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辑 高戈庄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41&run=13

乡委书记:杜继亮※ 王寿平※ 杜洪君
副书记:高大礼※ 吴泽臣※ 于继勇※
尤世会※ 董智斌※ 秦克怀※
于姿君※ 郭美扬※ 禚振礼※
刘昌然 高原刘贵龙
乡长:高大礼※ 于继勇※ 董智斌※
郭美扬※ 刘昌然
副乡长:于姿君※ 闫玉芹(女)※
刘勇波※ 黄敬龙 田作好※
刘登茂※ 李玉田 高原※
高培喜 魏荣民※ 欧夕敬※
高祥然 王金强

【乡情要览】 高戈庄乡位于城区西部22公里处,辖25个行政村,总面积61.37平
方公里,耕地面积1894公顷。1996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619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比上年增长9.3%;农村经济总收入12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7%;人均存款
1420元, 比上年增加289元; 棉花总产20万公斤,比上年减少33.3%;粮食总产
145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7%;大牲畜存栏0.5万头,比上年减少16.7%;猪存栏
0.45万头, 比上年减少35.7%;肉类生产167.7万公斤,比上年减少75%;果品、
蔬菜总产652万公斤, 比上年减少6.6%;乡镇企业总产值6747万元,其中工业产
值6107万元, 分别比上年减少32.7%、 33.1%。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
0.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村用电量达到13.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4%。
1996年底, 全乡总人口为20892人,比上年减少124人,其中农业人口20497人,
非农业人口395人,人口出生率为11.15‰,自然增长率为4.3‰。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种子工程”。1994年,引进小麦良种,推广良法,
使小麦亩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390公斤,比1993年增长23%。1995年一次
引进鲁麦1号小麦良种9万公斤,强化种植各环节的六统一服务,建立了万亩

高戈庄乡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1995 │1996 │年平│
│ │ │ │ │ │ │ │ │ │ │ │ │均递│
│ │ │ │ │ │ │ │ │ │ │ │ │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1389│1450│1543│1589│1735│2116│2747│4069│8922 │10650 │12113 │24.2│
├──────────┼──┼──┼──┼──┼──┼──┼──┼──┼───┼───┼───┼──┤
│财政收入(万元) │- │16.9│27.7│28.8│30.2│23 │27.4│32 │41.7 │52 │68.7 │16.9│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00 │441 │545 │577 │753 │754 │800 │1063│1548 │1968 │2567 │20.4│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054│1090│1105│974 │1088│1162│1293│1358│1331 │1419 │1458 │3.3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43 │59 │30 │36 │40 │55 │42 │46 │18 │30 │20 │-7.4│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28.7│49.1│57.8│39.5│17 │17 │17 │33.3│34.4 │45.2 │45.8 │4.8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82.5│57.4│78.7│65.2│61.6│69.5│199 │99.6│347.5 │669.9 │167.7 │7.4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721 │946 │1337│1534│2400│2781│4405│5793│7884 │10025 │6747 │25.1│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53.9│807 │367 │1143│1919│2392│3135│5101│7534 │9129 │6107 │27.5│
└──────────┴──┴──┴──┴──┴──┴──┴──┴──┴───┴───┴───┴──┘

良种基地,全部实行供水浇灌,供应肥药,去杂提纯,专机收割脱粒、定点储存
等配套管理, 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48公斤,受到了潍坊市小麦顾问团的好评。
一些外省、市、县的种子部门前来参观考察订购,高密市委、市政府专门在高戈
庄乡召开了现场会, 予以推广。后经种子公司验收鉴定,有115万公斤小麦作为
良种销往有关省、市、县,与同等小麦价格相比,纯增加经济收入近百万元。自
留备播种子14万公斤,减少农民开支11万元。同时,还承揽了1600亩玉米良种繁
育任务,繁育良种25万公斤,纯增经济收入50多万元。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
根据乡情,大搞香椿生产,在13万米地边地堰上栽植香椿250万株,香椿育苗300
亩,全乡人均200株。
林路建设规范化。 自1994年开始,三年植树67万株,完善林网26850亩,增
加片林2700亩,一次性通过了省“八五”绿化达标验收。改善了全乡道路交通条
件, 对全乡“三纵八横”25公里乡村主要道路和5公里沿峡山水库防汛路进行铺
石、垫砂硬化,并配备专用车辆常年运砂垫路,确定40名护林护路员,统一领导,
分片负责,常年对林路护理,确保晴雨天正常通车。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乡党委、政府一直把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充分发动群众,开通多种渠道,广泛筹措资金。自1990年以来,先后投资70万元,
新建门诊楼868平方米、病房7间、职工宿舍、生活用房22间,购置5000元以上大
型设备7台(件) ,乡卫生院改貌建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全乡现有村卫生室(所)
25处,村级卫生技术人员33人,达到了村村都有卫生室。乡卫生院现有职工34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人,固定床位20张,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
医疗设施齐全,技术水平先进,基本上满足了全乡人民的医疗保健需求。1995年
7月, 全乡实行了合作医疗,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因病致贫问
题得以解决。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卫生所(室)的治理整顿,
使村级卫生组织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初级卫生保健、预防接种、食品
卫生、除害灭病等各项农村卫生工作也开展得扎实有效,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
的好评。
教育事业成绩辉煌。乡党委、政府放眼未来,下定重教为先的决心,动员全
乡干群勒紧腰带办教育,中小学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教育工作由全市下游跃居到1995年全市乡镇教育综合评估第二位。乡教委连续六
年被评为高密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记教学工作集体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乡党委、政府注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1996年人
口出生率达11.15‰,计划生育率达100%,自然增长率为4.3‰。其它各项指标都
有了较大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分配的工作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奖励。1995年荣获潍坊市委、市政府“甲级服务站”称号,先后多次被高密市委、
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乡的科技、文化、邮电、保险等事业也有了较大发
展。

【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全乡地处峡山水库,但地下属红地板岩地质,地下水源短
缺,因地势较高,水库水不能利用。全乡人民集中人财物力,加快引水调水设施
的配套建设。 先后投资190万元,投工650万个,搬动土石方380万方,修复、新
建李家山东、 吕家山东、 于家山东、山前、刘家沟等10处扬水站,总出水量达
10500立方米/小时。修复、新建、延伸12条主渠道,加深延长库内引水沟680米,
新修防渗渠道6500米。 全乡渠道总长3.2万米,总灌溉面积2.38万亩,占全乡总
耕地面积的85%。

【香椿之乡】 乡党委、 政府利用岭多、地边地堰多这一优势,大搞香椿种植。
1996年,全乡开挖香椿沟的配套工程,统一调剂苗木,统一调配劳力,在13万米
地边地堰上开始了栽植香椿的总体战。 仅用5天时间挖沟、回填、栽植、灌水等
工程全部结束,共栽植香椿250万株。在此基础上又发展香椿育苗300亩,获成苗
150万株,使香椿量达到400万株,人均200株。

【教育事业成绩辉煌】全乡立足乡情,放眼未来,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业走在
了全市前列。乡党委、政府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义务教育法》,多种渠道筹
措资金办教育。 1991年以来,全乡干群共捐集资金363.8万元,为中学建1400平
方米的高标准教学楼和220平方米的现代化食堂,为全乡小学添建教舍174间,使
全乡中小学的内部设施全部达到了省定标准。 到1996年底,全乡共10处小学,1
处初级中学, 在校学生3594人,教职工224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
毕业率均达到100%;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5%,巩固率99.1%,按时毕业率达98
%。 15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
98.7%。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8%。1996年初中毕
业生268人,升入高中66人,升入中专2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4.7%。1991年实现
了“五年义务教育”,高密县政府授予“义务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实现
了“九年义务教育”,市教委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管理科学、
规范, 校园建设整齐划一。全乡11处中小学有7处被潍坊市教委评为校园开发美
化、 绿化先进单位,3处学校被高密市教委验收为“规范化学校”。中心小学被
验收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和“高密市教学管理示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学
1996年分别被市教委荣记“教学二等功”。学校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
学先后荣获县、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次。教师忠诚本职工作,涌现出各方面的
典型。 其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8人,高密
市“优秀教师” 51人,高密市“优秀管理工作者”2人,高密市教学能手12人,
高密市“杰出校长”1人。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全乡10处幼儿园(所),其中6处达
潍坊市“一类园(所) ”标准,2处达高密市“一类园(所)”标准,并荣获高密市
“托幼儿工作先进乡镇”称号。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1991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
市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狠抓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
措施的落实,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乡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的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由派出所
所长任主任,各村委会都成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全乡形
成了专抓综合治理二级领导体系,层层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把综合
治理责任落到党政主要负责人身上,与政绩考核,经济利益挂钩,促进了综合治
理工作的开展。
组织严打斗争。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认真贯彻“依法从严从快”方
针和“两个基本”原则,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不间断的组织开展专
项斗争。1986年来,共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50名,其中逮捕15名,劳教3
名,打掉犯罪团伙3个,成员30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1起,其中追回逃犯5名;
收缴枪支675支,子弹475发,炸药83.5公斤。
开展法制教育。截止1996年,共举办法制教育学习班25期,培训了党政领导
干部和各类人员。 组织大型宣传活动1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近万份,设立
举报箱30个,增强了全民法制观念。
做好民间纠纷调处工作。为及时处理各种疑难纠纷事件,全乡25个行政村都
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认真做好经常性调处工作,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共
调处各类民间纠纷76起,预防了“民转刑”案件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
由于工作突出,高戈庄乡多次被高密市政法委授予“优秀执法单位”、“文
明单位”、“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公安
系统优秀执法单位”的荣誉称号,派出所所长先后被潍坊市公安局、高密市政法
委荣记三等功各一次。

【经济强村】 山前村全村有305户,1150人,耕地1553亩。1996年农工副总收入
达570万元,人均收入2680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104%、126%,为1986年的8.4倍、
6.58倍。十一年来,连续被高戈庄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红
旗村”和“五好村”,荣获高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组织”、“文
明单位”和“先进村”等称号。
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村两委利用村处峡山水库的优势,1995年投资23万元,
投工6000个建成一座出水量1000立方米/时的扬水站, 整修渠道2000米,实现农
田水利化,使村全部耕地得到灌溉,旱涝保收。全村购置播种机、收割机、拖拉
机、喷灌机、脱粒机等机械106部(台) ,全村耕、种、浇、收、打实现机械化,
全部耕地成为亩产850公斤的粮田。
村办企业发展迅猛。村两委利用村处砺阜山,高昌公路的条件,先后建成砖、
沙(山根土)场2家企业,年产砖500万个,挖掘沙2.2万立方,销往市内9处乡镇。
1996年,全村企业实现产值47.2万元,利润16万元。
村容村貌得到美化。1994年始,村累计投资10万余元,村内修铺了四纵二横
6条街道, 街道两旁栽植国槐、冬青树1500余株,安装新型路灯42个,安装程控
电话交换机1台,村民安装程控电话58部。
卫生、教育事业全面振兴。十一年来,先后投资12万元,建起拥有现代化教
学设施的村级小学1处,拥有教师7名,6个教学班,学生155名,整个校园实现了
美化、绿化。村有卫生室1处,村民实行了合作医疗。
(李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