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咸家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33&run=13

乡委书记:王金修※ 秦善霄※ 刘福禄※
李连杰※ 王发亮
副书记:秦善霄※ 宋希会※ 岳占利※
李宗海※ 展宗峰※ 张星利※
王玉树※ 唐屹立隋立升
刘致家
乡长:秦善霄※ 李宗海※ 岳占利※
唐屹立
副乡长:李宗海※ 张星利※ 杜乃杰※
许传明※ 葛其雪张伟※
唐中武 王汉勇 刘存仁※ 徐加志

【乡情要览】 咸家乡位于城区北部17公里处,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39.65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2528公顷。1996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511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4%;农村经济总收入36116万元,比上年减少15.4%;人均存款940元,
比上年增加110元;棉花总产5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9%;粮食总产1582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1.1%;大牲畜存栏0.77万头,比上年增长5.5%;猪存栏0.76万头,比
上年增长52%; 肉类生产729.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0.4%;果品总产10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3.1%;乡镇企业总产值802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503万元,分别比上
年减少34.1%、28.2%。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3740千瓦,比上年增长2
%; 农村用电量达到320万千瓦时, 比上年增长30%。 1996年底,全乡总人口为
12841人, 其中农业人口12518人,非农业人口323人,人口出生率为11‰,自然
增长率为1.24‰。
粮食生产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采取建立效益农业示范服务基地的方法,树
起粮食生产的“龙头”。以基地为纽带,外联市场,内联种田大户,牵动全乡农
业向市场农业发展, 辐射带动粮田面积达2.4万亩。全乡乡村基地总面积为3700
亩,实现“乡级带村级,村村有基地”的种植业发展格局。
棉花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植。采取“区域规划、大户承包、间作套种、统一
服务” 的办法,建立千亩棉田方2个,还建立起以市棉麻公司在咸东村的良种繁
育基地为主导、农技部门示范点为纽带、各种植户为基地的技术传输网络,以中
棉12为主, W301、129和其它棉种补充的良种分布体系。1995年“双百棉”达到
1000亩。1996年,建立起了W301良种示范区5000亩,还建立了“一图一册” (即
棉花区域化种植图和规划区内棉农花名册),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耕地,统一
播种时间,统一防治,统一覆膜,统一技术指导) ,棉花生产实现了良种化。并
且有选择地进行棉麦、棉蒜、棉葱间作试验。1996年,粮棉间作套种面积达4000
亩,覆膜8000亩,是近年来种植面积最足、间作套种最多、覆膜率最高的年份,
乡政府多次被高密市政府授予“植棉先进单位”称号。
林果生产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1) 重点抓了徐庙村百亩优质果园。带动全
乡1100亩果园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2) 确定了“台田枣,荒坡桑,柿树林
带围村庄”的发展思路,共植桑树35.1万株,枣树14.4万株,柿树4万株。(3)乡
政府制定完善了《关于林木管护的规定》等文件,建立了一套正常的林木管护机
制。1996年,全乡建立和完善农田林带4500亩。植树18.1万株。1995年,全乡森
林履盖率达到了14%,同年通过了省级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水产资源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狠抓了水产基地建设,以柳沟河水产开发为
主战场,辐射带动村庄废湾塘综合开发利用。1996年,柳沟河二期工程开发养殖
水面100亩,改造开发废湾塘养殖水面达到250亩。当年淡水养殖收入达到42万元。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自1986年以来,全乡把着眼点放在“建设胶莱新型乡”
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建中心,综合配套”的总体要求,对乡区进
行了短、中、长期规划,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积蓄财力,逐步加大了小城
镇建设的进度。 1996年,全乡投入250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
有了明显改观, 全乡10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1996年,建成第一条3.8公里长
的柏油路,改写了“咸家无柏油路”的历史。乡党委、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狠
抓了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45万元的光缆程控通信系统胜利
竣工,共安装程控电话528门,平均每6.4户就有一部电话,成为全市闻名的“电
话乡”。

咸家乡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 │1987 │1988│1989│1990 │1991│1992│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904.1 │1308.6│1410│1616│1894.5│2291│4395│7051 │29688 │42669 │36116 │44.6 │
├──────────┼───┼───┼──┼──┼───┼──┼──┼───┼───┼───┼───┼───┤
│财政收入(万元) │- │17.8 │18.9│23.1│25.1 │24 │27.5│31 │55.6 │62 │88.7 │19.5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602 │605 │633 │645 │804 │935 │951 │1355 │1868 │2388 │2890 │17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017 │1115 │1132│882 │1140 │1209│1375│1427 │1255 │1565 │1582 │4.5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62 │73 │63 │46 │55 │87 │50 │71 │28 │54 │55 │-1.2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16.5 │4.6 │9.5 │5.3 │3.2 │3.2 │6 │5 │5 │9.7 │10 │-4.9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49.2 │50.9 │58.8│60.6│58 │107 │89.1│218.3 │401.9 │915.8 │729.3 │30.9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253 │392 │749 │921 │1152 │1304│2507│5952 │11686 │12184 │8029 │41.3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208 │349 │152 │868 │1020 │1154│2059│4918 │9309 │10450 │7503 │43.1 │
└──────────┴───┴───┴──┴──┴───┴──┴──┴───┴───┴───┴───┴───┘

【深化改革壮大乡办企业】198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深化企业改革,探索新路
子。全乡企业迅速发展。
整组改造,深化改革。1993年~1995年,利用三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对乡办
福利厂的拍卖,建筑公司、物资站等单位的承包,建材厂的租赁,增强了企业活
力, 促进了产值与效益的同步增长。199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到10450万元,比
1992年的2059万元增长5倍还多。其中乡办企业完成2735万元,实现利税119.9万
元。同时,抓住机遇,加快了企业发展速度,以原镀锌厂为依托,1994年与市供
电局合资建立了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村办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
来, 用于村办企业的投资超过2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胶北化工厂、大侯砖瓦厂
等10多个项目。1995年,完成年产值3218万元,比1990年的963万元增长334%。
壮筋强骨,实现跨越。在发展乡村企业过程中,以质量求生存,走“以强求
大,以大促强,壮筋强骨,全面发展”的路子。1994年以来,开始跨乡合作,跨
地区合作。乡镀锌厂与青岛送变电单位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规模由固定资产15
万元的小厂,发展到辖铁塔、镀锌、防盗螺栓三个分厂的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
产140万元, 产品占领整个胶东半岛,并远销浙江、江苏、河南、东北等地。村
办企业新上了大侯纸箱厂等,个体私营经济集团化、公司化经营明显加强。乡建
华建筑公司在全市同行业中占有一定优势,闯出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
创业之路。另外,一些以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项目,如面粉加工、食品制作等
相继开业或扩大规模。
再造优势,二次创业。(1) 再创科技优势。铁塔厂按照“抓技改、促规范、
搞外延” 的思路,投资150万元,新上圆柱铁塔项目。1996年底,全厂实现产值
1350万元,利税80万元,固定资产达300万元,产品填补潍坊市2项空白。(2) 再
造效益优势,坚持速度效益并重。1996年,全乡制定了《企业规范化管理责任制》。
到1996年底,全乡乡办企业已改制4处。其中拍卖1处。租赁2处,转产1处。经过
一年的运转,开始初步见到效益。(3)再造队伍优势。分4批有针对性地对乡村企
业负责人进行了轮训,建立起一支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

【养殖业迅猛发展】自199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
产业,发展以养鸡为龙头的养殖业生产,取得实效。全乡确立了“抓养殖、兴支
柱、固根本、促发展”的整体规划,先后制定了发展禽畜生产的有关政策。如出
台《关于实施“百、千、万”致富工程的决定》,突出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各村
统一划出养殖区和饲料地。1996年上半年,全乡3个2500套规模的种鸡场、120头
规模的良种猪培育繁育基地,24处规模养殖区(场)达到了“鸡满栏,猪满圈”。
徐庙村新建千只规模养鸡大棚14个。为保证提高禽畜产蛋效益,在全乡推广酵素
菌增产应用技术。同时,乡政府设立了黄牛改良的养殖咨询、服务项目。黄牛改
良设“一站两点”,以西门塔尔、利木赞为主,先后改良黄牛达200头。
全乡把“重心”放在服务上。落实3项措施:(1)抓服务机构建设,成立全乡
禽畜批发交易中心,派驻一名副乡长兼任中心主任,当好养殖后勤。(2) 建立规
模养殖区, 建养殖大棚250个,引进美国“迪卡”猪等4个优良品种,建起500头
猪以上规模的猪场3个。(3)做好系列化服务。对规模养殖区实行政策倾斜,落实
“四优先”。即:优先批地,优先贷款,优先提供水、电便利,优先享受养殖优
惠政策。 对全乡600多家养殖户提供种苗、供种、防疫、消毒、销售“五统一”
系列化服务, 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好事。1996年,由乡政府出面代赊鸡苗100万
只, 自制自产“土曲子”饲料30吨,帮养殖户讨回欠鸡款98万元,扶持120个特
殊家庭走上养殖致富路。
1996年,全乡养鸡饲养量达到380万只,肉牛7500头,生猪1.4万头。畜牧业
总收入突破亿元,获利1000万元,人均增收600元,跨入高密市畜牧强乡行列。

【纺织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纺织业是全乡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纺织业,技术
是关键。为了把技术送进干部群众手中,乡里专门到国家大型纺织厂聘请工程师
来现场传授技术。从建厂较早的小纺织厂内分流技术员到新建厂任技术员,很快
使2000多名农民较熟练地掌握了纺织技术。
在指导农民发展纺织业的实践中,乡里把建设“龙头”企业与膨胀纺织规模
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投资省、发展快、效益高的效果。乡政府投资180多万元,
利用旧厂房建起了乡办集织布、浆纱一体化的中型纺织厂,与其它两家民营企业
协作, 保证浆纱满足800台织机的正常生产。到1996年底,小纺织厂遍及全乡,
每天生产出的数万米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江苏、河南、浙江、福建等省份。

【经济强村】焦屋村全村共有83户,365口人,耕地面积801亩。进入90年代以来,
大搞肉鸡养殖, 全村奔上致富路。1996年总收入1159.3万元,其中牧业收入980
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
在发展养殖中,这个村走活了四步棋。(1) 树典型,依靠典型引路。由村委
出工, 帮老养鸡户张庆玉建起三个养鸡大棚, 养鸡规模扩到8000只,当年获利
6.3万元。(2)发展规模养殖。村委拿出33亩土地,划成4个养殖区,并投资1.7万
元,打上井,通了电,鼓励村民进“特区”搞养殖。全村14名党员、干部带头建
养殖大棚。村养殖区中,登记入帐的鸡棚就有50多个。(3) 搞好配套服务。为了
解除养鸡户的后顾之忧,全村成立了由七人组成的养鸡协会,分成两个服务小组。
一个是购销服务组,负责为养鸡户联系鸡苗、饲料、销售成品鸡,以及提供资金、
信息服务;另一个是技术服务组,负责全村鸡病防治和技术指导。为防止鸡病传
染,村规定,养殖区内统一出鸡时间,统一消毒,统一防疫。全村还成立了出鸡
专业队,谁家卖成品鸡事先通知,专业队只收较低的服务费。(4) 扶持特殊户走
养鸡致富路。对少数无资金、无劳力、无技术、无门路的特困户,村委想方设法
鼓励他们养殖肉鸡。
养殖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全
村“四坊”加工、运输、建筑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许多农户出现了“一业为主,
多业发展”的生产模式,达到了户户有项目,村中无闲人。通过发展规模养殖,
不仅使村民鼓起了腰包, 也密切了干群关系。 家庭内、邻里间减少了纠纷。自
1993年以来,全村无信访、无超生、无治安案件,出现了家家户户搞养殖,一门
心思挣大钱的崭新局面。
(管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