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5&rec=142&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有国家税务机构(以下简称国税)49个,其中,市级局1个、县(市、区)级局6个、分局(所)33个,直属单位8个,事业单位1个;在职干部职工1142人,其中市国税局131人;全市纳入国税系统管理的纳税人3.24万户。全市国税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税收经济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深化征管改革,强化精细化管理,推进依法治税。全年完成国内税收收入25.97亿元,同比增收4.84亿元,增长22.95%,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税收征管 ①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相关法规、办法的规定,先后建立和完善有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服务、协税护税、征管质量考核、数据管理和应用等涵盖税收征管过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形成相对完备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②优化岗责体系。按照信息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本着职责清晰、责任到人、岗位人员工作量相对饱满的原则,对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工作进行必要的定位,对内设机构或岗位进行合理调整,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分解、细化征收、管理、检查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泰安市国家税务局征管业务流程和岗责体系》,对基层20个岗位60项工作的职责进行细化、量化,纵向涵盖到每个工作人员,横向涵盖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集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工作考核于一体的岗责体系。③强化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重新修订《泰安市国家税务局征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相对完整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细化和量化各项制度的落实标准,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把考核的结果与工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与各项奖惩挂钩,对落实制度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形成比较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④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按照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加快信息资源整合步伐,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数据共享,确保金税工程、CTAIS等应用软件的稳定、高效运行。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方式的改革,推行电话、网络等多元化的申报纳税方式,全市95%以上的纳税人实行电子申报方式申报缴纳。⑤加强税务登记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工商、税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相关的制度,积极加强与工商、地税、
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实现国税登记信息与工商、地税登记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分析比对。⑥建立社会协税护税机制。实现对临时商户、停歇业户、季节性业户和不足起征点的业户的跟踪监控,防止税源流失。全系统通过《外部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和社会综合治税,清理漏征漏管户1300余户。⑦加强流转税、所得税的管理。推广“一窗式”管理模式,落实运输发票管理“三个办法和一个方案”(《货物运输业营业税征收管理试行办法》、《运输发票增值税抵扣管理试行办法》、《货物运输业营业税纳税人认定和年审试行办法》、《货物运输业发票管理流程实施方案》);年内汇算清缴检查993户,检查面达48.56%,查补税款273.72万元。⑧出口退税新机制运行顺利。共审批退(免)税额7.56亿元,办理退(免)税4.3亿元,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⑨涉外税收管理。实施涉外审计34户,查补税款36万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922万元,罚款23万元;对3户企业进行反避税调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065万元;预提所得税纳入正常管理,涉外税收管理再上新台阶。⑩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新泰市国税局自行研发应用普通发票稽核比对系统,采集信息13.5万条,比对发现388份金额不符的发票,补税30多万元,罚款10.8万元,滞纳金102万元。宁阳县国税局“零距离监控、贴近式服务”(即各基层分局、中心所对所管辖纳税人实行划片包干,分户管理;管理人员直接面对所负责的纳税人,依托计算机网络,落实监控管理责任和税收服务责任,做到职责明确、奖惩到人)的税源监控、优化服务方法,受到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好评,并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税务执法 认真贯彻执行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修订完善有关税收征管制度和办法,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和行政处罚等方面,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推进依法治税。广泛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发现和纠正税收执法中的问题,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提高税收执法水平。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和减免缓税集体审批制度,认真做好税务稽查案件的复审和复查,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深入开展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全市国税系统共检查纳税业户792户,查补税款2242万元,罚款650万元,加收滞纳金266万元。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全面做好行政许可清理工作,提升税务行政许可的能力,改善了税收法制环境。

【年度税收分析】 ①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进一步夯实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全市税收收入总量(包括海关代征两税)达到26.24亿元,税收收入增量达到4.89亿元,收入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税收收入增幅达到22.95%,比1994年至2003年平均增速(13.5%)提高9.45个百分点,是1998年后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作为主体税收的非四大部门增值税收入增速为1994年税改后最高的一年。全市税收收入呈现速度快、质量好的特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②大部分税种呈现增长,主体税种增势强劲。全市增值税入库22.93亿元,增收4.55亿元,增长24.76%;消费税入库9081万元,增收47万元,增长0.52%;内资企业所得税入库1.13亿元,增收1884万元,增长19.9%;涉外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1368万元,增收131万元,增长10.59%;个人所得税累计入库8644万元,增收1145万元,增长15.27%。③市级以下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分预算级次看,各级次收入均有增长。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19.39亿元,增收3.58亿元,增长22.67%;省级收入完成1.25亿元,增收1151万元,增长10.14%。在主体税收的强势带动下,全市市以下级收入达到5.33亿元,增长27.5%,增收1.15亿元,无论是收入总量、增长速度还是增收额均创历史新高。各级次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明显的变化,中央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4.82%,提高0.95个百分点;省级收入占5.37%,同比下降2.21个百分点;市以下级收入比重达到19.80%,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④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两个比重”(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年内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6.55个百分点,税收弹性系数为1.39,实现历史性跨越。宏观税负达到3.64%,提高0.11个百分点。全市市以下地方级收入增长27.48%,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增速1.21个百分点,直接入库的地方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5.16%提高到17.1%,提高1.94个百分点,实现“两个比重”的同步提高。⑤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创历史最好水平,税收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年内共办理和落实出口免抵退税4.29亿元,同比增加1.97亿元,增长84.5%,其中办理以前年度出口欠退税2.04亿元,解决了出口退税欠账,有力地支持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市国税部门还积极兑现高新技术产业、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办理上述政策性退税1.77亿元,同比增加3021万元,增长20.53%,加速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全市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通过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减免个体税收2000余万元,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⑥税收征管和依法治税力度加强,税收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国税系统全面推广税源精细化管理,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减免税管理以及户籍和发票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零距离监控,贴近式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挖掘税收潜力,进一步减少税收的流失,提高了征收率。全市税务登记率、申报率和入库率进一步提高。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方针,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清理以往年度欠税和呆账税金1034万元,纳税评估429户,补税近2000万元,稽查查补入库税收2955万元,办理免抵调库1.0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开展。

【税源结构分析】 受经济增长的拉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市税源结构呈现明显变化。①部分“两税”税目增幅较高,工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除机械和有色金属行业外,国内“两税”主要税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部分行业税收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市工业增值税累计完成20.15亿元,增收4.14亿元,增长25.86%,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一致,工业增值税占全部增值税收入的比重达到87.86%,提高0.77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扩大和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重工业实现的税收迅猛增长,年内入库增值税12.01亿元,同比增长43.33%,其中煤炭和钢铁行业税收分别完成6.45亿元和1.03亿元,增速分别达到69.2%和69.4%,增收额居各行业之首,分别达到2.64亿元和4240万元。由于社会用电量的增加和电价的调整,电力增值税完成3.61亿元,同比增长10.55%,同时全市国税系统还办理城市居民供热企业和利用煤矸石发电的热电企业减免退税2982万元。建材行业完成增值税9133万元,增长32.4%。酒产品增值税、消费税分别完成3789万元和7700万元,分别增长24.11%和4.01%,增收736万元和297万元。商业税收全年累计完成2.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4%,分别比前三年提高8.9、1.6和6.4个百分点,增收额达到4116万元,仅次于煤炭和钢铁行业。②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市骨干企业纳税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入库各项税收19.37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入库税收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达到39户,比上年增加8户,39户企业共计入库税收收入14.39亿元,增长30.54%,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55.42%,提高3.22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数量和入库税收的增加,标志着市内企业规模明显扩大,效益进一步改善,大企业、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和税收收入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③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成为拉动全市税收收入增长的主力。全市国税系统对民营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实行“同环境、同政策、同待遇”、“不加码、不歧视、不干扰”的“三同”、“三不”政策,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年内全市非公有制税收完成19.42亿元,增长26.78%,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74.77%,提高2.2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两税共完成4.54亿元,同比增长41.6%,增收1.34亿元。④区域经济日趋活跃,税收增幅持续加快。年内,全市地方非四大部门增值税共完成19.72亿元,同比增长28.21%,增收4.34亿元。县域经济快速发展,1~11月全市6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30%以上,实现税收增速也全部在20%以上。按税收预算级次划分,全市共直接形成市以下级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比上年加快17.8个百分点,其中县以下级收入增速达到34.1%,反映出全市地方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亓道生 刘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