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经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32&run=13

【善始善终地搞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1995年,市(县)直企业分三轮
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1990年为第一个承包期。在第一个承包期中,
高密县和全国各地一样,走过了由试点到全面实行的发展过程。1987年,在全县
12个国营企业中率先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88
年开始,迅速扩大了承包经营的范围,在全县工业、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
系统全面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先后对72户企业落实了承包任务。在承包
经营中,还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分别采取了“包死上交基数,超收自留,欠收
自补”、“两保一挂” (即包上交利润和包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
挂钩)和“两定一挂”(即定目标利润、定技改还款或固定资产增值,工资总额同
经济效益挂钩) 等多种将经济效益同职工个人收入挂钩的形式。在第一轮承包中
于1990年底到期的56户企业中,有33户企业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承包合同,有
23户企业未完成承包合同, 有31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获得奖励,其中4
人记功,22人记大功,5人获得优秀厂长(经理)称号。
1991年~1992年,是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第二个承包期。对第一轮承
包已经到期的企业全部进入第二轮承包,第一轮承包未到期但效益好的企业实行
“滚动承包”直接进入第二轮承包,全县共有74户县直企业落实了新的承包任务。
在第二轮承包中,对承包经营的内容和形式较第一轮承包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
展,层层落实了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变一人承包为集体或全员承包,承包的具
体形式,全民企业仍以“两包一挂”为主;集体企业实行“两定一挂”的办法。
在内容上,第二轮承包合同的考核指标,除实现利润、上交利润、归还贷款等效
益指标外,还包括技术改造、资产增值、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等一系列对企业的
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建立企业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大大防止和纠正了企业的短
期行为。 到1992年底,全县第二轮承包到期的企业有64户,其中有9户由于企业
经营者离任、调整等原因,未参与考核奖惩。对第二轮承包考核兑现的55户企业
通过千分制考核,有42户完成了承包任务受奖,有5户不奖不罚,有8户企业受罚。
1993年~1995年是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第三个承包期。全县共有77户
企业参与了第三轮承包。第三轮承包,改革了企业的领导体制,全部承包企业的
厂长(经理)实行了聘任制,承包指标也做到了尽量简化,注重了经济技术指标,
工效挂钩的办法也作了进一步改进,由单一指标挂钩改为复合指标挂钩。但随着
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有关新的改革政策的出台,第三轮承包只实行了一年,
企业就不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对于参加1993年度考核的承包企业,善始善
终地进行了奖惩考核。在参加考核的68户企业中,有44户全面完成合同受奖,有
15户未完成合同受罚,有9户不奖不罚。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从1992年起, 全县把以破除一大
(大锅饭)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为突破口,在工业企业以劳动、人事、
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改革重点,商业企业以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为改
革重点,全面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进一步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县委、县政府
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压茬进行、逐步推开”的办法,在全县首先选择了
工商两处企业为改革试点单位,气门嘴厂为工业改革试点企业,东风商场为商业
改革试点企业。同时,各系统还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了本系统的试点单位。全县
试点企业达13户,在试点期间,县里还派驻了13个工作组,帮助试点企业开展工
作,有力地推动了这项改革工作的进程。截止到1992年底,83户县直企业中,干
部人事制度全部实行了聘任制,通过竞争聘任副厂级干部达到87名,其中从工人
中聘任31人, 新聘中层干部624人,其中从工人中聘任98人;劳动用工制度大多
数实行了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组合后的富余人员全都得
到了妥善安置;绝大多数的企业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计件工资、效益工
资、结构工资、岗位技能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打破了旧的八级工资制。通过改
革,企业逐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经营灵活多
样的经营机制。

【围绕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988年,根据山东省、潍坊市
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在气门嘴厂、化纤厂、农药厂等13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
由于政策不配套,试点工作几起几落,进展不大。1992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
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体改委等五部门《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国家体改委颁
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先后制定下发了
《关于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
等一系列有关股份制改造的文件,加大了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工作力度。采
取“点上抓规范、面上抓发展、先起步后规范”的原则和“先易后难,逐步推开”
的办法,先在潍坊昌隆有限公司进行了首家股份制试点,随后又选择了东风商场、
供销大厦、化纤厂等10户县直企业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
上,股份制迅速在全县推广。在改制形式上,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合作制几种形式。1994年7月1日,《公司法》颁布实施后,根据国务院、省
政府、潍坊市政府对股份制企业规范完善的实施意见,高密市(县)委、市(县)政
府在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直本着“边改制边规范”的原则,从1995
年底,对全市在1994年7月1日《公司法》颁布实施前组建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全部
按《公司法》进行规范完善,对股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依法
进行了规范。到1996年底,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和金马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
家企业被山东省政府批准确认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
制企业的规范完善也将从1997年逐步进行。到1996年底,全市市属以上的股份制
企业累计达47家, 其中经山东省政府确认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2家,有限责任
公司11家, 股份合作制企业34家,股本总额达1.76亿元。乡镇办股份制企业5 1
家,绝大部分实行的是股份合作制。

【立足盘活优化资产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全市企业按照优化结构,优胜劣汰的原
则,坚持以提高存量资产运营效益为中心,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施企业兼并、
联合、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改革措施,促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
流动,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到1996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企业共组建企业集团48家,合并、兼并企业15家,
拍卖企业26家,47家小企业或小商业门店实行了租赁经营,通过结构调整,全市
共盘活、优化存量资产近10亿元。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继续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农村社会化
服务体系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村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股份合作制全面推开,并逐步向农林、畜牧、水利、
交通、市场建设等领域扩展。到1996年底,全市(县)各类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已发
展到近500家,入股资金达1亿多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自
1995年高密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保险互助会试点县(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
视,成立了高密市农村保险互助会管理委员会,并由保险公司作为业务代办单位。
两年来,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共开辟险种21个,收取保费756.9万元,赔案3270
起, 支付赔款771.4万元,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抗灾能力,为全市的农业经济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1991年起,在体改、民政、保险等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农
民养老保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991年底,有30个行政村的2000多人参加了
养老保险, 到1996年底,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近4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对于促
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也顺利开
展, 被列为潍坊市试点镇的柴沟镇从1996年3月试点方案由潍坊市人民政府批准
以来,在户籍制度改革、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
政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中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同时,
农村改革在探索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搞好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中,也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从1986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财政、税收、金融、投
融资等各项宏观改革措施在全市(县)也相继顺利开展实施,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为继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岳德成 任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