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5&rec=77&run=13

【概况】 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93.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1%,其中,农业61.6亿元、林业3.2亿元、牧业24.7亿元、渔业4.4亿元,分别增长3.7%、13.8%、14.6%、4.8%。农林牧渔比例65.6∶3.4∶26.3∶4.7,林牧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34.4%,提高2.2个百分点。①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蔬菜生产在提高质量基础上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粮食210万吨,增长3.8%,其中夏粮85.9万吨,增长12.0%,秋粮124.2万吨,降低1.1%;棉花7140吨,增长12.1%;油料18.4万吨,增长3.7%;蔬菜、瓜类772.2万吨,降低2.8%。②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4.01万公顷,增加1.03万公顷;经济作物23.55万公顷,减少181公顷;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59∶41,经济作物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面积16.3万公顷,减少631公顷,油料面积5.2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③造林面积实现新突破。全年造林1.75万公顷。其中,新发展名优经济林6282公顷,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7万公顷,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7585公顷。全市新增育苗面积4333公顷,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6666.7公顷,产值3亿元,交易额达到7551万元。全市干鲜果品总产量62万吨,产值达10.0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④畜牧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40.1万吨,增长14.6%;禽蛋产量28.0万吨,增长12.1%;奶牛养殖增长强劲,年末存栏6.0万头,增长68.0%;奶类产量9.9万吨,增长100.5%。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4万公顷,增长11.7%;水产品产量7.2万吨,增长7.1%。⑤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5.44万千瓦,增长6.2%,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0.6万台,增长11.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9.7万吨,增长5.2%。农村用电量7.5亿千瓦时,增长2.2%。全年机耕作业面积33.3万公顷,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3.3万公顷,占机耕地面积的69.9%。在村村通电、通汽车、通电话的基础上,通自来水所占比例提高,达到58.7%,提高2.2个百分点,“村村通油路”新增里程2108公里。⑥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0.1%,增幅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纯收入1320.2元,比上年增长7.6%,家庭经营纯收入2251.5元,增长15%;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118.3元,降低2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4.4元,增长19.4%,其中食品支出874.6元,增长8.5%;衣着支出120.1元,增长10.8%;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111.7元,增长54%;医疗保健支出81.1元,下降12.6%;交通和通讯支出177.1元,增长66.6%;文教娱乐支出254元,增长22.6%;居住支出260.7元,增长46.4%。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

【农业结构调整】 在种植业上,扩大高效经济作物、优质专用品种、设施保护栽培面积,形成沈家庄黄花菜,房村、良庄、华丰大棚瓜菜,范镇、斑鸠店、彭集姜蒜,王庄、桃园、楼德覆膜土豆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规模开发片和优势产业带。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3.55万公顷,其中瓜菜播种面积16.27万公顷,总产772.2万吨,比上年减少2.8%。每公顷收入7.5万元以上的高值田面积达7.83万公顷。全市粮经作物比例达到59∶41。在畜牧业上,以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为重点,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6%、12.1%和100.5%,其中,奶牛存栏6万头,增长68%。在林果业上,新发展名优经济林6282公顷;苗木花卉面积达到6666.7公顷,比上年增长4.7%;桑园面积1.4万公顷,增长1.5%;蚕茧产量8682吨,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渔业上,水产养殖面积1.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7%;水产品产量7.2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市农林牧渔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7∶3.5∶24.2∶4.6调整到65.6∶3.4∶26.3∶4.7。

【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争取上级对市内重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其中金太经纬集团、紫阳食品有限公司、光大日月油脂厂和复发中记食品有限公司4个省级龙头企业获得扶持资金476万元,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获得扶持资金100万元,国家级龙头企业肥城银宝集团获得国家税收减免1300万元。加大重点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对市政府确定的22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给予45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扶持,并在技术、出口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其加快发展。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资,全市引进、新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多家,其中投资过亿元的8家,外向型企业达到15家。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等国内一些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泰安。到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9家,比上年增加3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7660万美元,增长21.4%。

【农业标准化生产】 围绕种植业食品安全“3532计划”,即从2003年起利用5年时间,全市基本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20万公顷),其中标准化优质瓜菜基地100万亩(6.67万公顷),标准化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6.67万公顷),粮食及其它作物标准化基地100万亩(6.67万公顷);标准化优质畜产品50万吨;绿色食品基地达到30万亩(2万公顷);有机食品蔬菜基地达到20万亩(1.33万公顷),完善基地建设与管理、检测服务体系、质量认证奖励等制度,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新泰市被列为山东省强筋小麦泰安区域环境定位监测基地,监测面积1.33万公顷。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至年底,全市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65个,新增基地面积1.4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8.35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个数、基地面积均在全省17个市中居领先地位;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16个,新增基地面积1.08万公顷;新增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400公顷,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达到8400公顷,认证品种和面积在全省乃至全国处领先地位。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对标准化基地的土壤和产品进行5次普遍抽检和通报,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99%。

【生态农业建设】 在农业生产方面,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抓好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化生产,减少土壤农药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搞好大型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按照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严格控制“三废”和生活垃圾对农田的污染,全年处理污染事故10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50万元。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方面,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秸秆还田、青贮、沼气能源环境建设等工程,全市新建各类户用沼气池1280户,秸秆还田2.74万公顷,青贮150万吨,新建大中小型能源环境工程7处,发酵总容积2600立方米。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指导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宁阳县、肥城市落实生态农业建设规划,通过综合措施完成省级以上干线公路绿化468公里,新建农田林网9066.7公顷,总面积达到15.8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3.8平方公里。

【外向型农业】 全年完成农副产品出口创汇额7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蔬菜3224万美元,增长38%。①向上级争取外向型农业发展项目和扶持资金。其中,争取农业部、国家计委项目14个,省以上无偿资金7130万元。②组织参加农产品订货交易会。组织4个县市区和3家企业参加2004年北京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签订有机蔬菜、肉制品、畜产品、水产品等销售协议283项,协议销售各类农产品总量13.61万吨,协议销售额1.43亿元。交易会上,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绿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1000万元的有机蔬菜销售合同,并出席交易会组委会举行的签字仪式,这是泰安市首次在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现场签订合同。

【农业科技推广】 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引进名优特蔬菜、小麦、玉米、花生等新品种78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45项,搞好新品种示范55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实用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方面,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共组织立项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农业丰收计划、“三○工程”(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设施农业开发、优质农产品开发、高值田开发、农业标准化综合技术推广等各类科技项目16项,实施面积达22万公顷次;申报科技进步奖、农牧渔业丰收奖29项,获奖26项,其中获省、市农业科技进步奖5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居全省第4位。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培训农民40多万人次,肥城市被列为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示范县。8月开通“泰安农业信息网”,提供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市场供求、实用技术等信息1万多条,农民发布信息3000多条。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各级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成立农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建立劳动力资源、劳务输出信息、劳务输出培训等服务网络,引导发展各类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补贴制度开始实施,农民的就业领域和范围有新的拓展。岱岳区、东平县、宁阳县被列入国家和省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试点县,完成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直接转移就业8000人,农业系统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走出了新路子。全市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2.3万人,新增市外劳务输出7.8万人,市外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45.8万人。农民工资性纯收入1320.2元,比上年增长7.6%。

【农村基本政策落实】 年内,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全市农民税费比上年减少1.73亿元,人均减负46.5元。粮食直补核实小麦面积19.97万公顷,直接兑付到户现金3905万元,人均10.5元。健全完善减负工作机制,严格“一事一议”筹资程序和标准,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先后组织开展4次较大范围的明查暗访,接待和处结群众来信来访139起。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没有落实第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的255个村、1.87万公顷土地列出清单逐一督促落实。认真做好“两田制”清理整顿、规范土地流转、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快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07万公顷,占总承包到户面积的3.5%。全面实行统一签证、建档、管理、调解、仲裁等“五统一”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财务“双代管”和农村财务公开的指导管理,依法开展干部离任、集体资产等专项审计和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重点审计,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有新提高。

【依法治农】 ①加强普法宣传。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日和宣传月活动,面向基层和广大群众集中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咨询,组织普法宣传大集15次,农业法规宣传咨询9000余人次,增强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②规范农资市场。全市出动执法人员2450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业户2300个,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186起(种子58起,肥料76起,农药52起),取缔非法经营户12家。查封假冒伪劣种子58.69吨,货值38.42万元;查处假劣和禁销农药41.35吨,货值30.12万元;查封劣质和登记证号过期的复混肥295.6吨,货值44.23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010万元。③查处涉农案件。依法查处水事案件51起,林木案件63起,兽药经营单位147家,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

【扶贫开发】 年内,省扶3个乡镇的扶贫开发项目按期完成,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其中改造涝洼地133.3公顷,发展池藕46.67公顷,发展桑园53.33公顷,养蚕棚300个,发展水产养殖66.67公顷,发展小尾寒羊1万只,扩建小尾寒羊交易市场1处。市扶30个贫困村、48个扶贫开发项目基本完成,其中水利项目25个,打深井21眼,大口井24眼,建塘坝35座,修扬水站24座,修水渠9000多米,人畜吃水工程10个,解决了1.2万人的吃水难问题;种植业项目11个,栽植核桃133.3公顷,经济林和经济作物426.7公顷;养殖项目12个,养牛7500头,养羊1.2万只,养猪3200头,养鸡3.7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20公顷。年内,各县乡村共举办科技扶贫培训班30多期,培训农民5000多人。
(臧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