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68&run=13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6年~1996年,是建国以来高密市(县)直工业经济发展
最快最好的时期。十一年来,市(县)直工业系统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
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盘活存量资产为重点,强化企业管理,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
伐,逐步培植起一批拳头产品和利税大户,使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到1996年底,市直工业企业共有29家,职工17988人,固定资产原值87979万
元, 净值66154万元。按行业划分,机械企业8家,职工3785人;纺织企业6家,
职工2537人;化工建材企业7家,职工6112人;轻工企业8家,职工5554人。按企
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企业1 1家,职工8794人;集体企业14家,职工8788人;
合资企业4家,职工406人。1986年以来,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
逐年递增。1996年,市直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25407万元,利税8917.3万元,
其中利润2818.4万元。

【一批骨干企业崛起】1996年底,市直工业大中型企业已发展至25家。其中大型
(二)企业4家,中型(一)企业5家,中型(二)企业16家。大中型企业在全市经济发
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6年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达到84622万元,实现销
售收入12.2亿元,实现利税8718.6万元,其中利润2831.9万元,占市直工业企业
的比重分别为9 6%、 97.6%、97.7%和99%。与此同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迈出新
步伐。 先后组建了化纤、顺安化工、东方纺织、金马橡胶、高天、高源等7家企
业集团。市直工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成为市直工业的
中坚力量。

【形成了新的产品优势】1986年以来,通过强化宏观调控,实施重点倾斜,使市
(县)直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机电、轻工、纺织、化工和建材五大
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棉浆粕、橡胶制品、商羊系列酒、气门嘴、
机制纸、压力机、橡胶机械、农业机械、农药、服装、分析仪、人棉布、化肥、
双氧水等近百个系列、千余个花色品种。其中化纤集团的棉浆粕、气门嘴厂的气
门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1994年~1996年,全市累计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42项,填补省内空白的产品37项,填补潍坊市内空白的产品8项。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1996年,市(县)直工业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加速了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十一年来,共建成合资企业16家,独资企业8家,
建成合资项目19个,市(县)直工业累计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在组织产品出口方
面,各企业拓宽思路,积极扩大出口产品品种和数量,产品远销日本、马来西亚、
韩国、美国、加拿大、阿联酋、意大利、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市
直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804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3.1%。化纤集团、高天股份有
限公司等5家企业相继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为原料、产品、设备的进出口和加快
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了保证。

【企业改造步伐加快】(1)以盘活存量资产为重点,抓企业改革,企业活力增强。
19 86年以来,市(县) 直工业把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本结构、深挖存量资产的
潜力与优势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兼并与重组,增强了市(县)直工业的
活力。先后有锻压机床厂对木器厂、西关村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对铸钢厂、东方纺
织集团对姜庄镇棉纺厂、水泥厂对康庄东海水泥厂分别以承担债务方式兼并,将
碧姬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和雅丽斯弹性织物有限公司两家合资企业划归东方纺织集
团管理,将水泥制品厂划归水利局,将农药厂与化工厂合并,改为高密市农药化
工总厂,将原鞋业集团一分为三。这些改革措施,使市(县)直工业资产长期静而
不动、存而不流造成的生产要素闲置、僵化格局得到改善,优势资产的作用得到
进一步发挥。与此同时,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抓住抓好大的,放开放
活小的”和“两改造一拍卖一联合”企业改革总体思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
目标,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坚持因厂制宜,多法并举,实行改制、改组、
改造、管理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加快了企业转机建制步伐。以股份制和股份合
作为重点,企业改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到1996年,市直宜改制的25家工业企业,
已改制2家。 其中化纤集团被列为山东省5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改组
后的股份制企业,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股东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主攻
方向,对内部进行了精减科室,压缩非生产性人员,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车间
优化组合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使改制和转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发展
的合力,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2) 立足于扩大规模经济,狠抓结构调整。十
一年来,市(县)直工业紧紧围绕发展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
产品结构,提出了“不搞平推平拥,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的新思路,
并提出了抓好十大工程,再展市(县)直工业雄风的新策略。对主要行业在逐个理
清调整思路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加快了调整步伐。机械行业在巩固和发展锻压
机械、农业机械、橡胶机械、机油泵、压力容器、分析仪等产品的基础上,努力
实现了设备先进化、工艺指标科学化、产品名牌化、生产专业化、协作社会化,
轻工业在保证出口创汇和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两个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拳
头产品和优势产品,加大投入,引进改造传统产业的工艺和坚持新产品开发、科
研成果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了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轻工行业跨上了一
个大台阶。纺织工业是高密市的优势产业之一,坚持“抓两头、带中间” (即抓
棉纺、服装两头产品,带动织造、印染等中间环节) 的原则,通过压缩总量、活
化存量、优化增量、调整结构,促进了市直纺织行业的更快发展。1996年棉浆粕
产量达到3.06万吨,粘胶短纤维达到6749吨。化工行业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以
农用三轮车胎、再生胶、双氧水、久效磷、乙酰甲胺磷等主导产品为龙头,加大
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壮大规模经济,逐步形成大规
模、外向型、高效益的化工行业新格局。同时,通过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等有效
途径,组建壮大了一批产品辐射面广、影响带动力强、便于发挥规模效益的企业
集团。到1996年,市直企业集团已发展到7个,其中省级企业集团2个。化纤集团
已发展成为拥有核心企业1家、 紧密层企业7家、半紧密层企业2家、松散层企业
15家的跨地域大型企业集团。 该集团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2908.4
万元,利润2211万元。

【技术改造成效显著】1986年~1996年,全市(县)共完成技改投资8.52亿元,其
中“八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5.5亿元,是“八五”计划投资的2.5倍。十一年完
成技改项目235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可新增产值1268亿元,利税1.3亿元。 (1)
以开发为主线,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86年以来,市(县)直工业把产品
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产品开发上,以新拉旧,以短拉长,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4年~1996年,市(县)直工业共开发出87种新产品。气门
嘴厂开发的卫生洁具、无内胎气门嘴,内燃机厂开发的助力自行车、节能燃气灶,
再生胶厂开发的胶轮,化肥厂开发的二氧化硫脲,农机厂开发的手扶拖拉机,农
药化工总厂开发的乙酰甲胺磷等等,有的成为企业主要经济增长点,有的则成为
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依托。(2) 抓好大项目建设。1986年以来,全市工业最大的
技改项目化纤粘胶工程和列入全市十大项目之一的27.5%万吨双氧水项目分别于
1995年投产,这些牵动力大、效益好的技改项目的投产,对全市工业起了拉动作
用。(3) 依托老企业,围绕市场需求,抓了一批“短平快”项目。高源集团的供
热改造、糖厂的木糖加工、化纤集团的BCF丝改造、农药化工总厂的500吨乙酰甲
胺磷和100吨蚜灭多原药、 造纸厂的1760纸机生产线、内燃机厂的金钢石锯片生
产项目等等,都是当年实施,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效
益进一步提高。1986年以来,市(县) 直工业嫁接改造面已在50%以上,老企业得
到大面积改造。

【强化企业管理】1986年以来,市(县)直工业企业以练好内功为目标,把经济效
益提高的着眼点放在强化管理、节约挖潜上,先后开展了双增双节、质量品种效
益年、管理效益年等活动。市(县)直工业在引导企业加强管理上,着重抓了典型
引导工作,带动管理上水平、上档次。1995年底,市直工业认真总结推广了化纤
厂管理、 改革、 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市直工业要
“学化纤、赶化纤,各项工作上档次”的口号,以开展学化纤活动为契机,结合
学邯钢,把管理效益年活动推向新的高潮。通过借鉴先进经验,使企业的管理意
识普遍增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
力。 1996年,市直工业共完成管理项目126项,实现管理效益1551万元。全市28
个年能耗千吨煤以上的企业, 万元产值能耗比上年同期降低0.58%;统计考核的
23种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其中6种达到100%。

(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