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4&rec=206&run=13

【概况】 山东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将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后,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建国以来,学校共培养各类学生10万人,其中研究生、本专科生5万人,成人教育毕业生5万人。
年底,该校设有18个学院、3个教学部、44个本科专业,有在校生2.16万人,其中研究生1516人,有在职职工2376人,其中专任教师103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1人、教授178人、副教授34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3人、山东省拔尖人才25人。
学校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涵盖了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建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开放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占地354公顷,其中校园占地210公顷,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亿元。图书馆藏书115万册、电子图书1974片。办有《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山东畜牧兽医》等学术刊物。
学校“八五”以来共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93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5项,“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研究成果获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23项国家专利权、3项植物新品种权。推广转化获奖科技成果117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260多亿元。
学校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普渡大学、乌克兰达契亚农业工程大学、法国昂热农学院、荷兰万豪农学院、日本东京共立女子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公州大学、晋州产业大学等国外21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

【教学管理】 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年内,学校围绕教育部教学评估,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对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新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特点,使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增强。②课程改革。对“两课”、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九大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和场馆管理实行新的机制,体育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在全省“大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评选出植物生理等4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15门课程进入重点建设课程,有6门课程用双语授课,32门课程列入“双语”教学计划。③教材建设与教学实验。4个系列课程的10部教材进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整合原有的41个教学实验室,组建19个教学实验中心。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快,新上行政管理、艺术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根据院(部)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在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对全校17个院(部)进行了全面评估。

【研究生教育】 在积极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坚持把提高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年内,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7名、博士研究生101名,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02%。在校研究生达到1516人。为规范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对研究生的招生、管理、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修改,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并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大纲。进行导师选聘制度改革,变导师身份制管理为岗位制管理,规范了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研究生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3届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354篇,2003届硕士研究生博士生考取率46%。另外,对首次招收的90名6年制本硕连读生在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中期考核,合格者转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合格者继续本科专业学习,确保了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 该校坚持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改造传统学科,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年初,新组建的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其中新增的产业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使该校在经济学、文学门类实现了硕士点零的突破,拓展了研究生教育办学覆盖面。该校还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增设植物保护、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兽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到年底,该校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在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1512工程”的推荐工作。2003年,新聘任教授、研究员25人,其他高级技术职务13人。有3人新入选“1512工程”第一层次,8人入选第二层次,28人入选第三层次,22人入选第四层次。②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在职攻读学位和到高水平大学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成功举办了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教授担任特聘教授。该校还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新补充教师90名,缓解了近年来因扩招造成的师生比过大的压力。

【科学研究】 2003年,学校确立了“稳定地市,争取国家,扩大横向”的项目争取策略,组织申报国家和地方项目294项,有231项获得立项。新上国家级项目47项,争取经费1578.4万元,国家级项目总量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转基因专项项目3项、“948”计划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跨越计划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项目、成果推广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新上省、地项目84项,争取经费985.7万元,比上年增加480万元。另外,还争取到科技示范园建设后补助经费60万元,其他项目51项,经费307万元。2003年到位科研经费首次突破3000万元。 (王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