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姚哥庄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26&run=13

镇委书记:郭本法※ 呙智义※ 李健※
彭桂臻
副书记:呙智义※ 张作兰(女)※
石林功※ 王瑞新※ 王连友※
韩世勋※ 范锡宝※ 李伟※
柳天忠※ 王笃学※ 钟世民
张瑞材 刘光耀
镇长:呙智义※ 王瑞新※ 韩世勋※
范锡宝※ 王笃学※ 钟世民
副镇长:王瑞新※ 徐兆玺※ 郭述学※
张宗均※ 车秀芹(女)※
颜华※ 孙兆仁※ 张立爱※
李玉祥※ 王启宝 曲宝华
宁长峰 侯希堂 吴士龙
杜瑜珍(挂职) 赵祉强(挂职)

【镇情要览】姚哥庄镇位于城区东部7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总面积43.64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2967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7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38.2%; 农村经济总收入58500万元, 比上年增长16.2%; 人均存款
2007.46元,比上年增加438元;花生总产99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
231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8%;大牲畜存栏0.452万头,比上年增长25%;猪存栏
1.2万头,比上年增长1%;肉类生产104.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9.6%;果品、蔬菜
总产2500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30%; 乡镇企业总产值1589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15031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6%、7.9%。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2.2
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8%;农村用电量达到25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6%。1996
年底, 全镇总人口为22206人,比上年减少166人,其中农业人口21037人,非农
业人口1169人,人口出生率为11.7‰,自然增长率为4.2‰。
农业实施产业化战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镇按照“立足优势、重点突破、
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迅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全镇农业向“两
高一优”方向发展,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一村一品”为基
本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1996年,通过与市棉麻公司冷藏厂成立蔬菜
合作社,全镇初步形成了以冷藏厂为龙头;以大王庄村为重点的3000亩大蒜;以
上泊村为重点的6000亩土豆;以西姚、南姚村为重点的2000亩精细菜;以东牟东
村为重点的1000亩芸豆等共1.2万亩蔬菜基地。 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
连农户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1996年底,粮食总产量达到2312.8万公斤,蔬菜总
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农业总收入由1986年1932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5.8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466元, 增加到1996年的2950元,年均递增20.27%。
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乡镇”称号。
乡镇企业兴旺发达。1986年以来,全镇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举,内向
外向并举,二三产业并举,集体与个体并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
总抓手,迅速转换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全镇乡镇企业进入高速高效发展的快车道。
到1996年,全镇已形成了橡胶、木器、皮革制品、纺织、化工、建筑、建材六大
支柱产业和采砂等资源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其中镇办企业10家,合资企业3
家, 村办企业21家,民营企业104家。主要产品发展到52个门类,50个品种。其
中8种产品获省优、部优产品奖。1996年底,全镇企业发展到137家,从业人员达
1.5万人,乡镇村企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1312万元发展到1996年的35958万元。其
中, 工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1083万元,发展到1996年的31558万元,年平均递增
率达40.1%。
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传统
项目上档次,优势项目上规模,技术项目上水平,从劳动密集化、布局基地化、
技术精益化上找出路、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使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
局。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1) 加大了镇综合工贸小区、南曲木器工贸小区的建
设力度,不断完善设施建设,在扩规模、提档次上做文章,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2) 抓好龙头带动。1996年已建成木器开发总公司、皮件开发总公司、饮
食服务协会、蔬菜加工合作社等,充分发挥总公司和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 (3)
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对全镇形成规模的皮件、木器、饮食三大行业,加大了新产
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成为最有活力的
经济增长点。全镇已形成了以镇综合工贸小区为龙头,以芝兰庄皮件工贸小区和
小南曲木业工贸小区为框架的市场体系。 全镇个体经济业户由1986年的496户发
展到1996年的4200多户, 从业人员达1.2万人。以皮件、木业、饮食、制鞋为特
色的四大产业,已形成区域化,产品畅销国内,还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到韩国、
日本、新加坡、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996年,全镇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
济收入达到4.5亿元,成为全镇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从1995年开始,本着“先规划后施工”的原则,成立
了由镇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并聘请潍坊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
们研究制定了全镇今后20年的远期发展规划。在建设中,采取“民办公助,吸收
民间资金为主” 的方针。全镇先后吸收民间资金320万元,建设前店后厂式营业
楼房40幢, 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镇里还投工13万个,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
320万元,安装路灯120盏,实现了水、电、通讯、道路“三通一平”。1996年,
投资100多万元, 营建了胶河拦河闸,为镇区用水提供了保证。1995年,在胶河
东岸荒滩上建起一座占地40亩, 可容200个摊位,数万人进行交易的大型胶河商
城。
交通、邮电纵横成网。全镇通车里程50公里,其中县市级公路35公里,镇区
街道全部硬化,并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全镇现
有邮电支局1处、邮政所2处,年进口、转口、出口函件达30万件。同时开办平函、
特快、汇兑、集邮、报刊订阅、邮政储蓄快件、特快专递等多种业务,全镇电话
装机总数达到612部, 百人均达到2.67部,镇村电话全部实现程控化,通讯条件
优越。
文教、卫生等事业全面推进。姚哥庄镇从整体规划、教育宣传、资金投入等
方面加大办教育的力度, 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仅1996年,全镇初级中学就获得
“1996年度全国冬季体育锻炼活动先进单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
办法》 先进单位” 两个全国先进称号;1990年获得潍坊市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1991年被山东省体委评为体育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计划生育率、
晚婚率、晚育率都为100%。1986年,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
进集体”;1988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89年,被潍
坊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模范单位;1995年、1996年连续被高密市委、市政
府评为先进乡镇。卫生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全镇合作医疗覆盖率、计划免疫保
偿率和妇幼保健保偿率已分别达到了90%、100%和95%。
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89年、1991年分别被潍坊市
委、市政府评为广播电视先进乡镇、文化先进乡镇。

姚哥庄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年度指标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1466│1541│1774│2123│3016│4767│6235│9743.6│23601 │50334 │58500 │44.6 │
├──────────┼──┼──┼──┼──┼──┼──┼──┼───┼───┼───┼───┼───┤
│财政收入(万元) │- │49.2│53.4│66.3│65.9│57 │66.4│74 │86.7 │121 │200 │16.9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66 │543 │662 │717 │817 │898 │1096│1355 │1890 │2450 │2950 │20.3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1733│1777│1864│1774│1987│2148│2302│2398 │2167 │2380 │2313 │2.9 │
├──────────┼──┼──┼──┼──┼──┼──┼──┼───┼───┼───┼───┼───┤
│花生总产量(万公斤) │60 │52 │54 │36 │60 │93 │58 │99 │83 │89 │99 │5.1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12.3│10.1│10.3│4 │6.1 │4.9 │4.9 │23.7 │43 │86 │100 │23.3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83.2│65.4│83.7│89.2│73.3│86.8│83.6│117.5 │187 │115.4 │104.3 │2.3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572 │952 │1623│1886│2607│3140│5444│11001 │21633 │13873 │15898 │39.4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553 │852 │464 │1338│2356│2996│5151│10110 │19739 │13930 │15031 │39.1 │
└──────────┴──┴──┴──┴──┴──┴──┴──┴───┴───┴───┴───┴───┘

【蔬菜生产迅猛发展】姚哥庄镇是全市著名的“蔬菜镇”,1996年全镇蔬菜面积
发展到1.2万亩, 产量达2400万公斤,收入4000万元。仅蔬菜一项,全镇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1800元, 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60%,蔬菜种植业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
的重要支柱。
蔬菜生产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全镇在已形成万亩蔬菜基地框架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将1.2万亩菜地划分为三大种植区,即创汇型蔬菜基地
5000亩, 精细型蔬菜基地3000亩,普通型生活菜基地4000亩。全镇已建成8个千
亩蔬菜方,蔬菜生产专业村已达12个,市场营销体系网络化。自1993年以来,先
后在蔬菜主产区沿路建起了4处蔬菜批发市场,年可消化蔬菜2万吨,在此基础上,
通过“上挂、横联、下扶”等措施,积极创办蔬菜龙头企业。与市棉麻公司挂钩,
成立高密市蔬菜合作社,与邻近乡镇企业搞横向联合建蔬菜生产基地,扶持个体
大户建蔬菜加工厂。三管齐下,年可消化蔬菜3万吨。解决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
成立蔬菜专业协会2家, 蔬菜科研小组12个。1993年以来,先后引进推广名优特
稀蔬菜品种20多个, 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8项。 全镇无公害蔬菜面积由1993年的
2000亩发展到8000亩。 社会化服务配套化。 1993年以来,全镇在菜地新打机井
300眼,达到20亩地一眼井的标准。新修道路1.2万米,使运菜车进出自如。新上
配套输电线路1.8万米, 基本实现了水、 电、 渠、路四配套。在此基础上抓好
“四统”。即:在菜地实行统一供水、统一耕翻、统一良种、统一技术指导,为
菜农提供全程服务。

【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姚哥庄镇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带动全镇经济的
“火车头”来抓,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周全的服务,使个体私营经济成
为全镇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1) 发展速度快。1986
年,个体业户不足500户。1996年发展到4200户,从业人员从1986年的1000多人,
发展到1996年底的1.2万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8家。(2) 经济实力大大
增强。 1986年,全镇年销售收入过10万元的户不足100户,固定资产过10万元的
户不足50户。 1996年底,全镇个体业户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有160户,过500
万元的有50多户。(3) 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除传统的皮件、商业、餐饮服务等行
业外,新形成了木器、工业用胶、特色饮食、制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10多
个新行业,形成系列化的新格局。如皮件,过去单纯加工劳保手套,现在已发展
到特劳特护用品、生活用品等11大系列200多个品种。(4)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
发展。即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逐步向“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集
中连片方向经营,全镇建成了镇驻地综合工贸小区,芝兰皮件工贸小区,南曲木
器工贸小区,涌现出一批产值过千万元或超亿元的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村。
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全镇国民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1996年,
全镇个体私营业户完成产值3.2亿元, 上缴税金6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
促使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1996年,
全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已达1.2万人, 50多家个体大户向小城镇集中,推
动了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劳保皮革制品市场】高密市劳保皮革市场位于姚哥庄镇芝兰庄村内,是山东省
最大的劳保皮革制品市场,也是江北三大劳保市场之一。它以劳保皮件制品的品
种全、质量优、价格廉、数量大、上市交易人数多而享誉大江南北。
芝兰庄村生产皮件的历史相当悠久。1980年以前,从事皮件生产的人数少、
规模小、品种单一,皮件生产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
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皮件业的扶持力度,皮件加工业迅猛发展。截止1996
年底,以芝兰庄村为主的皮件加工专业村,已发展到12个,加工业户发展到3800
户,从业人员8000多人,生产的皮革制品达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主要有劳保手
套、特劳特护用品以及皮包、皮衣等生活类皮革制品,年产8000多万件,年销售
收入达4亿元, 利税达3000万元。并由姚哥庄镇扩散到张鲁、柏城、夏庄等临近
乡镇和胶州市的相邻乡镇,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生产群体,为全市劳保皮革市场的
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皮革市场的交易日由以前每五天一个变为二个 (即农
历的三、八和四、九),上市交易人数由以前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
交易日营业额也由以前的不足10万元, 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元,吸引了广东、
黑龙江、新疆、陕西、江苏、辽宁、河北、河南等20多个省市的客商前来交易,
并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及西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劳保皮革市场真正
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有效载体。
为促使皮革制品业和皮革劳保市场更快发展,由一家一户为主的分散经营向
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95年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芝兰皮件开发总公司,下
设6个独立核算的皮件分公司, 把分散经营的皮件加工户组织起来,共同参入市
场竞争。总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开发、销售中高档皮革制品,为皮件业户提供原料
购进、生产加工、产后销售系列化服务。同时,筹建了芝兰皮件工贸小区,规划
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整修硬化两条主要街道,建好街道排水系统,扶
持了50家皮件加工龙头大户,大大促进了全镇皮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1986年~1996年,全镇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竞技体育有较
大幅度的提高。镇中学在市(县)举办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越野长跑及竞走比赛中,
自1986年到1996年连续十一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94年,以姚哥庄镇学生为
主的高密体育代表队,在潍坊市越野、竞走比赛中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十一年间,有30多人代表高密参加了全国、山东省、潍坊市级田径比赛,有47人
次打破了省、市田径运动会项目同年龄组记录。杜敦亮多次获山东省、潍坊市田
径赛金牌, 曾打破过800米全国少年组记录,在世界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得
1500米金牌。 在1994年全国华东区少年田径比赛中该镇的张新凯获800米、1500
米金牌。
为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1995年镇上投资2万多元,建成灯光
球场。1996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姚哥庄镇全民体育活动中心。每年一度的全民
运动会,形式多样的比赛项目,使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1990年,该镇
被潍坊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体育先进乡镇;1991年,被山东省体委评为体育先进
乡镇;1996年,镇初级中学被国家体委办公厅、国家教委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
公厅联合授予“全国冬季体育锻炼活动先进学校”称号;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
授予“全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称号。

【经济强村】 小南曲村位于镇驻地北2公里处,现有210户,771口人,耕地面积
1100亩。1996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
小南曲村人均耕地仅有1.13亩,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在村干部的带领下,
全村大力发展红炉加工、木器加工等传统手工业项目,走靠个体加工致富的路子。
自1993年以来, 小南曲村木器业发展迅猛,全村木器加工户猛增到160家,从业
人员达到600多人,以各种高档木椅、木桌、组合家俱为主的木器产品多达6个系
列80多个品种,1996年全村仅此一项实现收入1亿元,占全村工农业总收入的80%
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匠村”。
在木器业的发展过程中,小南曲村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政策促动。
村委投资30万元在村东建设占地20亩的木器加工贸易区1处,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
加工户进区经营。 规定凡进区建房者,每间厂房补贴现金100元,一年内缓收土
地占用费,帮助办理营业证等。另外,村委专门成立了服务性组织--南曲木器开
发总公司,实行技术开发、木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投资20万元,修
整了出村大街,建木器批发市场1处,方便了车辆进出和产品交易。(2)大户带动。
在村委的扶持下,全村先后涌现出年纯收入过10万元的加工大户15个,并以其中
的松君、通远、发达三户为中心,组成了三个联结中小户的木器开发分公司,发
挥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3) 基地拉动。以小南曲村为中心,在全镇形成了联
合周围6个村的木器生产基地,总加工户600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在青岛、崂
山、蓝村、济南大观园市场、烟台等地建立销售基地和销售点18个,年交易额达
3000万元。
木器业的发展带动了全村其他事业的发展。全村每年投入多达50多万元,用
于购买链轨车、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和进行农业基本建设。1996年全村粮食单
产突破1吨,总产86万吨。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良性循环。
村委还先后开展了“两家服务文明幸福工程” (为家俱生产服务,为创建文
明幸福家庭服务) ,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多次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
“文明村”,“乡镇企业先进村”等称号。
东芝兰村位于镇驻地以东6公里处,现有170户,647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
1996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
东芝兰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农、工、副齐发展的路子。农业上,不断增
加投入, 改善岭地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打机井、大口井6眼,水浇地面积
达到1000亩, 占耕地总面积91%以上,使中低产田逐步向高产田转化。1996年,
粮食亩产达420公斤,总产达到78万吨,比10年前产量翻了2番多。全村种地在20
亩以上的种田大户有8户,其中60亩以上户2户。土地的集中规模种植使更多的劳
力从事全村传统皮件加工产业。全村皮件加工户现已发展到120家,从业人员520
人。1996年,皮件总收入达8200万元。全村涌现出加工绉纹乳胶手套的大户2个,
劳保手套加工、 销售大户2个,橡胶鞋底加工、制鞋大户2个,这6个户年纯收入
都在10万元以上。 仅皮件一项全村户均收入3万元。东芝兰村皮件业的发展掀起
了全镇从事皮件加工的热潮,尤其是1996年东芝皮件公司成立后,全镇皮件加工
业迅猛发展,形成了高密市最大的劳保皮革制品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皮件业的
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现有饭店2个,日常用品零售店3个,个体面粉
加工厂1处, 全村从事建筑、运输的业户达到40家。1996年,全村第三产业增加
值达到1600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村又先后投资80万元,硬化村内大街2000米,新装电话
50部,户户通上自来水。计生、治安等各项事业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大王庄村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处,共有301户,1167口人,2617亩耕地,人均
2.24亩。1996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968元。大王庄村是
远近闻名的大蒜村。 1996年, 全村大蒜总面积2000亩, 产蒜苔1200吨, 蒜头
15000吨,仅此一项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
从1986年开始,大王庄村发展具有多年种植传统的大蒜生产,走规模种植的
路子。 全村先是对土地进行全面调整,每家先均出0.8亩责任田,形成千亩大蒜
方,为大蒜规模种植打下基础。其次,村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种植大蒜,
每亩大蒜田补贴村义务工4个, 激发群众种蒜积极性。再是强化服务,搞好“四
统一”服务:(1)每年村委为蒜农统一提供优良蒜种40万公斤;(2)村委将拥有的
2台链轨车、14台小四轮拖拉机、150台(套)机械统一调配,随时为蒜农提供方便;
(3) 在除草、施肥、盖膜等技术环节上统一服务,村委还带领技术人员攻关,取
得棉蒜间作、脱毒大蒜等新技术成果4项;(4) 统一销售。全村200多家蒜农成为
市镇两级蔬菜合作社的股民,多数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包销,同时村委投资60万元,
建立大蒜批发市场,使剩余产品在此找到销路。优质的服务不仅带动了全村大蒜
生产,还带动周围12个村共同发展大蒜生产,在全镇形成了总面积达3000多亩的
大蒜生产基地,使大蒜生产走上了规模经营的路子。
全村大蒜生产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业、饮食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皮件加工、橡胶密封圈加工等加工业也开始红火起来,1996年全村二、三产业总
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村又先后投资70多万元, 硬化大街1800米,安装路灯
120盏, 电话30部,在教育、计生、治安、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
成绩。
(孙新刚 宋进岭 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