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计划纲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9&rec=4&run=13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年2月24日在潍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
势下,总结过去,筹划未来,认真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对于全市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国民
经济整体素质,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
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回顾与展望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九五”期间,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
变化的形势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团结进取,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克服内需不足和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
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
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整个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
化,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4亿元,五年平均
增长10.8%。人均GDP达到8450元,按目前汇率计算超过100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
收入34.3亿元, 平均增长16.7%。 经济结构不断改善。 一、二、三产业比例由
1995年的26∶44∶30调整为20∶46∶34。各产业内部比例关系逐步趋于合理,农
村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结构转变,第二产业发展优势扩大,相继培
植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和
名牌产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
镇化水平达到38%。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95年的
33%提高到41%,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撑力量。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九
五” 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3%。潍
莱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邮电通讯综合大楼、引黄济峡供水工程、市污水处
理厂、晨鸣8万吨胶印书刊纸、亚星CPE扩建、海化40万吨重质碱改造等一批重点
项目相继投产、投运。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以完善市场体系为契机,初步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面达到80%以上,先后有5家企业6支股票上市。国有企
业改革和脱困“三年两个目标”如期实现。劳动力、技术、证券、信息等要素市
场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住房、流通、投融资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也都取得
了新的进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对外开
放继续扩大。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出口创汇达到9.94亿美元,五年
平均增长10.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九五” 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2.16亿美元。 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达到49%,五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中等教
育结构调整基本完成过渡,潍坊学院已开始招生,200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达
到1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总人口控制
在846万人以内。 全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卫生、
体育、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等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7元,五年平均
分别增长6.3%和8.7%。农村住房和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
总体看,“九五”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发
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
原定的城乡居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没有完成计划。
回顾总结五年的工作成绩,进一步启示我们: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
展,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突出发展主题,强化机遇意识,从潍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发展思路,
制定符合市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推进产业化升级。以保证农业增效和农民
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走大力发展高科技、高
效益的创税、创汇农业的路子。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
使产品优势不断转化为商品优势。努力抓好农业高新技术走廊的建设,不断提高
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积极推进以企业改革为重点
的各项改革,狠抓产权制度改革,在建立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产
权形式上下功夫,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行
业改组等紧密结合,促进“三改一加强”的有机联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势
企业和优势产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改善
软硬环境。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所有制结
构。
三是坚持实施“科教兴潍”战略,重视可持续发展。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目标,积极推动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
技成果转化步伐,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注重人口控制,切实保护
土地,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
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建设。发挥精神文明对物
质文明的保证和促进作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
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坚决同法轮
功、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维护社会发展环境的稳定。
深入开展以“五民”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建设,创造性地贯彻“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广泛赢得民心,密切干群关系,不断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潍坊、建设潍
坊的积极热忱。
(二)宏观环境分析。本世纪初,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国内
经济和社会也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我市将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
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经济全球化
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孕育着新的
重大突破,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
发生重大变化。预计今后五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在4%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国内环境看,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宏观经济环境面临
转折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分析
预测,本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深层次改革将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买方市场将成为经济生
活中的常态,市场约束进一步增强,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二是整
个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
主导作用;有效地实现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
境,形成智力、资金、资源的聚集效应,将是提高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前提。三是
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 由于国内出现明显的市场需求约束,加入WTO后使国际竞
争国内化,使得市场环境的严峻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时期,竞争将在各个领域和不
同层面展开。四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
快,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力度加大,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发展孕育着新
的机遇。
从全省看,新世纪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确立了以青岛、济南为东西两大发
展中心的战略布局,提出了东部地区和胶济沿线地区在201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的
宏伟目标。全省各市地的发展欲望强烈,纷纷制定加快发展,奋勇争先的战略措
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发展继续强盛,西部地区赶超势头勇猛,全省
“十五”发展速度平均达到11%左右。我市承受着东西加快发展的巨大竞争压力。
(三)潍坊发展所面临的条件和主要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九
五”计划的实施,全市综合实力大为增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
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这为我市在新世纪抢占发展机遇,不断开创
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把握好市内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
济发展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才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势头和社会全面
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潍坊作为沿海开放区和占据承东启西的区位,
经济发展空间会更大,国际贸易机会会更多。世界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我市借
机改善自身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利用
技术创新形成后发之势, 实现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入WTO,有利于潍坊发展外贸
出口和引进外资,特别是有利于我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更快发展,促进我市传
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由于我市是经济人口大市,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立足于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的空间较大。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
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全市上下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将有新的提高,整个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当然,也要看到在进入“十五”发展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
难和问题。
1.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突出表现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少,高新
技术产业远未形成气候;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投资增势不强,
多元化投资主体机制还不完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
规模小且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这些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将严重制约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经济国际化问题。我市对外开放特别是利用外资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呈
拉大态势,在思想观念、改革机制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的要求不相适
应,开放型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很难在经济全球
化的大潮中争得主动。
3.发展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而我市在服务意识、管理效率、社会信用、政策措施等方面明显不足。要适应国
际国内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在软环境建设上迈出较大步伐。
4.人才问题。全市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
口比重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能够胜任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经营的
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短缺与人才资源利用不足将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的制约因素。
5.就业问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市,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相当突出。在农村,
由于土地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将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在城市,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科技进步和体制转轨等原因,结构性下岗人员增加,隐性
失业进一步显性化;再加上新增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6.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小,且损失浪费较严重,水资
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生态功
能比较脆弱。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做大量艰
巨的工作。
总之,面对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重大问题,潍坊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
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好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二、“十五”发展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正
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体制、科技和管理三个创新,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潍、经
济国际化、农村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人民
生活水平和质量由小康向富裕迈进,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积极进取,量力而行,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努力解决经济
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促进经济运行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坚持科教领先,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
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营造投资、经营、生活、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
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人类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观,促进
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
进步相一致,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
(二)任务目标。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
会精神和省、市委的要求,规划“十五”期间的发展任务目标。
主要任务:“十五”期间,在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坚持实施工
业强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努力把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高、
第三产业调快、开放型经济调大、所有制结构调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
建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明显转变,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层次
进一步提高,经营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在小康的基
础上向富裕型转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一个新水平。
主要预期目标:
1.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11%左右,“十五”末达到1200亿
元(不变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2%和14%。产业结构比例调整
为15∶45∶4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社会消
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下。
2.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00元和
4600元,年均分别增长6%。城镇居民基本住上经济适用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
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明显提高。全市人均期望
寿命达到74岁。
3.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20%, 县以上城区和有条件的城镇基本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建成一批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
活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城
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4.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
念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
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
5.人口与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总人口控制在870万以内;
积极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
6.改革与开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
大,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险
覆盖率达到100%。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与国际经贸制度的接轨。全市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0%, 外贸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85%。
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0%。
在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进一
步优化,整体竞争力和经济素质提升到全省上游水平,成为经济环境、生活环境
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
三、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十五”期
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
提高效益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强竞争力为重点,积极促
进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
(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积极面向国内外市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变革农业
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我市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种植业,不放松粮食生产,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扩大优
质专用粮生产,适度压缩普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压缩普通
经济作物生产;扩大出口创汇产品生产,压缩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
要以提高粮食质量为重点,改善品种结构,增加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适当扩种多
品种小杂粮。 “十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要稳定在1000万亩和450万吨
左右。适当扩大蔬菜、林果、花卉等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
搞好深加工,增加出口能力。林牧渔业要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注重经济和生态
两个效益,提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畜牧业
要着眼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优化内部结构,加快品种更新和改良,促进以生
物技术为代表的畜牧高新技术的应用。推进规模养殖,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经
营。加强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建设“无规定疫病区”。水产业要发展海淡水
养殖,加快发展远洋捕捞,加强近海水产资源的保护,搞好水产品综合加工利用。
林业要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加快山区、平原、沿海、城
市环境四大绿化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山区绿化和北部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在南部
山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下决心在北部营造一条林果、乔灌、多树种混
交的大规模防护林带。2005年,以国道、省道、河道沿线造林为框架,加快全市
“十纵十横”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品,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在中部地区胶济线两侧,建成全市的商
品粮基地。以寿光为中心,辐射昌乐、青州,建成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在安丘、
高密建成出口蔬菜基地。在诸城、昌邑、青州、临朐、昌乐、寿光建成全国重要
的畜禽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在青州、临朐等县市和南部山区建成林果基地。在北
部沿海建成水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潍坊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
步稳定完善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关系,落实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积极稳妥地搞
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努力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和名优新特产品。 深入研究加入WTO对我市农业的深远影响,积极推动生
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认真抓好四条农业高新
技术走廊和生物技术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全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继续抓
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加速农作物和林牧渔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到“十五”末,科
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高档
次、高水平发展。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各类技术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开拓
农产品加工服务新领域。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提
高农民科技水平,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农民。围绕农村城镇建
设,积极发展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培育完善的
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
水平。搞好气象服务,减轻灾害损失。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向城镇
聚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二)努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
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特色工业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拉动,
工业园区推动,重点企业集团带动,实现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跨越。通过五年的
努力,全市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业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一批实
力较雄厚、竞争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05年,全市限额以
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5亿元,年均递增12%;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
年均递增1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
到20%以上; 培植形成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到“十五”末,形成利税过亿元的优
强企业30家以上,其中利税过5亿元的10家以上。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力
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市实际,着力培植发展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生
物与新型医药、环保与节能设备、高分子产品与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产业。
“十五”末期,五大产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瞄准
国际一流水平,重点发展高速宽带超节点信息交换系统,光、数字通信与传输设
备、电子出版系统及软件等产业,形成以程控交换机、光纤传输设备、广电网络、
彩色电子出版系统等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充分利用北大青鸟的技术、
人才、信息优势,加大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研制,不断扩大规模。海洋化工,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化为目标,以海洋化工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海化集团为龙头,在稳定发展纯碱、原盐、溴素等传
统产品的基础上,向多品种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搞好与以色列死海溴集团
溴系列产品合资项目,尽快形成纯碱、溴素、苦卤深加工和其他精细化工四大系
列产品为主的海洋化工产业,形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生物
与新型医药,围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开
发,重点放在扩大规模和新产品研制上,在稳定发展心血管类、半合成抗生素类
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生产新型合成、半合成产品。大力发展中成药和
出口型原料药,研究开发生物制品,逐步涉足生物工程前沿技术。争取用五年的
时间,发展成为我市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与节能设备产业,以自主创新为
主,抓住历史机遇,上规模,上水平。重点开发生产造纸污水处理设备、臭氧发
生器、城市污水综合治理、烟气脱硫装置等产品,实现配套批量生产,逐步形成
以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的环保产业和以电机锅炉为代表的节能综合
配套产业基地。高分子产品、新型材料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以新材料研究和后
加工技术为重点,突出抓好特种纤维、特种陶瓷、特种纸、高效节能催化剂、新
型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搞好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及其深加
工产品,开发生产轻质、高强、节能、利废和保温节能、抗老化的新型材料及复
合材料,建立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骨干产
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促其升级换代,更好地
发挥我市工业的比较优势。轻工业,重点改造造纸业和酿酒业,兼顾食品工业和
塑料工业。造纸业要向大规模、中高档、无污染方向发展。通过结构调整,继续
扩大规模,增加品种,重点发展高档铜版纸、胶印书刊纸、新闻纸、低定量涂布
纸和电脑打印纸。“十五”期间,建成品种齐全、颇具规模的纸业生产基地和全
国最大的铜版纸生产基地。饮料酒业,继续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效
益”的方针,白酒限制总量,向名牌集中,啤酒走与大集团合作的路子,提高产
品质量和档次。从方便实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发挥
我市氯化聚乙烯原料基地优势,开发生产高性能包装材料、汽车配套塑料件、工
程塑料和新型农用塑料产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印刷、包装、装潢业。
纺织工业,在控制棉纺能力的基础上,以拉长深加工能力和最终产品为目标,逐
步提高服装、纺织成品在纺织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生产床上用品、巾被系列产
品、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及高档服装面料。发挥我市粘胶纤维生产基地的优势,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着力开发差别化、功能化、细旦化及仿真纤维的生产
和应用,使毛纺织物向功能化整理及特种纤维的应用发展,增大非棉原料比例,
棉毛织物向细薄精宽方向发展,实现服装、印染、纺织“一条龙”配套生产和产
品向深加工、多功能、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的转变,提高行业、产品的竞争力
和经济效益。机械工业,在充分发挥我市动力机械优势,着力发展农用运输车及
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同时,以发展最终产品为目标,瞄准成套机械、机电一体化产
品,抓开发、上水平。坚持一机带动、多种配套、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指导方
针,努力实现产品多元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社会化、企业集团化。加大开发和
改造力度,形成功率齐全的内燃机、大中马力拖拉机系列产品;在稳定农用三轮
车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多功能四轮农用运输车和大型联合收割机;发展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载机、挖掘机、集装箱吊装运输机等工程机械。同时,为适
应大棚生产的需要,积极研制开发适合大棚生产用的小型农用机械。化学工业,
重点改造支农化工和精细化工。支农化工要加快现有化肥厂改造,向高效复合肥
方向发展,积极开发生产高效、低毒、安全的新型农药;精细化工重点改造发展
高档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品、高档染料、涂料及其中间体和多品种、高性能行
业用助剂。建材工业,积极开发生产新型的建材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大力开发南部山区石材资源。水泥坚持上大改小的原则,重点抓好回转窑水泥和
特种水泥开发。建筑卫生陶瓷及配套五金件,以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档
次为重点,向多功能、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电力、丝绸、冶金、煤炭、烟草
等行业,也要根据各自特点,立足现有基础,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不断
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3.集中培植发展重点企业集团。“十五”期间,要继续实施集团带动战略,
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着力培植一批
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
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和参与
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重点抓好海化、晨鸣等利税过10亿元,亚星、华光、潍柴、
诸城大龙、巨龙化纤等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建设。以大集团为依托,
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规划建设北大青鸟信息产业园、亚星工业园、新加坡巨力高
科技园、北新新型建材产业园和北汽福田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形成海洋化工、粘
胶短纤维两大生产基地。在抓好大企业集团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中
等实用技术及成熟的管理经验,改造提高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积极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他们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独特
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进一步发挥我市建筑业的整体优势,以提高设计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为核心,
紧紧抓住居民住宅和装饰装潢、重点工程、城市公用设施三大领域,全面开拓国
内外市场、积极利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培养和引进高层次设计人才,不断
提高设计水平。提高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建筑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
术资金密集型转变。以实力强、装备先进、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为龙头,逐步发展形成几个集勘察设计、建筑安装、装饰装修于一体的大型建筑
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建筑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
组织,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内控”的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进一
步提高建筑质量和经济效益。力争工程合格率达到100%,质量优良品率达到35%,
建筑业增加值五年达到150亿元。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
要环节。“十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要以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和服务现代化建设
为着眼点,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手段,以拓展和壮大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
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
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
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中介咨询、旅游等行业,带动服务业
整体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潜力较大的商业连锁、超市服务、物流配
送、农副产品批发、进出口贸易、大众化餐饮等行业,完善商业零售和批发网络,
形成综合与专业市场结合,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现代化商业服务体系。依
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骨干市场。完善配套政策,降低收费,
打开城门,广招域内外客商,繁荣潍坊商贸。金融保险业,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需要, 认真面对加入WTO后的竞争与挑战,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强化业务
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搞好证券、期货市场网点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资本的
流动与融通,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中介咨询服务业,大
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劳动力、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代理、
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的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房地产业,以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为重点,规范房
地产市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管理体系、收益分配体系。
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方向,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机构,
配套发展装修服务业,提高住房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位
于泰山~青岛旅游热线中点的优势,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为方向,狠抓国际国内
两个客源市场,突出民俗特色,发挥人文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构筑生态旅游线,
加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丰富以风筝会为龙头的民俗旅游,以富华游乐园
为龙头的娱乐旅游,以潍城、青州、临朐人文自然景观为龙头的观光旅游,以潍
坊~寿光高科技农业走廊为龙头的田园生态旅游。进一步完善沂山、仰天山森林
公园、青云山、老龙湾、石门坊等自然景观和驼山、云门山、范公亭、十笏园、
杨家埠等人文景观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临朐奇石的开发力度。搞好具有潍坊
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建立健全交通、游览、食宿、购物、娱
乐相结合的旅游服务体系。“十五”期间,加快鸢都湖~浮烟山旅游景区的综合
开发和建设,形成以地方财力投入作引导,广泛吸纳社会和外资投入的投资机制,
尽快把该旅游景区建设成植物观赏、休闲、度假为主的综合旅游区。社区服务业,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快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
市场行为的转变。以规划为龙头,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建立多元化投
入机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
产业、农业服务业等各种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
救济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达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就业渠道的目的。
(四)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振兴经济、提高工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的有力手段,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十五”
期间,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
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实现我市信息
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力争到“十五”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
20%,信息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左右。
在进一步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要以电信、
广电、移动通信和联通为基础,在目前经营国家公众通信网电信基本业务、增值
业务和宣传教育等公益服务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大幅度
提高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信息产业中的比重。积极扶持一批信息咨询服务企
业,采取国营、民营、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信息服务机
构。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来规范信息服务企业,努力降低成本、
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是信息应用网络
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此为契机,
组织我市软件开发力量,重点开发与信息应用系统工程相配套的应用软件和以教
育、家庭娱乐、办公自动化为主的应用软件、网络通信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各
类数据库,培育具有自主版权的名牌软件产品,大力发展商品化软件。通过政策
引导,培育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企业集团,培养和引进人才,壮大软件开发队
伍,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市场份额,推动我市软件产业化。全方位推进信息技术
的推广应用,构筑信息网络工程的坚实基础。要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金
融电子化、电子商务为重点,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应用电子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交通运输业信息化进程。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
为基础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信息服务网络,
提供教育、娱乐、气象、旅游、购物、医疗等交互式信息服务。
四、体制改革与创新
“十五”期间,是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改革
总揽全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一)优化所有制结构。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大胆利用一切反映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继续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促使国有资产向基础设施和高科
技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集中。除对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对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点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和社会公益性
企业,实行国有控股和参股外,其余国有资产全部退出。降低企业国有股比重,
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今后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国有独资公司,
新建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人才、资本构成社会化。
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重组,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到战略位置。以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遵循市场原则,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
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成为增加社会经济总
量、增加财政税收、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鼓励和支持
个体私营经济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允许个体私营经济
从事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外的一切经营活动;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集体企
业在金融市场中平等融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鼓励金融、财政部门加大对
个体、私营经济的信贷投入;鼓励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企业管
理,引导其向区域化、专业化和科技型、外向型发展;鼓励各类人员从事私营经
济,允许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加强对个
体私营经济的引导、管理和保护,逐步提高其规模与层次,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劳
动者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
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积极推动政企
分开。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
活动;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所有者的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真
正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规范
运作市、县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监督、
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照《公
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
转、相互制衡的机制。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
和手段,推进管理创新,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成本、质量、营销管理为重
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
收益分配,完善经营者年薪制、期股制,推行职工绩效工资制。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顺利推进体制
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对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间,要在健全社会保障制
度方面迈出较大步伐。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
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加快推进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
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并将保险范围扩大到全社会。进一步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进一
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企业要按国家规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保证职工最低工资和基本生活需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力度,提高社会保
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合理运筹使用资金,确保保险金能够保值、增值。制定和完
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对社会保障资
金使用定期稽查的监管机制,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流失。同时,积极发展社
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农村养老保险改
革的步伐,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
调控、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服务体系”的改革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强化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
调控和政策引导,减少对企业具体投资活动的直接干预。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管理
由政府审批制改转为登记备案制。合理调整、界定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除少
数关系经济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外,政府投资要逐步从一般性竞争行业和项目中
退出,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改革政府资金投入运营机制,
建立出资人制度,由规范的政府投资主体负责项目的投资运作和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的风险约束和利益激励机
制,使企业依照市场法则从事投融资活动。切实搞好资本运营,积极培育上市资
源。对上市公司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坚持以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配股和增
发新股,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升级。同时,选择部分优强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组,使其尽快
达到上市条件。力争“十五”末,上市公司达到10户以上,二板上市的中小企业
达到5户以上, 年募集资金2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不同所
有制、不同地区的投资主体相互参股、控股。尽快完善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招投
标、监理和审计制度,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创造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使全社会投资活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切
实提高投资效益。
(五)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围绕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搞好市级宏
观调控,提高综合调控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整体效能。进一步搞好调控部门的协
调动作,促进其配套联动,形成合力。计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
物力的可能,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控目标和地区产业布局政策,规划
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为其他方面的调控确定方向,
提供依据。财政要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健全复式预算,
适当增加建设性财政支出比重。努力提高金融部门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
控中的参与能力,不断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更好地支持重点建设和经济发展。进
一步搞好市级经济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不断增强调
控的针对性,使政府调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五、区域开发与城镇布局
我市地理结构呈现出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滨海低地三个明显的地貌类
型,经济布局和城镇设置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三个不同经济区的特点。“十五”及
今后一段时期,在继续提高中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
时,要大力推进北部沿海和南部山区的综合开发,实现市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搞好区域综合开发。以胶济铁路为主线的中部地区是我市经济发达地区,
北部沿海地区由于开发早、投入大,经济相对发达,而南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
综合开发力度不够,经济相对落后。“十五”期间,要在继续强化提高中部发达
地区的同时,加大南北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力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中
部带动,南北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这一地区以胶济铁路为轴线,面积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人口占
三分之一,GDP占二分之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农业条件良好,工业基础雄厚,
科技信息发达,交通通讯便捷。“十五”期间,农业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商品粮、
商品棉和瓜菜、肉鸡、肉鸭、肉牛等生产基地;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
品档次,率先在全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教育、新兴服务业要适度超
前发展,带动和服务一、二产业的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小城市,形成市域政
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中心。
北部沿海地区。 这一地区浅海及滩涂广阔,卤水资源丰富,拥有113公里的
海岸线,建设中的大莱龙铁路横贯东西。“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开发的广
度和深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成全国有影响的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
基地。积极发展海上运输,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货运能
力。搞好滩涂增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深加工。开发畜草资源和荒碱地资源,
建立畜牧养殖基地和“上粮下渔”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区和北部沿
海防护林体系。
南部山区。这一地区生物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道路、
水利、通讯等比较落后,人均收入较低。“十五”期间,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
地区的差距。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
度加工,努力形成经济优势,建立经济作物、林果、畜牧和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
地、名特优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发挥山多、林多的优势,加快森林公园和生态
示范区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区旅游业;加大财政转移支
付力度,增加建设资金投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切实加快道路、水利、通讯、
电力建设, 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山区面貌发生较大
变化。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
现代经济是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十五”期间,要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突出城市带动作用,迅速膨
胀中心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形成大城市(中心城市)
--中小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建制镇三个层次推进的城镇格局。城镇布局按照中
心聚集、点轴拓展的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进行开发建设,
形成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
1.发展壮大中心市区。强化中心城市的聚集规模效益,进一步发挥其经济、
文化、信息等功能对市域的带动作用,改变目前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在半
岛城市体系中地位不突出的问题。“十五”期间,按照建设大城市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强化市区的中心地位。中心城市按一大两小三个组团布局,奎文、潍城为
一大组团,坊子、寒亭为两小组团,三个组团按照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规
划发展, 到2005年,市区面积逐步发展到1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80万人以
上; 到2010年,人口力争达到120万人左右,迈入大城市的行列。全面提高城市
整体素质,围绕增强中心城市的吸纳力、带动力、辐射力,加快市区现代化发展
步伐,实现中心城区的经济运行国际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
市管理科学化、市民行为文明化,强化中心城市在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位。
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县(市)驻地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心,要保留和形成各自
的特色,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发展潜力较大等有利
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县级市按中等城市,县城按小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
根据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到2005年,力争使县一级城区人口达到20至30万
人左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城市群。城市功能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
布局和资源利用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规模膨胀、
以城市规模膨胀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3.大力发展小城镇。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
选择一批位于交通枢纽、沿海港口、旅游景区、铁路沿线的经济发达乡镇,通过
建立工业园区,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
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吸引生产要素集中,加快发展,形成规模。重点推进
“一环六带”小城镇建设。“一环”,即环中心城市卫星城镇。“六带”,即胶
济铁路、北部沿海和四条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城镇带。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使小城镇发展上一个新的层次。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按照“大并小、强并弱、整
建制合并”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撤并乡镇,为中心镇的规模膨胀创造条件。到
2005年, 26处中心镇的城镇人口平均达到2万人以上,其中5个重点镇达到5万人
以上; 到2010年,全市建成43个中心镇,城镇人口平均达到2.5万人,其中10个
重点镇达到5万人以上。
要打破城乡隔离体制,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
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清除人
口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工商税收等方面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鼓励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向城镇聚集。经过5年的努力,
形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城乡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六、开放型经济
加入WTO, 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扩大对外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要抓住机遇,
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努力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全
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内在运行质量。
(一)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成为外商直接
投资的重要内容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要按照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
将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以引进外国金融资本为重
点,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办成一批“大、高、新”项目,在加快
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同时,尽快培育壮大一批外向程度较高的高新
技术产业和企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公平竞争的环境, 积极探索并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证
券投资、发行债券、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加大工作力度,
搞好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开发园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其对全市的辐射
带动作用。进一步搞好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在政策法规、服务机制、思
想观念等方面形成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国
际商业贷款,稳步扩大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法
规的还款、担保机制,防范外债风险,形成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二)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入WTO为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良好机遇。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
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的同
时,努力开发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坚持名牌带动战略,重视科技兴贸,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扶持骨干出口产品和龙头出口企业集团,提高出口产品
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密集型与技术、知识密集型有机结合,增加附加值,提高竞
争力。2005年,力争使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有较大提高。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在巩固一般贸易的同时,努力扩大加工贸易,推
动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尽快适应加入WTO开放非商品贸易的规则要求,
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加快贸易手段标准化、现代化
步伐,推动全市出口创汇再上新水平。
(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五”期间
力争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发展能够发挥区域
性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集融资、生产、
技术一体的企业集团,在世界各地建立和发展我市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
服务网络,扩展我市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努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
作的海外市场,从以往主要承揽土木工程和派遣普通劳务,向工业技术工程、农
业开发、高级技术劳务等新领域发展。进一步扩大承包工程项目的前后延伸,提
高综合效益。用足用好国家扶持境外投资和鼓励工程及劳务承包的政策,推动我
市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同兴共荣”
的原则,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
合作发展。继续搞好与周边地区、友好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横向协作。进一步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地区及领域。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
体,要立足开拓大市场,积极进行跨地区的协作联合,推进资产重组和优化。切
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扩大
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
七、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
(一)科技事业。科研开发机构要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市场,提高
研究开发能力。积极发挥科研机构在科研开发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以企业为
主的开发研究机构,创办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努力形成研究、开发、生产高度衔
接的技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努力创造有利于民营科
技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
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五”期间,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
技术、高分子材料和海洋化工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发挥潍坊在电子信息方面的优
势,拉长产业链,跟踪世界前沿技术,进军网络技术领域。抓住发展机遇,积极
推进生物制药、高分子材料、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加快传统产业的
高新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引
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档次。加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加速各类高科技开发园区建设。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潍坊生物技术开发区
要采取更加灵活、优惠、高效的政策,放手招商引资。积极办好科技创业园、留
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民营科技园。要创造其适合创业的软环境,争取更
多的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在园内安家落户。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通过利用风险投资基
金和发行股票、债券及科技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保护知
识产权。 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左右。综合科技实力
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水平力争达到国际90年代初水平,使潍坊成为科技强市。
(二)教育事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发展教育要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为目标,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巩固和提高“两基”
成果,推动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
人才,为科教兴潍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要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入
学率和巩固率,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搞好特种教育和幼儿教育,创建规范化
学校。到2005年,县以上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切实解决好“十五”时期我市初中和高中入学高峰问题。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市和
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起青少年活动基地。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
构,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等教育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努力办好潍坊学院, 积极创办2-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十五”末,普通高校
在校生达到1.5万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提高劳动技能为目标,针对不
同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培训和专门的技术人才培养。抓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训
与科技开发、推广机制。争取“十五”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
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
教育,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办
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网上学校
和教育信息库,搞好远程教育,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到2005年,基本建立起
素质教育的新机制。
(三)社会事业。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二为”
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我市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各级文化馆、图书
馆、博物馆等,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建设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加
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文学艺术、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要树立发展“大文化”的观念,以出精品、出人才、
出效益为重点,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
的业余文化生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搞好档案馆、科技馆等建设。
卫生。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保障基本卫
生服务,强化医疗预防、健康保障与卫生监督,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要强
化各级政府在预防保健方面的职责,提高计划免疫水平,降低流行性疾病和地方
病发病率。实施综合治理,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与传播。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市级三级甲等医院要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加强县级和重点乡镇医院
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初级卫生
保健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加快农村卫
生改水改厕步伐。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实
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鼓励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形式发展
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督机制,改进医德医风,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
量优良的医疗服务。
人口。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
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
构,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重视人
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建立老年人公寓、托老院及活动中心,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
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体育。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社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
人民体质。继续加强竞技体育,重视体育科技,强化科学训练,提高我市传统优
势体育项目的水平。加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改造和完善体育设施,以适应
群众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的需要。
八、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发展环境、保障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是政府的一项重
要职能。“十五”期间,要抓住国家加大投入、启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
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以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为发展重点,进一步
加大投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的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拓宽
投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
业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
治理的原则,继续以外引内蓄为重点,坚持除灾与兴利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
防洪与抗旱并举,治水与治污同步,下大气力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在
搞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灌区配套、河道治理和平原水库建
设,搞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水利设施的综合利用能力;坚持
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服务业,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
设和生态措施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搞好水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充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二)交通通信设施。交通通信设施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
行的原则,以高速化、网络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加强公路、铁路、通信网络
建设,努力扩大能力,提高质量,增强保障,为物资、信息的传输提供方便、快
捷的载体。加强公路主干线和站场建设,完善公路网络,逐步提高公路网通达深
度。到“十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500公里(不含乡村路),其中高速公
路290公里,一级公路960公里,二级公路165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53.6公里。实现地市之间、市县之间由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接,县际之间由二
级以上公路相贯通,基本形成“十纵、八横、一环”的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公路
客货运站场建设,重点抓好潍坊公路集疏运中心建设,到“十五”末,形成布局
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疏便捷、辐射城乡的运输与保障体系。铁路建设
要结合省地方铁路建设规划,搞好我市的地方铁路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增
强综合运输能力。改造潍坊火车站。进一步完善潍坊机场和潍坊港配套建设,提
高综合利用水平。搞好口岸建设,力争建成二个一类口岸。加快通信网络建设,
建立和完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和用户接入网,增强邮电通信能力。到“十五”末,
全市范围内达到每百人拥有电话22部,市区每百人40部,形成全业务、广覆盖的
数据通信网络,使DDN网络覆盖全市各乡镇,ATM网络覆盖各县市区驻地及部分经
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并广泛引入DWDM包交换等新技术。合理布局邮政服务网点,
建成以城区为中心,沟通全市城乡,联结全国各地,通达世界的海陆空全方位、
多层次、立体化,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十
五” 期间,全市新增市内干线邮路680公里,邮路总长达到5168公里,实现中心
城市到各乡镇有直达邮路的目标。
(三)能源设施。能源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
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要继续以电力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发展热电联产,积
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及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
“十五” 期间,建设潍坊电厂二期及相应的配套送出工程;新建500千伏输变电
站工程1处, 新建、扩建、改造35千伏以上各类输变电站88座。全市形成相对独
立、相互联系、布局合理、运行经济、安全可靠、装备先进、调度灵活、自动化
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地区电网。 到“十五”末,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0亿度,网供
负荷190万千瓦; 人均用电量达到1240度。积极配合国家、省有关方面,搞好利
用俄罗斯天然气项目。
(四)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建设现代化
城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奠定
基础。“十五”期间,新修城市道路300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新增日供水能力40万吨, 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新建利用天然气工程,城
市气化率达到95%;建设潍坊第二热电厂等项目,集中供热率达到40%;完善潍坊
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新建潍坊垃圾处理厂,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十五”期间,努力搞好城区住房建设,市区人均居住面
积达到15平方米。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
(五)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保护和有效地利用资源,是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2000年基本控制污染,所有污染源必须达标排
放,2030年结束环境污染时代的目标要求,“十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以
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健康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以
生态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工业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为主,积极推进清洁生
产,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杜绝新上污染重、
资源消耗高的项目,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环
保产业,达到增产、增效不增污的目的。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潍河、弥河、虞河、白浪河、小清
河等主要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强化环境监测,加强城市大气
污染、水污染、垃圾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对那些污染重、能耗高、治理难度
大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减轻城市污染。城区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达到功能
区划标准,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加快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搞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县和生态示范区建
设。“十五”期间建成2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地市级和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达到950平方公里;建成4个生态农业县,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生态示
范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的
环保意识。
坚持资源开发、节约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实
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和集约利
用水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
洋资源。健全气象、防震减灾体系,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以提高整
体抗震减灾能力为重点,实行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加强防震抗灾设施建设,努力
提高对地震、灾害性天气等的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保
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置于更加
突出的地位,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水平。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强化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现代
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
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加强对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两个文明建
设中的作用。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文化阵地
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开
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文明
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
量。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认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扬基层民主,使社会主
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市,强化依法行政,明确政府的行政职能,
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深化审判
方式和检察方式改革,建立并完善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法律
保障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和
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做好信访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
矛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
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打击邪教及非法宗教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各种社会丑
恶现象。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
进行。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搞好国防
动员体制建设,增强平战转换和快速动员能力。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搞好国
防工程维护管理和交通战备设施建设,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
建设相结合,搞好城市人民防空整体防护和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认真做好征兵工
作和预备役建设,妥善安置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落实伤残军人、烈军属的各项
优抚政策。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搞好军民共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
关系。
十、发展措施与有关政策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目标,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事关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关潍坊未来
的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和战略重点,作为
扩大开放、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把招商引资同农业产业化、
经济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和城镇化五个经济工作重点有
机结合,通过大力开展全民招商活动,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带动全市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
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高度重视软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努力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构筑起优质高效的服
务环境。叫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口号,认真做好安商、
扶商、亲商、富商的工作,自觉地营造、树立和维护潍坊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要以加入WTO为契机, 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增强信誉
意识,认真履行合同,树立良好的信誉,增强对市外投资者的吸收力。进一步规
范政府收费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狠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
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改进完善招商服务方法,建立社会化
投资服务体系,切实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良好社会氛围。立足我市特点和比较
优势,论证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好招商项目库,并坚持做到五个倾斜,
即向大项目倾斜,向高新技术项目倾斜,向重点民营企业倾斜,向加工贸易项目
倾斜,向农业龙头项目倾斜。突出抓好以园区和市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特
区特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走廊
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把国外在品种、技术、工艺上的优势与我市农业基础优
势相嫁接,把外地的资金优势与我市的农业基础优势相嫁接。充分发挥各类工业
园区的作用,重点搞好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良好的招商引资主体。充分发
挥市场的作用,依靠招商引资建市场、管市场、发展市场,走市场带产业、产业
兴市场的路子,促进全市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二)重视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引进。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
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五”期
间,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使用、培养和智力引进工作,形成较好的人才环境和社
会舆论氛围。在人才使用上,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创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
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推动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人才开发基金,改革完
善工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努力把一批适用的高
科技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中,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采取多
种形式,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包括来潍定居、短期讲学、科研项目合作等;
注意做好留学人员的工作,成立潍坊留学归国人员工作机构,建立海内外人才库,
并积极为回国的海内外人才和来潍工作的外地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各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与全
国各大专院校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人才;加大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
抓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型实业家。同
时,积极推行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厂长经理年薪制,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真
正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
验的各级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三)努力提高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石。“十五”期
间,我市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必须认真对待,研究有关政策。一是要大力发
展服务业、建筑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使其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并成为
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二是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出口贸易,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扩大对外
劳务输出的地区和规模。三是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弹性工时制和阶段性就业
等灵活的就业形式,减缓劳动力就业压力。四是加强和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体
系建设,培育和规范人才、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
机制,促进人才、劳动力的有序、良性流动。要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确保最大限度就业。同时要引导全社会逐步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
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种形式再就业。
(四)积极促进消费需求增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不断增强城乡居民
消费能力,引导消费热点向住房、教育、通讯、旅游、私人汽车等方面转移。围
绕扩大内需,调整消费政策。加快推进城镇住宅制度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促进
住房、小汽车消费货币化、私人化,将暗补变为明补,将个人消费从社会集团消
费中剥离出来。发展新的消费方式,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购房、耐用消费品、
汽车等信用消费,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大力发展信用卡支付,根据
不同的信用等级,合理确定超支范围,逐步普及信用卡消费。同信用消费相配合,
加快发展相应的前期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服务网络,简化手续,健全信用监测体
系,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规范发展租赁消费。净化消
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取消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政策,尽
快建立垄断行业消费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规范通信、医疗等行业的收费标准,
取消汽车消费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逐步推行以村为单位集
中供水,尽快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降低农村电话通话费,全面改善农村消费
环境。提高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改善居民心理预
期,提高即期消费。
(五)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营造一个适宜企业投
资、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一个地区形成资金、人才的积聚作用,提高地
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大力发
展和规范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确定价格和有效配置资源的基
础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反对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伪
冒注册商标、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效率和公平。健全
技术标准监督机制,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
度,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管理,并认真规范办事规则,简化和公开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建立勤政廉洁、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的行政管理体系。努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加强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基本
的公共产品和信息服务,努力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全面实现我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目标,由经济大市成
为经济强市,人民生活由小康走向富裕,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具有
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事业,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胜利完成“十
五”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