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在人代会的讲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7&rec=196&run=13

关于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
报告——1996年1月27日在寿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寿光市代市长李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
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请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
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今后5到15年,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因此,“九五”
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既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计
划,又是一个跨世纪的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
求,我市的规划编制工作,从1994年10月份开始,先是对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进行了
专题调查研究, 在初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的基本思路,于上年3月份形
成了规划提纲初稿。市九次党代会、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后,又根据会议确定的
“名牌立市,名牌兴市,实现由小康向富裕型跨越”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并于上年11月召开全市计划工作会议,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对规划作了较
大修改。今年1月9日,市委召开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九五”计划及
2010年发展规划,对《纲要(草案)》进行了集中研究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和建
议。市政府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再次对《纲要(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最终形
成了提交这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纲要(草案)》。可以说,《纲要(草案)》的制定,
体现了民主决策的原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这次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市政府即
组织实施。
一、“八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
5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积极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胜利完成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八个五年计划,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寿光在全省乃至全国
的地位和知名度大为提高,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已成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
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可达75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1.8倍,5年年均递增28.9%;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
年均增长10.7%; 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三
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7∶43∶30,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新兴产业开始起
步,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预计199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可达28亿元,是1990年的3.3
倍, 年均增长27%。全市粮食、蔬菜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畜牧、水产、果品等产业优
势进一步扩大,建成了“吨粮县”、“双千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
1994年列全国百名农业大县第3位。 近几年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坚持以培育和
发展骨干市场、龙头企业和社会化综合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
步入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轨道。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199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5年平均递增22%,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亿元,年均递增42%。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规模迅速膨胀,组建了18家省级以上企业集
团,培植了13家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创出了“仙霞”服装、“晨鸣”机制纸、
“奥蕾”啤酒、“齐民思”白酒等一批名牌产品,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属企业领先发展、
市乡村户四级联动、新老产业共同提高、速度效益同步增长的工业经济格局。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9亿元,5年平均递增
3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平均递增32.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
到3.7万家,从业人员8.5万人,分别比“七五”末增长239.8%、315.8%。农产品、工
业品和生产要素三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进
一步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八五”期间,全市出口创汇总额达到2.72亿美元,其中
1995年达到5211万美元。 5年办成利用外资项目224个,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对
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日益扩大,海外企业和劳务输出有了良好开端。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八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
6亿元,延伸建设益羊铁路19.8公里,新建、改造公路342公里,增加发电能力5000千
瓦,建成了羊口港二类开放口岸,开通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无线寻呼3个通讯网,
城区供水、 供热面积分别达到了100%、75%,基础设施功能大大加强,城乡面貌有了
很大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顺利通过了“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收,建
成了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在潍坊市保持了领先地位,
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也
都有了较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6元,城镇职工人
均工资收入达到601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倍和1.1倍,全市各类存款余额达34亿元。
人们的衣、食、住、行、医、乐等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开始由小康向富裕型迈进。
回顾“八五”,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5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5年,是国
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 最健康的5年,是对国家贡献最大、人民得到实惠
最多的5年。
“八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主要得
益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也
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5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上级精神与寿光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一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一
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取决于改革开放的力度,改革开放的力度取决于思想解
放的程度。近几年来,通过在全市广泛开展解放思想活动,澄清了干部群众在姓“资”
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逐步摆脱了“左”的影响、
封建思想残余和小生产意识的禁锢,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树立敢为人先的意识,
放胆实干,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的大发展。二是坚持以改革开放总揽全局。我
们把推进改革开放作为最基本的推动力,以改革开放为总抓手,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
新思路、新措施,使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活力。三是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 5年来,不论经济环境宽松时还是趋紧时,我们都牢牢扭住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不放松,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集中精力抓发展,使全市经济一直保持了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四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993年,全市以“产值过百
亿、强市上位次”为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调整推动、三强带动、外向牵动、科技驱
动、三区联动、市场拉动“六动”战略和“强化寿南,开发寿北,提高中间,进军海
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994年,把握农村发展趋势,以建设小康市统揽全局,确
立了“强化农业、突出工业、发展三产、膨胀城镇”的工作思路,重点组织实施了十
大“兴寿工程。”1995年,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出了在全
市范围内实施名牌战略。所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上级指示精神与寿光实际的有机
结合,因而得到了顺利贯彻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是坚持两手抓两
手硬。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精神文明的有益活动,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奋发向上
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干事业。全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充实丰富,为经
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看,我市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相当大,特别是人均占有、经济效益、
经济素质等方面与总量指标在全国、全省的位次还不相称。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益不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偏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及全省和
潍坊市的平均水平。市乡部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运行质量较差。二是经济市场化
程度偏低,企业运行机制不活,部分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
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三是主导产业和规模经济优势不够突出,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不多,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
不够明显。四是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不够,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
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五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的综合功能不够完善,对经济
发展的辐射作用不强。另外,资金供给不足,科技力量薄弱,水资源缺乏,河流污染
治理缓慢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政府工作方面看,在组织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还不够深,市场经
济观念、法制观念还不够强,认识水平、工作作风与形势发展还不很适应。对上述困
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克服解决,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
标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把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今后15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从
国际背景看,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加快,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劳动密集
型及资金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亚太地区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
地区,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国际大环境有利于我们更大规模地参与
国际分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国内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和完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实行“两个
根本性转变”,为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大,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我市情况看,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综合经
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已
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分析国内外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世
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地区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使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的难度加大;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进入90年代
以来,围绕着世纪之交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各地的竞争已从注重经济总量、速度
的比较,转向综合实力、经济效益、人均水平等方面的较量;外地纷纷调整了发展战
略,培植主导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发展的气魄大,步子快,呈
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经济发展与资金、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面对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环境,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增强紧
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加倍努力,有效地借助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科学地制
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够保持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
近10年来,特别是“八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和潍坊市的
前列。按照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我省经济建设分三步走,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宏伟目标,目前我市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今后15年,根据党的十四届五
中全会精神,《纲要(草案)》提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是: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认真贯
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加快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到本世纪末
初步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由小康实现富裕,经济和社会发展居全省、全国领先地位,
到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05亿元,年均增长22.3%;第一、二、
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90亿元和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29%和29.5%;地方
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120亿元,其中工
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 出口创汇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5
年累计3亿美元; 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44∶39,外贸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
达到80%以上; 城市化水平达到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工业技
术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以上,工业资金利
税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综合
耗能年均降低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9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人民生活质量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后10
年的远景目标,考虑到不确定因素较多,《纲要(草案)》只进行了轮廓性勾画,主要
指标是: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调
整为11∶46∶43。农业形成产业化、外向化、市场化格局,工业完成由传统工业向现
代工业的转变,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城市化水平达到65%。
上述任务目标,兼顾了速度、结构、效益、人民生活、社会事业和宏观调控等各
个方面,是在反复测算、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与潍坊市“九五”计划相衔接
的基础上确定的,是鼓舞人心的,积极稳妥的,留有余地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邓
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注重把着力点放
在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快速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强化了效益质
量指标、人均指标和宏观调控指标,适当弱化了产值指标。第二,立足于对市情的认
识和分析。1990年我们提前10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教育和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为“九五”及后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
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将会
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第三,建立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在
确定指标时,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既考虑了每个指标的合理性,
又考虑到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如《纲要(草案)》提
出, “九五”期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3%,这个指标的确定是积极的,
也是留有余地的。 从“八五”的情况看,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9%。随着改
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需求的增长、储蓄率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
市经济可以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较长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有可能
达到25%的增长速度。 但考虑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为改革开放创造宽松环境等方面
的要求, 并与潍坊市的增长速度计划相衔接,确定了22.3%的增长速度指标。在确定
人民生活水平指标时,参考了省和潍坊市计划。到本世纪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
费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7%,潍坊市的年均增长率与省平均水平相同,我市的年
均增长率略高于潍坊市的增长速度;到本世纪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年均
增长10%,潍坊市的年均增长率高于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九五”末达到5000元,
我市年均增长率为16%, “九五”末达到6000元。这个指标看起来定得比较高,但扣
除物价增长因素,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九五”末比1995年翻一番多还是合适的。对
质量效益、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也是在综合分析平衡的基础上安排
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或超额完成的。
实现“九五”期间的各项任务目标,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植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全市综合经
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后续能力全面提高,打响寿光“县域经济名牌”,推动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
在工作指导上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一是切实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置于经济工作的首
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坚持名牌立市,名牌兴市,
实施名牌战略,形成名牌效应。四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
的生机和活力。五是坚持“科教兴寿”,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六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搞好市域经济的合理布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经济和社会发
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综合分析我市的资源分布、产业构成、城乡布局
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以城带乡、全面发展的要求,《纲要(草案)》确定,在规
划期内,市域经济的发展按“城镇带动、路域辐射、全面提高”的构想,实行“三、
四、五”布局。“三”:按市区、重点建制镇、一般集镇三个层次进行城镇建设规划,
并做到同步推进、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这一布局框架,主要是围绕更好地发挥城
市在市场经济中的载体作用提出来的。其发展导向是,城区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
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使其成为全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
业开发的先导、外向型经济的龙头、科研教育的基地,成为全市经济、金融、商业、
信息、文化中心。各乡镇要按照工业型、商贸型、资源开发型及综合型等进行规划发
展, 引导农村劳动力和乡镇企业的聚集, 加快规模膨胀,逐步向现代化城镇发展。
“四”:即借助交通优势,沿潍高路、羊临路、昌大路、辛沙路四条干线公路两侧,
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形成贯穿南北、横跨东西的“井”字型路域经济隆起带。“五”:
就是根据资源分布,实行综合开发、深度开发,自南而北依次规划建设具有明显区域
经济特点的粮、菜、牧区,粮、菜、果、牧区,棉、果、牧区,盐及盐化工区,滩涂
浅海养殖区五大经济区。同时实施“蔬菜3133” (建设3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建设一个蔬菜贸易加工城,蔬菜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
治区,打通寿光至北京、上海、天津三条“绿色通道”) 、“建设海上寿光”两大工
程,促进全市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主要措施
《纲要(草案)》围绕实现“九五”计划及2010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后全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工作措施。
(一)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是实现“九五”及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措施。“九五”期
间,重点在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三个方面大胆推进,实现突破。农村
改革,要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强化管理权、搞活使用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民发展适度
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资产的优化
组合。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建立产供销、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
体系,发展多功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企业改革,按照“抓大放小,扶强并弱”的思路,对全市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
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要重点扶持,促其膨胀规模;对小型企业,要区别不同情
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建立
优胜劣汰机制,活化优化存量资产,加快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九五”期间,全市所
有企业都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运作。同时,要围
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健全社
会保障制度,深化财税、金融、外贸、计划、投资体制等配套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
更加宽松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放在突出地
位,切实抓紧抓好。《纲要(草案)》提出了“九五”及后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两大目标,一是保证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保证农民
收入有大幅度增加,由小康实现富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工作中要围绕发
展市场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突出抓好农业的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要在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龙头企业
建设上狠下功夫,加速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规
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全市农村主导产业的快速发
展。以加快发展粮食、蔬菜、棉花、果品、水产、畜牧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继续对
农业实行倾斜政策,加大资金、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商品基地建设,特别要集中力
量搞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十万亩高效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产业
化示范区”开发,将我市建成全国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初步实现农业的现代
化。同时要坚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实现农业
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推动全市农村工业化、城乡
一体化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纲要(草案)》根据我市现有工业基础和经
济发展规律,提出“九五”及后10年全市工业要实现跨跃性发展。工作中必须突出把
握好五个关键环节: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突出发展优
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植高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
的拳头产品,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再造工业发展优势。二是培植骨干企业,发
展企业集团。市里重点抓好市属工业“双十工程”和乡镇工业“双二十工程”,实行
资金、政策、领导倾斜,重点调度,促其突破。到2000年,全市重点调度的30家市属
和乡镇企业的产值、 利税分别达到132亿元、18亿元,占市乡两级工业产值和利税总
额的50%、90%以上。三是坚持走“少新建、多技改”的路子,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凡
是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再铺
新摊子、上新项目,集中人财物力投向技术改造。到“九五”末,使全市重点工业企
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初的水平。四是切实加强和改善企业管
理,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乡镇企业,要彻底改变管理落后现状,突出在资金、质量、
成本、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迅速建立起严格、科学的管理体制,全面提高企业的整
体素质。五是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对一些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要不失时机
地大上、快上,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效益最大的地方,提高资金利用率,不断培植
全市工业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城乡经济
《纲要(草案)》提出,“九五”及后10年,第三产业以建立开放、畅通、高效、
统一、可调控的商品流通体系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重点发展为社会生产和群众生
活服务的行业。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大型设施现代化、中型设施专业化、小型设施网
络化的构想,继续抓好市场建设,促其上档次、上规模。近期主要集中力量发展和完
善“一街”、“两城”、“三带”、“四场”,配套完善金融、劳务、科技、人才、
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围绕搞活人流、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审计事务等社会化服务业,
逐步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第三产业体系。同时,
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实
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纲要(草案)》提出,今后要继续坚持“三外并举,
三级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全方位、广领域、大跨度实行对外开
放,大幅度提高经济外向度。对外贸易,要以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增加创汇为目标,
加强出口基地、出口专厂建设,建立起多品种、系列化、高档次的出口商品生产体系。
要利用好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利条件,发展自营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外资,要在
切实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同时,围绕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大
商社、大财团和大跨国公司上,并努力探索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国际商业贷款和BOT融资的新路子。 对外经贸合作,要积极开辟东亚、欧美、拉美等
地区的市场,兴办多种形式的海外企业,大胆开展工程承包,多渠道进行劳务、技术
输出,提高经贸合作水平。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纲要(草案)》
着眼于下世纪发展需要,本着“统一布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水、电、路、港、
话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重点规划。水利建设,重点搞好引黄、引清两大灌区配套
工程,新建第三水厂。能源建设,完成第一热电厂三期工程和第二热电厂新建项目,
“九五”末新增发电能力4.2万千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5%以上。交通运输,以
提高综合运力和技术等级为重点,搞好公路的新建、改造和提高,完善“十纵十横”
公路网络,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羊口港争取建成一类开放口岸。邮电通讯,重点放在
通讯干线和国际通信线路的建设上,加快市话、农话扩容步伐,尽快形成统一高效的
现代化通信网络。立足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切实搞好城市供水、
供电、供气、道路、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设施的综合服务水平。
(七)提高城镇载体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纲要(草案)》对城市建设
的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现代气息和城市特色,坚持量力而行、梯次推进、以
城带乡、全面提高的原则,进行了市区、重点建制镇、一般集镇三个层次的总体布局
和规划。“九五”期间,要以农村城市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
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构筑以市区为中心、重点小城镇为骨干、卫星乡镇为延伸的
现代化城镇群体, 力争到本世纪末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市区,要按照现代化标
准,在搞好总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的基础上,东抓开发,西抓提高,加快城区的规模膨
胀,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每年集中力量建成几个大工程,增强城市的
综合服务功能。要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的科学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
要与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综
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全面加快工贸小区、各类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到本世
纪末形成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承载力强的现代化小城镇。到“九五”末,市区
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8万人,全市所有乡镇实现镇建制。
(八)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九五”及后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要的是
切实抓好科技和教育。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机制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抓好科技系统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科研推广
体系和健全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和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多
途径、多形式进入市场,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科技攻关。农业科研
推广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队伍要进一步充实加强。鼓励、扶持企业集团和大中型
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逐步过渡到所有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
通过改革,促使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市场成为
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
秀人才。二是投入问题。尽快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稳定的科技教育投
入机制。政府逐步提高科技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努力提高投入的实际效益。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争取每年办几件大事。三是人才问题。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
同时,不断加大人才选拔、培育、鼓励、引进的力度,通过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
业技术教育、外派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流动,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高度重视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
模大、层次高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九)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为此,
《纲要(草案)》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土地、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
展的路子。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要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目标责
任制,重点抓好边远乡镇、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确保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
加强土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到本世纪末全市耕地保护率达到现有面积的
82%。 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
源、优化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坚持不懈
地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干部和群众;加强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加强道德教育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搞好
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新型公民。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
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担负起领导和组织实施好《纲要》的历史重任
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是一项跨世纪
的宏伟事业,蓝图鼓舞人心,任务光荣艰巨,各级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真正
担负起领导和组织实施《纲要》的历史重任。一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全面提高政
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
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实现《纲要》目标的信心,
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努力改造世界观,扎扎实实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加强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特别重视
廉政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开展专项治理,
纠正不正之风。三是搞好民主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继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团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顺利
贯彻落实。四是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政令畅通,令
行禁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团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求实务实,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做好今年工作,为顺利实现“九五”及2010年远景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做好今
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巩固和发展“八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保持改
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为“九五”计划的全面实施打下一个好基础,是十分重
要的。为此,今年要在全面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十件大事:
一是以培植骨干、强化管理为重点,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认真组织实施市属企
业“双十工程”和乡镇企业“双二十工程”,集中力量抓好29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术
改造项目建设,确保年内19个项目建成投产;组建5家大型企业集团,搞好8家企业的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全面推进和深化企业改制工作;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搞好新产品
开发,培植新的增长点;以扭亏增盈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乡镇企业管理,促进工业企
业管理上水平、 增效益。确保1996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增长28%,乡及乡
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突破10亿元,增长23%。
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提高农
业产业化水平, 重点搞好嘉鸿实业公司、九巷村蔬菜脱水厂等6家龙头企业建设。深
化农村改革,努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两黄”开
发和10万亩高效农业开发为重点,抓好72万亩粮田、50万亩蔬菜、20万亩果园、16万
亩棉花基地建设,确保粮、棉、菜、果产量稳定增长,力争199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
到30亿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长400元。
三是以加强市场管理,搞活商品流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植个体私营
经济大户,搞好“一街、两城、四场”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整顿流通秩序,特别对
生产资料和蔬菜批发市场,加大监督力度,搞好管理整顿,促进市场上规模、上档次、
上水平。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27%。
四是以引进外资为重点,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利用各种经贸洽谈和招商活动,
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力争1996年合同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6000万美元。积极培植主导出口产品,对市造纸厂、抽纱总厂等15家出口创汇大户实
行重点扶持,促其扩规模、增能力,今年完成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积极兴办海外企
业,发展劳务输出,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
五是以城市建设上水平为重点,搞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发展,积极
引导和支持发展高层建筑,抓好旧城改造,拆除主要街道沿街平房,搞好城区绿化、
道路硬化,加快第三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论证、建设进度,促进城市建
设上档次、上水平。
六是以加强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为重点,实现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巩固强化农
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支柱财源,培植三产和个体私营经济等新兴主导财源,发展外
向型经济等地方后续财源,注意把财源建设建立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在全市
形成“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大小看贡献,贡献大小看上缴”的共识,并以此作为考
核经济工作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
理,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9.7%。
七是以发展职业教育和科技推广为重点,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职教结
构,增设实用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当地实用人才,要突出做好齐鲁职业技术培
训学院的规划、建设和首届招生工作;抓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利用高
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八是以“一治两控”为重点,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环保责任制,强化环
境管理,突出抓好河流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大户的治理,使全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提
高;年内乡乡镇镇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础管理和重点
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九是以打击经济和刑事犯罪为重点,全面实施“长安工程”,确保全市政治安定、
社会稳定。
十是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农民负担过重、乱收费等问题为重点,进
一步搞好廉政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坚持依法行政,树
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已走近了21世纪的门槛。回首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前景
光明。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
本路线,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凝
聚和调动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抓住机遇,团结苦干,确保实现《纲要》所确
定的宏伟战略目标,把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