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辑 呼家庄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44&run=13

镇委书记:李锡才※ 王先清※ 赵仁东
副书记:岳占利※ 单昭喜※ 高伟堂※
田术显※ 高大礼※ 刘兴田※
李钢※ 初振祥 楚鸿峻※
魏守江 张仕元
镇长:岳占利※ 田术显※ 高大礼※
刘兴田※ 楚鸿峻※ 魏守江
副镇长:吴廷俭※ 吴士玲※ 刘好仁※
单纪文※ 徐发利※ 夏锡合
李兆瑞※ 祁立坤 王学田
王寿杰 王成敬 王立功

【镇情要览】 呼家庄镇位于城区西南部12公里处,辖43个行政村,总面积57.53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46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1566万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农村经济总收入358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
存款1030元, 比上年增加20元;棉花总产5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8.6%;粮食总
产3715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5.7%;大牲畜存栏0.8万头,比上年增长9%;猪存栏
1.5万头,比上年增长8%;肉类生产314.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1%;果品总产18
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总产值1119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214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0.5%、 -0.1%。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5万千瓦,比上
年增长6%; 农村用电量达到21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996年底,全镇总人
口为27963人,比上年减少329人,其中农业人口27186人,非农业人口777人,人
口出生率为13.1‰,自然增长率为5.7‰。
1986年~1996年,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扎实工作,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改善农业和农业生产条件,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好农业产业化、乡镇企
业和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
伍建设不断加强,经济出现稳步增长的势头,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两个文明
建设同步运行。
农业生产,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经、科、教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长抓银杏短抓棉,多种经营齐发展”的发展思路,调整种植作物,推行区域化
种植,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格局。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林和经
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银杏种植规模逐年膨胀。 截止1996年底,银杏面积发展到
1.16万亩,使银杏生产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并收到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益。发展优质苹果、鸭梨、油桃3000余亩,通过“五荒”开发,栽植速生用材林
3000多亩。 全镇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小麦区域化大方12个,面积在200亩以上的
棉花区域化大方10个, 区域化种植面积达85%以上。引进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
果,抓了“生物工程”,推广了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优良品种,村村建
有良种示范基地。镇有小麦良种繁育基地9个,面积1000亩;棉花良种繁育基地9
个, 面积300亩。全镇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100%,推广应用盖膜、育苗移栽、精
量播种等农业新技术32项。酵素菌肥在银杏、蔬菜、食用菌、养殖业中的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与省农科院合作种植的500亩脱毒地瓜,不但具有无毒、淀
粉含量高的特点,而且产量、效益都很可观。
加大农业投入,大搞以挖水、蓄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年来,
累计打机井480眼,改善水浇面积2.6万亩。自1993年以来,投工19万个,搬动土
方10万个,重点治理了五龙河后单家庄险工处。投资88万元兴建了五龙河呼家庄
桥带闸, 蓄水量150万立方,既可改善周围五个村的水浇条件,又可改善镇区的
环境条件。 路林建设投入大, 效益明显。 1993年以来,投资146.4万元,投工
29.49万个, 硬化镇村路37.25公里,路边栽植白杨、银杏等树木200多万株。同
时建护林房26处, 成立了100多人员的固定护林队伍,加强了路林的管护,实现
道路纵横相接,林网整齐划一。1995年,通过了省绿化达标验收。
镇村企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纺织器材、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
等六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梳棉机盖板、刺毛辊、弹性针布、电火
花机床、压力机、榨油机、橡胶专用补强粉、红薯淀粉、精制汤面、银杏叶健身
茶等,其中弹性针布、橡胶专用补强粉等产品填补省内空白。银杏叶健身茶被国
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1994年以来,面对镇办企业现状,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胆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为主要内
容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效果。压缩非生产性人员33%,减
少非生产性开支40%;筹集资金1240万元,引进技术人员14名,开发新产品12个。
利用当地资源,加工生产地瓜淀粉和出口粉条、银杏叶健身茶、橡胶补强剂三个
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红薯、蔬菜、银杏、棉花生产的发展,实现了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1996年,镇、村企业实现产值2.1亿元。
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镇党委、政府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
局、综合配套”的总体思路,聘请山东省工程设计院的专家进行了规划,积极积
蓄财力,逐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镇区街道实现了三纵四横,安装路灯110盏,
商业、服务网点遍布镇区;程控电话入村率达到100%。1995年,新建集贸市场占
地3.6万平方米, 设摊位3700个,其中临时摊位2500个,实行统一管理,改善了
贸易环境,活跃了农村市场。镇驻地有直达高密、潍坊的班车,交通十分方便。
1995年,开通了调频广播和电视差转台,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镇。一座新型的
现代化小城镇正在崛起。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一种、二养、三加
工、四服务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引导群众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和集体经营发
展,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2.5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30.3%。
工作中,从庭院经济开发入手,发动群众干好传统的、扶持新上的,发展高效的。
(1) 靠大户带动。对平菇、抽纱、蔬菜、面食一类既有优势又有规模的项目,扶
持大户依托市场带动面上发展。面食加工炉包项目,不但占领了本市市场,而且
进入了首都北京,受到顾客好评。(2) 靠规模牵动。大沙坞村开始仅有几户农民
贩卖粮食, 在镇、村帮助下,很快发展到100多户,并吸收周围十几个村子的人
员参加,形成了专业贩运队伍。(3) 靠科技推动。成立香菇、养殖等专业技术协
会,引进新项目、新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培训,依靠科技提高效益。香菇
生产经过试验、示范,效益非常可观。大力推广酵素菌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收到
明显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镇政府还制定政策,对多种经营生
产大户实行“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四个优先的扶持。
科教文卫事业成就显著。 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9.2%。1996年,在确保创
建两处以上市级规范化学校的同时,迁建1处学区小学和1处完小。另外,还开设
了农民科技中专班, 招收100名学员,着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被
潍坊市政府分别授予“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和“实施燎原计划、振兴农村经济示
范乡镇”称号。全镇村村建有卫生室、设有专职乡村医生。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先
进,技术力量雄厚,基本能满足全镇人民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
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实施“文明幸
福”工程,落实独生子女优抚政策,严格按计划生育政策办事,确保了各项指标
的圆满完成。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科技开发力度,镇加强领导,健
全组织,成立了银杏、食用菌、蔬菜、养殖、棉花五大技术协会,科技对农业生
产的贡献率达70%。1996年被潍坊市授予“科教兴农先进单位”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长抓不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
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代表议事制度,做好人民来信来访,
积极开展“二五”、“三五”普法教育,建立健全群防网络和民调组织,搞好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开展建阵地、建队伍;
树文明新风,争当文明公民活动,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经常组织文艺演唱、
舞龙、耍狮、踩高跷等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各村各单位还开展以
清理“三大堆”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美化村容村貌。镇调频广播、电视差转
台节目丰富多彩,村村安装了调频收播机和高音喇叭;电影放映队坚持经常下乡
放映科技片、故事片,实现了“白天听声、晚上看影”,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
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加强党的建设,保证经济与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利用党校阵
地,坚持对广大党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以此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党
员的宗旨观念。 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学、 用、比”、“十带头”等活动,有
800多名党员与普通农户结成帮扶对子。 以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为重点,以
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为目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
坚持以换思想为主,换人为副,通过调整班子,帮助完善管理制度,选择致富路
子,使后进村转化工作收到实效,保证了全镇各项工作平衡发展。

呼家庄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年度指标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1991│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1856 │2242 │2281 │2596 │3115│3778│4178 │5358 │27005 │31629 │35845 │34.5 │
├──────────┼───┼───┼───┼───┼──┼──┼───┼───┼───┼───┼───┼───┤
│财政收入(万元) │- │53.8 │81.6 │61.5 │54.4│49 │57.1 │64 │67.5 │93 │142 │11.4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19 │501 │553 │620 │733 │917 │992 │1360 │1779 │2228 │2788 │20.9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907 │1986 │1884 │1546 │1848│2396│2804 │2933 │3198 │3516 │3715 │6.9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80 │94 │77 │83 │107 │140 │94 │81 │38 │42 │54 │-3.9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122 │6.2 │7.7 │9.3 │9.7 │9.8 │10 │52 │15 │15 │18 │-17.4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101.5 │108.5 │106.3 │107.8 │71.4│90.7│124.5 │216.5 │192.8 │311.2 │314.7 │12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756 │1502 │2811 │2638 │3251│3873│7287 │11785 │14901 │10512 │11195 │30.9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683 │1214 │2005 │1650 │3013│3690│6166 │9945 │12251 │10224 │10214 │31.1 │
└──────────┴───┴───┴───┴───┴──┴──┴───┴───┴───┴───┴───┴───┘

【银杏生产成为支柱产业】1993年,镇党委、政府决定发展以银杏为主的高效经
济林。发展中确立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产、加、销配套,
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并采取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典型引路、政
策鼓励、多元投入,强化领导等措施,使银杏生产迅速形成大农业中的一大富民
支柱产业。
1994年春,镇党委、政府从试验示范入手,发动62名机关干部参股筹集50万
元股金, 办起了占地108亩的股份合作制“高密银杏科技园”。科技园聘请省、
市林业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引进“洞庭皇”、“大圆铃”
等45个优良品种,栽植银杏苗木28万株,并进行了矮化栽培、壮苗培育、密植采
叶、 嫁接等8项试验,成为一处集银杏技术培训、科研、示范、贸易于一体的绿
色企业,为全镇大面积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靠依据。科技园推广了塑料
棚催芽和高密度育苗新技术, 出苗率达98%。选育普及了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
银杏苗、叶质量。同时,实验推广应用小树修剪、嫁接和人工授粉技术,使银杏
产果期大大提前。1995年,高密银杏科技园被山东省林业厅确定为“山东省银杏
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基地”。
在建立科技园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建立了银杏开发研究服务中心,成立
了民间性银杏开发协会, 发展会员100多名。协会共为群众购进良种11万多斤,
购进银杏苗木300余万株,对外销售苗木160万株,销售银杏叶50多吨,举办培训
班5期, 培训人员达1500多人次,为各村培训固定技术员86名,逐步形成了专业
科研人员,镇、村技术员和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银杏科研队伍,从而保证了经济
林发展一开始就站在了科技支撑的高起点上。
为鼓励群众栽植银杏,尽快在全镇形成银杏生产的大气候,镇里制定了发展
银杏生产的决定以及发展经济林兴办绿色企业的奖励政策,与干部的考核奖惩挂
钩,激励干部党团员带头种植示范,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通过典型带
动,促进面上发展。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镇43个村已发展银杏生产综合面积1.16万亩,其中育苗
1400亩, 密植栽培4200亩,银粮、银菜间作6000亩,年创收800余万元。银杏科
技园发展到208亩, 叶子年收入40万元以上。银杏已成为全镇富民强镇的新兴产
业,成为高密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列为潍坊市“九五”期间六大经济林开发区和
经济林建设示范区之一。研制开发的银杏叶健身茶,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
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镇政府与后下口村以股份合作方式,建起了龙后银杏保
健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银杏保健饮品,为银杏生产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教兴镇结硕果】十一年来,呼家庄镇按照“经、科、教一体化,推进农业产
业化”的思路,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科教宣传推广网络。镇里成立以镇长任组长的“科教兴镇工作领导
小组”、管区设专职科技网长,村设科技副主任,每村选定3个~5个科技示范户。
并建立健全了农、林、水等农业技术推广管理部门,在全镇形成上下贯通、左右
协调的科普网络。并投资300多万元,用于科技宣传教育事业。
二、多种途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镇里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镇农科
教培训中心。 该中心占地12亩,房舍61间,实验仪器等内部设施配套,可供300
人同时上课,成为全镇科研、教学、示范推广、信息服务的基地。截止1996年,
全镇共办长期班10个,培训专业人才520人;短期班20个,参训人员5000余人次;
其中与高密成人中专联合开办的农民科技中专班, 培养专业人才100名;多次组
织党员干部、科技网长、科技示范户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郯城、
平度、诸城、寿光以及江苏、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小麦、银杏、蔬菜等栽培技术。
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组织科技报告团,放科技录像、电影,
发放明白纸,赶科技大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进行科普宣传,真正把实用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灌输到群众脑海里,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
人都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三、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示范服务。镇里先后建起了银杏科技园、
香菇研究所、蔬菜、良种等10处科研示范服务基地,进行了银杏育苗、密植丰产、
香菇栽培、良种繁育、棉花高产栽培等上千次攻关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为指导面上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四、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镇里先后承担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开发”、
“万亩麦棉套种技术开发”、“万亩银杏丰产栽培及加工综合技术开发”等科研
项目。实施了“种子工程”和区域化种植,推广应用了酵素菌、良种繁育、配方
施肥、植物激素、畜禽病虫害防治等32项农业新技术。镇、村企业大搞科技攻关,
开发研制新产品22个,技术革新项目15个,3项产品分别填补省内技术空白。
通过科教兴镇战略的实施,较大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学科技、用
科技蔚然成风,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呼家庄镇先后被命名为市“科技示范乡镇”、
“科技兴高先进集体”、“科技兴农先进乡镇”。

【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镇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
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届百乡百
镇双文明建设达标明星乡镇”、潍坊市“先进文化乡镇”和“先进体育乡镇”等。
呼家庄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建教室和教师公寓
68间,迁建了店子学区小学,翻建了大沙坞村小学,办起语音教室和微机教室,
添置教学仪器设施。全镇有2处中学,16处小学,教职工238人,在校学生3737人,
小学入学率、 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6%,毕
业率99.7%。加强镇宣传阵地建设。投资150多万元,先后建起镇委党校,农民科
普学校、科教培训中心和人口教育学校、调频广播站、差转电视台、文化活动中
心、图书阅览室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各村也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室多用的多功
能宣传阵地、政务公开栏、阅报栏、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黑板报。配备了专职与
兼职结合的文化广播电视、法制计生和科普教育三支镇级宣传队伍,村村配备了
图书报刊管理、音像放映、板报宣传和通讯报道“四大员”,使精神文明建设有
规划、有领导、有措施、有阵地、有队伍、有人抓、有人干。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开
展了“我为党旗增光辉”活动;农村党员“学、用、比”活动;“建、树、创”
活动 (以建阵地、建队伍、建规章制度、建设良好的环境,树新风、树正气、树
典型,创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公民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四、三、十”
活动 (即电影、录像、演出、送书四进村,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好书、好歌、好技
术三到户和开展十佳科技状元和十佳文化户评选);“十、百、千”活动(即在全
镇树立表彰10个文明村、100个文明户标兵、1000名文明公民)和“四百服务”活
动 (即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向群众宣传介绍100条实用科学技术,100条致富
信息,100首革命歌曲和100种书刊读物)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每年在春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
“十一”等重大节日及农闲时节开展文艺演出、高跷、耍龙、舞狮、跑旱船、书
画展览、革命歌曲演唱、“卡拉OK”有奖赛以及象棋、乒乓球、篮球、拔河比赛
等活动。全镇有业余文艺演出队(剧团)9个,高跷队6个,体育队10个,科技队10
个, 电影放映队5个。自1989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农民运动会,参加比赛
人员每次在500人以上。 1990年,镇党委、政府根据群众的要求,把传统的农历
四月八山会办成传播科技、 活跃文化生活的农民科技文化节,每次吸引观众1.5
万人次以上。举办八届以来,深受农民欢迎,得到省、市、县有关单位领导的关
注与支持。
(王寿长 宿立军)

【经济强村】后下口村全村现有130户,509口人,耕地980亩,其中银杏420亩,
户均3亩。1996年农工副总收入235万元,人均纯收入3016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
100%、 51%,为1986年的6倍和5倍。1996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1600千瓦,比1995
年增长20%; 农村用电量达4万千瓦时, 比1995年增长25%。 先后被评为市、镇
“优秀党支部”、“文明单位”、“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
单位”等。
科技兴农结硕果。 投资办起村科普夜校,聘请省、市5名专家、教授为技术
顾问,建立了棉花、银杏、养殖等4个专业技术协会,累计进行各种科技试验300
多项次,引进应用良种、盖膜、化控等20多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1992年进行棉
花高产栽培获得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验收,亩产皮棉152.5公斤。300亩麦棉间作,
亩产小麦300公斤,棉花80公斤,有12户植棉户受到潍坊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银杏生产形成富民产业。1994年,后下口村选准栽培银杏作为新的经济增长
点, 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依靠科技促进发展,很快发展到220亩的规模,年
出小苗85万株, 采干叶8吨。 1996年银杏苗叶收入达120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
1200元。在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后下口村与高密银杏科技园
一起开发研制出长生牌银杏健身茶并通过国家卫生部门鉴定,同时申请了专利。
银杏健身茶具有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与镇政府联合投资建起高密银杏科技园龙
后银杏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银杏保健系列产品,形成了产、供、销于一体的龙
头基地。
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 投资8万元,清理整顿了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路面
硬化,安装了路灯,村庄规划整齐、标准。建起了“两栏”、“两板”,坚持政
务公开,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不断壮大
集体经济,购买了汽车、链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为群众开展系列服务。购进12
台机动喷雾器,组成机防队,统一防治棉花、果树等病虫害。
(郑苗林)
德盛屯村全村共有206户,749口人,耕地面积1187亩。在抓住粮食生产不放
松的同时,充分利用东靠平日公路、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
产。 199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9.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878元,分别比1995年增
长20%、 25%。粮食总产60.86万公斤,大牲畜存栏160头,生猪存栏500头;1996
年底机械总动力2000千瓦,农村用电量达7.1万千瓦时。人口自然增长率-8‰。
村领导班子团结,廉洁勤政作风正。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以村里帐目清、
干部自身清、作风正而赢得群众拥护,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带出了好的村风。
全村从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先后被评为市、镇先进党组织、文明单位、先进村
等。
多种经营生产是村里的主导产业。 全村96%的农户有多种经营项目,天天见
到收入。其中运输户70多家,肉食加工户60多家,规模养殖、贩卖的50多户,年
多种经营收入400万元, 人均5000余元。近几年来,抓住平日公路南出口拓宽后
的机遇,在路边兴办第三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自1986年起,全镇第一个带头搞棉瓜套作和麦棉间作,亩增收近千元。1994
年, 全村发挥集体和个人两大优势,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发展经济林木银杏266
亩,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
(王通)
安家屯村全村共有168户,647口人,总耕地面积1190亩。其中以银杏为主的
经济林246亩, 菜园120亩。1996年粮食亩产788公斤,棉花皮棉亩产88公斤,农
工副业总收入261.8万元, 人均纯收入2975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20%、30%
和24%。先后被评为市、镇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
抓党建,促文明。村里建起了村级党校、党员活动室、党员议事会。加强了
老年党员的管理,建起了政务公开栏,坚持定期公布财务,坚持廉政勤政;坚持
抓好以家庭为主的文明创评活动,开展了政策、法制、科技、娱乐四入户活动。
投资整修了村内6条街道,清理了三大堆,安装了路灯。
抓科技,促经济。开展区域化种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先后成立
了小麦、 棉花、银杏、蔬菜等5个专业技术协会,培养发展科技示范户14个,推
广应用了盖膜、配方施肥、化控等农业技术25项,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进步
贡献率达65%。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银杏180亩,蔬菜科技园120亩。
抓服务,促发展。建起了村级综合服务大院,有50拖拉机2部,12拖拉机1部
和播种机、脱粒机等设施,打机井30眼,开展了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规格、
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化肥农膜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王寿长日峰)
福胜屯村全村共有163户,579口人,耕地面积1278亩。1996年全村经济总收
入222.3万元,比1995年增长27%,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1995年增长4%,分别是
1986年的4.3倍、 5.5倍。1996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0千瓦,比1995年增长
16%;农村用电量达6万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9%。
全村坚持民主理财,政务公开,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支部、村委成员
团结一致,作风正派,廉洁勤政,战斗力强。全村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互帮互
助,形成文明向上的村风。十一年中没出现过越级上访和刑事案件,计划生育率
达100%。
大搞土地开发, 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截止1996年,开发“五荒”地268亩,
栽银杏80亩, 优质杨树等21万株,为集体增加固定资产150万元。1990年以来,
“三提五统”村留用部分不再向农民征收。运输业和建筑业日趋活跃。全村从事
运输车辆12部, 从业人员30人。村有2支建筑队,其中一支常年在潍坊等城市建
筑楼房,农闲季节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年达150人。
依靠科技,促进粮棉稳步发展。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利用村业
余文化技校,邀请市、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全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2门~3
门以上农业生产技术,区域化种植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推广应用
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等23项农业先进技术,全部粮田成为“吨粮田”,棉花生
产取得好收成。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建起了“一室”、“两栏”、“两板”,成立了业余剧
团和高跷队,群众文化生活活跃,社会秩序稳定。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农
村工作先进村、物质文明先进村、模范村民委员会等。
(郑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