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4&rec=238&run=13

【概况】 肥城市因西周时称肥子国而得名。
环 境 该市位于泰安市西北部。面积1277.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82万公顷。常年平均气温13.6℃,年均降水量903.2毫米,水资源总量6.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2亿立方米。辖1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个乡、607个村(居)民委员会。年末全市总人口96.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67万人,占总人口的33.8%。男女性别比102.2:100。人口出生率10.16‰,死亡率7.34‰,人口自然增长率2.82‰。市委、市政府驻地新城办事处,居市境中部偏东北,距泰城31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32.6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9.6万人。
经济综合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420元,增长17.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5.98亿元、72.84亿元和40.83亿元,分别增长8.9%、27.1%和8.5%。三次产业比重13:54:33。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0.31亿元,增长33.8%,占GDP的比重达到4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缴税金4.53亿元,增长66.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4.4%,提高45.2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48亿元,比年初增加18.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31亿元,比年初增加12.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3.4亿元。
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农业增加值15.98亿元,增长8.9%。粮食总产43.15万吨,增长15.6%;棉花总产738吨,增长115%;油料总产0.55万吨,增长44.7%;水果总产12.35万吨,增长13%;蔬菜总产167.34万吨,增长16.8%。肉类总产7.89万吨,禽蛋总产5.88万吨,奶类总产0.31万吨。水产品总产0.22万吨,增长37.5%。全年造林4791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5%。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8.37万千瓦,增长2.2%。全年农村用电量1.35亿千瓦时。
工 业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产品销售率达99.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
产品销售收入111.29亿元,增长34%;实现利润4.54亿元,增长255%;实现利税11.5亿元,增长7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建设·环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2亿元,比上年增长567%;更新改造投资16.6亿元,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2.29亿元,增长591%。总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21.6亿元,增长21.3%;集体经济投资4.2亿元,下降42%;个体私营经济投资2.2亿元,其他经济投资10.1亿元,增长70%。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8家,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现利税3.78亿元,增长14.5%。全年投放污染治理资金1927.5万元,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全县工业废水达标率95.26%,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达标率98.42%,工业废气烟尘达标率93.7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2.97%。
交通·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879.2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370万人、周转量1.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4%。公路货物运输量1084万吨、周转量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和3%。电信业务总量13113万元,增长9.13%;邮政业务总量2421.3万元,增长14.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万户,电话普及率26.2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3万户。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6%。城乡商品交易市场77处,同上年相等;成交额29.82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进出口总额8740万美元,增长36%,其中出口6482万美元,增长32.5%。全年完成招商引资875项,到位市外资金25亿元。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1项,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1832万美元,增长76.8%。主要旅游景点有牛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商圣范蠡文化园、史圣左丘明陵园、天下第一桃花园风景区、桃花源温泉度假村、夹子山乡村旅游区、云蒙山森林公园等。全年接待国(境)内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万元。
教科文卫 ①教育。全市有各类学校220所,在校生11.17万人,减少4.2%。学校中,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8814人;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1001人;普通中学7所,在校生2.18万人;普通初中27所,在校生3.77万人;小学166所,在校生3.4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7.59%,高考录取率74.8%。全市10172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8885人,其中幼儿教师83人,学历达标率99%;小学教师3522人,学历达标率98%;普通中学教师4611人,学历达标率72%;职业中学教师222人,学历达标率42%;技工学校教师239人,学历达标率90%。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833万元,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22%以上。②科技。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6项,其中5项获市(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32项,累计申请量达到212项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累计达69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8家,累计达248家。③文化。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1处,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台1座,自办节目1套。电视台1座,平均每周自办节目播出时间98小时,转播节目60小时;拥有有线电视光缆470芯公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9%。④卫生。拥有卫生机构22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所,卫生防疫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89张,卫生技术人员2206人,其中医生1030人、注册护士598人。⑤体育。全市体育活动场所1200处。参加市级比赛获金牌109枚、银牌30枚、铜牌21枚。全年完成体育彩票发行任务120万元,筹集体育发展基金5.5万元。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49.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2%;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788.03元,增长6.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5平方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24元,增长1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50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2元,增长9.7%;人均居住面积23.2平方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12352人,其中城镇7639人,增长3.1%;农村4713人,增长77%。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3处,床位542张,收养359人。社会福利企业19家,安置残疾人员945人。

【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 年内,肥城市完成了城市东、西区全长32.6公里、总硬化面积50万平方米的“八横八纵”路网工程,总投资1.5亿元。完成了开发区“五横六纵”路网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工程。同时,先后完成了城区10多条便民路工程,对城区道路破损路面进行修护,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拍卖了城区3条道路的路灯广告经营权,节省政府投入600余万元。按照“六无一洁”的卫生整治标准,集中清理了城市的垃圾死角、店外经营、流动摊点,有效防止了沿街占道经营、游售经营等问题。新建5处垃圾中转站,推行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制度,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完工。同时,对路灯进行了改造,城区的亮灯率达到95%以上。

【肥城市旅游业初具规模】 肥城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编制了《肥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桃文化为重点,开发“肥城桃园”,建设“桃源世界”,以把肥城建成山东“山水圣人”旅游热线上的休闲娱乐区、大泰山旅游圈的“特色园”为发展目标,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素质,重点策划并开发了5个项目,即天下第一桃花园、史圣左丘明陵园、中华商圣范蠡文化园、中国第一古山寨穆柯寨以及桃花源温泉度假村。全市旅游资源开发总投入达1000多万元,初步形成“牛山观光、陶山怀古、史圣弘扬文化、桃花园休闲、温泉度假”的旅游格局。

【肥城桃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肥城桃是肥城市的特色产业,近年,为提升肥城桃的管理水平和品质,肥城市在肥城桃集中产地新城、桃园、仪阳3个乡镇(办事处)成立了绿色食品肥城桃质量检测站,设立质量检测室,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蔬花蔬果、果实套袋、果园覆草等技术,既保证了生产所需,又防止了乱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发生。2003年3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肥城市8000公顷肥城桃在生产环境、管理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均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新城办事处加快发展城郊农业】 新城办事处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搞高产高效农业开发,使城郊农业成为强处富民的支柱产业。一是示范带动。确立了巧山西红柿、花卉,沙沟西瓜,井楼、苏庄大棚樱桃,李小奶牛等10个示范基地。二是加强指导。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做文章,先后发展起优质蔬菜400公顷、大棚西瓜534公顷、花卉大棚200多个、设施果树134公顷,并建立起奶牛、狐狸等畜牧场6处。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构筑了处、管区、村三级科技网络,重点扶持培育了各类科技专业户200多户,并多次组织专家教授进村入户进行指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全处农民人均纯收入3780元,在肥城市各乡镇(办事处)位居第一。

【老城镇培强造大奶牛养殖业】 年内,老城镇抓住蒙牛企业集团和汇源集团落户肥城的大好机遇,因势利导,培强造大奶牛业。在发展思路上,该镇坚持“规模+效益”的路子。具体工作中,一是培植养殖大户,以点带面加快发展。对现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帮其与乳制品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饲养规模。二是增建饲养小区,膨胀规模总量。引导农户走出庭院,变零星饲养为规模集中养殖。三是加强指导。指导两个乳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内优质奶牛,购置先进的乳品加工消毒设备,形成饲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两个公司已与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联营,采用先进的鲜奶净乳、超高压杀菌、高压均质、全自动化灌装工艺,开发生产出纯生奶、酸奶、甜牛奶、AD钙奶、果味奶等系列品种,日加工能力3.6吨。四是走协会发展的路子,提高养殖水平。奶牛协会为会员户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使会员与公司实现互利双赢。至年底,全镇形成养殖专业村5个,示范养殖区16处,专业户98户。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120元。

【仪阳乡工业经济发展快】 年内,仪阳乡引进工业项目19个,引进外资1.1亿余元,完成地方工商税收266.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35%,增幅在泰安市86个乡镇(办事处)中居首位。主要措施:一是实施政策激励,全乡兑现招商引资保证金3.6万余元,并对项目引荐人实施重奖;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引进的项目实行“低门槛跨进、好环境留人、高效率服务、高回报兴业”。二是高标准建设。聘请省级专家按省级示范区的标准对项目区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中,一律采用钢结构标准厂房、透明式院墙,道路、厂房,办公等基础设施等均经市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对进区项目严格把关,只允许上有规模、有效益、无污染的项目。至年底,项目区中引进较大规模的项目14个,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泰安市2003年年终经济工作总结会议对该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边院镇有机蔬菜实现产业化】 一是坚持高标准规模生产。建成134公顷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OFDC“双颁证”的全国首家有机蔬菜栽培基地。至年底,面积已达2000公顷,居泰安市之首。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日本大叶菠菜、绿菜花、荷兰豆、刀豆、山牛蒡等,种植模式均为四作四收或三作三收,亩收入均在万元左右。这些种植模式已载入全国农业高校统一教材《蔬菜栽培学》。边院镇的有机蔬菜还获得国际OCIA颁发的加工、贸易证书及欧盟BCS和日本JONA等国际有机食品权威机构的认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三绿源”和“济河堂”牌商标,办理了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市场准入证。二是狠抓龙头企业建设。总投资3亿元,建成了一批带动力强的有机蔬菜加工及与之配套的生产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龙头企业。全镇有机蔬菜全部按合同出口日本和欧盟等国际市场。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有机蔬菜产业格局。三是加强科技指导与服务。以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业局的专家组和有机食品监测中心为龙头,以户为基础,建立健全了科技指导网络和标准化生产网络。探索推广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实行统一签订种植计划合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实施标准化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结算菜款,有力地促进了有机蔬菜产业化发展。 (石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