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柏城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25&run=13

镇委书记:迟世斋※ 张金良※ 薛维钧
副书记:迟玉东※ 卜庆祥※ 李健※
姜言启※ 单联顺※ 鞠志华※
王平※ 乔光明※ 王汉杰
李兆友刘旭※ 高礼绪
镇长:迟玉东※ 姜言启※ 王平※
乔光明※ 王汉杰
副镇长:高四才※ 赵昌运※
杜秀珍(女)※ 姜言启※
乔光明※ 王国华※ 孙兆仁※
方国英(女) 郭洪玉※
宋合春 吴建春 郑有奎 杨玉山 杜乃杰

【镇情要览】柏城镇位于城区东南部8公里处,辖35个行政村,总面积57.37平方
公里, 耕地面积3279公顷。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2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
算, 比上年增长5%;农村经济总收入17211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人均存款
1968元, 比上年增加517元;花生总产117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6.4%;粮食总产
2503万公斤, 比上年减少12.1%;大牲畜存栏0.62万头,比上年减少7.4%;猪存
栏1.62万头, 比上年增长7.4%;肉类生产1737.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2.6%;蔬
菜总产372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2%;乡镇企业总产值504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43599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7.5%、29%。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59
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29.2%;农村用电量达到220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
1996年底, 全镇总人口为2.9万人,比上年减少1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600人,
非农业人口2400人,人口出生率为11.7‰,自然增长率为5.68‰。
柏城镇先后被国家统计局授予首批“中国亿元乡镇”、国家计生委授予“全
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称号;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基础教育先进乡镇”、“双
文明达标明星乡镇”,山东省民政厅授予“民政工作先进乡镇”等称号,荣获山
东司法厅“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集体一等奖”;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市
级文明镇”、“市级文化工作先进镇”、“体育先进镇”等称号;连续十年被高
密市(县)委、市(县)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乡镇”、“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和“文明镇”。
柏城镇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丰富。地处胶河岸畔,人均耕地1.6亩,除镇西
柏城西岭,镇西南白家岭和镇东门家埠岭之外,大多数土地为青沙壤土,地势平
坦,土质肥沃,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瓜果为主。其分布情况为,镇东部和东南
部为粮食产区,沿胶河两岸为蔬菜瓜果产区。主要农作物有以小麦、玉米为主的
粮食作物;以大豆、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和以瓜菜、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果品
以苹果、梨等为主;蔬菜以菠菜、西红柿、萝卜等为主。其中,恩梨、小青萝卜、
大蒜在当地享有盛名。
柏城镇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集团化生产经营,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乡镇企业完
成产值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7亿元,利税8600万元。
交通方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该镇东部与青岛的胶州市接壤,高胶公路
纵贯镇境南北,是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成为高密市区近郊发达的小城镇。
多种经营生产活跃,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
7.5亿元,占总收入的43.6%。各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在“种、养、
加、运、服”上做文章。堤东村的大棚菜、升恒庄的大蒜、故献村的运输、柳林
村的养鸡、小河崖村的土陶、休息园村的草莓、门家埠的蔬菜良种繁育等,均已
形成特色和规模,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行业。镇胶河两岸,是全镇重要的经
济林带,以出产苹果、桃、杏、板栗等为主。
位于镇东北部胶河东岸的“白羊沙山”以风积沙丘、状若憩卧的白羊而得名。
其上白杨参天,遍植各种果树。1994年,镇政府在沙山西侧的胶河上建起了拦河
大坝,蓄水面积达10多公倾,20多万立方米。沙山、水、林相映成趣,是人们春
游和休闲度假的胜地。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拥有小学15处、 初中2处,教职工275人,在校生
3819人。先后建设了中小学校教学楼,购进了配套教学和实验设备,教学质量逐
年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学生中考升学率均列全市前茅。医疗条件逐年提高,
拥有全市享有盛名的肿瘤专科医院,每周的星期一,定期由青岛市高级医师来院
坐堂门诊,为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发展,被评为省
级乡镇医院达标单位,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柏城镇1986年~1996年主要经济指标

┌──────────┬───┬───┬───┬───┬───┬───┬───┬───┬───┬───┬───┬───┐
│年度指标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年平均│
│ │ │ │ │ │ │ │ │ │ │ │ │递增% │
├──────────┼───┼───┼───┼───┼───┼───┼───┼───┼───┼───┼───┼───┤
│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2391 │2749 │3252 │3423 │4383 │5954 │7530 │26310 │110786│140200│172110│53.4 │
├──────────┼───┼───┼───┼───┼───┼───┼───┼───┼───┼───┼───┼───┤
│财政收入(万元) │- │158.6 │205.4 │238.3 │249.6 │205 │324 │438 │411.6 │599 │745.1 │18.8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33 │572 │620 │634 │804 │898 │1118 │1534 │1998 │2398 │2878 │18.4 │
├──────────┼───┼───┼───┼───┼───┼───┼───┼───┼───┼───┼───┼───┤
│粮食总产量(万公斤) │2058 │2017 │1763 │1622 │2007 │2375 │2594 │2604 │2709 │2849 │2503 │2 │
├──────────┼───┼───┼───┼───┼───┼───┼───┼───┼───┼───┼───┼───┤
│花生总产量(万公斤) │154 │120 │107 │78 │128 │98 │68 │101 │123 │140 │117 │-2.7 │
├──────────┼───┼───┼───┼───┼───┼───┼───┼───┼───┼───┼───┼───┤
│果品总产量(万公斤) │34.5 │17.9 │18.1 │22.5 │22.8 │22.2 │22.2 │310 │800 │1880.7│1873.2│49.1 │
├──────────┼───┼───┼───┼───┼───┼───┼───┼───┼───┼───┼───┼───┤
│肉类总产量(万公斤) │112.4 │107.5 │101.8 │111.6 │95.7 │183.1 │197.7 │350.2 │97.9 │1542.6│1737.7│31.5 │
├──────────┼───┼───┼───┼───┼───┼───┼───┼───┼───┼───┼───┼───┤
│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2626 │4079 │6678 │6725 │7708 │9590 │21069 │35549 │53610 │39575 │50458 │34.4 │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万元)│2370 │3516 │3691 │4402 │6901 │8275 │16449 │30434 │46979 │33798 │43599 │33.8 │
└──────────┴───┴───┴───┴───┴───┴───┴───┴───┴───┴───┴───┴───┘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农村经济的首位,随
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出现了空前发展的新局面。镇党委、政府因势
利导,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整了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改分散
种植为成方连片种植,消除了“花花田”,统一规划了29个区域化种植大方,其
中粮田方11个,蔬菜方18个,拉起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框架。按照高密市沿胶河
10万亩蔬菜开发的规划部署, 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并采取了四条
配套措施促进发展:(1) 发展“龙头企业”。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巩固发展原
有企业的基础上,引进建设了日商独资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高密柏城食品有限
公司”。企业以搞蔬菜腌渍加工为主,总投资150万美元,年加工出口能力2万吨,
为蔬菜发展开辟了可靠的市场销路。(2) 建设生产基地。全镇建设了以单家庄为
中心的出口创汇蔬菜、以休息园村为中心的草莓、以堤东村为中心的大棚菜、以
李茂庄为中心的大路菜和门家埠为中心的蔬菜良种繁育等“五大蔬菜生产基地”,
突出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3) 强化农业科技。建立了高密市植物脱毒中心,
成功的推广了无毒苗栽培技术;引进应用了具有90年代国际现代化水平的微喷滴
灌节水技术,为贫水区解决干旱问题,开辟了有效途径;建立了以镇酵素菌场为
中心的酵素菌推广应用体系,进行规模化无公害蔬菜开发生产。(4) 建立了合作
经济组织。成立了“柏城镇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有力地强化了蔬菜规模化
生产的组织力。通过以上措施,使全镇蔬菜生产走上了市场牵“龙头”、“龙头”
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镇村企业蓬勃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
的新时期。镇委、镇政府抓住机遇,全面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立足于调整产
业结构,实行镇、村协作联合,有针对性地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使
镇办企业由过去的单一经济成份,变为集体、承包、租赁、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
并存发展。同时,狠抓镇办企业的有效投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使企业上规
模上档次,发挥群体优势,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到1996年底,基本建成了以镇村
企业为主干的工贸小区、三产服务小区、外商投资工业小区、以及沿胶高公路发
展的经济隆起带。以玻璃厂为主体,联合、新建了17处子公司,组建了山东省长
盛泰集团公司,是1996年内高密市内仅有的十大省级企业集团之一。同年“含锂
玻璃配方新工艺” 、 “富硅层玻璃包装瓶”双双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保鲜食品罐”、“高档玻璃器皿”分别荣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到1996年
底,全镇累计利用外资650万美元,相继办起了“三资”企业5家,在海外设立了
2处营销公司, 整个乡镇企业呈现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企业主导产品发展到500多个花色品种; 出口产品有玻璃瓶罐、皮革服装、蔬菜
制品三大系列, 200多个花色品种,出口美国、俄罗斯、瑞典、挪威、以色列、
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6年,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4.5亿元。1996年,完
成乡镇企业产值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57亿元,利税8600万元。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86年以来,柏城镇小城镇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1993
年,聘请山东省城建部门高级规划设计人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超前性”
的要求, 编制了新一轮小城镇规划。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
商业区、 文化区、居民区、行政区等8个功能分区,托出一个现代化农村小城镇
的蓝图。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本着“量力而行,逐年建设”的原则,按照
规划设计,对镇区道路有计划地进行整修改造,建设了“两纵五横”的道路网络。
其中南北中心大街总长2230米,路面宽40米,全部进行了沥青硬化。并按照“两
高、一超”的要求,进行了路灯、排污、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
城建绿化标准, 建设花带、花圃8300平方米,栽植高档绿化美化苗木1.2万株,
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与此同时,镇政府制定了“八优先,一简化”的
优惠政策,广招镇内外群众和厂商投资经商办厂。到1996年底,已有62户建起了
“上宅下店、前店后厂”模式的各种楼房62座,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投资总额
达93.4万元,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繁华商业街。以小城镇为依托,社会事业公
共建筑迅猛发展,相继建起了各种办公楼、营业楼、教学楼、宿舍楼、商贸楼14
座, 总投资3600多万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小城镇已具雏
形。1993年被评为高密县“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潍坊市“新型
小城镇”;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草莓生产基地建设】柏城镇栽培草莓已有多年历史。从1992年起,镇党委、政
府决定把草莓生产列入“两高一优”农业的重点开发项目,统一制定了区域化种
植规划,建立了以休息园、新庄、赵家沟、店子村为中心的草莓生产基地;健全
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镇政府先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草莓研究所,
购置了配套的科研器材,从技术上保证了草莓生产的健康发展。1995年,草莓研
究所引进了植物脱毒栽培新技术,脱毒繁殖栽培美国全明星、梯丹和韩国HR-2等
17个名优草莓新品种。 草莓脱毒后,增产10%以上。1996年,全镇3000亩草莓已
全部栽培了脱毒苗,大棚种植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3000公斤,亩收入4000元~
8000元;小弓棚、露地种植,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

【经济强村】柏城村位于柏城镇驻地,共有572户,1919口人,耕地面积2350亩,
人均占有土地1.2亩。 199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2982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31%和49.1%,比1986年分别增长1.54倍和3.58倍。
坚持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1986年以来,累计农业投资达79.4万元,先后
建起了机电双配套扬水站2处, 打大口井10眼,挖方塘5座,建贮水池2个,修筑
防渗渠道4条,长3000米,同时购进自走式联合收割机3台,55拖拉机、旋耕犁等
耕作机具22台(件)。实现了耕地、起垅、播种、浇水、收割、脱粒“六统一”服
务,农业连年丰收。
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走强村富民之路。十一年间,村委先后办起了建筑安装
公司、 沙场、黄粘土矿等6处村办企业。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发展个体工商业和
私营企业项目。 全村有206户拥有个体经营项目。1996年,全村工副业总收入达
3557万元, 其中,村办工副业纯收入113万元。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
济,减轻了农民负担。十一年来,全村除收取各种承包费以外,免除了农民提留
款。
重视农业科技。投资98万元建起了存养量1500头的良种猪场,成功地创出了
酵素菌添加剂“土曲子”喂猪的经验。1996年,在村西平鞍岭发现了品位高、藏
量丰富的专用页岩矿,为发展酵素菌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不
断发展。先后投资22万元,建起了集村两委办公室与各群团活动室于一体的办公
大楼。全村道路硬化达到100%,连续十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1992
年被高密县命名为“文明村”。
堤东村位于镇驻地东北部3.4公里处, 西部和北部与高密市区接壤。全村共
有500户,1727口人,耕地面积2250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
远抓林果近抓菜。地处胶河沿岸,农民群众有种菜的传统习惯。为了强村富
民,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实施“远抓林
果近抓菜” 的经济发展战略。全村林果面积发展到100亩,蔬菜面积1000亩。特
别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沿胶河十万亩蔬菜开发规划》以来,全村保护地蔬菜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 1996年,全村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800亩,其中塑料大棚面积
500亩,各种大小弓棚面积300亩。年蔬菜总产量600万公斤,收入600万元,占农
业收入的12.6%。林果生产稳步发展。村北有林带2条,长达50米,面积62.4亩,
村东果园区所产“恩梨”闻名高密地区。以农业为基础,以蔬菜生产为骨干,大
力发展工副业生产。村办企业有砂场、电器维修等项目。村办企业带动了个体运
输、加工业的发展,全村个体经营户达86户,从业人员366人。
不断加大农业的投入。 十一年来,先后打机井12眼,大口井27眼,挖方塘2
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5条,长达5000米;架设输电线路8条,长达7000米;开挖
疏通主要排水沟5条,长达8000米,搬动土石116万方。全村土地基本达到旱能灌、
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注重科技兴农。每年专门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到村讲授科学种菜技术,积极推
广大棚蔬菜应用酵素菌技术,收到了明显效果。及时向村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
引进优良品种,指导配方施肥和科学管理,被评为全镇科技兴农先进单位。
大力倡导精神文明。村里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移风易俗形成风气。建设
了2条文明卫生街, 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建起了阅报栏、政务公开栏,组织了一
支活跃的业余文艺演出队,连续十年被镇党委评为“农村工作先进单位”、“模
范村委会”、“先进党支部”、“经济强村”;被高密市(县)委、市(县)政府命
名为“文明村”。
单家庄村位于镇驻地以南2.6公里处,全村180户,614口人,耕地面积856亩。
1996年,全村农工副业总收入299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比1995年增
长13.1%;比1986年增长5.18倍。
单家庄村根据种植出口蔬菜,经济收入高,市场信息前景广阔。在镇党委、
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以优惠政策,真诚信誉和热情服务,引进建起了日商独资企
业“柏城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有了“龙头”企业,村里调整了产业结构。在采
取进一步培肥地力,实行粮菜间作主体化种植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粮食总产稳定
增长的前提下,拿出半数以上土地用于发展出口创汇蔬菜。1996年,全村出口创
汇蔬菜面积达到600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70.1%,蔬菜总产量达到238万公斤,收
入154.5万元,成为全镇出口创汇蔬菜专业村。
在发展出口创汇蔬菜为主,振兴经济,强村富民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办了
四件实事:(1) 不断加大农业投入。首先始终坚持抓住农田水利建设这个“牛鼻
子” 不放松,先后投资15.6万元,打机井1眼,大口井7眼,挖方塘1座。1995年
以来, 投资8.6万元,建起了胶河扬水站,购置了机电双配套的提水机械,修建
“U”型水泥防渗渠道500米,彻底解除了干旱困扰,把全村大部分土地变成了能
及时进行自流灌溉的菜园地。(2) 注重科技进步。把科技兴农作为强村富民的重
要措施, 在蔬菜生产上,引进了日本黑光新2号茄子,理想大根萝卜,园叶菠菜
等外国新品种;聘请专业人员翻译外文资料,指导科学田间管理;积极应用酵素
菌生物肥料新技术,茄子亩产量达到5000多公斤,萝卜亩产5500多公斤,每亩地
综合收入5000多元。(3) 积极搞好便民服务。全村蔬菜种植实行集体统一耕地,
统一整平起畦,统一浇水、统一治虫防病、统一组织销售等“五个统一”,深受
广大群众好评。(4) 大力倡导精神文明。村里建起了一条文明卫生街、一面科技
墙、一处农民业校、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支业余文体宣传队
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显著,连续十一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上访案件;
连续十一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农村工作先进单位”、被市
(县)委、市(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宋纪贵被评为优秀共产党
员。
李茂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南7.2公里处, 全村298户, 1065口人,总耕地面积
2225亩,人均占有耕地2.09亩。1996年,全村农工副业总收入2765万元,比1995
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比1995年增长31%,比1986年增长3.97倍。
1986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强村富民上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1) 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先后投资11.2万元,打机
井56眼,全村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2) 认真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
量逐年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生产。1996年,全村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1050亩, 户均3.5亩;全村蔬菜收入795万元,占农业收入的66%,户均增加纯收
入1.06万元。(3) 集体统一服务。村委先后投资11.2万元购置了55拖拉机、12拖
拉机等农业机械。春秋播种大忙季节,村委实行统一耕地,统一安排水源,协调
个体农机户搞好耕作服务。(4) 注重科学技术。村委经常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
息,组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聘请科技部门专业科技人员和外地种菜能手来村
讲课,向群众传授蔬菜栽培管理和酵素菌应用等农业科技知识,增加了蔬菜生产
的科技含量,促进了蔬菜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产高效型转化。该村生产的
蔬菜,在青岛、胶州等地享有盛名。(5) 开拓蔬菜市场。为了认真解决好群众卖
菜难的问题,实行街市合一建设了一较大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到蔬菜旺季,
近到青岛、淄博,远至江苏、浙江,都有专车来村收购蔬菜,节约了劳力和运输,
大大方便了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6)建设精神文明。村委投资5万多元,整修
了村内十字大街,安装了路灯。建立了红白事理事会和红白事服务队,移风易俗
蔚然成风。连续十一年无超生、抢生现象,无重大刑事和上访案件。连续十一年
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经济强村”;
被市(县)委、市(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孙德良被评为优秀共
产党员。
(营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