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4&rec=168&run=13

【概况】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税务机构(以下简称国税)69个,其中,市级局1个、县(市、区)级局6个、分局(所)33个,直属单位12个,事业单位17个。在职职工1126人,其中市国税局133人。全市纳入国税系统管理的纳税人29494户。年内,全市国税系统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方针,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共组织税收收入21.13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2%,实现了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整体收入形势较好。
税收征管 ①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坚持精简效能、属地管辖、分类管理和集中征收的原则,调整市县两级税收管理和征收机构的职能,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机构职责,理顺工作关系。积极探讨和实践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的税收业务重组,在全系统掀起重组征管业务、再造征管流程的改革热潮。②加强税源监控,积极探索开展普通发票即开即奖、举报有奖活动,发挥了发票控管税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分类划片管理、委托代征、清查漏征漏管户和社会协税护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实施信息互换与联网,推行工商信息比对系统,利用个体双定户定额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阳光评税,强化了个体私营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率、按期申报率由上年的90%和95%分别上升到99.87%和98.31%。个体私营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个体私营税收3.21亿元,占年计划的135.31%,比上年同期增长54.25%,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的个体私营税收收入任务。③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拓展金税二期工程,将全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全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在巩固、提高CTAIS和金税工程运行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自主开发金税协查监控系统等应用软件,拓展了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经省局批准立项的泰安市国税局税务数据仓库和挖掘系统,已通过省级专家鉴定,该系统技术先进、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在税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研究中居国内领先水平。④深化增值税“一窗式”管理,做到窗口整合归并、配套设施和培训工作三个到位,取得阶段性成果。
税务执法 年内,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为重点,不断强化稽查手段,加大稽查力度。先后开展对医药、金融、保险、移动通信等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的检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较好地发挥了税收稽查的威慑作用。全市共检查纳税业户685户,查补收入3094万元,入库率92%,处罚率52%。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工作,全市发出协查发票1548份,其中有问题发票824份;收到协查发票980份,其中有问题发票332份,共查补入库税款356万元。

【年度税收分析】 ①主体税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增值税入库18.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6082万元,增长3.42%;消费税入库9034万元,同比减收1076万元,下降10.64%;金融保险营业税完成231万元,同比减收1329万元,下降85.19%;内资企业所得税入库9464万元,同比减收3718万元,下降28.21%;涉外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1237万元,同比增收124万元,增长11.14%;个人利息所得税入库7499万元,同比减收511万元,下降6.38%。②市及以下级收入完成较好。分级次看,中央级收入完成15.81亿元,同比减收496万元,下降0.31%;省级收入完成1.14亿元,同比减收3625万元,下降24.20%;市以下级收入完成4.18亿元,同比增收3693万元,
增长9.68%。由于增减幅度相差悬殊以及所得税分享比例的调整,各级次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明显的变化,中央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4.82%,比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省级收入占5.37%,同比下降2.21个百分点,市以下级收入比重达到19.80%,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③税收与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剔除政策性和不可比因素,全市税收收入增幅可达到12%,其中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非四大部门增值税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与全市经济增长态势保持一致,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互动。④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创历史最好水平,税收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国税系统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6.36亿元,同比增长37.29%。其中办理出口退税1.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86万元,增长74.98%,办理出口预“免、抵”增值税1.60亿元,调库7200万元,同比增加1677万元,增长11.73%。办理各类政策性退税1.48亿元,增长33.76%。办理政策原因形成的多缴退税3937万元,审批办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16亿元,通过提高增值税起征点,为全市一万余名下岗人员和个体业户减免税收1200万元。⑤征收管理和依法治税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国税系统加快金税工程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一窗式”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和改造征管流程和稽查体制,积极搞好征管基础、基本制度和基本素质“三基”建设,加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减、免、抵、退税管理等各项工作,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方针,努力提升税收征管水平,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全市税务登记率、申报率和入库率均达到99%以上,清理以往年度欠税6868万元,检查纳税业户685户,查补入库税收3133万元,办理调库7200万元。⑥政策性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突出。年内,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再就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税收收入减收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上年同期存在较大规模的政策性减收和不可比收入抬高了收入基数,极大地影响到2003年税收收入的增长。其中四大部门增值税受电力清算同比减少二个季度以及山东石横电厂多缴税款退税的影响,全年比上年减收1.27亿元;消费税由于酒消费税政策调整增收效应的消失以及白酒行业持续低迷的现实,全年减收1076万元;企业所得税受同期山东石横电厂补缴以往年度税款和年内银行、证券公司异地汇总缴纳的影响,减收3718万元;金融保险营业税受税率下调影响减收1329万元;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影响税收4940万元;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全市出口企业预免预抵增值税上年结转和本年累计2.36亿元,受免抵调库指标的限制仅调库7200万元,有1.64亿元不能调库而形成减收。以上因素对全市国税税收收入减收形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税源结构分析】 年内,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投资、出口和消费不断扩大,全市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经济结
构调整迈出历史性步伐,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受此影响,税源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①主体税源持续下降,次小税源快速成长。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税收的迅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煤炭、电力、酿酒行业税收降幅和减收数额持续扩大。全市煤炭行业受清欠减少和出口预免预抵增加的影响、电力行业受电力清算减少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退税的影响均出现下降,2003年两行业分别入库增值税3.81亿元和3.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1%和20.41%,分别减收2009万元和8377万元。②制造业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全市国内两税制造业税收完成9.83亿元,同比增收1.30亿元,增长15.31%,占两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0.97%,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6%,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③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年内全市入库国内两税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94.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9%,入库国内两税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5%,占全部国内两税收入的比重达到86.13%。重点税源企业入库税收的增加,标志着市内企业规模明显扩大,效益进一步改善,大企业、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和税收收入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④民营经济迅速成长,成为拉动全市税收收入增长的主力。年内全市民营经济税收突破10亿元,完成10.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52%,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9.5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两税共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54.25%,增收1.13亿元。全市企业改制工作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成果在税收上得到充分反映。⑤县域经济明显扩大,税收增幅持续加快。年内全市县及县以下经济共完成税收13.67亿元,同比增长19.3%,按税收预算级次划分,全市县以下级税收完成3.35亿元,同比增长15.39%,增幅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反映出全市县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屈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