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5&rec=85&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下同)916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36.8万人。在企业总数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61个,集体企业92个,股份合作企业6个,联营企业2个,有限责任公司182个,股份有限公司28个,私营企业489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个,外商投资企业37个。工业按行业分,主要有煤炭、电力、冶炼、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化工、医药、建筑材料、橡胶、塑料、纺织、服装、皮革、木材、酿酒、食品、饮料、日用杂品等,其中煤炭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为支柱行业。产品主要有烧碱、硫酸、化肥、化学农药、轮胎、工业锅炉、精炼油、塑料制品、皮革、纱、布、印染布、呢绒、服装、电话机、拖拉机、高压开关、柴油机、汽车起重机、汽车底盘、改装车、电缆、变压器、锻压设备、油泵实验台、齿轮箱、啤酒、白酒、玻璃、原煤、水泥、纸面石膏板、玻璃纤维纱、电力电缆等,其中市调度的产品有150余种。固定资产原值为356.7亿元,净值为256.1亿元。资产总计762.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77.8亿元,集体企业33.0亿元,股份合作企业2.4亿元,联营企业2.3亿元,有限责任公司469.8亿元,股份有限公司58.5亿元,私营企业85.6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3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4.6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 2004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创1997年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4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8%,增幅提高3.8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8个百分点。县(市、区)属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东平县增幅达到50.4%,其他县(市、区)增幅均在37%以上。全市工业产销率为99.32%,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工业产销率为102.1%,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县(市、区)属工业产销率为98.8%,同比增长0.6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完成4.06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其中,企业自营出口完成1.91亿美元,同比增长38%;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完成1.01亿美元,同比增长33.2%。电力等生产要素支撑作用较好,全社会用电量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其中工业用电5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
经济运行质量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3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工业52.9亿元,同比增长24.4%;县属工业226.5亿元,同比增长50.1%;乡属工业60.8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75.7亿元,同比增长6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的绝对值由2003年的全省第14位,上升至12位,其中,市属工业6亿元,同比增长28.6%;县属工业24.3亿元,同比增长78.3%;乡属工业13.3亿元,同比增长127.8%。实现利润36.65亿元,同比增长8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工业3.07亿元,同比增长50.4%;县属工业12.1亿元,同比增长82.9%;乡属工业6.8亿元,同比增长97.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7,同比提高26.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11次,加快0.29次。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用85.57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年初净增14.3亿元,其中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32.4%,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6%。
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培植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29户,比上年增加39户;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达到155户,比上年增加60户;实现利润过千万元的87户,其中过亿元的4户,1亿至5000万元的8户;实缴税金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8户。
发展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年内,全市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1.7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37%。重点调度的18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14项降低,稳定降低率78%;70家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稳定降低率75%,节约能源18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固体废渣526.3万吨,完成资源综合利
用产品产值18.66亿元,分别增长15.77%和17.21%。63家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29.03吨,下降6.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2.75%。

【结构调整】 ①加大主导产业培植力度。市确定加快培植特种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缆电器、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和制药、食品饮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政府推进、市场运作、借助外力、高点起步”的原则,坚持外延扩大与内涵提高并重,以玻纤、泰和、电缆、五岳专用车、阿斯德、九鑫、华阳等现有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通过重组、联合、技改、引进、新建等途径,迅速壮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抓住省里把泰安列为8个整车生产区之一和8个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的机遇,以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泰安特种车制造厂、泰安起重机械厂、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改装车、特种车、轻型客车、汽车起重机、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六大类产品的发展,通过与上海东方、重汽集团、航天科技、日本古河机械、美国阿尔泰克等大企业合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培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泰山玻纤、泰和东新等企业为龙头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以特变电工电缆、山东泰开电器和鲁能电力设备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工电器产业培植也取得实质性进展。②加速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利税大户。坚持扩张规模与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重,从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选择在同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膨胀一批、招商引资借助外力重组激活一批、抓好大项目建设扩张一批等途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抓好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的培育壮大。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方式,加大投入,加快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的发展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紧紧盯住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迅速膨胀壮大产业规模。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机制、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优势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吸引国内民营大企业投资落户泰安等,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年内,围绕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工业经济的内在素质进一步提高。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1%,提高2.5个百分点。②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工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79.5%。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12.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民营经济实交税金22.54亿元,增长42.1%,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14.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55%,提高6.61个百分点。③主导产业健康发展。汽车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利税4.01亿元、利润1.9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3.34%、66.23%、60.2%;电缆电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0.57亿元、利税2.84亿元、利润1.9亿元,分别增长63.92%、73.53%、129%;非金属新材料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9.05亿元、利税4亿元、利润2.48亿元,分别增长72.9%、49.4%、81.8%。④培植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取得好成绩。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30强加快发展的意见》,推动重点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已拥有4户省百强企业,10户企业列入200户省重点企业名单。(朱培新)

【工业行业管理】 年内,市行业管理办公室进一步转变职能,狠抓行风建设,运用市场经济管理手段,组织引导企业调整经济结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推动整个行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煤炭、机电、轻纺、化工、建材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4.2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利税70.7亿元,其中利润3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7%、81.4%。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76.8%;实现利税3800万元,同比增长169%。其中,蓝光公司研发的软件产品,在煤炭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其可视化通用管理平台项目,针对现行的ERP通用管理软件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鲁科海公司研发生产的公安系统综合管理及四级业务网络办公系统软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在全省公安系统推广应用;同力软件公司研发的税收软件产品,在全国地税系统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奥特公司开发的倒闸操作系统,填补了国内电力行业空白。
企业管理与服务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行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针对重点工业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国际国内市场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潜力,组织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行业发展方向和措施建议。同时,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全市新兴重点行业给予大力扶持,以此带动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②加强企业发展情况和市场信息分析研究,增强服务工作力度。通过建立计算机统计分析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各行业企业经济运营情况,并通过加强对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分析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80多项,指导和引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③加强机关行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向社会征求工作意见和建议97条,并在市电台“行风热线”栏目直接与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热情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④加强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对承担的4个行政审批收费项目,进行认真检查清理,完善办事程序,实行对外挂牌服务制度和到企业检查报批、备案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时限、办事程序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拓宽行业管理途径。积极引导企业探索实行行业自律的管理途径,分别组建全市煤炭行业协会、化工行业协会、软件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行业管理向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的步伐。⑥积极发挥专家、内行的智囊作用。凡属重要问题,坚持先由专家、内行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后再决策的工作程序,杜绝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⑦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工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狠抓全市煤炭和危险化学品的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对查出的无证经营煤炭业户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采取严格标准、简化手续的方式,进行资质认定。凡符合条件的,主动为其补办经营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帮助其进行限期整顿;对其中有严重违规行为和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的煤炭经营业户进行现场取缔,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
安全生产 ①开展“双基”(基层管理、基础工作)建设活动。在认真分析全国几起特大煤矿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实施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抓基层、抓基础的工作思路和措施。采取一级抓一级的方式,层层签订落实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网络。抓安全生产的建章立制和安全投入,全年投入资金2.5亿元,对安全生产设施进行改善和提升,为全面实现安全生产和经营奠定坚实基础。②开展各类安全检查工作。对42处地方煤矿和500多家化工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拉网式全面安全检查10次,查出安全隐患240多条,督促限期整改,遏制3人以上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降低伤亡事故发生率。年内,全市地方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9起,死亡9人;全市危险化学品行业没有发生死亡事故,两项安全生产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机电、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未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活动。通过制定实施细则,确定活动方案,指导企业对照标准进行自检、整改和自查达标,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到年底,42处煤矿已验收23家,其中18家煤矿达到一级标准、5家煤矿达到二级标准,工作进度和验收达标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6家试点的化工企业,已完成自检和整改工作,正在组织验收。④加大事故易发环节的整治和管理工作力度。针对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防治顶板事故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等事故易发环节,采取定期排查、重点防范、集中整治等有效措施,强化管理,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全面安全评估论证,编制综合防治方案,组织企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⑤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按照制定的“全市煤矿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全市重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功处理突发安全事故。2004年12月30日凌晨,京福高速公路泰安段(172公里处),发生一外地车罐装37吨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甲苯泄漏事故。接到报警后,按照预案紧急调集相关部门成立现场抢救小组指挥抢险,经过12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成功回收近20吨甲苯,并对已泄漏的甲苯进行妥善处理,既为客户挽回部分经济损失,也有效地避免有毒物质的扩散或引发重大燃爆事故。选择10家地方煤炭企业和3家化工生产企业,在全省率先推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OSHMS)工作,经过试运行,推行认证的煤炭企业未发生人为安全事故,确保了安全生产。组织开展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⑥抓好禁止化学武器工作。按照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要求,对全市21家“特定有机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受控的49个化工产品实施监控,制定并逐部门、逐项落实接待国际核查预案,完成受控化工产品数据的采集录入和上报,确保全市禁止化学武器工作正常开展。
  企业改制 采取措施,规范开展下属企业的改制工作。①市电机厂改制工作。年内,组成工作组深入电机厂,依靠企业党组织和职工制定按法定程序破产重组的方案,稳妥地完成资产处置、债务清偿、职工权益补偿、企业重组、职工安置等工作,新组建的企业已正式运营,并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②市煤矿职工培训中心改企转制工作。10月,按照市政府《关于市直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的意见》精神,按照“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改企转制一步到位,经营、培训共同发展,职工身份同时转换”的改企转制实施方案,组织进行评估资产、职工安置和新公司成立工作。到年底,由职工自愿认购股本、一次性买断煤矿培训中心资产的总公司和下设的3个分公司、全体职工均得到妥善安置,改企转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张 冰)
                     【工业项目建设】 年内,中央采取“四控一清理”,即控制土地征用、控制银行贷款、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价格、清理拟上和在建项目等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市内工业项目建设受到影响。①土地资源紧张制约项目建设。国家加大对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清理整顿开发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从5月开始,半年内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导致土地缺口巨大,特别是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进度受到影响。②企业融资困难。项目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国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浮息制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高存贷款利息等金融政策后,金融信贷规模收缩,银行承贷放贷谨慎,项目资金筹措难度大。
为克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工业项目建设带来的影响,主要采取以下对策:①搞好银企合作,增加银行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尤其是扩大对重点项目贷款的投放力度。有47家单位与金融部门达成协议,涉及金额11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6亿元。②积极向上争取国债资金。精心筛选24个项目向上申报,多次组织企业进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泰山玻璃纤维股份公司万吨玻璃纤维废丝综合利用生产线等项目,争取国家无偿支持资金1.7亿元。③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抓住国家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机遇,采取项目拉动、政策推动、环境驱动等措施,有效地吸引和利用民间资本。④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促进工业园区在治理整顿中健康发展。
年内,全市完成工业投入216.2亿元,同比增长57.8%。①在建技术改造项目多。技改项目474项,完成技改投资1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69%,累计到位资金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其中,市及以下累计完成投资106.1亿元,同比增长46.34%;市属在建技改项目96项,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同比增长126.2%。②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在建过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318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33.4亿元,当年累计完成115.4亿元,占全市完成技改投资总量的95.5%。其中,过亿元项目77项,当年累计完成投资62.5亿元;市属在建过5000万元项目27项,固定资产总投资34.7亿元,完成投资14.7亿元,占市属完成投资的79%;全市竣工过千万元项目
173项,累计完成投资61.1亿元。③投资额增长快。全市投资增长44.69%,比上年投资增幅上升5.39个百分点。其中,市属企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6.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1.5个百分点;全年在建过亿元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7项;全市过千万元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7340万元,比上年增加2319万元。

【工业招商引资】 年内,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增加工业投入、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完成101.5亿元。一批大项目落地,如新汶矿业集团和上海一棉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20万锭/年高档精梳纱项目,总投资8亿元,对方已到位2.1亿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特车厂合资建设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项目,外方资金到位1.34亿元。①认真进行项目包装和策划,搞好项目的储备和推介。围绕市里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精心筛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通过一系列招商会议和洽谈活动向外推介。②搞好项目跟踪服务。对重点客商实行目标跟踪服务,以情感人,以诚招商。③聘请招商代理,以商招商。从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香港、青岛等地聘请一批素质高、信誉好的客商作为招商代理,宣传泰安市投资环境,推介项目,拓宽了招商渠道。④认真组织招商活动。成功组织市政府代表团赴欧洲及港澳台招商活动,达成部分合作意向。在南京召开“泰安市投资环境说明会”,邀请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家客商参加,向他们推介50余项重点投资项目。组织企业参加“山东——山西经贸合作洽谈会”、“鲁台产业合作论坛”,肥城矿业集团与山西方面签订合作协议。在广东东莞市举办“泰安市投资环境与招商项目推介会”,邀请客商100余位,签约合同、协议、意向28项,其中合同、协议7项。

【技术创新】 2004年,全市完成技术创新项目595项,新产品销售收入146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2.5%。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75项,国家重大技术专项3个,争取国家信息产业部倍增计划1项,省电子信息贴息项目4项。①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泰开电气有限公司、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泰峰塑料土工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②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产学研洽谈会,为企业与院所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产学研工作的开展。在全省第三届民营企业产学研洽谈会上,泰安市6个项目出席签约仪式,占总签约数的20%。③积极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对省市重点创新项目,完成2002年度省、市财政补贴余额70余万元,2003年度省市财政补贴项目补贴资金达1300余万元。④开展群众性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全市开展全面质量管理(QC)活动企业246家,参加活动的职工人数达到11.2万人,2004年度登记注册QC小组879个,累计达到5125个。QC小组当年取得成果967项,直接经济效益8324.7万元。⑤实施名牌战略取得新突破。泰山牌聚乙烯交联电缆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泰安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有28家企业的32个产品申报山东名牌,其中12个获山东名牌称号,累计达到32个。泰山牌电线电缆等20个产品、66个规格获省内免检产品资格,春旺牌尿素、雷诺牌西裤和泰山牌水泥3个产品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泰山牌酒、克力策啤酒等33件商标被列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朱培新)

【泰安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年内,该公司实现工业增加值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7%;实现销售收入77.99亿元,增长25.41%;实现利税9.8亿元,增长22.55%;实现利润4.56亿元;增长24.65%;实现税收5.27亿元,增长20.79%。列入市内工业企业30强名单的9户骨干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76亿元,占所属企业总额的85%,增长1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63.24亿元,占总额的81%,增长2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48亿元,占总额的87%,增长15个百分点。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收尾工作
按照市领导提出的企业改革要“彻底改、改彻底、不留后遗症”的指示精神,在企业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把企业改革的收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系统研究,精心组织,全力推进。①加大资产变现和变现资金清收力度。为最大限度地变现资产,先后依法操作成功处置了水泵厂、国利化工、丰柔、造纸厂、电讯三厂、电机厂、生力源印务公司等企业破产资产1.36亿元。为加快变现资金回笼进度,公司制定下发《应收债权和存货资产清收变现管理办法》,将清收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分管领导身上,每周2次通报清收情况,保证变现资金按时清收回笼。②拓宽筹措资金渠道。先后从市直有关部门、县市区、所属企业、民营企业借款1.02亿元,在破产变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集中支付光明厂、轴承厂、试验设备厂、电车线厂等9户企业的改革成本,使2083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③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步伐。经公司与债权方反复协商、多次谈判,先后与市中行、工行、农行等商业银行达成协议,以较低的代价处置不良资产7.15亿元,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权益。
招商引资工作 把招商引资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与资产重组结合起来,与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招商格局。①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年内,泰安特种车辆厂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资设立的“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引入资金1.34亿元;泰山集团与美国威玛公司经过反复谈判,达成外方以1550万美元收购前田锅炉项目的协议;泰山玻纤、生力源股份公司分别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达成合作意向。另外,生力源啤酒公司通过国有股权转让引进资金716万元。②创新招商方式,全方位开展招商工作。积极推行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广泛开拓信息资源。同时,主动走出去开展对外联络和交往。全年有选择地参加鲁韩经贸洽谈会、鲁浙经贸洽谈会等一些效果较好的招商会、项目推介会和经贸洽谈会,与美国福来纳、韩国玻纤公司、格林柯尔等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上市公司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1000余人次进行了广泛接触与洽谈,使破产清算企业造纸厂、电讯三厂、水泵厂、电机厂、印务公司、化工集团、大麻集团、电车线厂顺利得到重组。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经过调研、论证、筛选,确定玻纤电子布、葡萄酒压榨机、重型卡车、清酒、饲料等19个项目,丰富了招商载体。
重点项目建设 确定泰山玻纤万吨特种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泰和工业园2000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泰山集团船舶尾气制冷等34个重点调度项目。各单位普遍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从项目建设周期、工程质量、设备安装、工艺技术一直到试车生产,都制定出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法人负总责,并指定各分项项目负责人及分项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对重点项目进行定期调度和定期检查,全年对重点项目检查58次。对部分进展缓慢的重点项目,督促企业加快进度,倒排工期,从而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为保证项目顺利建设,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贴息、外汇贷款等形式融资,以新上项目吸引机构投资和风险投资,最大限度地借助外力求发展。泰山玻纤的万吨特种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达产,新增销售收入6100万元,利税2000万元。高开工业园、泰棉工业园、重汽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也呈现出较快的速度。
安全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各级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下发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年召开安全委员会会议6次、安全生产现场会3次,通报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生产防范措施,交流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开展安全检查和对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压力管道容器、重大危险源、消防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查出安全事故隐患300余处,下发整改意见书30份,隐患整改率达95%以上。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改善安全生产设施的硬件建设,全年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基本上消除安全生产设施存在的隐患。实行死亡事故“一票否决制”,为企业敲响安全警钟,做到警钟长鸣,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苗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