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4&rec=24&run=13

2003年,全市围绕建设经济强市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重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综 合 ①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6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304.5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18.7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4 :50.4 :36.2。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处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7.4个百分点,比上年分别提高0.9和0.6个百分点。②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29.7,比上年提高1.5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为135.6,提高8.7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为118.1,提高8.9点。③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7394户,比上年增长16.3%;从业人员13.4万人,增长54.2%;注册资金64.5亿元,增长97.0%。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户均注册资金87.3万元,增长69.4%。个体工商户7.07万户,从业人员13.5万人,注册资金10.8亿元,分别增长3.3%、2.5%和17.1%。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32.5%,占GDP的比重38.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实交税金16.8亿元,增长56.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60.9%,提高14.5个百分点。但是,全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农 业 ①农业生产加快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80.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业54.8亿元,林业2.8亿元,牧业19.6亿元,渔业3.7亿元,分别增长8.2%、5.1%、10.0%和11.5%。农林牧渔比例67.7:3.5:24.2:4.6。粮食生产呈恢复性增长,蔬菜生产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②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复种指数达到178%。其中经济作物2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增长6.8%,粮经作物比例58:42,经济作物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蔬菜(含菜用瓜)面积增加0.8万公顷,油料面积增加0.4万公顷。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蔬菜的产量分别占到总产量的21.3%和26.1%以上。③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造林面积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4.7%。其中,新发展名优经济林0.8万公顷,增长8%,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两倍。全市育苗面积0.6万公顷,增长37.9%。畜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肉类总产量35.0万吨,增长10.4%;禽蛋产量24.9万吨,增长15.0%;奶牛养殖增长强劲,年末存栏3.6万头,增长76.3%。牛奶产量4.9万吨,增长50.4%。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万公顷,增长4.4%;水产品产量6.7万吨,增长16.7%。④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农机作业率继续提高,全市机耕作业面积32.9万公顷,机播作业面积21.5万公顷,机收作业面积18.1万公顷,分别增长0.7%、15.4%和7.9%。机电灌溉面积31.0万公顷,增长3.2%。全市已建成水库646座,总库容9.3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25.5万公顷,增长0.5%,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增长7.6%。
工 业 ①工业经济保持高速运行。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在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6亿元,增长24.1%。其中,国有企业30.0亿元,下降0.7%;各类非国有企业均不同程度增长,集体企业17.4亿元,增长9.0%;股份制企业198.8亿元,增长3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6亿元,增长15.2%,主要产品产量如上表。②工业效益显著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利润总额21.1亿元,增长91.3%;利税总额46.6亿元,增长53.1%。亏损面7.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4%,提高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6.9%,提高1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①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固定资产投资率达43.0%,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55.9亿元,增长42.8%;农村投资104.0亿元,增长78.3%。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142.4亿元,增长49.9%。②项目规模迅速膨胀。全市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不包括房地产)2418个,完成投资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0.2%。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94个,比上年增加50个,完成投资64.7亿元,增长28.9%。③工业投资增长强劲。全年工业投资完成137.0亿元,比上年增长80.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5.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52.7%,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工业投资82.1亿元,增长63.7%,城镇及农村集体和个体私营工业投资54.9亿元,增长114.1%。④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迅速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72.1亿元,比上年下降0.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7.8%,同比下降15.4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87.8亿元,增长97.3%,占全社会比重72.2%,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和私人投资占非国有经济投资的36.0%。⑤建筑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74家,利润总额3.8亿元,增长5.6%。实现利税8亿元,增长23.1%。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57068元/人,增长36.6%。建筑市场更加规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招投标面达71.7%。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竣工工程个数3420个,占工程竣工个数的94.9%,提高49.3个百分点;工程质量优良品率(按面积计算)为86.4%,提高43.6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与邮电业 ①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384.6公里,比上年新增3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8.4公里,一级公路141.5公里,公路密度达56.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货运量4219万吨,货运周转量21.2亿吨公里,分别下降1.4%和0.2%;客运量2499万人,客运周转量16.9亿人公里,分别下降3.5%和2.0%。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6.4万辆,比上年增长1.3%,其中私人轿车9643辆,增长32.5%,私人轿车占轿车总量的58.6%。②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函件3158万件,增长8.8%;特快专递28.9万件,增长22.5%。全市电信业务总量10.7亿元,增长27.5%;电话交换机容量231.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0万户,增加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7万户,增加38万户,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上网用户20.0万户,增加6.9万户,其中宽带用户1.7万户,增1.3万户。
国内贸易 ①消费品市场全面趋旺。2003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实现零售额64.0亿元,增长15.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高于城镇水平1.3个百分点。②批零业、餐饮业均保持旺销。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9.1%,市场份额达86.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4亿元,增长14.0%。③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消费品市场主导。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05.0亿元,增长22.9%,其总量和增幅均为各种经济类型之首,市场份额达56.5%,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1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①外贸进出口再创新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4.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4%。出口3.10亿美元,增长36.3%。其中,一般贸易出口2.27亿美元,增长43.1%,占出口总值比重73.1%;加工贸易出口8227万美元,增长19.9%,占比重26.5%。进口1.13亿美元,增长52.7%。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值占全市GDP的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②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71个,合同外资额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7个,合同外资额2.14亿美元,增长92.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增长114.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3亿美元,增长143.9%。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批准对外承包劳务合同157个,合同额43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8%;完成营业额4670万美元,增长41.9%;派出各类劳务和研修生2061人次,下降13.1%;期末在外人数6982人,增长12.7%。④旅游市场迅速回升。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一度使全市旅游业遭受重创,“非典”过后,旅游市场逐渐恢复生机,下半年呈现强力反弹。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7%;国内旅游收入34亿元,增长2.9%。国际旅游大幅下滑,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3.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5.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55万美元,下降33.6%。
财政·金融·保险 ①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6亿元,完成预算的103.4%,同口径增长18.8%。其中,各项税收完成17.1亿元,增长14.0%。全市财政总支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灶内支出35.2亿元,增长12.8%。收支相抵,略有结余,连续第17年实现了收支平衡。②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43.6亿元,比年初增加91.9亿元,增长26.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88.8亿元,增加17.9亿元,增长25.3%;储蓄存款余额289.7亿元,增加42.1亿元,增长17.0%。贷款迅速增长,结构继续改善。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9.6亿元,增加65.3亿元,增长25.7%。农业贷款余额53.9亿元,增加11.9亿元,增长28.2%;工业贷款余额66.8亿元,增加14.8亿元,增长28.5%;基建贷款余额25.7亿元,增加7.8亿元,增长43.6%;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9.0亿元,增加8.7亿元,增长84.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4.5亿元,增长89.8%。③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至8家,分支机构44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其中,财产险收入2亿元,与上年持平;寿险收入8亿元,增长6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亿元,增长66%。全年赔付2.1亿元,增长2%。
科学技术 ①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30家,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30家,市级268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4%,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1.8亿元,增长4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6%,提高5.4个百分点。②民营科技加快发展。年内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06家,增长20.5%。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1334家,实现产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技工贸总收入过百万元的企业有149家,过千万元48家,过亿元1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35.8%、84.6%和42.9%。③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年内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6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内申请专利390件,比上年增长15%。累计授权专利2267,增长12.0%。市域内5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科技奖。全年82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4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①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泰城以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为目标,以基础设施配套和园林绿化建设为重点,一线、两湖、三河、十路建设工程和广告牌匾、沿街景观、城市污水“三项治理”全面推进,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根本性突破。全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4亿元,比上年增长50%。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3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9.5公顷。公交标准运营车辆325标台;出租车1290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31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能力达8万立方米/日。②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3.5亿元,年内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废气处理能力58.7万标立方米/时,固体废物处理能力1827吨/日。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8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达标率92.5%,工业废气烟尘达标率93.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9%。泰城大气飘尘年日平均值0.086毫克/立方米,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59毫克/立方米,大气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4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①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招收本专科学生2.2万人,在校生6.8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生1.5万人;普通高中43所,在校生10.9万人;普通初中170所,在校生26.0万人;小学886所,在校生26.9万人;幼儿园872所,在园儿童6.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8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2%;高考录取率69%。本科上线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95%,脱盲巩固率98%。②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86所(不包括厂矿卫生室、门诊部等),其中医院及卫生院15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所,妇幼保健机构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万张。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其中医生8257人,注册护士6090人。③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全年13个节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其中,《登上泰山与日月交谈》获全国百家电视台MTV歌曲大赛金奖;两名演员获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戏曲表演大赛金奖;舞蹈《笛声里的童年》获中央电视台“雅仕利”杯第五届全国少儿艺术大赛银奖。全市有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资料52.6万卷(册),全年利用档案1.9万卷次,利用资料755册次。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6套,电视台1座,节目7套,广播、电视节目均比上年增加1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光缆2245公里,增加157公里。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70小时31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637小时48分,分别增加6时51分和93时11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9%和96%。④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年内,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竞走大奖赛、亚洲赛艇锦标赛和世界武术锦标赛中,泰安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金牌4枚。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得8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年内成功举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圆满承办了中尼(尼日利亚)女足对抗赛、中韩足球友谊赛和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九巨龙”主场赛,以及“山东省传统项目学校举重锦标赛”等4项省级赛事。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950万元,筹集体育发展基金66.5万元。
市场物价 ①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其中,八大类消费价格降多涨少。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2%和1.5%。其他各类消费品价格均不同程度下降,衣着类下降4.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5%。②工业品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2003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3.0%;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3.2%;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4%。房地产价格保持平稳。全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3%,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3%。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①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49.6元,比上年增长5.2%。居民消费支出5788.0元,增长6.4%。其中,交通、通讯支出578.4元,居住支出609.2元,分别增长39.7%和65.4%,是带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食品支出1868.4元,恩格尔系数为32.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9平方米。每百户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表:
②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比上年增加215元,增长6.9%,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为近三年增幅最高年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7元,下降5.9%。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91.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每百户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表:
③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末,全市在岗职工44.0万人(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减少3万人;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6.4亿元,增长7.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01元,增长12.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④社会保险体系日臻完善。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2.2万人,收缴保险费4.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11.2万人,收缴保险费3.2亿元。129.9万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2.3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全年为1.8万失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2950万元;34.2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30.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⑤社会福利、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3.8万人,发放保障金1848.2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2.5万人,发放保障金480.3万元。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含敬老院)117个,床位5749张,收养5234人。全市社会福利企业133家,安置残疾职工2999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3亿元,共筹集福利基金169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389.2万元。
(注: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