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改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7&rec=37&run=13

【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1~199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
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以深化企业
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全面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使全市经济体制改
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善始善终地搞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91~1993年是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
任制的第二轮承包期,全县共有80个企业落实了新的承包任务。其基本形式是“包死
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分成,欠收自补”。对部分困难企业采取了特殊承包形式和
考核办法。有的实行了“利税统一考核”,有的实行了分档达标承包,有的还实行了
行业大包干。对企业厂长经理的奖惩办法与第一轮承包相比作了进一步修改,对完成
承包合同的法人代表奖励,由职工平均工资的1~3倍,改为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
企业内部承包指标和考核办法也进一步完善。1992年,通过对41户承包企业的审计,
剔除政策性因素的影响,51.2%企业完成了承包合同。1993年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
和改革精神,企业不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199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
上级搞好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要求,提出“第一季度抓试点,第二季度全面推开,下
半年大见成效”的工作规划,全县抽调90名机关干部,组成44个工作组,进驻44户县
属工业企业,重点帮促企业砸三铁。到年底全县50%以上的县属企业进行了三项制度
改革。参加这次三项制度改革的干部职工共有19888人,其中,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的12075人、参加优化劳动组合的12018人。44个管理科室被精简,压缩135名管理人
员到第一线。以干部身份被安排到生产岗位的86人,以工人身份走上管理岗位的154
9人。绝大多数企业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计件工资、岗位技能工资、浮动工
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商流企业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
放开改革。通过改革,初步建立了企业内部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
能低,经营管理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
(三)实施企业改制工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盘活存量资产。1992年5月,国务
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体改委等五部委制定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国家体改委颁
布了《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按照“试点办法”和
两个“规范意见”的要求,全县开始有3户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93年,市委、市
政府确定对市乡企业进行“两改造、一拍卖”为主要内容的改制、改组与改造。同时
抽调精干人员在上口镇进行了股份合作制试点,探索出了在全市乡村工农业中搞股份
合作制的成功路子,为下步推开股份制改造积累了经验。1994年全市实施“企业改制
工程”,全面推开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因厂制宜,
分类指导,全方位多形式推进”是这次改制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市属、乡镇办、村办
3个改制领导小组,3位副市长亲自挂帅任副组长,从部门抽调250名有经验的干部组
成3支改制工作队,深入到企业和基层帮助企业改制。1994年的企业改制工程有三个
特点:(1)力度大。市直、乡镇、直属企业、村及村以下的个体联合体,具备条件的
全部改制。(2)范围广。从市属范围的工交、生产、外经贸、商流企业到乡镇村的农
林牧副渔及一二三产业,全部包括在改制范围内。(3)工作扎实有效。改制企业不论
规模如何,大到股本上千万,小到股本只有1万元的个体联合体全部建章立制,按章
程运行,收效显著。1995年企业改制进入“扫尾阶段”。成立了市属工业、乡镇企业、
外经外贸企业、农口企业、商流企业5个副市长挂帅的改制领导小组和250人组成的改
制工作队。加大改制力度,更加深入细致地帮助未改制企业改制。经过3年的改制,,
达到了县属以上企业全部改制,乡镇企业改制面达95%以上。到1995年底全市共有744
户企业完成改制,其中市属企业44家、乡镇办企业188家、村及村以下企业512家,融
资总额达到了4.3亿元。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股份改制,它是
全市改制的主要形式,包括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两种类型。市属企业全部采用股份制。
成立了股份制有限公司27家,有限责任公司22家。公开向社会募集股金,为企业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是在乡村集体联合体以及私人合伙经济中进
行,采取财产招股合营和购股联营等形式进行改制改造。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到1
995年底达到了676家。二是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全市26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采用
了单枝嫁接、多枝嫁接和整体嫁接等形式进行了改造。全市共利用外资5526万美元。
三是拍卖、兼并、切块改制或抽本租赁经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全市共拍卖小企业
31家,对供销社系统多而散的零售网点和全市小型工商企业以及小门店等121个单位
实行了抽本租赁经营。对企业规模大、效益差、整体改制困难的企业,采取对经济核
算相对独立的二级单位进行切块改制的方法;对长期亏损、资金抵债无力继续经营的
市水产供销公司依法实施破产。15家乡镇企业也因亏损过大,停产进行清产还债,其
中4家企业进行了联合。到1995年底全市共盘活存量资产2.7亿元。四是组建企业集团。
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同行业或相关产业,以产权为纽带,组建各种类型
的企业集团共达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7家、市县级7家,为骨干企业的膨胀和
优势产业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继续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
改革农村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农村企业化管理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
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24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实现了村企合一,16个村实现了企业
化管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集体农庄、农业车间、私营农
场和土地承包大户。股份合作制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由点到面全面推开,由乡村工业
扩展到种养加工多个领域。
按照“加快改革、规范起步、依法建设、健康发展”的原则,在羊口镇进行了小
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构筑大渔业、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三大实施战略,
积极探索高效渔业、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的新路子,完善小城镇的综合功能,以此带
动全镇经济和精神两大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培育完善市场体系,狠抓流通体制改革。5年来,寿光市始终把培育完善市
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和流通体制改革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来抓。
市里先后建立发展了农副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市场以及各类
商品市场。专业市场已发展到32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累计投资1.1亿元,年成交额
10.6亿元,成为全国最大蔬菜交易中心、蔬菜信息交流中心和蔬菜价格形成中心。
1992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百强集贸市场之一,列农副产品市场前10名。同时争取
了潍坊证券分司在市人民银行下设了分支机构,为下一步证券市场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抓好市场建设的同时,狠抓了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单位、个人进入流通领域,活跃
市场,开展代购代销和直供直销业务。现各种中介组织已发展到1.7万个,流通大军
达到10万人。根据李鹏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开通了寿光市至北京、上海的无
公害蔬菜直供直销的“绿色通道”。
1994年,各项宏观改革措施集中出台。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财政、税收、金融、
投融资、外汇等宏观改革措施,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市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了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框架。
(李福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