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辑 拒城河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49&run=13

镇委书记:颜廷爱※ 王福亭※ 徐延峰※
邹怀智※ 楚鸿峻
副书记:张聿嘉※ 孙伟烈 孙明亮※
王志田※ 郑明修※ 常德润※
邹怀智※ 李玉义※ 王长远
袁守庆※ 谭家义 丁运法
镇长:张聿嘉※ 王志田※ 邹怀智※
李玉义※ 袁守庆※ 王长远
副镇长:孙秀勤(女)※ 臧方传※
陈玉德※ 常德润※ 管金和※
初和理※ 杜兆民※ (挂职)
吴仕龙※ 孙超※ 王长远※
杨清照 闫顺善 刘维平※
任路成 施立记※ 李储学(聘任)
褚凤彩 杨明正 李储仁

【镇情要览】 拒城河镇位于城区西南部14公里处,辖37个行政村,总面积53.6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8.5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318万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9%;农村经济总收入17147万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存
款630元, 比上年增加60元; 花生总产18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8%;粮食总产
2142万公斤, 比上年减少0.6%; 大牲畜存栏0.65万头,比上年增长9%;猪存栏
3.2万头,比上年增长20%;肉类生产478.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5.8%;蔬菜总产
5787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993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601万
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2%、-4.4%。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595万千
瓦, 比上年增长10%;农村用电量达到335.8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996年
底,全镇总人口为2.3万人,比上年减少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非农业
人口2000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自然增长率为4.05‰。
拒城河镇地处高密南部丘陵地带, 人均耕地2.2亩。南部沟多岭广,水肥草
茂,重点发展畜牧业、林果生产。北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以种植业、蔬菜为
主。总的发展格局是:东南果和油,西北菜和粮,全镇上下齐抓养。该镇主要农
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大豆、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以及苹
果、山楂、板栗和各种蔬菜。
1986年以来,全镇乡镇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近两年来,注重盘活存量资
产,在建筑公司、

拒城河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756.7 │1169.7│1101.7│1357.4│2424.6│5657 │8076 │9776 │12469 │14747 │17147 │36.6 │
├──────────┼───┼───┼───┼───┼───┼───┼───┼───┼───┼───┼───┼───┤
│财政收入(万元) │- │36.8 │40.1 │46.5 │54.8 │44 │52.7 │51 │57.2 │63 │91.6 │10.7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85 │514 │602 │547 │706 │796 │881 │1119 │1730 │2009 │2519 │17.9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858 │1880 │1606 │1185 │1492 │2024 │1995 │2238 │2156 │2156 │2142 │1.4 │
├──────────┼───┼───┼───┼───┼───┼───┼───┼───┼───┼───┼───┼───┤
│花生总产量(万公斤) │184 │163 │82 │54 │118 │124 │125 │216 │184 │167 │180 │-0.2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79.4 │32.3 │75 │79.4 │77.5 │77.6 │201.2 │379.8 │300 │300 │300 │14.2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89.9 │118.6 │104.6 │124.2 │118.6 │123.5 │163.6 │267.8 │303.4 │568.3 │478.3 │18.2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433 │1102 │1879 │1669 │2613 │3233 │5588 │15497 │16797 │17155 │9931 │36.8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286 │627 │526 │853 │1809 │2639 │5069 │10247 │15600 │17116 │9601 │42.1 │
└──────────┴───┴───┴───┴───┴───┴───┴───┴───┴───┴───┴───┴───┘

纸箱厂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又顺利地完成了精细化工厂、铸造厂、服装
厂的改制工作,使企业逐步走上挖潜增效的轨道。1996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9601
万元。
十一年来,小城镇建设加快步伐,第三产业突飞猛进。1996年镇政府投资60
万元,高标准硬化了振兴街路面1500平方米,安装了路灯、铺设了人行道。新建
了大型集贸市场, 又恢复了传统的“四月八”三天大山会,市场摊位900多个,
镇区各类商业店铺100多家,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规模优势,整体水平再上档次。1996年多种经营生产总
值达1.6亿元。 全镇围绕“百棚工程”这条主线,由镇政府担保,认真搞好肉鸡
生产, 并组建了肉鸡生产合作社。到1996年,肉鸡存栏达100万只。各村充分发
挥地理和传统手艺的优势,因地制宜在种、养、加、运上做文章,村村有“戏”,
全镇开花。刘家屯村的养猪业,索家村的玉米骨头贩运,王柱村的鸡鸭贩运下江
南,王家屯村的蔬菜种植、酱菜加工,泮家小庄村的木器加工,均形成特色,在
规模和效益上有新突破,向产业化迈出可喜的一步,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主
导产业。
拒城河镇是全市有名的林果之乡,以出产山楂、苹果、桃为主。近两年,在
抓好果园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重点抓了果园的更新改造,全部换上高产优质果树
品种。 其中最大的凤台埠岭改造工程,投资6万元,共植砀山酥梨、油桃1号1.6
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镇党委、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
后投资为初级中学新建了教学大楼,购进了一流的教学设备,配套健全了音乐教
室、微机室和特种实验室。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升学率均列全市前茅。其中,镇初
级中学四年制改革, 成绩斐然。 在1995年升学成绩创历史最高纪录的基础上,
1996年再创辉煌,输送全国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就达67人,在各兄弟中
学中首屈一指。 计划生育合格率达99.3%。卫生工作,合作医疗制度执行良好,
基层卫生室实行了帐目、药品统一管理,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有力地保障了人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镇以确立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坚持把农业放
在农村经济的首位。1996年农业总收入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比1986年增长
一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在保持种植业稳步增值
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6年,全镇粮食总产2142万公斤。
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十一年来,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狠抓区域化种植,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速度。重点抓了“三带一方”万亩区域化种植田,即青济路两
侧十里立体种植带、防汛路两侧的旱田开发带、横一路两侧的吨粮田开发带和西
部二千亩有机旱作开发方,在措施上强化了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
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服务,区域化种植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同时,逐步调查和完善种植业的内部结构,粮经比例接近5∶5,基本建立起具有
本镇特色的花生、果品、肉鸡、生猪、蔬菜、粮食、棉花7大主导产业。(2)加快
科技推广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逐步健全了镇农科所、村、农户三位一
体的科技推广网络。自1994年以来,重点抓了种子工程项目,全镇建立了1000亩
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800亩玉米良种基地, 引进示范了稳千一号、鲁麦21、0065
等高产优质小麦良种,重点推广了旱田开发、立体种植、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
提高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大丰收中的含金量。在花生种植上,首先在镇科技所建立
了100亩花生地膜覆盖基地,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
全镇花生面积5000亩,地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年增产2.5万公斤。(3) 增加农
业投入, 夯实农业基础。根据地处丘陵地带,全镇5.1万亩土地有近一半挂在岭
头上,“浇水难”曾一度制约着农业的大丰收的实际。历届领导班子“接力兴水”,
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南部的贫水村。多次投资大搞以蓄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 十一年间共挖修大中型方塘21座,建栏河坝8处,挖大口井、梅花井、机
井600多眼, 同时挖建、疏浚灌溉渠道,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各村也因地
制宜,从实际出发,完成了90多项村级水利工程,搞好生产路、出村路的修整、
拓宽、 绿化。仅1996年完成土石方128万个,投工215.5万个,投资132万元,狠
抓了各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成效显著。
矮沟村三面是岭,一面临河。十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
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打坝截流,灌溉农田,致力于旱
岭薄地的开发。村党支部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多年来对兴水常抓不懈。尤
其是1996年投资20万元, 建成了蓄水量为18万方的大型方塘2座,桥涵闸10处,
排水沟2600米,扩大了水浇面积1500亩,初步解决了全村岭地的灌溉水源问题,
为地处岭地的贫水村作出了榜样。

【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畜牧业】全镇陵多地广,粮草丰茂,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
的资源优势。养鸡、养猪、养牛一直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好门路。针对粮多草广的
优势,镇党委、政府提出了“稳定发展养猪,大力发展养牛,积极发展养鸡”的
战略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化服务,使全镇养殖
业蓬勃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黄牛存栏量由1986年的2400头
发展到1996年的5800头, 户均1.2头。肉鸡存栏量100万只,年纯利润400万元。
镇政府还成立了肉鸡生产合作社,为养鸡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在规模
养猪方面,全镇存栏6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8处。其中,刘家屯村是岭地与平地
的结合地带,全镇300户人家,70%的家庭大搞规模养猪,形成了一条仔猪贩运、
生猪育肥的生产线,年产肥猪近万头,除供应本地的肉食市场外,还远销山东半
岛的10多个县、市(区)。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为农业生
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肥料,还为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有效资金,农牧结合的良性
循环为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96年养殖
业一项收入达7055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1.3倍。

【搞好“双轨”防疫狠抓良种推广】198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在注重搞好畜禽
规模膨胀的同时,以兽医站为龙头,实行全程服务,加快了全镇黄牛西改,瘦肉
型猪杂交改良步伐,实现了畜牧业的多层次增值。
在技术防疫上,推行“双轨”责任制。即由镇长与各村主任签定责任状,兽
医站与各村兽医防疫员签定责任书,政府和业务部门双管齐下,齐抓共管,将责
任层层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实行畜禽防疫档案化管理。以行政工作片为依托将
全镇37个行政村化分为6个防治工作片, 实行定点定员负责,包防疫,包治疗,
确保了防疫密度达到省、 市业务部门规定的指令性防疫密度。 1996年防疫生猪
6.5万头, 防疫密度95%以上,大家畜破伤风类毒素防疫5750头,密度93%以上。
同时,镇政府还责成兽医站牵头,从药品、疫苗、添加剂、饲料配方方面进行宣
传推广。其中,在1996年大力推广了酵素菌土曲子饲料添加剂,由兽医站作为制
造推广基地,全年累计推广50吨,年增值25万元。1994年,镇投资近万元,在兽
医站安置了青贮氨化粉碎机,为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提供免费服务。
为加快黄牛改良步伐,1994年镇政府建立了黄牛冷配站,利用引进的西门塔
尔牛和利木赞牛的冷冻精子与当地黄牛搞三元杂交。到1996年底,累计杂产改良
黄牛1800头,大大加快了黄牛改良产业化的进程。对缺乏畜禽良种的大户,给予
全力支持。1993年,由兽医站帮助辛庄村张宗义、郝建文购进了大约克夏种猪,
办起了全镇首家股份制养猪场,当年共出栏300多头,纯收入4.5万元。四年来,
全镇共推广普及昌白、大约克夏等瘦肉型良种猪,579、288、伊莎罗曼等蛋鸡,
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等畜禽良种13个,使全镇畜禽良种率达75%以上。

【强化服务抓管理林果生产增效益】林果生产一直是全镇发展商品经济的支柱产
业。全镇万亩果园,系1982年以后逐年发展而成,占总耕地面积的20%。前几年,
由于重发展轻管理,果品生产普遍存在三个问题。(1) 品种老化,品质低下,削
弱了市场竞争力。果农普遍存在着重产量、轻品质的倾向,不注重品种的改良和
品质的提高。(2) 管理技术跟不上,产量不平衡,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高,造成
了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园与园之间效益的不平衡。(3) 服务跟不上,特别
在果品销售方面销售门路少,信息不灵。
针对这些制约林果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调整林果内部产业结构,强化系列
化服务,在“精”上做文章,在“细”上下功夫,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有力地
促进了由单一粗放型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转变。
发展果品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稳妥发展,提高效益”。全镇在
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有计划地更新改造果园。在继续抓好果园规范化管
理的同时,对那些管理好,产量高的山楂园要坚决留住,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提
高产量增效益。对那些品种档次低的采取更新改造措施,有计划地发展市场潜力
大的果种,如栽植红富士、首红、乔纳金苹果、板栗、甜柿、鸭梨、冬雪蜜桃等,
或部分地退果还经济作物。最近三年中,共更新改造果园2300亩,实现了品种上
档次,高产丰产的目标。其中,重点抓了风台埠岭果园的改造建设,投资近10万
元,共新植砀山酥梨、油桃1号1.8万株。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广了立体种植模式,
重点推广了银杏、中碗4号、5号等树下品种,树上树下双丰收。在部分果园,推
广了苹果短枝矮化密植栽培。
在抓果园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实行“三个统一”。(1)对于引进的新品种,
在果树良种示范园试验成功的前提下,在全镇统一推广,每片不少于30亩。 (2)
统一浇水、配方施肥。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着重指导抓好浇秋后膨果水,推广应用
配方施肥,根外追肥,控氮增磷。并注重搞好酵素菌技术的推广,在果园里搞好
示范对比。(3) 组织修剪队,统一修剪。每年都组织由技术能手组成的修剪队,
巡回到各村统一修剪,受到当地果农的欢迎。
积极对果农进行技术服务。三年来,利用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等办法来提高
果农的管理水平。多次组织果农到烟台、泰安等地观摩、取经。镇政府每年都分
段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冬剪现场会。并聘请山东省果科所张艳芬研究员和高密
密水果树研究所张聿芳担任顾问,长年指导。
在果品销售上,镇政府在发挥果品服务公司作用的基础上,自1991年开始,
每年10月都在驻地举办山楂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展以各种果品为主
的贸易洽谈会, 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年产果品550公斤,销售收入
480多万元。

【“三生”服务搞突破计生工作创一流】自1986年以来,全镇狠抓计划生育基层
基础工作,大打计划生育翻身仗,使计生工作连年上台阶。按照“抓基层打基础,
抓管理要效益,抓规范上水平,抓重点攻难点”的工作思路,以规范化管理和系
列化服务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促进了计划生
育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率由1986年的83.2%提高到1996年的99.3%;
女性初婚、晚婚率由1986年的88.1%提高到1996年的98.5%;人口出生率由1986年
的13.72‰下降到1996年的11.93‰。
为切实把计生规范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抓出成效。(1) 狠抓阵地建设。1990
年春, 镇投资8万元建立了计生服务站;1995年春,投资15万元扩建服务站室32
间, 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并且开设了女性门诊、妇检室、B超室等11个技
术服务科室。 新购置了B超、电动吸引器、波姆光治疗仪等医疗仪器。同时,开
展了“微笑在我站,满意在我站,技术求一流”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2)抓好队伍网络建设。村村配齐了计生专职主任、统计员、宣传员、
药管员等“十大员”,并建立健全了组织人事档案,使全镇上下形成了完整的管
理服务网络。(3) 抓好已婚育龄妇女程序化管理、人口计划管理、人口统计管理
和流动人口管理,使计生工作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
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使全镇独生子女户全部达到小康水平。在工作中,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镇村两级人口学校,搞好技术培训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
础知识教育, 使全镇90%以上计划生育户掌握了2门~3门致富技术,为勤劳致富
奠定了基础。镇利用计生协会会员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优势,搞好“传、帮、
带”活动,组织全镇率先富起来的上千名协会会员与无资金、无技术的贫困计生
户结成对子,“一帮一,一对红”,共走致富路。同时,落实好保障措施,搞好
以文明幸福为目标的生活服务,为切实体现党的计生方针政策的好处,让实行计
划生育的群众,既文明、幸福,又无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了系列化
保险, 为全镇1800多名独生子女办理了“双全”保险,为300多名双女户办理了
养老金保险,解除了他们“无儿养老”的后顾之忧。
为了促进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平衡发展,实行了镇党委、政府成员包片,一
般机关干部包村、后进村由专人靠上抓等措施。使计生工作,由粗到细,工作纳
入正规,计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自1993年以来,镇政府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
府授予“人口责任目标达标先进单位”称号。镇计生办也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计
划生育系统“先进单位”。

【经济强村】拒城河村位于镇驻地,全村共有210户,690口人,总耕地面积1040
亩, 人均占有耕地1.5亩。1986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引外联,大力发
展工副业和个体私营、联合体。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996年全村的工农业总
产值达到700多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1995年
增长20%和12.9%,比1986年分别增长10.3倍和5.2倍。
自1986年以来,加强了对农业的硬性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连年
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十一年间,全村相继投资24万元,共打
大口井16眼, 挖大型方塘5座,沟渠3000多米,使1000多亩土地成为旱能浇,涝
能排的高产丰产田,农业连年大丰收。
在夯实农业基础,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拒城河村还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走
强村富民之路。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十一年间,村级工副业项目发展了10
多个,有维修部、面粉加工厂、水泥预制件厂、加油站、汽车修理保养厂等。在
村办企业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村党支部还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个体工副业和私营经
营项目、组建经济联合体40多家。村集体提供信息、场所、销售一体化服务。全
村各种工副业总产值达500万元,仅村办企业一项年产值350万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两委带领群众,大搞文明
村建设。从1991年~1993年相继投资20万元,盖起了各群团组织活动室10间,配
齐了现代化活动器械。卫生室被评为“高密市甲级卫生室”。
到1996年底,村两委利用农民技术学校共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20多期,受教
育者达500多人次。 组织了一支昼夜不停的治安巡逻队伍,对保一方平安,发展
村级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一年来,从未出现过上访和大的治安刑事案件。
1988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1995年党支部书记张公明被市委、 市政府授予
“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多年被镇党委、
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王家屯村位于镇驻地西北2.3公里处, 全村共230户,774口人,总耕地面积
1558亩。 1996年全村工农副业总产值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6元,分别比
1995年增长9%、20%,人均收入比1986年增长4.2倍。
十一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在带领
群众发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搞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十一年来,全村始终抓住治水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先后制定了联户打井,个
人打井,集体补助的办法,调动了群众打井治水的积极性。同时,组织专人定期
管护。 十一年间,累计修复疏浚河道3000多米,建设了2座中型拦水坝,蓄水能
力大大增强。整修硬化生产路3000米,栽植护路树4000多株,地成方,林成网,
连年农业大丰收。 逢干旱天,全村1500多亩地,在7天之内即可解决抗旱问题。
1996年,900亩粮田亩产872公斤,总产78.5万公斤,1996年比1986年增长35%。
二、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在农业连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 遵循村情注重发展集体工副业项目。1988年10月,全村投资7.5万元,建
起了王家屯村酱菜调味厂, 年加工咸菜25万公斤,产值20万元,利税5万元。每
年拿出2万元减轻农民负担。 十一年间,累计为农民减负18万元,并且为当地农
民销售蔬菜提供了方便。
三、靠科学技术增加农民收入。王家屯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历史上有种
植蔬菜的传统。十一年来,蔬菜生产一直是全村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家户户
都有蔬菜园。注重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1994年办起了科技大院,购买科技
书籍1000多册,定期向群众开放。每年都定期利用农闲时机,举办科学种菜培训
班,向菜农传授大棚种菜和酵素菌技术应用等新科技,促进了蔬菜生产由粗放型
向集约化、高产、高效的转化。全村生产的香菜、甘蓝(大头蒜)、甜瓜等远销青
岛、 诸城、潍坊等大中小城市,网点遍布山东各地。1996年共种蔬菜400亩,年
产100万公斤,创产值120万元,人均创收1500元,比1986年增长9.5倍。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村级规范化管理。1986年~1996年,共硬化村
内道路5000米,1996年底又投资4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高标准修建了“U”
型排水管道,大街两侧全部安装了路灯。十一年间无计外超生、抢生现象,无刑
事案件和上访事件发生。
连续十一年来,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模范村委会、农村工作先
进集体;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农村工作综合奖、计划生育五好村、
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村党支部书记呼聚宝被市委、市政
府授予模范支部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北王柱村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全村305户,1056口人,总耕地面积2340
亩。1996年全村农副业总收入1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比1995年增
长47%,比1986年增长了近20倍。
自1986年来, 全村先后投资5万元新挖、修复大口井16眼、梅花井16眼、平
塘2座,使全村的水利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在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方面,采取了规范化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种植、配方
施肥、良种繁育、农药、机耕、机播等程序上,每年都由村干部划方包片,采取
分层次管理、指导,实行统一的系列化服务。粮油总产逐年递增,1996年粮食总
产45万公斤。
在大力抓好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广大村民发展农村个体经济。村
里派出4名干部, 从信息、运输、燃料、资金筹措方面对个体烤鸡业户给予大力
帮助和扶持,广大农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视野的开阔,广大村民不满于眼前的小打小闹。
1986年4月, 村民孙旭孟等3户率先购买9部大汽车,从事活鸡鸭的长途贩运,打
入了上海禽蛋市场。 同年就发展到35户,到1996年有200多户,专门从事该项创
收业。采购网点遍及山东各地,并已延伸到河北、江苏、大连等地。每年销往上
海、 南京等地的活鸡鸭1200多吨,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创利润150万元,仅
这一项全村人均创收1500元。
1996年, 全村拥有各种运输车辆250台,彩电普及率达82%,冰箱100多台,
摩托车仅1996年一年就新增40余辆, 储蓄额350多万元。十一年间,全村形成了
“家家户户有项目,大人小孩都挣钱”的良好局面,成为南乡北疃有名的经济强
村。
个体经济的腾飞,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村级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
村累计投资12万元,新建小学和村卫生所。从1988年开始,村相继投资20万元,
大搞防氟改水工程, 家家户户通自来水。近两年,又开辟了1处村级集贸市场,
为繁荣当地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村被授予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党支
部书记孙燕荣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1994年度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刘家屯位于镇驻地东侧2.6公里处,全村300户,1063口人,总耕地面积2007
亩。1996年全村农副业总收入1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比1995年增长
32%,比1986年增长了15倍。
十一年来,全村在农业发展上,注重推广应用新科技,增强了科技含量和发
展后劲。并组织有关人员多次参加市级培训班,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批种植、
养殖技术人才。 1994年,在村西划出800亩土地,专搞区域化种植,实行统一耕
种、统一收割、统一管理,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成为全镇丰产、高产的示范样
板田。
在抓好科技应用的同时, 相继在村东岭地上,投资14万元,投工2.4万个,
新修建生产桥10座, 挖大口井8眼;在村西平地上修渠道2500米,涵洞多处,为
连年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粮食单产由1986年的亩产3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
为了真正使群众致富奔小康,注重发挥传统优势,狠抓了以运输、养猪、养
鸡为龙头的多种经营。 村里的三轮车由1986年的20辆发展到1996年的150多辆,
中型汽车1部,拖拉机8台。有近百户专门搞运输、贩运仔猪;30多户建起大型养
鸡场;170多户则专门搞规模养猪。仅1996年运输业纯收入150多万元,户均5000
元。年产生猪近万头,创收220万元。年出栏肉鸡60万只,收入110万元。十一年
中,涌现出一大批致富带头户,如运输大户李长合、刘谢敏,养猪专业户刘谢高、
刘谢德、 泮国胜,养鸡大户岳可利、刘培亮等,年收入均在2.5万元以上。储蓄
额达250多万元,固定资产800万元。村支部书记刘谢高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上起
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被评为1996年度市级“学科技用科技标兵”。
(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