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5&rec=140&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有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三级财政机构96个,其中市级财政机构1个,县(市、区)级财政机构6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财政机构1个,县开发区财政机构2个(新泰市开发区、肥城市开发区),乡镇财政机构86个。在职职工1346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174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93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55人),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458人(市财政局及下属单位49人)。全市有会计人员3.58万人。
财政预算与执行 ①财政收入。年内,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21亿元,完成预算的(下同) 108.84%,同口径比上年(下同)增长26.27%,其中市级地方财政收入8.57亿元,完成116.92%,增长32.95%。市级主要收入项目中:各项税收4.96亿元,完成109.21%;国有资产收益3590万元,完成121.69%;专项收入3165万元,完成157.78%;其他收入2.94亿元,完成128%。市级各项税收中:增值税6489万元,完成107.19%;营业税1.97亿元,完成106.75%;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1.10亿元,完成108.32%;其他各项税收1.23亿元,完成115.44%。②财政支出。全市财政总支出51.5亿元,增长24.21%,其中灶内支出41.27亿元,完成110.73%,增长17.25%。全市财政总支出中,市级总支出12.14亿元,增长31.37%,其中灶内支出11.88亿元,完成124.02%,增长33.03%。市级灶内支出主要科目是: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296万元,完成100%;教育支出1.05亿元,完成102.93%;农林水各项支出共7377万元,完成108.63%;文体广播及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完成118.59%;科学支出1122万元,完成106.1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367万元,完成98.22%;社会保障及离退休支出7159万元,完成114.12%;行政管理费支出8032万元,完成94.16%;公检法司各项支出1.42亿元,完成125.46%;城市维护费支出3583万元,完成112%;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400万元,完成100%;专项支出2508万元,完成125.02%。
财源建设 年内,各级财政部门灵活运用财政杠杆,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①突出工作重点,全力加强工业财源和乡镇财源建设。按照增强集约度,实行大投入,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整合归并各类发展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大项目建设。全市办理出口退税2.26亿元(100%部分),用于支持生产企业的发展。市级集中拨付资金3500万元,采取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重点对泰山玻纤、鲁能高开、生力源集团等骨干税源企业进行扶持;筹措资金2.33亿元,用于市直改制企业职工安置。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运转的实际困难,在对20多个乡镇、50多个村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意见,并于5月30日在肥城召开全市乡镇财源建设现场会,引导各级加大对乡镇的倾斜支持力度。年内,市、县两级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用于支持乡镇财源建设。②加大“三农”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年内,全市支农支出3.32亿元,增长18.99%。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吸附作用,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市财政拨付1181万元贴息资金,吸引银行贷款5.38亿元、民间资本7500万元,集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奶业富民”工程。全市投入资金5037万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市财政拨付500万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和少数民族帮扶。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特别是在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选择上,为确保项目最佳化、效益最大化,采取公开招标、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72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支持。③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根据国家财税改革方向,主动超前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确保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在农业税收政策调整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争取了理想的基数。充分利用市委举办的县市区委书记座谈会和肥城、宁阳、岱岳区等县市区举办的财税政策培训班,宣传新的财税政策,引导各级顺应体制和政策的调整,做好加快经济发展和培植壮大地方财源的文章。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认真研究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23亿元、争取专项资金9.1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财政改革 年内,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统一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市农民减负2.9亿元,人均减负68.1元。认真搞好粮食直补改革,将原来对粮食企业进行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全市为109万户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909万元,兑付率100%。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逐步规范合理,基本保证部门的合理需求。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完成采购额3.31亿元,增长25.9%。扎实搞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市财政对市政、园林部门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减少财政拨款的管理办法,对市属5所涉农科研院所继续实行经费定额包干管理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支出管理,对科技三费、支农等大额资金项目,推行“公开竞争、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档案,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备查账和财政担保或有债务台账,实现实时动态监控。
监督管理 按照依法理财和建立“阳光财政”的要求,把监督管理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执行财政检查统一审批、管理和备案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各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公共设施,通过经营、有偿使用、出租、承包、变卖等方式取得的收入进行全面清理。组织开展国土出让金征管情况检查,加强土地出让金监督管理。强化重点资金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政府专项借款、国债转贷、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市级对市直6个部门53个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集中对部门统一着装、拖欠公款、超标车辆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等进行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04年,市财政局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全省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示范窗口”、“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并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预算执行分析】 年内,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①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收入总量、税收收入及年度增收额实现新突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的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级财政部门综合运用政策、资金等杠杆,加大财源建设力度。通过努力,克服了出口退税改革、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等各种政策性减收因素对全市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支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2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收6.5亿元),税收收入达到20.09亿元,均创历年最好水平。②主体税种收入增长较高,成为拉动全市收入增长的主体。全市税收收入增幅40.88%,列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1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同口径增收5.8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增收额的89.77%。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4项主体税种分别完成4.33亿元、3.74亿元、6876万元、1.49亿元,同口径增幅分别为28.48%、30.26%、38.38%和28.61%,占整个税收增收额的42.79%。在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减收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管力度,全市完成契税1.80亿元、耕地占用税9830万元,分别增长252.84%、134.66%,合计增收1.86亿元,占税收收入增收额的31.86%。③“两个比重”稳步提高,收入质量呈现积极向好趋势。各级把提高“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作为组织
财政收入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观念,坚持一手抓收入总量的扩张,一手抓收入结构的改善,全力以赴强化税收征管。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6%,提高0.1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4.36%,提高6.67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上年的18.13个百分点缩减到11.38个百分点。从县市区情况看,6个县市区税收收入均实现高幅增长,最高的泰山区达54.45%,最低的东平县也达到34.1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分别提高13.88、21.85、13.93个百分点。④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优先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不断提高职工个人收入水平,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均月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元;各县(市、区)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其中泰山区人均月工资提高160元,东平县人均月工资提高30元。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总支出达5.75亿元,增长19.44%,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离休干部医疗费、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和医疗保障等资金需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认真落实“两减免三补贴”(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市农民减负增收3.33亿元,人均减负增收78.43元。高度重视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省、市两级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4.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510万元,其中东平、宁阳平均每个乡镇分别达707万元和692万元,有效弥补了乡镇财力缺口,确保了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 (赵传莹 李 民 池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