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61&run=13

【种植业概况】1986年~1996年,高密市(县)种植业有较大发展。全市(县)除棉
花外, 粮、 油、果、瓜菜产量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6年粮食总产
729849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6年增44.3%;油料总产29568吨,比1986年增
41.9%;果品总产55320吨,比1986年增403.5%;瓜菜总产621467吨,比1986年增
331.3%。 全市种植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107789万元, 比1986年增加
51337万元,提高90.9%。
全市(县)种植业比较突出的工作有5个方面:(1)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粮
经作物比例由1986年的77∶23调整为1996年的74∶26。1996年果树面积145680亩,
比198 6年增加52778亩。 1996年瓜类和蔬菜面积164340亩,比1986年增加90150
亩。(2) 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围绕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需要,
积极开展了农作物品种优化、高产栽培、果树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等。1986年~1996年有30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全市(县) 推广应用。(3)实施
大面积农业科技开发。在15处乡镇进行了吨粮田开发、7处乡镇开展低产田开发、
8处乡镇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开发、 16处乡镇实行花生高产综合技术开发、10处乡
镇进行地瓜新品种及脱毒苗开发、6处乡镇进行蔬菜开发,累计开发面积195.8万
亩,增加经济效益46364.8万元;小麦“125”工程开发及“三”工程棉花良种
生产开发, 累计开发面积达680万亩, 增加粮食产量87040万公斤, 增产棉花
32500公斤。(4)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科技服务。在市电台开办了“农业科技栏目”,
在电视台举办了“植物保健讲座”,开办了植物医院、技术咨询服务部,并通过
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科技宣传,根据农时季节定期或不定期地派
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传播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5) 抓好教育培训,提高
农民科技素质。除按照农时季节采用现场会、参观学习、培训班等形式对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高产栽培、配方施肥、果树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
全市培训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农村四职干部4000多人(次),农民群众万余人
(次)。并在农村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教育,培训4200多人。不仅增强了农民
的科技意识,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科技素质,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比
重达4 2%以上。

(沈建树 范财福)

【小麦“125”工程】高密市自1988年开始实施的小麦“125”工程,是山东省政
府实施种子产业化发展小麦生产的开发项目,主要含义是搞好小麦良种体系建设
和小麦良种产业化基地建设。在确定当家品种和配套品种的基础上,按小麦总播
种面积的十万分之一建小麦株行圃,按万分之一建原种圃,按千分之二建一级种
子田,按百分之五建二级种子田。供种方式由小麦原原种田繁出的种子--原种田
--一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大田,实行统一供种。在经历了小麦新品种(系)选
拔利用研究、田间试验、生产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试验和实践过程中,选拔
并提纯了鲁麦7号、 鲁麦14号、鲁麦21号和鲁麦23号新品种,加强了良种繁育基
地建设,由市建株行圃(原原种田)、原种圃(原种田)和一级种子田,乡镇建二级
种子田,二级种子田的种子供大田种植。到199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80万亩,完
成了小麦良种体系建设, 达到了小麦良种产业化标准,实现了全市小麦良种第6
次更新,使小麦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单产由19 88年的186公斤提高到1996年
的619.7公斤, 总产由1988年的14847.4万公斤,增加到1996年30992.5万公斤,
提高108.7%。

【“三”工程棉花良种生产产业化项目】高密市是棉花生产“双优”基地市,
自1 995年承担省“三”工程(“三”工程是省确定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十
大科研攻关课题;十大繁育体系;十大高产高效示范样板。棉花良种生产产业化
项目是省“三”工程的一项开发项目。) ,在三年时间内实施并完成棉花良种
生产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选拔当家品种,建立三圃二田,实行种子加工机械化,
脱绒包衣,统一供种等内容。(1) 确定当家品种。根据国家规定,棉花双优基地
县(市)要求县(市)一种,确定高密市为中棉“12”良种繁育基地,在全市推广种
植中棉“12”良种。(2) 建立三圃二田。一是在高密市棉花良种繁育场建立了三
圃田。自项目实施以来,每年建株行圃20亩、2000个株行,株系圃30亩、30个株
系, 原种圃380亩。共建三圃430亩,年产原种3.0万公斤。二是每年在蔡家站、
初家建立原种一代田2000亩,产种10万公斤,建立原种二代田23000亩,产种115
万公斤。(3) 实行种子加工机械化。由市良棉保种厂经过轧花、剥绒、泡沫酸脱
绒、包衣、标牌包装等工艺流程,对所有种子全部去杂、检疫、温室保种、单收、
单轧、单存、统一供种。自实施“三”工程棉花良种产业化项目以来,推广利
用中棉“12” 良种65万亩,增产皮棉6.5万担,提高经济效益6500万元。该项目
定于1997年验收。

(范财福 刘好福)

【棉花生产出现连续性滑坡】 1991年高密棉花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 总产超过
2.5万吨,平均单产78公斤,比1986年提高20公斤,增产幅度为34.5%。1991年取
得丰收后,1992年~1995年连续滑坡。1992年棉田仍为32万亩,平均单产50公斤,
比上年减产35.9%, 总产16080吨,比上年减少35.7%;1993年棉田略有减少,单
产总产均与1992年持平。 滑坡比较严重的年份是1994年, 棉田面积30万亩,与
1993年相同, 平均单产25公斤,比1993年平均单产54公斤减产53.9%,总产7530
吨,比1993年总产16250吨减产53.7%;1995年棉田下降到22.1万亩,平均单产45
公斤, 虽比上年提高20公斤, 但仍低于10年平均水平; 到1996年棉田面积为
150150亩,比1995年又减少70850亩,平均单产61公斤,比上年增加35.6%,虽然
单产开始回升,但总产却比上年度又减少85 1吨。总的看,自1992年~1995年棉
田逐年减少,总产连续滑坡,究其主要原因:(1) 自然灾害严重。1992年春夏干
旱严重,棉花前期生长缓慢,没有搭好架子,秋季又受雨涝和台风侵害及棉铃虫
大暴发影响;1993年棉铃虫暴发高峰期,历史罕见,一直持续到1994年,同年中
期干旱,后期阴雨连绵,早桃烂掉晚桃稀少。(2) 农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涨价。棉花生产投资大、用工多,影响了群众植棉积极性,1995年棉田面积显著
下降,导致总产减少。

(沈建树 范财福)

【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开发】 1990年~1992年,高密县在8处乡镇实施了农业
立体种植开发,主要有粮粮、粮棉、粮油、粮果、粮瓜、粮菜等种植模式,总开
发面积4 0.162万亩, 平均亩产值709元,每亩纯收入566元,比常规种植田亩增
值135元, 全县共增加经济效益4578.468万元,增产粮食3210万公斤,增产瓜菜
5137万公斤。 在198 8年开展了“麦棉套作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列高密县科技
开发计划,于1990年完成,累计推广面积431万亩,增加经济效益395.4万元,获
高密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吨粮田开发】自1986年1月~1995年12月,高密市(县) 在15处乡镇具体实施吨
粮田开发。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1) 提高土地肥力。一是增施有机肥;二是推
广秸秆还田技术;三是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实行配方施肥;(2) 加强种子基地建
设,提高种子纯度,扩大良种面积;(3)改革种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4)大
力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5) 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总计开发面积83.785万
亩,总产达82.1万吨,平均亩产979.7公斤,比开发前亩增产粮食298.9公斤,提
高经济效益131.25元, 共计增加经济收入为10996.781万元。这项技术是市农技
站推广的大面积增产技术,获高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低产田开发】自1990年~1994年,由高密县农业局和农机局共同承担“10万亩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技术措施:(1) 深耕改土,以土蓄水,提高了自
然降水的利用率;(2) 实行机械沟播,既可减少地表降水泾流,又可积蓄雨雪,
起到了增温防寒,透风透光的作用;(3) 优化配方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4)合理选用耐旱良种,以种节水;(5)科学管理,培育壮苗,经济用水。在周阳、
拒城河、 柴沟等7处乡镇累计开发面积37.6166万亩,平均亩产小麦322.3公斤,
比开发前亩增产79.7公斤, 增产幅度为32.8%,四年来共计增加经济效益2495.1
万元。获潍坊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

【地瓜新品种繁育推广】由于长期种植,地瓜常规品种发生退化,不仅产量降低,
而且品质下降。 高密县农技站于1986年进行了抗病新品种鲁薯3号繁育推广,并
列入县科技推广计划。主要采取了春栽适时插秧,夏栽抢时插苗;施足基肥,整
地起垄;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搞好冬季贮藏及早春育苗等技术措施。到1989年
已在4处乡镇推广种植46400亩, 几年来共挽回鲜瓜2067万公斤, 增加经济效益
467.46万元,产量显著增加,品质明显提高,获高密县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
~1996年在6处乡镇推广了地瓜脱毒苗高产栽培技术,两年累计推广面积1563亩,
比普通地瓜苗鲜薯产量提高30%左右,出干率提高5%以上,每亩增加收入240元,
累计增加经济效益为37.5万元。

【胶河沿岸10万亩蔬菜开发】胶河沿岸10万亩蔬菜开发是高密市调整种植业结构
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胶河沿岸土质资源、水质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对蔬菜
开发实行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商品化经营。1995年~1996年,在胶河沿
岸6处乡镇, 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要效
益。 一年来开发面积达10.3万亩,占全市瓜菜面积的61.2%。积极引进应用了高
产优质蔬菜新品种,推广了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加
大了科技含量。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4.2万亩,占40.8%,露地栽培面积6.1万亩,
占59.2%,总产量超过23.5万吨,总产值达39120万元,纯收入26400万元。

(范财福 聂玉杰)

【果品产量质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以来,高密市(县)在果品生产产量不断
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使果品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再上一个
台阶。主要措施是:(1) 改良更新了品种,1986年以来改良达2万亩。(2)加强了
科技培训,推广了高接换头,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树盘覆草及苹果幼树早期丰
产等新技术。(3) 实施了“万亩棉树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开发项目,于1994年开
始至1996年完成。(4) 增加了管理投入,果树站组设服务部实行果树的物资技术
配套服务,及时防治了病虫害,增施了有机肥,提高了果树管理整体水平,战胜
了干旱、 冰雹等自然灾害,创果品生产历史最高纪录。1996年果品总产量55320
吨,是1986年总产量的5倍还多。在1 996年潍坊市举办的名优新果品评选中,夺
得了苹果项2个特优3个优的佳绩,并在山东省名优新果品评优中,获得了苹果项
1块金牌、2块银牌的殊荣,产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范财福 田炳烈)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1986年以来,根据棉花生产出现害虫发生危害较重,特别
是由于长期使用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的
实际,为提高防治效果,控制棉虫危害,确保棉花丰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
(1) 搞好病虫测报。在市植保站设立测报中心,各乡镇设测报点,做好病虫调查
预报,及时指导防治。于1994年~1995年建成了“农业部病虫测报网高密区域站”
和“全国抗药性害虫监测网高密市监测站”,加强了病虫测报、防治信息交流。
(2) 轮换交替使用农药。用有机磷农药久效磷、氧化乐果、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灭
多威及菊酯类农药功夫、百树菊酯等轮换交替使用。1990年~1993年连续应用,
害虫抗药性普遍下降1~2倍,由高抗区变化为中抗区水平。(3) 推广使用复配农
药。用北农931、抗铃净、灭铃皇、棉铃宝等30多种,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4)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麦棉间套种天敌种类多、数量大,注意保护利用,
减少喷药1-2次,推广BT生物杀虫剂,既可保护天敌,而且防治棉铃虫效果达90%。
(5) 诱杀棉铃虫蛾,做到杀一灭千。全市大摆杨枝把25万亩,设高压汞灯池6700
个,性诱剂2万只,全年捕蛾5000多万头,大大减少了虫量。(6)积极开展机械化
治虫。购置泰山18机重力喷雾器7000多台,机防面积达52.6万亩次,效果很好。
1986年~1988年县植保站与山东省棉花中心协作研究的“棉铃虫生命表及其防治
上的应用”获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并于1991年~1994年与山东省植保总站
有关专家“研究山东省抗药性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开发”,获山东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范财福 赵彭彬 杜善学)

【开展有机肥资源调查】1991年农业局组织了专门班子,历时两个月,开展了有
机肥调查工作,摸清了有机肥资源种类及数量。全县全年总粪肥积量480.63万吨。
其中人粪尿肥124.3万吨; 大家畜粪肥151.5万吨;猪粪肥200.7万吨;家禽粪肥
3.2万吨; 家兔粪肥0.93万吨。并且可用于还田的秸秆11万吨,棉饼产量0.73万
吨,多用作肥料。全县亩耕地平均可施粪肥3.55吨,亩均可还田秸秆85公斤。查
明了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 草木灰与人粪尿混合积存影响有机肥
质量和利用率。(2) 有机肥施用量不合理,存在重高产田、轻低产田,重近地、
轻远地的偏差。(3) 秸秆还田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玉米秸秆的还田量少。根据
有关数量资料,编写了《高密县有机肥料品质及资源分布调查报告》。

【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1986年以来,全市 (县) 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是在
1983年土壤普查的基础上,并于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别进行了两次土壤养分普查,
取得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付诸实施的,主要是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程度制定了合
理施肥配方,通过历年的试验、示范、宣传推广,使配方施肥技术得以逐步普及,
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由于配方施肥技术的逐步推广, 使全市
(县)土壤肥力各种养分的含量比值渐趋合理。1983年土壤中的氮、磷、钾比例为
11.90∶1∶17.5,1991年为8∶1∶9,而到1995年为3.5∶1∶4.4,使严重失调的
现象得到了重大改变,基本趋于协调。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比
常规施肥,亩可增产粮食30公斤~8 0公斤,棉花8公斤~14公斤。到1996年全市
实行配方施肥的耕地面积已达80%, 累计可增产粮食35000万公斤,增产棉花150
万公斤。

【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 1990年~1993年,高密县累计推广秸秆还田面积209.5
万亩。通过小麦高留茬、田间盖草、果园覆草、玉米秸秆还田、堆沤肥等方法,
四年来累计秸秆还田量5亿多公斤,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含水量,而且促进了农业丰产。累计可增产粮食3859.8万公斤,果品增
产355万公斤, 纯效益增加3056.9万元。该项技术成果已于1993年通过了有关专
家鉴定,并获高密县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科技三等奖。

(范财福 于兹兴)

【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高密县于1984年被国家列入了全国改
灶节柴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把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当做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经
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用3年时间,在全县全面推广普及了“高密灶”,
全县年可节约柴草达30841万公斤, 不仅解决了群众烧柴,改善了农村炊事卫生
条件,而且还为改良土壤增加了有机肥源,为发展饲养业增加了料源,保护了植
被, 维护了生态平衡,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及社会等综合效益。1986年5月通过了
国家验收,是潍坊地区最早被国家列为试点并及时完成任务的单位,并对全省开
展的改灶节柴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农业部颁发了“完成改灶节柴试点县
项目”证书和验收合格证书。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被山东省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
授于山东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在实施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项目中,
为了加快改灶节柴步伐,确保质量效益,除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保证
物资供应外,还突出抓了三项工作。(1) 注重科学研究。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的科
技人员研制了“罗汉订式新型炕连灶”,深受群众的欢迎。在1986年全国炕灶评
选中,各项技术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处全国先进地位,荣获一等奖。1989
年被农业部授予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在1989年获潍坊市科
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 狠抓了技术培训。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及以师带徒等多
种形式,建设了一支懂理论知识,会改建灶技术,会烧火方法,会测试热性能的
科技队伍,为群众搞好改灶节柴提供技术保障。(3) 在完成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
任务后,为使该项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并为今后工作再上档次,增加效益,又于
1989年对全县的省柴节煤炉灶推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农村能源建设发
展对策, 为上级领导决策农村能源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已于1990年6
月通过了鉴定,处全国领先地位,系科技奖待申报成果。

(范财福 李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