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60&run=13

【农业发展概况】1986年以来,高密市(县)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以加快由小康向富裕型迈进为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加
速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
定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坚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
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至1996年,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7亿元,比1986年增长218.1亿元;农业增加值14.3亿
元;粮食总产7.3亿公斤,比1986年增长42.3%;农民人均纯收入2906元,比1986
年增加2386元;棉花总产达18.4万担;果园面积达到89685亩,水果总产达55320
吨。全市肉类总产达到15.08万吨,比1986年增加12.8万吨;禽蛋产量2.63万吨;
奶类产量1.6万吨;水产品总量达到5500吨,比1986年增加5174吨。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86年以来,为了改变传统农业,加速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市(县)委、市(县)政府
确立了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速农业快速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全市
(县)范围内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主要抓了6个方面的工作。(1)不断建立
完善市场体系。把农业推向市场,以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农业的大发展。通过建
立各种类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形成了一个
大中小相配套,以专业市场为龙头,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2) 积极探索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最佳模式。一是立体种植模式。通过农作物间作、轮作、
套种、集约经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实现单位产出的最大值。
目前比较成功、效益比较高的立体种植模式发展到粮粮、粮棉、粮油、粮菜、粮
烟、 林粮、粮果、棉瓜、棉蒜、菜菜等1 1大类。通过立体种植使经济作物和粮
食作物相互渗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保护地栽培。主要发展塑料大棚
种菜、种瓜、种果、种食用菌及利用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蒜、瓜菜等。1996
年全市保护地栽培30多万亩, 冬暖式大棚发展到1万多个。三是循环增值。主要
是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之间及其内部能量的循环利用,节省投入,提高产量,改善
生态,增加效益,全市(县) 每年有50%以上的粮食向畜牧业、渔业转化,通过农
牧渔业循环,增加了鱼、肉、蛋、奶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
进行农业开发,包括吨粮田、双千田、万元田开发、作物秸秆利用开发、庭院经
济开发、淡水养殖开发、食用菌开发、经济作物开发、农村第三产业开发等。(4)
搞好农科教结合。重点进行科技人才的培训、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应
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全市(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训班
200多期,培训农民10万多人,建立完善了市、乡、村多层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全市(县) 引进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50多个,畜禽良种20多个,增产幅度在30%以
上。(5)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经济作物
的比例,粮经比例由1986年的7∶3调整到1996年的5∶5,粮食生产开始走向依靠
单产增加总产的轨道。(6) 发展创汇农业。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发展创汇农业。
到1996年底, 全市建成三资企业162家,全市农业增加值14.3亿元,农产品商品
率达73.7%。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1993年初,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
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认真总结河崖镇农工商一体化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县
范围内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发挥当地优
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以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
一体的生产经营新格局。按照这个思路,全县确立了粮食、棉花、蔬菜、果品、
肉鸡、生猪、肉牛、奶畜、食用菌、淡水养殖十大主导产业和产品,把龙头企业
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抓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化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是
千家万户走向市场的桥梁。1993年以来,全市(县)按照尽快富起来、强起来和将
基地带起来的要求,下大力气抓龙头企业建设。(1) 区分不同情况,加大投入力
度,对原有的龙头企业进行扩建、改造。对加工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的龙头
企业,选准技改突破口,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对加工能
力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龙头企业,以抓优质服务为重点,搞好龙头企业对农
户的承诺和合约的兑现。(2) 围绕主导产业兴建新的龙头。为了促进主导产业的
快速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谁有能力谁上,谁能办好谁办的原则,采取国家、
集体、个体、联合体、外资一齐上。对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
农副产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建
设外向型的龙头企业。
在商品基地建设方面,通过典型引路、政策扶持、市场牵动等措施,按照全
市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规划,围绕适应市场需求,以成大规模、建大产业、造大优
势、求大效益为目标,在稳粮保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肉鸡、肉牛、林果
和食用菌生产, 突出抓了以胶河沿岸6乡镇为主体的1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以市
政府确定的百个林果示范园为基础的林果基地建设; 以西南部5个乡镇为中心的
食用菌基地建设; 以西北部8个乡镇为主体的肉牛基地建设;以大栏、仁和、咸
家等乡镇为代表的肉蛋鸡基地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了主导产
业主体的迅速膨胀。

【推进科教兴农】1986年以来,高密市(县)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施农业
产业化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积极开展“农
业科技推广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推进科技进步。(1)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1986年~19 96年,全市(县) 认真抓好具有增产潜力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加速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全程各个环节的渗透。小麦实现了良种的更新换代,全部
实现了良种化,玉米实行统一供种,棉花全面完成二代更新。生猪、肉牛良种改
良体系基本建成,肉牛改良率达到80%以上。(2)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组
织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
科技副乡长、农委主任、农村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培训。培训内容以
农业常规技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常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等为重点。并定期邀请
和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和专业生产大户组成农业技术报告团,深入乡村第一线,进
行技术指导,巡回讲课,传授农业新技术。(3) 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立
体种植、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节水灌溉、青贮氨化、代料栽培、“两菌”
结合、苹果套袋、高接换头、铺反光膜等技术为重点,并结合推广应用新技术、
新成果,进行“吨粮田”、“双千田”、“高值田”、旱作农业、三元农牧业开
发等。其中国家优质棉基地、商品粮基地、国家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秸
秆养牛示范县、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实验基地建设通过国家级验收。自1 994年4月
起, 在潍坊市的组织下,从日本引进了酵素菌技术,有8处乡镇先在种植业、养
殖业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示范,随后扩大到15处乡镇,并逐渐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应用范围扩展到花卉、蔬菜、林果、食用菌、畜禽养殖、淡水养殖等产业上。到
199 6年底, 推广应用酵素菌技术的村达到911个,建成示范基地955个,累计投
资2390万元,施用面积8.1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3200万元。用酵素菌肥料生产的
无公害蔬菜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地,为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开辟了新的道路。 (4)
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基本形成了“人精干、连成线、网络全、长
年干”的科技推广网络。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要求,实
行农技人员定编、定机构、定人员,解决了农技队伍人员老化、职能弱化、经费
不足等问题,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产业化的科技含量,推进产
业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基本建设】1986年以来,本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苦练水、林、路
三项发展农业的基本功,实行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利建设按照“重心南
移”的指导思想,本着抗旱防涝并举的原则,实行总体规划,重点突破,配套开
发,综合治理,采取挖、蓄、引、拦、截、节等多种形式,搞好河道疏通、水库
塘坝除险加固、灌渠配套等水利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地实施了“三河、两岭、三
调水、六配套、一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农田建设以挖水、蓄水、节水为中心,
以配套挖潜、更新改造、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突出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开发。
林果建设,坚持造管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按照坚持高
标准、突出高效益、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和林业产业化的整体思路,在搞好造林绿
化的同时,重点进行荒滩、荒沟、荒岭、荒地的综合开发,主要河流流域绿化及
国道、 省道等交通干线、 市乡道路林带补植完善,到1996年底林木覆盖率达到
15.4%, 农田林网化面积132.75万亩,农林间作17.1万亩,成片造林21.3万亩,
其中经济林14.98万亩,林木蓄积量55.6万立方米,19 95年顺利地通过了绿化达
省标的验收。道路建设按照全面规划,量力而行,分布实施的原则,在突出抓好
高速公路城北出口、高诸路、平日路、高双路、胶王路、城南街、东风大街等主
要路段的拓宽和硬化的同时,各乡镇村根据当地实际狠抓了乡村路、生产路的养
护和建设。1986年~1996年,全市(县) 农业基本建设共投入工日3亿个,搬动土
石方3.1亿方, 整地改土120万亩, 新建修复道路360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全市
(县)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1986年以来,按照市(县)委、市(县)政府开发南北,提高中间,
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搞好农业区域规划,依靠科技,
搞好投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区划工作,在认真完成
全市细线条区划、土地资源详查的基础上,完成了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基
本查清了全市中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面和荒地、荒滩、荒水等“四
低”、“四荒”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编制了《高密县农业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
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了《高密县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同时完成
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开发研究项目,编撰了《高密县棉麦两熟可行性研究》,完成
了全市农业名特优稀资源及产品的调查,为全面搞好农业开发提供了依据。在开
发重点上,突出抓了《高密县南部缓丘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中低产田开发及
南部缓丘区有机旱作农业开发、“四荒”开发及立体农业综合技术开发。至1996
年底, 全市改造开发中低产田78万亩,低产水面9000亩,荒地荒滩14100亩,增
加经济收入1.2亿元。在搞好开发的基地上,于1 994年开展了农业动态监测与管
理工作,在全市30处乡镇(街办)设立1605个动态监测点,并于1995年完成布点任
务,进行正式运转,较好地掌握了全市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及发生发展规律,为研
究制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986年~1996年,全市(县)以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
卖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广度不断拓宽,
产权制度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1) 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
事日程。(2) 产权制度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由开始单纯的乡镇企业逐步延伸
到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3) 产权制度改革的力
度明显加大。实现了由资金股份制转向土地、信息、技术、资产、劳力等多种股
份合作制,由社区内股份合作制转向跨社区的股份合作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更
大区域、更多产业流动和组合。(4) 土地流转日趋合理。在继续稳定完善家庭联
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
的原则,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采取倒包、反包、
土地入股、有偿转让等形式,加速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
供了有力保证。(5)农业产业化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结合更加紧密。按照自觉自愿、
积极引导、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因地制宜、多式并举、保本微利、重在服务和
民主管理、契约规范的原则,发展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发展新型的经济合
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加快了农
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至1996年,全市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175个,固
定资产2.5亿元,股金总额3300万元,吸收社员85556人,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和产业化上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范财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