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90&A=13&rec=144&run=13

县委书记 宋 鲁(2003年1月离职)
朱永强(2003年1月任职)
人大主任 李成印
县 长 朱永强(2003年1月离职)
郭德文(2003年1月任职)
政协主席 张 辉

【概况】东平,古称东原,源自“东原底平”(《尚书·禹贡》)之说。西周至唐,境
内先后置东平国、东平郡、宿城县(须昌县)。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
东平县,此为东平县名之始。县境位于泰安市西南部。面积134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
气温13.6℃,年均降水量623毫米,水资源总量1.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88亿立方
米。辖7个镇、7个乡、716个村(居)民委员会。年底全县总人口77.0万人,其中非农
业人口17.46万人,占总人口的22.68%;男女性别比例101.5∶100;人口出生率
11.9‰,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5.2‰。人口密度575/平方公里。县委、
县政府驻地东平镇,居县内中部偏东,距泰城72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城区常住人口7.2万人。
经济发展状况年内,全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经济建设
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
长12.0%,增幅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
2.08亿元、16.1亿元和14.84亿元,分别增长3.8%、15%和16%。三次产业结构为28∶
37∶35,与上年比,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8个和1.51个百分点,第一产
业下降2.3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96元,比上年提高604元,增长12
.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支出2.99亿元,增长10.3%,
其中财政灶内支出完成2.76亿元,增长1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
9亿元,增长2.1%;各项贷款余额16.04亿元,增长8%。①农业及农村经济。全年农林
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2.08亿元,增长3.8%,其中农业7.12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
业增加值比例为58.9∶1.6∶16.9∶22.6。常用耕地面积6.18万公顷,其中有效
灌溉面积4.08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3.4万吨,其中夏粮15.24万吨,增长7.
65%;棉花产量0.16万吨,增长30.6%;油料产量2.36万吨,减少9
.3%;蔬菜、瓜类产量79.89万吨,减少1.82%。年末林木覆盖率11.9%。果
品总产量4.2万吨,增长75%。肉类总产量3.72万吨,增长8.8%。水产品产量4.6
万吨,减少10.8%。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64.87万千瓦,增长2.3%。全年农村
用电量0.85亿千瓦时,增长0.76%。②工业。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增
长15.8%。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规模以上工业5.06亿元,增长22.8%,其中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3.00亿元,增长30.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9亿
元,增长25.6%;实现利润0.36亿元,增长72.5%;利税总额1.01亿元,增长
40.3%。工业亏损面6.25%,比上年下降6.25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60万元,
下降94.4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9.33%,提高94.41个百分点。③民营经济。到年底
,全县私营企业550户,比上年减少9.4%;从业人员1.15万人,注册资金1.5
亿元,分别减少6.8%和7.6%。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过100万元的达11户,比上年减少4户
,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1户,减少2户。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
9.8%,实缴税金9486万元,增长23.2%,实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4.2%,提
高13.6个百分点。④招商引资。全年引进各类较大项目246个,其中工业项目132个、
农业项目43个、流通服务业项目71个。实际引进县外国内资金7.6亿元,比上年增长
406.7%。⑤建设与环保。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6亿元,增长51.3%,
其中,城镇投资1.8亿元,增长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
积19万平方米。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915万元。集中供水2.6万立方米,
用水普及率为96%。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用绿地面积达到18.8万平方米;新增
污水处理能力31.2万立方米/日。全县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3个,完成建筑业总
产值2.1亿元,增长3%;实现利润460万元,增长2.6%;利税总额1100万元,增长2.7
%。全年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23.5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71.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
区100平方公里。工业废气处理率100%,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⑥交通与邮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38.4公里
,其中国道62.5公里、省道135公里,公路密度达5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660个行
政村通了沥青路,占总数的94%。全县营业性货运量743万吨,货运周转量4.32亿吨公
里,分别增长3.05%和0.5%。客运量2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8亿人公里,分别
增长1.6%和减少6%。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00亿元,增长7.3%。完成电信业务
总量3810.59万元,增长20.76%。完成移动业务收入2000万元,增长24%,移动电话用
户达2.1万户,增长68%。⑦贸易与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1亿元,增
长11.07%。年底,全县城乡集贸市场53个。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15.9亿元,增长
37%。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434万美元,增长76%。其中,出口934万美元,增长89
.07%;进口500万美元,增长55.76%。在全部出口中,获权企业出口94万美元
,增长95.6%。三资企业出口840万美元,增长89.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3万美
元,增长24.63%。全年累计批准对外承包劳务合同103个,合同总额94万美元,增长
59.3%;完成营业额111万美元,增长46%。境内主要旅游景点273处。年接待国内外游
客25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增长5.3%;增加值100万元
,减少83.1%。
社会事业①教育。全县有各类学校223所,在校生10.24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技
术学校2所,在校生0.28万人;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61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
生0.94万人,增长16%;普通初中27所,在校生4.63万人,与上年持平;小学188所,
在校生4.32万人,与上年持平;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增长10%。学龄儿童
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4%,高考录取率51%。全县
888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597人,其中幼儿教师493人,学历达标率80%;小学教师
3746人,学历达标率97.4%;普通中学教师3503人,学历达标率84.1%;职业技术
学校教师196人,学历达标率80%;技工学校教师84人,学历达标率60.4%。②科学技
术。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1万人,比上年增长3%,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80
人。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10万元,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35%以上。取得科
技成果29项,其中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专利申请量17项,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74
项以上。③文化。全县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6个,全年放映故事片75部、500场次。
业余表演艺术团体12个,编演节目60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座位2600个。公共图书
馆1个,藏书3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馆藏总量20万卷(册)。广
播电台1座,日播出时间8.10小时;电视转播台1座,平均每周转播节目91小时;拥有
有线电视光缆136公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和91%。④卫生。全县有各
类卫生机构533个,其中县及县以上7个,乡镇医院16个。全社会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
234万人,其中医生2285人,比上年末增加50人。病床1244张,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
达16张。卫生防疫“四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⑤体育。全县体育活动场所136处
。参加市级比赛获金牌32枚、银牌27枚、铜牌19枚。参加省级比赛获金牌4枚、银牌
1枚。在省、市比赛中,107人109项进入比赛奖励名次。老年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年举办各类比赛12次,有1800名老人参加。⑥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农民人均纯
收入254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元,分别增长5.7%和2.0%。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
款达到17.8亿元,增长9.4%;人均储蓄达2312元,比上年增加195元。全县有2.
17万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12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全县16处敬老院
供养老人891人,集中供养率53.7%。社会福利企业12处,安置残疾职工300人。
全县累计向灾区拨发救灾款199万元,救济灾民3.9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年内,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标兵为抓手,全面提高人
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①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年底,全县创建文明单
位277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47个、县级文明单位226个。②纠风
治乱和查处行政案件。全年立案查处102件,处理102件,其中万元以上大案27件,挽
回经济损失168万元。取消对企业不合理收费和集资32项,减轻企业负担928万元。取
消对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减轻农民负担2500万元。③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创建市级安全小区1个、县级安全小区7个,居民区安全防范措施
覆盖率达95%以上。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开展流动人口清理,重点部位和窗口地
区治安形势稳定,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

【斑鸠店镇大蒜产业蓬勃发展】斑鸠店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把发展大蒜产业
作为全镇经济工作的主攻点,膨胀基地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大蒜冷藏保鲜及精深加工项目。2002年,全镇大蒜种
植面积达2000公倾,实现大蒜特产税近200万元,成为农民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膨胀大蒜基地规模,实现区域布局的新突破。年内,镇里制订出台了《关于鼓励
扩种大蒜的政策规定》,投资45万元对堂子排灌站等水利工程进行修复,调动了广大
干部群众种植大蒜的积极性。年内,全镇新增大蒜面积400公顷,达2000公倾。(2
)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靠过硬质量和品牌,提升大蒜产品质量。该镇建立健全
了优质大蒜产品基地的管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引导广大蒜农在合
理密植的基础上,采取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严禁施用国家禁用的化肥农
药,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大蒜产品的质量。2002年6月,斑鸠店大蒜被省农业厅命名
为无公害产品;9月,斑鸠店镇被列为全省首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时,镇政府已
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斑鸠店”牌商标,为大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3)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实现大蒜产品的转化增值。镇委、镇政
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兴建大蒜冷库项目的有关规定》,对兴建1000吨以上冷库项目者
奖励1万元;兴建500吨冷库者奖励5000元。年内,全镇新建冷库4座,库容总量达到
8000吨,缓解了大蒜、蒜薹集中销售的压力。同时,引导群众发展蒜黄生产,新建蒜
黄大棚50多个,转化大蒜500多吨,化解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4)抓营销,
努力构筑开放型的市场体系。兴建了占地13公顷的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了水、电
、路、通信等配套设施,为外地客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场所。组建镇、村两级大蒜营
销队伍,主动外出抢占市场,大蒜产品已销往内蒙古、辽宁、天津、黑龙江、河北等
全国10多个省市,并有一部分大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彭集镇后亭村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2年,后亭村党支部一班人紧
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强班子、建制度、搞
服务,取得“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00万元,人均纯收入
3120元,集体公共积累230万元。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连续五
年被省文明委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2002年4月,该村“两委”换届后,支部一班人廉洁自律,把党建工作与发展农
村经济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
伍的先锋模范作用。(1)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支部成员每人都负责联系一户经济
特困户,一般党员也都有自己的联系对象,及时走访了解联系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
的问题,并妥善予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及时向党支部汇报,由支部研究解决。
年内有8名家境贫寒户的子女得到救助,其学费由村干部帮助解决;两户特困户在架
电、安装自来水管道时,由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各垫支了240元。(2)开展党员“四带
头”活动。鼓励党员带头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带头倡树文明新风、带头科技致富、带
头搞好村级服务,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村“两委”干部每人都带头承包了1
~2个大棚,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全村138个大棚很快就承包到户。开展“争当
文明模范户,倡树文明新风尚”活动,评出文明模范户110户、科技致富户20户、“
十佳孝星”10名、“十佳老人”10名。(3)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该村党支部
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为群众安上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修筑了环
村柏油路,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年内投资30多万元,新上自来水安装工程,让群众
吃上了自来水。(袁恒常杨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