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辑 井沟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42&run=13

镇委书记:张金良※ 于钦明※ 王玉和※
杜敦义
副书记:田术显※ 王世友※ 马钦利※
付振坤※ 张胜武于龙福※
刘旭 宋杰
镇长:田术显※ 王世友※ 付振坤※
刘旭
副镇长:王忠祥※ 倪福全※ 张汝先※
刘召远※ 宋美清(女)※
李仕祥 赵思贵 孙彦平※
魏召志※ 崔希义 柴传平 李玉才

【镇情要览】 井沟镇位于城区西南部22公里处,辖37个行政村,总面积56.45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3982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70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 比上年增长36.4%;农村经济总收入650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存
款1997元, 比上年增加425元; 棉花总产6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6%;粮食总产
2619万公斤, 比上年减少0.3%; 大牲畜存栏0.76万头,比上年增长8%;猪存栏
0.63万头, 比上年增长4%;肉类生产387.6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果品、蔬菜
总产562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28%; 乡镇企业总产值29450万元, 其中工业产值
2761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7%。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4484
千瓦,比上年增长18%;农村用电量达到164万千瓦时,比上年减少7%。1996年底,
全镇总人口为26914人, 比上年减少391人,其中农业人口26016人,非农业人口
898人,人口出生率为10.18‰,自然增长率为2.7‰。
井沟镇是高密西南部的粮棉大镇。全镇农业的中心工作一直是稳粮保棉。自
1992年以来,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指示精神,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确立了以
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高
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整体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效果。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年年增
长势头(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遭受严重干旱,产量有所下降),农村经济
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1%和16%。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镇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开始由单一化粮
棉生产向生产经营多样化格局发展,连续十一年,一直保持着积极发展的良好势
头。 1995年, 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248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人均占有
8702元;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333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人
均占有达到11676元。截至1996年,全镇的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过渡,
经营方式也从分散化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概括说有如下特点:(1)门类逐步齐全。
从前些年的小家小户搞点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逐渐发展到种植、养殖、运输、
餐饮服务、镇村工副业加工等多种经营门类,经营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2) 从业人数多,队伍逐步壮大。全镇多种经营全面开花,有不少的闲散劳
力已经加入到多种经营发展大军中来。据统计,1995年,全镇多种经营从事人员
达到2.1万人,1996年又增加到2.14万人。(3)经济收益相对较高。全镇多种
经营总收入和人均占有数也在逐年增长。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为改变镇驻地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镇党委、政府统
一组织,筹资30多万元,动员镇驻地周围村庄劳力,利用农闲时间,轮流上阵,
自1992年春开始, 动工兴建镇区中心两条交叉的一路一街-金山路、文明街,历
时一年多。到1993年4月,全部路段建成通车。金山路南北长约1100米,宽13米;
文明街东西长约600米, 宽15米,全部混凝土硬化而成。金山路、文明街的建成
通车,极大地改善了镇驻地的面貌,繁荣了农村经济,也为井沟镇的村镇规划建
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金山路、文明街的建成,镇党委、政府依据金山路贯
穿镇驻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兴建井沟镇商贸一条街,鼓励镇区居民积极从事餐饮、
副食、小五金等服务行业。商贸街前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共建不同风格楼房20多
座, 从业人员达400多人。镇党委、政府抓建设不忘保护耕地,认真贯彻《土地
管理法》,把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88年、1996
年两次进行了全镇土地使用清理整顿工作,对土地使用权、新建、迁建、翻建房
屋、房屋买卖、出租、转让以及临时用地都做了认真调查和统计,对调查过程中
出现的违法占地、滥用耕地等现象,给予了及时纠正。为保证宅基地的合法使用,
镇政府还结合调查清理工作,完成了土地使用证的换发工作。

井沟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1987 │1988│1989│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2368│2944 │2587│3037│4300│4839 │6169 │8467 │52961 │58807 │65003 │39.3 │
├──────────┼──┼───┼──┼──┼──┼───┼───┼───┼───┼───┼───┼───┤
│财政收入(万元) │- │44.3 │48.9│51.9│38.3│48 │53.4 │61 │84.5 │10.4 │176 │16.7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59 │561 │541 │630 │771 │824 │907 │1455 │1877 │2173 │2759 │17.3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2160│2144 │1428│1068│1569│2200 │1966 │2416 │2052 │2626 │2619 │1.9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106 │119 │106 │100 │111 │155 │135 │110 │45 │75 │63 │-5.1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78.3│40.4 │15 │9.7 │26 │26 │30.2 │86 │427.2 │434.9 │415.9 │18.2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61.8│100.5 │99.5│92.2│75.7│124.9 │124.8 │186.7 │210.8 │391.7 │387.6 │20.2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781 │1055 │1607│1540│2460│2690 │7620 │17308 │19558 │22641 │29450 │40.8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488 │646 │382 │955 │1589│2005 │5925 │14898 │16419 │20650 │27617 │47.5 │
└──────────┴──┴───┴──┴──┴──┴───┴───┴───┴───┴───┴───┴───┘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6年以来,全镇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
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各项教育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
展的良好势头。(1)德育为首,五育并举。镇教委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
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深化师德建设,大力开展“倡职业
道德、树师表形象、做文明使者”活动。全镇广大教师队伍中“比思想、比工作、
比学习、比奉献”蔚然成风。对学生的教育,始终坚持德育教育为首,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2) “幼教、基教、成教”三育并举。井沟镇重视师
资队伍建设,把抓学历、抓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作首要工作来抓。重视学
校建设,舍得花大钱搞投入,翻新校舍,改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
条件,上微机、上语音室等先进教学设备,狠抓教育硬件建设。重视教学机制的
转轨,及早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大力开展教研
交流系列活动,使教学方式由“苦干型”向“科研型”转变,给教育的发展注入
了生机和活力。1996年,全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保持100%,初中生入学率100%,
小学生在校巩固率100%,各类成人教育也搞得红红火火。(3) 教学成绩显著。连
续几年来,教师、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中屡屡获奖。小学、
中学、镇教委都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学校的“三化”建设也成绩
斐然。镇一中、镇二中、林家完小等教学单位相继跨入潍坊市级“三化”建设先
进单位行列。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充足】全镇受地理环境和平地资源的影响,地下水源贫乏,
农业用水紧张。面对发展劣势,依据镇情确立了“以引为主、挖蓄并举”的治水
方针,用外争支援,内立自强两条腿走路。短短七、八年时间,全镇充分利用农
闲时间,修渠挖沟,共投工29.8万个,搬动土石方近30万方,先后建成了潍水东
调、马水北调和峡水南调三大水利永久性工程。共修建主渠2.4万米,毛渠5万多
米,配套防渗渠道4000多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田用水危机。同时,全镇还动
员所有力量, 尽最大可能地在本地找水。截止1996年,共打深水井350眼,开挖
蓄水方塘250座, 基本解决了本地农田的日常用水,解除了干旱缺水这一扼制农
业发展的瓶颈束缚,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快速、稳定发
展增添了后劲。
随着全镇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1) 农业机械数量稳
步增加。到1996年底,全镇农机总动力达14484千瓦,比上年增长18%,农机总值
达到6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机引农机具达1296
台(套),比上年增长11.2%,其他农业机械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2)农业机
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996年底,全镇耕地实行机耕机播率达到95%以上。
其它各项农机作业,如农业运输、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上实现机械
化。(3) 农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镇已逐步形成了管理、供应、维修、推广、
培训、监理、信息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机服务网络。镇有农机管理服务站,村
有农机服务队,并且村村配备了专职农机管理员。镇农机管理站实现了管理、服
务、经营一体化,达到了“四有”(有作业机械、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加油站)
标准。农机化的提高与发展,为全镇农业快速、稳定发展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食用菌产业逐步兴起】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井沟
镇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力、技术优势,把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作为新兴的
主导产业来抓,实行政策扶持、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化经营,逐
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小区,小区连农户的生产格局。通过
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到食用菌生产大军中
来。 目前已陆续建成井沟、前院头等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29处生产小区,预计
年投料500万斤,实现总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550元以上。

【经济强村】 井沟村位于镇驻地。全村有515户,1742口人,耕地面积3848亩。
199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1元。1994年和1995年,连
续荣获“高密市文明单位”、“高密市先进村”荣誉称号;1996年,村党支部被
授予“高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井沟村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积极发挥本村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在稳粮保棉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开拓性的发展路子。在土地利用过程中,
实行农作物区域化种植,统一机耕、机播,统一良种、配方施肥,生产连年获得
大丰收。 1995年,粮食总产达1295吨,亩产达617公斤。1996年,粮食总产1534
吨。在搞好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处于镇驻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个
体、 私营经济,从业户数已达207户,占全村总数的40%。1995年又成立建筑队1
个,水泥预制件厂1处,在村西划出专门地域,投资7万余元,兴建万只规模养鸡
场1处, 具体由村民搞承包养殖,做到个人、集体双富裕。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
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全村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村干部一心一意
为村民服务,村里义务工、电费收缴等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处理得当,不
徇私情,深得村民拥护。全村连续五年没有发生治安和刑事案件以及信访事件。
计生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全镇达标单位。截止到1996年,该村公共积累已达到61万
元(含固定资产)。
前院头村位于镇驻地东北0.8公里处。现有耕地面积3031亩,全村有416户,
1500口人。前院头村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高密市农村工作先进村”、
“高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199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
省村镇建设明星村”。全村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食
用菌生产为全村的新兴主导产业。全村食用菌生产逐步形成了“以基地带菇农、
市场连基地、产销一体化”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新格局。1996年已建起百亩食用菌
生产基地和食用菌批发市场各1个,全村共建塑料大棚160个,仅基地内就建大棚
130个,有近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总投料近50万公斤,产鲜菇75万公斤,
实现收入180万元,人均收入1000多元。
全村的食用菌生产主要有三个特点:(1) 系列化服务措施好。凡是到基地种
植的农户,由村里统一安排场地,统一解决水电、菌种和原料的供应,并负责治
安。还根据镇里的统一安排,依托基地建起了食用菌批发市场,组建了30多人的
蘑菇运销队伍,在青岛、烟台等城市建立了永久性的销售网点。(2) 大户多。全
村190多个种植户中, 投料在5000公斤以上的就有25个。村民王欣巨一户年投料
在2.5万公斤以上,制种超过2万公斤。(3) 科技含量高。以镇食用菌研究所为依
托,充分利用镇食用菌协会的技术优势,成功地进行了代料栽培、“两菌”结合
试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引进推广优良菇种,栽培的平菇无感染、产
量高,料菇比例可达1∶1.5。前院头村已成为井沟镇的食用菌生产大村。
(赵恩桂 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