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 仁和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32&run=13

镇委书记:魏守斋※ 王致民※ 王秀芬(女)※
邱兆松
副书记:宋继绩※ 荆云池※ 范希亮※
单际庆※ 于德升※ 杜启述※
李伟 刘俊忠 唐春杰(女)
镇长:宋继绩※ 单际庆※ 李伟
副镇长:宋学义※ 徐兆志※ 陶同军※
吴永彩※ 杜传志※ 周泽林※
孙永杰 门志才 魏兆志
李善绪 李延明 夏继业

【镇情要览】仁和镇位于城区北部8公里处,辖32个行政村,总面积55.17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2702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01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7.41%; 农村经济总收入48255万元, 比上年增长20.2%; 人均存款
1090元, 比上年增加19元; 棉花总产69万公斤, 比上年减少13.8%;粮食总产
1630万公斤, 比上年增加1.1%;大牲畜存栏1.76万头,比上年增长10%;猪存栏
2.64万头, 比上年增长10%;肉类生产458.6万公斤,比上年减少59.3%;果品、
蔬菜总产42.9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290%;乡镇企业总产值19279万元,其中工业
产值157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146.6%。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
1.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6%。199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21847人,比上年减少
158人,其中农业人口21098人,非农业人口749人,人口出生率为10.63‰,自然
增长率为3.42‰。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仁和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农业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
全镇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多种经营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特别是1994年以来,
大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在土地之外作文章,开辟了以养鸡、养猪、养牛、养鱼、
食用菌种植为主的第二战场,为群众找到了一条增加收入的好路子。(1)种植业。
全镇以黑土、二性土为主,适应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棉花、大豆、
芝麻、甜菜等作物生长。1996年,全镇95%的小麦、100%的玉米使用了高产良种;
1986年化肥的投入量仅2972吨,到1996年达到6626吨,增长了123%;1986年农业
机械总动力仅9377千瓦, 1996年达到1.42万千瓦,增长了51%。同时,全镇广泛
推广精量播种、地膜覆盖和化学除草等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产
量。粮食亩产由1986年的239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350公斤,增长了46%。(2)畜牧
业。仁和的畜牧业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养殖到集约经营的过程。从1986年到1993年,
全乡以分散饲养、自由发展为主。1994年10月,乡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开辟
第二战场,扩大经营领域的决定》之后,全乡掀起了以养鸡、养猪、养牛、养鱼、
种植食用菌为主要内容的开辟第二战场热潮,建立了肉鸡、良种猪、肉牛、淡水
鱼、 食用菌五大生产协会,发展会员760个。1995年12月,又将五大生产协会发
展为五大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服务。
1996年, 全镇第二战场总收入达1.1亿元,仅此一项全镇年人均增收1000元。在
五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全镇非常注重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先后投资2500万元建
起了瑞发食品冷藏加工厂、饲料厂、养鸡场、良种猪繁殖中心、黄牛改良中心、
金明肉牛育肥场、食用菌种站等大小七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对推动五大
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2月,山东省畜牧局授予仁和镇“山东省畜牧
业强乡”称号。(3) 淡水养殖业。仁和镇把发展淡水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
条重要途径。镇政府成立了养鱼协会,建立了淡水鱼生产合作社,作为具体组织
领导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仁和镇渔业生产管理办法》,吸
引了众多投资者。全镇出现了镇政府投资开发、镇直镇办单位投资开发、个人投
资开发、 入股合资开发等多种形式,合作建有308国道鱼种厂、饲料厂,聘请了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高密市水利局的工程师为技术顾问,定期举办培训班。1996
年春,又聘请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授化验了水质,为规模精养提
供了科学依据。良好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养鱼户的管理水平。他们普遍喂养颗粒
饲料,安装了24台增氧机。全镇精养面积达到1200亩,年起捕量高达1000吨。(4)
林业。镇民主要栽植刺槐、大观杨和箭杆杨等,全镇在新兴庄、梁家屯等村建立
了苗圃。到1996年底,全镇共栽树木180万棵,建设林带200亩。1995年顺利通过
省平原绿化评估小组的验收。1993年~1994年,仁和乡党委、政府为调整农田种
植结构,提高土地含金量,作出了《关于发展林果生产的意见》的决定,在全乡
种植了3600亩苹果,全部引进了红富士、金红星、乔纳金等优良品种,建起了全
市最大的乡级林果站,共举办了33期培训班,在全乡推广了刻剥拉,交接换头、
无公害综合防治、地表覆草等技术。到1996年,全镇已有2000亩果园结出硕果,
亩产可达400公斤。
乡镇工业企业。1986年,仁和乡有冷轧带钢厂、砖瓦厂、运输服务公司、针
织服装厂、 皮件厂、 酒厂、综合服务公司共8个企业,固定资产102万元,职工
483人,年工业总产值269万元,实现利税19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市
场竞争加剧。到1996年,仅剩砖瓦厂、冷轧带钢厂、针织厂三家企业。各企业注
重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如砖瓦厂,先后15次改造轮窑,研制出了粘土对滚机、
高效节能筛分机,1996年又和高密市造纸厂联合开发了造纸黑液混烧粘土砖技术,
砖瓦厂烧制的红砖达到国颁150号标准, 被高密市建委指定为全市建设专用砖。
1986年,全乡村集体企业共有104个,规模较大的有莳家庄二村种鸡场、砖瓦厂、
翻身庄砖瓦厂、安河砖瓦厂、尤家集种鸡厂、仁和二村针织厂等。由于资金、管
理、技术、市场等因素,大部分村办企业没能坚持下去。到1996年底,仅剩21个,
比较成功的当数莳家庄二村兴办的企业。1986年,仁和乡个体私营企业有1182个,
总产值523万元。到1994年底,已发展到1570个,总产值达到15733万元。个体经
济的生产经营范围包括工矿轮加工、木器加工、面粉加工、纺纱织布、运输、贩
运、建材制作等,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个体私营经济对繁荣市场,促进仁和经
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全镇现有学校10处,教职工192人,在校学生3854人,校舍17988
平方米,固定资产733万元。全镇(乡) 自1989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儿童
入学率达到99.8%以上,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和98%。仁和
镇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建设, 先后投资210万元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其
中1992年一次投资100万元为乡一中建设了三幢教学办公楼, 旗台、尤家集、顺
和、大屯、辛庄等小学也翻新了全部或部分校舍。从1993年开始,莳二村先后投
资1000万元新建了瑞发学校。同时,各校狠抓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狠下功夫,为表彰先进教师、奖励优秀学生,1994
年10月,乡党委、政府设立了“启明星”奖和“昌瑞奖学金”,每年各有20名教
师,20名学生获此荣誉。
医疗卫生。全镇医疗卫生由镇村两级负责投入,镇卫生院具体指导业务。镇
卫生院现有职工34人。 其中主治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全院80%以上的医务人
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从1988年开始,政府多次投资,翻新了旧医院,增建了新
房屋。 现在全院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医院陆续添置了B超机、心电图机、
口腔综合治疗机、生化分析仪器、骨质增生治疗机、超短波治疗机、多功能麻醉
机等仪器。1991年,新开设了手术室,成功地开展了胃大部分切除、胆囊摘除、
妇科肿瘤摘除等手术,成功率达100%。还成功地为骨折病人进行了闭合整复和手
术固定。1994年,医院被国家卫生部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全镇现有乡村卫生所
30处,医生38人,其中医师9人、医士3人。乡村卫生所负责常见疾病治疗、接种
防疫、卫生保健常识宣传等,担负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任务。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 特别是莳二村卫生室,添置了B超机、
心电图机等设备,提高了医疗水平。
邮电交通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底,全乡手摇电话机不足70部,1994年全乡
集资160万元,建起一座邮电大楼,安装了一部400门的程控交换机,为满足广大
用户的需要,又增装了一部1000门的程控交换机。同时,订报客户也不断增加,
1996年底,全镇共订报纸1.1万份。从1990年开始,仁和镇(乡)提出了“要想富,
先修路”的口号,发动群众,利用冬春农闲,先后铺修了旗东路、徐辛路等共计
35公里的沙石路, 3.5公里的水泥路、柏油路,各村还铺修了20公里的文明街,
全镇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镇村公路网。镇政府为加强道路管护,成立了林路
站, 组建了36人的养路队,道旁栽植了2.3万棵毛白杨、刺槐树,全镇道路建设
形成网络格局。
精神文明建设。历届党委、政府重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
用,非常注重党的建设。1986年,仁和乡建立了乡党校,各村也建起了党员活动
室。乡村两级利用这些阵地对党员广泛进行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使用技术培训,
不少党员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带头人。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舆论宣传,设有宣
传站、电影放映队;各村建有广播室、宣传栏。同时,党委、政府大力发展镇村
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990年,乡党委、
政府录制了《仁和乡之歌》,拍摄了电视片《可爱的家园》。
此外,民政、工商、税务、保险等工作正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各
项工作都有了很大发展。

仁和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指标年度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1052│2089│2141│2360│3993│5234 │252334│28366 │30999 │40156 │48255 │46.6 │
├──────────┼──┼──┼──┼──┼──┼───┼───┼───┼───┼───┼───┼───┤
│财政收入(万元) │- │39.8│41.9│47.3│41.9│42 │48 │55 │76.9 │81 │124.7 │13.5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57 │502 │545 │586 │803 │971 │1066 │1512 │1915 │2383 │2789 │19.8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235│1312│1215│1180│1189│1518 │1528 │1781 │1542 │1613 │1630 │2.8 │
├──────────┼──┼──┼──┼──┼──┼───┼───┼───┼───┼───┼───┼───┤
│棉花总产量(万公斤) │81 │109 │82 │51 │101 │122 │60 │80 │33 │80 │69 │-1.6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4.6 │9 │2.1 │1.8 │1 │1 │1 │2 │1.3 │2.3 │2.3 │-6.7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49.2│50 │84.1│68.7│53 │103.9 │123.6 │843.2 │819 │1128.1│458.6 │25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1080│1609│1807│1774│2377│3609 │4420 │10712 │31478 │30335 │19279 │33.4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781 │1032│635 │652 │1680│2174 │3744 │8698 │21605 │6386 │15749 │35 │
└──────────┴──┴──┴──┴──┴──┴───┴───┴───┴───┴───┴───┴───┘

【除氟改水】 仁和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咸而涩,平均含氟量达4毫克,对人、
畜危害很大。全镇(乡)遵循“除氟改水,造富人民”的宗旨,成立了除氟改水小
组,筹建了供水公司。国家、乡办企业、群众三方共筹资86.5万元,在夏庄镇沟
崖村西征地0.543亩,打了2眼深32米的机井,在仁和三村庄前建起了二级站,在
莳二村北建起了三级站,铺设了58750米输水管道。全镇设立了180个集体龙头,
1000个入户龙头,村村设了供水员,户户吃上了自来水。镇党委、政府本着“以
水养水,稍有节余”的原则,组建了镇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全镇用水,并实行承
包经营责任制, 根据用水量大小收取水费。1988年4月,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仁
和乡“除氟改水先进单位”称号。

【双百户调查】 1991年7月,乡党委、政府就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完成或超额完
成“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引导全乡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问题,组织43人,
先后对全乡的100个最富户和100个最穷户(每村各选三户),就人口、劳力、文化
程度、 科技水平、计划生育、多种经营、土地耕种、政治面貌和人均收入9个重
点项目,80多个详细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以期对思考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深
入改革问题,有所启示。根据调查数据表明:(1)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强化乡村科技服务功能,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和当务之急。(2) 坚持
发展乡村企业的骨干与龙头作用,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村级服务,是提高农民经
济效益的可靠保证。(3)仁和要想富,必须走多种经营这条路。(4)狠抓优生优育
工作,禁止近亲结婚,提高人口素质,是治穷致富的先决条件。(5) 要奔小康,
先保健康,扶贫救困势在必行。(6) 党员干部思想开放意识的薄弱,加剧经济新
断层的形成,在治穷致富的路途中,党员的担子越来越重。这些启示,对党委、
政府决策判断,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加快发展仁和经济起了一定作
用。根据调查材料写成的《“双百户”调查的启示与决策》一文在《农村工作通
讯》发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高效节能筛分机】1992年,乡砖瓦厂在省建筑科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反复实验,
研制成功了高效节能筛分机。筛分机利用离心分离原理,将二次性粘土中的姜石
剔除, 余土再用粘土对滚机对压浸泡后烧砖制瓦。1992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
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筛分机投产后,从地面以下20米的土层都能利用,成功
地解决了全市北部地面两米以下二次性粘土不能烧砖的难题。砖瓦厂年可节约标
准耕地25亩。

【专业生产合作社】1995年12月18日,镇党委、政府按照“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推动种、养、加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全镇兴起的肉鸡、肉牛、生猪、淡
水鱼和食用菌五大产业,建起了五大专业生产合作社和联合社,使农村经济走上
了产业化与合作制相结合的道路。
在建立合作社的过程中,镇政府借鉴了国内外创办合作社的经验教训,坚持
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原则。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
和监事会负责各种报告的制订、审核,建立、健全了各社的章程制度。根据不同
的产业特点,采取了三种组建模式:农工商一体型、产业组合型、宏观指导型。
各社依靠龙头企业,团结广大社员共同闯市场,提高了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
合作社在运转过程中,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服务:(1)强化了信息服务。(2)
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3)加强了技术指导。(4)狠抓了销售服务。通过全方位的
服务, 大大推动了五大产业的发展。1996年底,全镇肉鸡存栏达120万头,生猪
存栏达2.64万头,肉牛存栏达1.76万头,放养淡水鱼120万尾,食用菌年投料600
吨, 五大产业实现经济总收入1.1亿元,合作社发展社员3600人。合作社在实施
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瑞发学校】瑞发学校始建于1994年8月,由莳家庄二村先后投资1000万元建成,
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电化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学校配备有彩电、录相机、录音机、
投影仪、计算机和屏幕等电教设备,建起了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开设了微机课。
学校坚持狠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师生每天必练毛笔字、粉
笔字、 钢笔字、简笔字和普通话,并实施“名师工程”。先后有149名师生在国
家、省、市以上报刊发表论文或获奖。其中,宋建秀的电教课《小数的初步认识》,
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录用,向东南亚地区播放。学校先后被潍坊市评为计算机教育
先进单位,被高密市评为电化教学特色学校、高密市规范化学校、高密市绿化、
美化先进单位。

【经济强村】 莳二村全村共有320户,1200口人,1700亩地。1986年以来,按照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肉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工副业,逐步
走出了一条适合经济发展的路子。199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4亿元,人均纯
收入4500元。莳二村连续多年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被
潍坊市政府授予“模范村”称号,也是高密市十强村之一。
从1985年创办第一个集体企业砖瓦厂开始,莳二村已创办了冷藏加工厂、饲
料厂、 养殖场等13家村办企业。村种鸡厂存栏爱拔益加、艾维因祖母代种鸡5万
套,年孵化雏鸡350万只,村饲料厂引进日本饲料配方专利-酵素菌添加剂技术,
每小时可加工配合饲料10吨, 村冷藏厂日可宰杀肉鸡2万只, 日冻肉鸡30吨。
1995年,村两委将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了瑞发集团公司,固定资产达8200万元。
莳二村农业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区域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1700亩耕地全部
成为吨粮田。从1994年开始,全村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配
备了计算机、地面卫星接收系统、电视等教学设备,并从全市高薪招聘了校长、
教师,儿童入学全部免费,全村人人享受高福利合作医疗,已有70个农户住上了
上二下二的小康楼,连续十年,全村免交村提留。
大屯村规模养猪是大屯村一大特色,全村建有规模养猪场20个,生猪存栏达
2000头,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全村规模养猪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生产中逐步
走出了一条自繁自养外销的路子,采用大约克夏种猪和当地母猪交配,繁殖一代
杂交瘦肉型仔猪,采用干料或半干料喂养,用酒糟代替粗饲料、硬饲料,并采用
快速育肥法, 肥猪4个月即可出栏,料肉可达到3.5:1。养猪成为群众发家致富
的一条重要途径。
粱家屯村是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全村共有200户,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常年
种植银耳、 平菇,每年投料都在100吨以上,纯收入30多万元。全村种植银耳、
平菇开始于80年代初,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种植技术和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
1986年以来,全村推广使用了酵素菌、代料栽培、塑料温室大棚等技术,银耳、
平菇的质量、 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每斤棉籽皮现在可产2斤平菇,春种银耳、秋
种平菇,一年春、秋、冬三季不停闲,所产银耳大都远销到烟台、青岛、潍坊等
地。
(刘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