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辑 注沟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45&run=13

镇委书记:张建国※ 孙明亮※ 徐金明
副书记:徐玉杰※ 高春彦※ 张振坤※
杜敦义※ 王守训※ 刘昌然※
于龙福 毛居贤
镇长:徐玉杰※ 杜敦义※ 于龙福
副镇长:赵树智※ 闫玉芹(女)※
崔金秀(女)※ 毛居贤※
张振坤※ 翟振川 李长泉※
欧清宝陆木森※ 张彦良※
欧夕敬※ 孙彦江 禚百欣
高兴伟 王相余 左奇 王敬良

【镇情要览】 注沟镇位于城区西南部31公里处,辖25个行政村,总面积53.11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3080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3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 比上年增长29%; 农村经济总收入58000万元, 比上年增长16%;人均存款
1585元, 比上年增加305元;棉花总产38万公斤;粮食总产2513万公斤,比上年
增长4.7%;大牲畜存栏12812头,比上年增长20%;猪存栏0.86万头,比上年增长
23%;肉类生产385.8万公斤,比上年减少35.6%;果品、蔬菜总产970万公斤,比
上年增长10%; 乡镇企业总产值2032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103万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44.6%、 14.3%。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6184万千瓦,比上年增
长20%; 农村用电量达到27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1996年底,全镇总人
口为24451人,比上年减少308人,其中农业人口23728人,非农业人口723人,人
口出生率为8‰,自然增长率为4.87‰。
自1986年以来, 先后荣获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省
“明星乡镇”、“计划生育先进乡镇”、“吨粮镇”、“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单位”;
潍坊市土地管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乡镇;高密市农业
生产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注沟镇西傍潍河,胶王公路横穿镇中,地理位置优越。全镇以“开发吨粮田、
实现产业化,努力奔小康”为目标,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和促进经济上台阶为出
发点和立足点, 从兴水强农抓起,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先后投资500多
万元,大搞改土治水,发展农业生产。截止1996年,全镇拥有大口井、机井、梅
花井900多眼,方塘78座,扬水站6处(其中红旗扬水站全市规模最大) ,修建3.1
万米防渗渠道, 完善配套了西水东调、南北汇流工程,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4.3
万亩。 投资1000余万元,购买各种农业机械1000余台。农田林网4万亩,营造片
林4500亩, 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1%。1995年代表全市通过省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全镇90%以上的农田实现了田园化、 水利化、机械化作业。镇党委、政府充分发
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优势,建立健全了以镇为龙头,村为基础,户为补
充的农机、农技、水利、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销售等六大服务
体系, 264个服务组织和实体。2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相应的服务大院和服务协
会,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统一经营,使
全镇80%的农田实现了一年二作二收、三作三收或四作四收。重点开发建设2.3万
亩吨粮田, 平均亩产1078公斤。 1994年通过市县两级验收,被省政府列为全省
100个重点开发建设的吨粮乡镇。 全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
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格局。农业丰收,粮多草多,养殖业蓬勃发展,养
殖规模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粮草的转化增值。全镇坚持科学养殖,推广良
种杂交育肥猪和配合饲料科学喂养,实行统一防疫,使规模养殖持续发展。截止
到1996年底, 全镇千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发展到3处,百头以上的21处,60头以
上的养殖大户近百家, 年出栏肥猪8万多头。肉鸡、黄牛生产也呈现出区域化规
模化发展的趋势,存栏量逐年上升,分别达到12万只和6000头;狐狸、鹦鹉、旱
鸭等特种养殖开始兴起。 1996年养殖业总收入超过1.2亿元, 占农业总收入的
60.45%。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注沟镇的多种经营生产初步形成了“南部
黄烟北部棉,中部开发吨粮田,村村户户搞养殖,机绣、吹塑、条编辐射都发展”
的新局面。全镇建立起16个畜牧基地,8个林果基地,4个蔬菜基地,12个加工基
地, 1个黄烟基地。多种经营由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生猪、肉鸡、果品、蔬菜、
黄烟、食用菌、桑蚕、机绣、条编、土陶等十几个主导产业和产品,在抓住三大
传统加工项目白条、黑条、竹枝生产,抓好白条村、黑条村、扫帚村的同时,按
照区域布局,成方联片搞放射性开发,突破加工规模,发展起土陶村、机绣抽纱
村、塑料袋加工村等10余个专业村、1800余户。机绣、抽纱由镇内扩展到镇外,
潍坊、烟台、文登等工艺品厂家纷纷来注沟联系业务;吹塑生产带起了塑料包装
袋加工业的发展, 全镇从事该项生产的厂家达8个,从业人员3000人;5000亩果
品、 蔬菜呈区域化布局,潍河东岸自南向北的8个村庄基本上达到了园接园、树
连树。其中千亩板栗方列入了市科委的重点开发项目。全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
设了果品、生猪以及加工品批发市场,不少农产品由过去四集遍赶的零售方式变
为统一组织、统一联系的汽车装运,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全镇多种经营生产由原来的分散无序状态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的较高档次发展,
增强了闯市场的整体实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达
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乡镇企业有新的发展。 拥有镇办企业8个,村办企业12个,在已有的建筑、
建材、纺织、汽车拆旧等项目的基础上,又新上了纸箱制作、皮衣加工两个小型
企业和投资100万元的抗生菌肥厂。 商洋建材厂、锦纶丝帘子布厂是镇办骨干企
业, 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年产值达1800万元,年创利税
200万元。 全镇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620家,初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6个
农贸市场为依托,集加工、服务、客运、维修、制作于一体的第三产业发展网络,
从业人员达7800余人。
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1994年,注沟撤乡设镇,党委、政府请来专家设计
了小城镇的发展规划。1995年借助胶王路柏油硬化的大好时机,加快了镇区基础
设施建设。 先后投资150万元,维修镇级公路4000米,柏油硬化副路4500米,开
挖镇区排水沟4200米, 铺设地下电缆线路1800米,安装路灯45盏。投资400多万
元,建立了1座千伏变电站,并投入运行,完成了农村电气化改造;投资200多万
元,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已安装程控电话300余门。栽植各种树木花卉万余株,
美化绿化了驻地环境,小城镇建设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兴旺。截止1996年,已有41
家到镇区投资建厂办店,楼房建筑面积达到4100平方米,公共建设突飞猛进,文
化娱乐设施功能齐全,以商兴镇,建镇兴商,经营超前,多业并举,小城镇建设
已初具规模。
全镇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高密市率先
跨入小康的先进乡镇。

注沟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2421│2717│3002│3063│3898│5200│6800│8900 │30100 │50000 │58000 │37.4 │
├──────────┼──┼──┼──┼──┼──┼──┼──┼───┼───┼───┼───┼───┤
│财政收入(万元) │- │50.3│51.7│57.3│51.3│50 │59.7│54 │72.6 │88 │134.6 │11.6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04 │544 │613 │614 │780 │935 │1069│1430 │1900 │2300 │2785 │18.6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997│2060│1892│1565│1993│2345│2734│2825 │2339 │2400 │2513 │2.3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52 │59 │60 │54 │65 │101 │61 │46 │30 │38 │38 │-3.1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12.9│75.3│82 │82.3│83.9│80.9│88.6│50 │200 │124.1 │270 │35.5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77.4│66.2│86.7│85.2│45.6│71.3│78.6│119.8 │301.8 │598.9 │385.8 │17.4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958 │1255│1695│2008│2436│2830│5882│10299 │14877 │36692 │20326 │35.7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809 │1176│521 │1479│2436│2829│5782│10299 │11985 │9714 │11103 │29.9 │
└──────────┴──┴──┴──┴──┴──┴──┴──┴───┴───┴───┴───┴───┘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富裕群
众”这个中心,突出抓了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教育整顿,充分利用镇委党校、
村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运用党员电化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
科技培训,党员队伍和基层班子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硬件
建设。1996年下半年,镇政府投资15万元,建起了调频广播台,并在各村安装了
调频广播,村村建起了文明街、读报栏、宣传栏、图书阅览室等,深入开展了移
风易俗,争创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镇民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
化生活,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改革的新举措,靠改革
求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
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要求,不断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制度,促进了土
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全镇涌现出种植大户近百家。大力推行了股份合
作制,全镇各种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发展到68家。通过股份合作,有效地解决了
发展二、三产业、多种经营资金不足的困难,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形成
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户联手闯市场的经营格局。同时,健全完善了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各项财产保险工作扎实深入,解除了群众
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计划生育“三结合”成绩显著】全镇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市场经济、帮
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健
康、持续、协调发展。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的不断深入,日常性、主动性、规范
性的工作占居了主导地位。以计划生育“三结合”为指针,立足镇情,选准突破
口,在发展经济与计划生育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全镇选出23个对国家贡献大、遵
纪守法、威信高,收入好的独生子女家庭和计划生育守法户为模范典型,一面大
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一面重点分析他们的致富经验,通过对比,用事实说服
和教育村民,算清少生快富与多生致贫之间的细帐,坚定群众走少生快富奔小康
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全镇实施了“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一户带多户、
实现共同富”的“三带”计划,对想致富而无门路的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
的优惠政策,使全镇独生子女户尽快走上了致富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全镇计生和
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镇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分别达到99.7%和98.5%,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7‰以下,计划生育年年保持全市先进行列,被省政府授
予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全镇计划生育基本实现了经常化、科学化、法制化、
规范化管理。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镇共有学校12处。其中初级中学1处,小学11处,在校
学生3000人,教职工240人;幼儿园18所,入园幼儿960人,幼儿教师40人。1986
年,全镇相继完成了校舍改造,全部达到“六配套”标准,进行了义务教育学校
设置标准化建设。 先后投资30万元,健全各种教学设施,加强校园三化建设,6
处完全小学全部建起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特种教室,校舍达标率100%。1990
年通过省政府验收实现初等义务教育,被县政府评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先进乡镇。
1992年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共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初中“三改四”
规划,建设容纳30个班22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幢;投资30万元购买微机、语音等
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使初级中学达到省定一类标准,成为高密
市规范化学校。教育内部实行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工资
结构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改革,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
以上, 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839人。1990年被选为全国勤工俭学现场会示
范点之一。1994年通过省政府验收,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成人教育成绩显著。投资40余万元在镇驻地建起了集科技培训、咨询服务、
实验示范于一体的农科技培训中心, 近40%的青壮年劳力得到培训,全镇1597名
文盲全部扫除。1995年,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校。注沟镇成为潍坊市
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共培训回乡毕业生4000余名,开设了种植、养殖、维修、服
装等技术12门,为发展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作出积极贡献,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
成人教育先进乡镇。
幼儿教育走在了全市前列。全镇共投资近20万元添置各类大型玩具,18处幼
儿园全部独门独院, 通过了潍坊市验收并注册登记。其中,3处达到潍坊市一类
园所标准, 6处达到高密市一类园所标准,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幼儿教育先进乡
镇。

【经济强村】 西注沟村全村共有554户,2036口人,3470亩耕地。1996年总收入
4013万元,人均纯收入2892元,全村固定资产达到360万元,集体经济逐渐壮大,
先后被评为高密市、潍坊市文明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
西注沟村以养猪为突破口,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992年,村两委干部带
头集资16万元, 建成一个占地25亩,猪舍140间,办公室、配料室共20间的冬暖
式现代化养猪场,秋天入栏第一批仔猪500头,获纯利5万多元。1993年,在完善
饲料配方的同时,先后引进潍坊长白、胶州里岔黑、英国大约克夏等优良品种,
实行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等新技术,经几代更新,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出栏肥猪
2500头,获利40多万元。1994年乘势而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头,纯收入达到
100万元。 集体养猪的成功,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养猪生产的积极性,全村存栏
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发展到363户,仅养猪一项收入过万元的就有158户,全村存
栏生猪近万头, 年出栏2万多头,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1750元。1993年全村在
潍河东岸发展以红富士、 乔纳金、新红星等高档品种为主的新果园800亩,果园
聘请莱阳农学院的专家指导,实行规范化管理,现在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达到
200万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70%。1996年秋,投资20多万元,在胶王路南侧建起
了占地30亩的大型果品批发市场,派出10余名销售人员在十几个大中城市设立联
络点,已在上海、北京、济南等大城市打开了销路,按合同定购,果未成熟,已
销售一空,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全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由一个“乱村穷村”一跃成为潍河岸边的富裕村、文明村。
逄戈庄村是清朝宰相刘墉的故乡。全村共有476户,1740口人,3500亩耕地,
固定资产186万元,拥有各种机械20余台(套) ,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发
达,是潍坊市文明村。199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4元,集体收入40万元,
其中第三产业收入25万元。
逄戈庄村充分发挥西靠镇驻地,南临胶王公路的地理优势,不断加大开发力
度,发展第三产业。村集体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楼房3幢、房屋147间,开发建
材、维修、饮食、加工等项目23个,年增加收入10万元。村办养猪场年出栏生猪
3000头, 获利30万元;全村个体私营业户68家,从业人员800人,经营规模不断
发展壮大。并制定完善了财产管理制度,配备了专职会计、出纳、物资保管员,
建起了种子库、化肥农药库、车库、机械维修车间,妥善保管各项农用物资及设
施,依靠集体的经济实力,为群众搞好社会化统一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 注重搞好科技信息服务,村里建起150亩样板田,使科技示范服务先行一
步,除在农田管理的关键环节利用印发资料、广播、录相等形式及时做好技术指
导外,全村25名技术员承包地块,分片到人,科技推广深入,群众科学种田的水
平不断提高。 生产资料的供应主要提供种子、 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村里按
“农户生产资料需求卡”记录的要求,兑现到户,杜绝了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
象的发生。村两委干部廉洁奉公,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全
镇前茅。
前沙沟村全村有340户,1286口人,耕地面积1576亩。竹枝加工已有近200年
的传统,为更好地促进加工业的发展,村里投资20万元,划出专门场地,成立了
竹枝加工服务组、 购销合作社和竹业公司,先后派出256人次到外地学习取经,
在青岛、大连等15个城市设立了销售点,全村“统一进料、分散加工、集中销售”,
四面八方的客户都到村合作社联系业务,扩大了生产经营范围,使竹枝加工由季
节性加工销售变为常年性生产经营,形成了系列化生产,规模不断膨胀壮大。截
止1996年,全村有280户从事竹枝加工,每年购进竹枝180车(次) ,计350吨,扎
制各类扫帚110万把,总收入243万元,户均7150元,人均1890元。全村竹枝加工
业的规模发展,不但富裕了群众,而且辐射带动周围12个村庄发展扫帚加工业,
产品远销邻近省份18个县、市、区。竹枝加工由原来的一家一户无序状态,逐步
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产、加、运、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前沙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扫帚专业村。
曹疃村位于镇驻地北3.5公里处,全村680户,2531口人,耕地3400亩,为注
沟镇第一大村。 全村拥有集体企业7处,个体私营企业12处。1996年全村工副业
收入1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55万元,人均1800元。
白条加工是该村的传统项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全村成立了白条联合体,
实行流水线加工,统一验货定型,统一销售,既能在本地沿街叫卖,又能远涉外
地, 成批销售。白条加工带动了柳条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村柳条种植300多
亩,白条加工增值成效显著。1986年以来,又发展起机绣、抽纱、吹塑、塑料袋
加工、建筑材料等五大项目,潍坊、文登的客户纷纷前来洽谈业务,全村仅从事
塑料包装袋加工的个体、 联合体就有4个,从业人员500人,年创加工收入300万
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村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全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
80%的领导干部有中专以上文凭,共派出327人次到外地学习,请进36名科技人员
传授技术, 培养各类人才187人。传统项目和已有项目的增收潜力、辐射能力发
展到新的水平,全村呈现出遍地开花、共同繁荣的局面。
(高兴伟 王长兴 刘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