内“两税”)入库30.87亿元,同比增收7.03亿元,增长29.5%;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利息所得税共入库2.93亿元,比上年增收7964万元,增长37.3%;车辆购置税移交国税征管后全年入库1.31亿元,较上年增长6.8%,增收832万元。③全市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两个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税收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当年价计算)近10个百分点,国税系统组织的地方级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8.2%,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两个比重”的同步提高。④中央和地方各预算级次收入实现快速协调增长。中央级收入累计完成27.04亿元,增长29.48%;省级收入完成1.30亿元,增长26.15%;市以下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7.35亿元,增长32.61%,增幅快于整体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增幅6.9个百分点,实现增收额1.80亿元,收入总量、增长速度和增收额均创历史新高。⑤区域税收增长较为均衡,市直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6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税收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市高新区税收收入增幅达到82.5%,增收6850万元,新泰市和肥城市税收收入总量分别超过8亿元和10亿元,增幅达到34%和23.9%。此外,泰山区增长32.7%、岱岳区增长40.4%、宁阳县增长38.4%、东平县增长20%。2005年市直累计完成国内税收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按预算口径市直市级收入完成1.01亿元,占年度预算9644万元的105.5%,超收531万元,同比增长24.7%。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同步增长。年内,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完成28.21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完成6.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138万元,增长14.5%。国有、集体以及国有控股经济完成税收12.60亿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35.3%和64.7%。⑦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全面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组织收入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税收收入规模和税收收入质量的同步提高。在全市推广税库银联网工作,提高税收收入的入库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保障税收资金的准确和安全。加快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进度,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办法,简化退税程序,全市共办理出口免抵退税4.83亿元,同比增加54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认真做好税务稽查和税务专项检查,全年累计查补入库税款3226万元。

【税源结构分析】 ①全市两税主要税目除有色金属行业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工业税收中能源动力原材料行业和制造业税收呈现同步增长。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税收增收额较大,但年内增幅明显回落。受市场需求扩大和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重工业实现的税收延续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共入库增值税16.16亿元,同比增长34.6%。酿酒、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税收增长趋势较好。其中酒产品两税完成1.24亿元,增长8.3%,增收953万元,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趋势。纺织和服装行业在出口快速增长的拉动下,累计入库和办理调库增值税1.74亿元,同比增长88.3%,增收8161万元。全市重点扶持的六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税收贡献率稳步提升。虽然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市内装备制造业仍在2005年得到较快发展,全市机械和电气机械器材行业分别入库增值税1.36亿元和1.45亿元,增幅分别达到34.4%和30.1%。②2005年1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分别为882.4亿元、98.1亿元和53.2亿元,各增长47.8%、70%和86.8%,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7%,比上年同期提高33.7个百分点。2005年前11个月全市市级监控的206户重点税源企业共申报主营业务收入474.9亿元,增长26.7%;申报两税21.48亿元,增长20.2%,增加增值税应纳税额3.60亿元;全市入库税收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共入库税收收入24.38亿元,同比增收6.27亿元,增长34.65%,占国内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69.5%。全市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税源企业对税收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