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16&run=13

【卫生事业概况】1986年以来,全市(县)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形成了比较完
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得到了有效保证。至1996年,各级
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939个, 比1985年增长了10.2%。其中国办39个,增长23%,
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 82个,村卫生所(室)761个,个体开业医57个。各级各类
医疗机构床位1428张, 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占有病床1.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发
展到3369人, 比1985年增长了8%。其中乡村医生1477人。全市85%的乡镇卫生院
完成了改貌建设,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基本实现了“一无三配套”目标。市人
民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结核病防治所、市药品检验所等市
直医疗卫生单位分别新建了办公、检验、病房楼。新建立了市中医院、市卫生学
校,配备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市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总值达5400万元。
1986年以来,通过深化卫生改革,发展了一批具有专科特色的,如老年病、
银屑病、整骨、眼科、骨伤科、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痔瘘专科等乡镇卫生院,
为满足全市(县)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创造了条件。1990年,全县29处乡镇实行了
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办法,将村卫生所(室)的业务、财务、药品、
政务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稳定了基层卫生队伍,保证了各项卫生工作的落实。
全市市、乡、村三级中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传统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11月,高密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农村中医
工作试点县(市)”。初级卫生保健提前七年完成规划目标,受到省政府表彰。农
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农民健康保健制度日趋健全,30个单位办起了乡镇级农
民合作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逐步迈出新步伐。1996年12月,
市卫生防疫站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全国“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卫生法制建设
日臻完善,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在全市得到有效落实,卫生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
管理轨道,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进一
步提高。预防保健工作全面开展,疾病控制措施得到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了
惯性运转, 全市累计完成616个氟病村的改水任务,46万人基本摆脱了氟害。法
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从建国初期的1056.37/10万下降到了37.98/10万。曾经严
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天花、黑热病、丝虫病、麻风病、疟疾、碘缺乏病、结核病、
布病、 地氟病得到消灭、基本消灭或控制。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下降到
了10.55‰, 孕产妇死亡率从150/万下降到2.7/万,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
了71.2岁,均超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卫生改革】 1988年12月8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卫生事
业发展的意见》。1991年5月2日,县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
作的意见》,就全县卫生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全县深化卫生
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县卫生管理体制和经营运行机制逐步得到完善。
一、改革医疗卫生单位内部领导体制,全面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根据
“党政分开,简政放权,分级负责,提高效率”的原则,强化了以院长为首的行
政业务指挥系统,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有
行政业务决策权、内部机构设置权、中层干部任免权、干部职工聘任权、决定分
配形式和奖惩权,并对决策的实施和经营效果负全面责任。
二、在医疗卫生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的
形式是把院长在任期内的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量化落实,到科到人,根据完成
情况兑现奖惩。主要内容是“四包两挂”:即在经费切块的前提下,包事业发展,
包工作任务,包服务质量,包经济效益;职工收入总额与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挂钩,职工劳动报酬与个人工作好坏、贡献大小挂钩。承包者可以是集体,
也可以是个人,但都要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承包期限一般以三年为宜。承包
经营后的富余人员,可以有组织地发展第三产业,以副养医。
三、制定政策。改革现行的经费使用办法,走“吃饭靠自立,建设靠集体”
的路子。从1979年开始,卫生经费由卫生局统一掌握。职工奖金分配实行“总额
不突破,单位不拉平,个人不封顶”的考核分配制度。建立院长基金制,实行业
余医疗服务和超额劳动提成。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站、结核病
防治所、药品检验所、卫生学校等卫生机构,可以扩大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检验、监督监测、咨询和各种技术服务,一律按国家规定
收费。所得收入不上交财政,不缴税,不抵扣正常经费,主要用于补偿消耗、发
展事业和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医疗卫生单位不承担集资摊派费用;对新建
医疗卫生设施免征建筑税;经市政府批准可减免综合开发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补助
费。医疗救护、妇幼防疫、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环境监测和药品监督等各种专
用车辆,均免征养路费。

【加强公费医疗管理】1988年和1989年,全县对公费医疗管理进行了两次改革。
在此基础上,1993年6月9日,县政府批转了县卫生局、财政局《关于一九九三年
公费医疗管理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公费医疗管理。
一、公费医疗预算实行定额管理。市(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干部职工每人
每年90元,担任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离退休人员、二等乙以上残废
军人每人每年200元。乡镇和市(县)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
二、公费医疗经费使用管理。按照有利于干部职工医疗保健,齐抓共管,堵
塞漏洞,避免浪费,节约支出的原则,实行“两包、三定、四挂钩”管理办法。
即将经费包给定点医院和享受单位管理使用;医疗实行定医院、定公费医生、定
标准定额;超支部分与财政、单位、医院、个人四方挂钩,按比例负担。市(县)
直卫生、教育、税务、工商四大系统实行全额包干,其他系统和单位分门诊和住
院两部分分别管理。在职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定额中的60元包干到各享受单位,作
为门诊部分,节余留用,超支不补。其余30元作为住院经费包干到定点医院,结
余归医院,超支按年龄档次由个人分别负担5%~20%,个人负担最高额100元。个
人负担后的部分, 由单位、医院、财政按20%、20%、60%的比例负担。离退休人
员等的公费医疗经费不分门诊和住院,按其工资的隶属关系全额拨给定点医院,
结余归医院,超支由财政、医院按70%、30%比例分担。
三、公费医疗人员就诊管理。本着就近就医的原则,市(县)直单位有病人员
必须持公费医疗证在城区内市(县)直医院就医,乡镇有病人员由本乡镇卫生院负
责。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转诊,须经定点医院提出建议,报市(县)公费医疗办公室
办理转诊手续,否则医药费不予报销。国家规定的自费药品,除抢救危重病人和
公伤者外, 其费用一律自理。经定点医院确认,需进行B超、CT、磁共振等特种
检查的病人,不分门诊和住院,其费用一律自负20%(离退休等人员除外) 。因病
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人工器官(只限国产)和实行器官移植的,其费用一律按
财政、单位、个人分别负担50%、30%、20%的比例予以结算(个人负担的金额不受
100元限额限制)。
(李丹平)

【实施初级卫生保健】1990年8月3日,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高密县实施初级
卫生保健概略规划的通知》,全县“初保”工作全面展开。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
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县、乡两级政府都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县政府分管
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与各乡镇政府分别签订了《山东省二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工作目标责任书》。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2年)基本实现宽
裕型地区标准;第二阶段(1993年~1994年)达到国家和省、潍坊市提出的13项卫
生标准。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措
施, 提前七年完成了初级工作目标。 健康教育普及率、食品卫生合格率、四苗
(卡介苗、脊灰疫苗、三联疫苗、麻疹疫苗) 接种率、法定传染病每5年递降百分
比、集资医疗覆盖率、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及甲室率、安全水普及率、婴儿和孕
产妇死亡率以及卫生事业费、初保基金等13项指标达到了目标要求。1992年12月,
高密县被潍坊市政府授予“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称号。1993年12月,县初
保工作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 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县
(市)”。为巩固初保成果,迎接全国复审验收,从1996年开始,全市开展了乡镇
为单位的初保达标工作,经潍坊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评审,高密、阚家、柴沟、
姜庄、夏庄5乡镇成为潍坊市首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乡镇。

【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 管理】1990年9月,县政府在柴沟镇召开了全县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动员大会,将柴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之后,县卫
生局出台实施了《高密县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一体化”管理
办法就是将村卫生所(室)与乡镇卫生院纳为一体进行管理。主要内容是“三证”、
“三制”、“四统”、“五定”、“一考核”、“全浮动”。“三证”即村卫生
所 (室) 必须取得行医许可证、药品使用许可证、大输液许可证方可开诊行医。
“三制”就是由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制、工资制、退休保险制。“四
统一”即乡镇卫生院对所辖所有村卫生所(室)实行统一政务、统一业务、统一财
务、统一进购药品。“五定”即定岗位人员、定工资报酬、定业务指标、定服务
质量、定日常工作。“一考核”即由乡镇卫生院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卫生组织进
行统一考核评估,奖优罚劣,并列入乡医档案。“全浮动”就是将乡村医生报酬
的各个部分捆起来,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工作实绩浮动发放。这样做,调动了乡镇
卫生院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结束了村级卫生组织的游击状态,
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全县社会防疫等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全县村级卫生组
织形成了房屋、药械、人员、功能四配套,村村有医有药,队伍稳定,任务落实,
报酬兑现的新局面。到1996年,全市共有村卫生所(室)761处,覆盖994个行政村,
村卫生所(室) 覆盖率达100%,甲级率达79.8%。乡村医生总数已达1477名,其中
乡村主治医师、 乡村医师872名,乡村医士222名。1992年1月12日,《健康报》
在二版显著位置登载了《山东高密县尝试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收到可喜效果》一文,充分肯定了高密的这一做法。1993年10月26日,省政府下
发文件,在全省“推行村卫生室村办乡管、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乡村卫生组
织“一体化”管理办法在全省推广开来。此后,四川、山西、陕西、河北、黑龙
江、河南等省均曾来高密参观学习,在全国不少地区也相继推行了“一体化”管
理办法。

【开展农村合作医疗】1993年,全县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年
底,17个乡镇办起了乡镇办合作医疗。1994年后,结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
新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在集资、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规范和创新。
1996年,全市29处乡镇和朝阳街办都办起了合作医疗,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了
100%。18个乡镇人均筹资5元以上,17个乡镇报销住院药费的70%以上。全年合作
医疗基金报销支出310万元,受益人口4.6万人。
(李丹平 宿成君)

【乡镇专科医院建设】1988年始,全市(县)为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找
专家看病更难的问题,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的原则,逐步开
展了乡镇卫生院专科医院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引进大中型先进医疗
设备200多台件,派出进修人员500多人次,相继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科医院11处,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38%。 在全市农村形成了覆盖29处乡镇的专科医疗网络,被
《健康报》誉为“全国第一个专科医疗网”。截至1996年,全市东有柏城的肿瘤
科,西有阚家的骨伤科和注沟的痔瘘科,南有拒城河的银屑病科与柴沟的外、妇
科,北有姜庄的整骨科及河崖的眼科,中有高密镇的老年病科和康庄的骨结核、
骨髓炎科。这些专科医院,由“小而全”发展成为“小而专”,不但方便了群众
就医,使卫生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而且促进和带动了其他乡镇卫生院和当地
经济的发展。姜庄镇的整骨医院自1988年开始,在全国乡镇卫生院中率先引进了
显微外科技术,并相继培训了13名显微外科医生,使整骨医院的断指再植技术达
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整骨医院已行断指再植648指,占全国同类医院同类手术总
量的1/3,成活率达98%。1994年以来,姜庄镇医院又成功地实施了“急诊游离足
第二趾再造拇指手术”26例,成功率达100%。同时,还开展了骨外科、脊椎外科
及脑外科等十几种手术,累计达4100余例。1987年,柏城镇的肿瘤医院主动与青
岛肿瘤医院进行横向联合,创办了省内首家市级肿瘤专科医院,相继完成了肺癌、
食管癌、胃癌切除和子宫癌广泛切除、乳腺癌根治、肝动脉插管治疗肝癌等难度
较大的手术2700多例,并先后实施了国际上仅有的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
疗、 免疫治疗这四种肿瘤治疗方法,癌症临床缓解率达到了96%。1990年,拒城
河镇卫生院院长刘福忠发明了治疗牛皮癣的纯中药膏剂“银屑膏”,当年收治全
国各地银屑病患者300多例。1992年,在该院基础上成立了“高密市银屑病医院”,
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患者来院求治,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1994
年7月18日,《人民日报》以《银屑病克星》为题,报道了该院的事迹。1989年6
月, 柴沟镇卫生院院长范作升主持完成的肝叶切除术和胃癌根治术获得成功。
1996年康庄镇卫生院研制的治疗内结核、骨髓炎的中药制剂“金蟾膏”获得国家
专利。

【医学教育和技术人员学习培训】 1987年7月,县政府批准成立“高密县卫生学
校”。1988年10月开始招生,至1996年12月,共招收学生1125名。其中,社区医
学专业学制3年,招生612名;还举办了半脱产的大专专业证书班、职工中专班和
乡村医生培训班等。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站根据
各自专业,每年都对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主要专业有医疗、护
理、放射、卫生防疫等。十一年来,共累计培训达2200人次。各医疗卫生单位还
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60名。与此同时,
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积极参加自学、函大、电大等大中专学习累计毕业61
名。

【医学科研】1986年~1996年,全市(县)医疗卫生单位共取得科研成果45项,其
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 8项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33项获高密市科技进步奖,1
项获国家专利。1991年,单联明、宋法波主持完成的《断指再植技术在乡镇卫生
院的应用》科研成果填补了全国乡镇卫生史上的空白。1993年12月,葛相金主持
完成的《氟骨症X线逆转因素的研究》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
(李丹平)

【计划免疫实现三个85%目标】 1987年10月,全县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
度,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惯性运转阶段。以省、县、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
达85%的目标, 分别于1987年、1990年、1995年实现。市政府把计划免疫工作列
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领导任期目标,调整了全市儿童计划免疫领导小
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卫生、财政、计划、教育等部门领导任成员,并在市卫
生防疫站设立了办公室。各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市每年冷链运
转6次, 坚持实行了“一运转、一培训、一检查、一总结、一报告”工作制度,
广泛开展了“4.25”宣传日等宣传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工作。 新生儿建卡、建证率均达到了100%,卡证相符、入保率均达95%以上,适
龄儿童全程接种率达97%以上。通过了山东省考核验收。计划免疫“四苗”(卡介
苗、脊灰疫苗、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相应“六病”(结核、脊灰、白喉、百日
咳、破伤风、麻疹) 都得到了控制,白喉、脊灰、麻疹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
特别是脊灰防治工作, 实现了零病例报告和快速报告,AFP病例调查处理全部达
到规定要求,为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李丹平 李万庆)

【中医事业发展迅速】1987年~1996年,为解决中医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建
设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增长的矛盾,市(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中医投
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网
健全, 层层有医有药,医疗与预防有机结合的新格局。1987年5月,经县政府批
准,成立了高密县中医院。1992年,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卫生、计划、财
政、宣传等部门组成的“高密县振兴中医领导小组”,县政府相继下发了《高密
县中医事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决定》等指导性与政策性文件,
将中医工作纳入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对中
医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科技兴医诸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本着“参与初保,一网
多用” 的原则, 全面加强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
(室) 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中医网络建设。1992年以来,全市(县) 先后投资
200多万元扶持中医院发展建设, 建起了病房楼和宿舍楼,业务用房达3300平方
米,引进了CT,全身彩色B超、碎石机、血液透析机等大中型医疗设备10余台(件),
床位已达100张,设备总值近500万元。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县政府强化行政
手段,加强内涵建设,先后调入、分配中医药技术人员40多名,其中大本、大专
毕业生11名, 使人员总数达到了126人,科室达36个,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
治疗结石病、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心血管病等六大医疗特色。1996年,全
市已有24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或中医门诊, 中医药技术人员270多名,床
位达150张,并在乡镇卫生院建起了皮肤专科、整骨专科、骨结核、骨髓炎专科、
眼科等中医专科医院5处。全市能用中医或中西医两法治病的村卫生所(室) 已达
423处,占卫生所(室) 总数的60.1%,有546名乡村医生获得中医技术职称,占总
数的35%。 在全市个体开业医中,具有中医特色的占74%。中医院6项中医药科研
成果获市以上奖励。其中,泌尿系结石的治疗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颈椎牵引器获得了国家专利。1996年,中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次分别是建院初期的
8倍和12倍。 1995年,高密市中医院被评为“潍坊市十佳医院”,1996年12月,
又被省中医局命名为“二级甲等中医院”。1996年11月,高密市被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列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市)”。
(李丹平)

【医院分级管理工作】1994年,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试行草案的
通知》和山东省、潍坊市《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实施细则》,结合高密实际,制订
了市、 乡两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同年,夏庄、柴沟、柏城、高密、仁和5处乡
镇卫生院通过了潍坊市医院分级管理委员会的评审验收,确认为“一级甲等医院”。
市人民医院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6年,李家营、注沟、阚
家、姜庄、康庄、井沟、双羊、大牟家、张鲁、田庄10处乡镇卫生院通过了“一
级甲等医院”的评审验收。同年12月,市中医院被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二
级甲等中医院”。
(李丹平 王秉龙)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1986年~1996年,市(县)卫生局对群众反映较大的乱收费、
收“红包”、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个人拿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了专项治理,对医
疗卫生服务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搭车”开药、
开人情方、吃请受礼等以医谋私现象进行了综合治理。制定印发了《廉洁行医规
定》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意见》等专门性文件。将全市(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
医德医风建设纳入了年度目标综合考核责任制考核奖惩,坚持实行了“一把手”
工程和一票否决制。明确规定,凡医德医风不好的卫生技术人员,即使技术水平
和业务能力再高,也不能晋升上一级技术职务职称,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查
处,直到开除公职。各医疗卫生单位普遍实行了收费项目和价格公开、工作程序
公开、医务人员挂牌服务、住院病人出院实行结算单制度等。单位内设立举报箱、
举报电话、领导接待日,聘请社会监督员,发放调查问卷和公开信,建立医德档
案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乱
收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回扣”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不少医疗卫生单位出现
了“三多三少”,即为患者做好事的多了,视病人如亲人的多了,表扬信多了;
收“红包” 的少了,开大方、人情方的少了,人民来信来访少了。1993年5月,
潍坊市纠风领导小组抽查了高密县的卫生行业作风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信任度为95%,对卫生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为94%,认为医疗技
术好和比较好的为86%。
(李丹平)

【疾病防疫工作】1986年~1996年,全市(县)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疫情管理制度,加强了碘缺乏病和疟疾、霍乱、肝炎、出血热、
狂犬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为重点的防治措施。在抓好常规工作的
基础上,主要抓了乡镇、村两级医疗单位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疫情报告和
疫情核对,坚持每月检查1次,防止了漏报。十一年间,全市(县) 共报告甲、乙
类法定传染病7种1万多例,1996年平均发病率为37.98%。其中,病毒性肝炎、流
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各种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比1995年有所下降。1987年,
县疟疾防治工作通过了潍坊市卫生局的考核验收, 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 至
1996年没有发生疫情。市(县) 卫生防疫站每年举办一期SPA快诊学习班,指导和
督促市(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落实腹泻门诊、疫源检索等工作措施,及时扑
灭传入性霍乱疫情,杜绝了暴发流行。加强了狂犬病防制工作,累计注射狂犬疫
苗1.5万多人次, 血清免疫1600多人次,伤口处理7000多人次,发病率呈逐年下
降趋势。1996年,市卫生防疫站配合省站完成了狂犬病综合防制试点工作,使高
密市的狂犬病防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年,在全市推广了甲肝和流行性
腮腺炎疫苗接种, 分别完成了550人份和1630人份的接种任务。 同年, 为实现
2000年全国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市政府召开了会议,下发了文件,与卫生等部
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全年共对碘缺乏人群补服碘油丸7.52万人。市卫生防疫站
加强了对市售碘盐的监督检测, 全年采样620份,对265名8岁~10岁儿童进行了
甲状腺肿大情况的抽样调查, 肿大率下降了15%。此外,还配合山东省地方病防
治研究所对全市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完成了中美联合调查团在高密的氟与
老年健康关系的研究课题选点任务。 同年, 消毒、杀虫、灭鼠工作依据卫生部
《消毒管理办法》,落实了机构,人员和物资。市卫生防疫站消杀科对全市29处
乡镇和开发区医院、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全部个体开业医797个村级卫生所
(室)、52个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进行了消毒监督检测,共采样1320份,有力地
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冬春两季全民灭鼠活动扎实开展,共投放鼠药219公斤、
毒饵550公斤。 环境有偿消杀3.6平方米,供应消杀药品305公斤。全市鼠密度及
蚊、蝇密度持续下降。1987年以来,出血热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市(县)卫生
防疫站主持完成的《疫源地消杀处理对控制流行出血热发病效果的研究》成果在
全国首先提出了“一人发病,全村灭鼠,病家四邻灭螨”的干预措施,使出血热
预防有了新的突破,经国内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于1993年获得山东省
卫生厅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鼠种及病毒携带情况的观
察研究”成果,获得了潍坊市奖励。
(李丹平 唐宜柱)

【“五大卫生”质量提高】1986年~1996年,全市(县)以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
为龙头,加大了对食品、公共场所、学校、化妆品、放射、劳动卫生工作的监督
监测力度,“五大卫生” (食品、公共场所、学校、化妆品、放射劳动等五大卫
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工作依法坚持开展经常性监督和
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执法活动,每年除对饮食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和
个人进行日常监督外,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还分别组织卫生、工商、公安、
技术监督、贸易、供销等部门进行1次~2次全市性视察和检查。每年完成食品、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培训查体1万多名,办理卫生许可证3000多个,完成食品、
餐具、生活用水采样2000多份。对无证经营、无证上岗、制售“三无”食品、销
售过期变质食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随时查处,净化了食品及公共场所市场。同时,
加强了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全市食品卫生监督员已达84名。其中市直24名,乡镇
60名。1991年,高密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食品卫生达标县”。(2) 1991年以来,
学校卫生工作以学生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常年坚持了对学生肠道寄生虫的驱治。
1996年,全市中小学生口服驱虫药21万片,肠道寄生虫发病率显著降低。1994年
以来, 卫生、 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每年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健康查体,至
1996年底,累计健康查体达38.2万人次。1996年,经潍坊市卫生局、市教委联合
验收, 高密市达到了市级农村学校卫生示范县的标准。 (3) 劳动卫生工作依据
《尘肺病防治条例》和《放射防护条例》等国家法规,较好地完成了对工矿企事
业单位的劳动卫生状况的监督监测任务,特别是对有毒有害作业点和机动车辆驾
驶员,每年都进行常规性健康查体。十一年间,健康查体达12万余人次。对18名
因有毒有害作业而造成职业病的工人实施了医疗保健服务, 对180处有毒有害的
工厂车间、 场所、医疗单位的X光室进行了改造、改进,对从业人员给予了健康
防护,维护了劳动者的健康利益和合法利益。

【创建全国“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1996年10月~12月,高密市卫生防疫站根
据国家卫生部《县级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标准》,硬件、软件一齐上,内涵、外
延两手抓,狠抓了建设与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市卫生防疫
站共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改造了实验室、购置了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
测汞仪、酶标仪、冰箱、速冻器、复印机、速印机、汽车、微机、录像机、空调
等20多台件业务用仪器设备,检验、监督、监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
全站90多名干部职工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 建立起了标准较高、比较规范的综合
档案室,结束了市卫生防疫站建站40年没有综合档案室、没有规范化档案的历史,
归档档案达7大类18种1200多卷。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以培训为主,
以自学为辅,先后邀请省及潍坊市的专家来站办计量认证、等级评审和卫生监督
执法培训班3期,派员到上级单位学习培训5人次,全站累计受训160人次。此外,
修订完善了卫生防疫站管理制度73个,并实现了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文书资
料的微机化管理。
(李丹平)

【爱国卫生工作】1986年以来,全市(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
作的决定》和省政府及潍坊市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意见精神,本着
“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直辖,群众动手,社会监督,科学管理”的原则,
围绕全市(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力开展了以除害灭病、农村改水原则、
农民及学生健康教育和创建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卫生单位等一系列群
众性卫生活动,使全市(县)城乡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居民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进
一步提高。
一、创建卫生城、镇、村、卫生单位活动成效明显。市政府相继制定和修订
了《高密市各行各业卫生标准及检查评比办法》、《高密市环境卫生管理细则》
等法规性文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监督检查,坚持综合治理,使创建活
动收到了明显成效。1988年,县爱卫会被省爱卫会评为全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
位。 1992年, 柴沟镇被评为潍坊市卫生乡镇。1993年,高密县被省政府命名为
“省级卫生城” 。 同年,高密镇、张鲁镇、蔡家站镇被评为潍坊市卫生乡镇。
1994年,市政府招待所、市纺织总厂、市化纤厂和井沟镇、姜庄镇分别被评为潍
坊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潍坊市卫生乡镇。1995年,市化纤厂被省爱卫会评为省
级卫生先进单位,柏城镇、姚戈庄镇被评为潍坊市卫生乡镇。同年,市第一实验
小学、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电影院、市卫生学校、东风商场、金
桥宾馆被评为潍坊市控烟先进单位。1996年,双羊镇、初家镇、仁和镇莳二村、
姜庄镇李仙村分别被评为潍坊市卫生乡镇、村。市供电局、市政府招待所被评为
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二、深入开展除害灭病活动。十一年间,全市(县)坚持开展了春冬两次全民
灭鼠和夏秋季全民灭蚊蝇活动。市(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10万元用于蚊蝇消杀,
使用灭蚊蝇药品3600多公斤。 各部门、各单位共计投资200多万元用于灭鼠,使
用灭鼠药品3000余公斤,灭鼠毒饵2.6万公斤。全市(县) 蚊蝇及鼠密度均控制在
了国家规定标准以下。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结合”和“三个落实”,即突击与
经常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分片包干与互助
协作相结合;落实方案、落实队伍、落实药品。
三、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紧密结合“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改水工作主要加强了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健全了管理队伍和改水档案。仅
1996年就投资32.4万元,对15个村的改水工程和20个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维修。
目前全市75.53万人喝上了“卫生水”,12处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
中大牟家、 夏庄、姜庄等9处乡镇实行了集体集中供水。卫生改厕工作坚持广泛
动员,积极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新村规划和住房改造,积极
推进卫生厕所建设工作。 截止1996年12月,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5%。其中
高密镇、夏庄镇、柴沟镇、双羊镇等经济发达的乡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
%以上。
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农民和学生健康教育为主,广泛进行宣传,
加强农民健康教育夜校建设,普及中小学健康教育课,进行重点人群健康查体。
1986年~1996年,全市(县) 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60余万份;建立农民健康教育夜
校779个,受到健康教育培训的农民占34.2%,全市(县)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
达100%。
(李丹平 张衍信)

【防氟改水收效明显】1986年~1996年,全市(县)的防氟改水工作进入实质性阶
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市(县) 除李家营镇外,其他28处乡镇中有749个
自然村存在氟害,其中轻病村(含氟量1.1mg/L~2.0mg/L) 362个,281550人,中
病村(2.1mg/L~4.0mg/L)175个,13101人,重病村(4.1mg/L)212个,248516人。
地下水平均含氟量一般为1.1mg/L~10mg/L。(国家规定标准不超过1.0mg/L),有
的地方含氟量高达18mg/L。全市543167人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氟危害,中、重病区
人群氟斑牙患病率达90%以上,氟骨症患病率达30%以上。患者轻则牙齿发黄变黑,
关节疼痛;重则弯腰驼背,肢体变形,丧失劳动能力;更甚则瘫痪卧床,生活不
能自理。由于高密市地方性氟中毒病情重、范围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氟区
之一。
为解除群众疾苦,保护社会生产力。在市(县)委、市(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本着治病治穷一起抓的精神,健全组织机构,出台倾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壮
大管理队伍, 协调卫生、 地病办、计委、财政、水利等部门共同作战,在全市
(县)广泛开展了改水降氟、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工作。1986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
2000多万元, 相继建立和巩固大、中、小型防氟改水工程270处,其中引低氟水
工程238处,理化降氟工程32处。截至1996年底,共打机井400多眼,二、三级提
水站56个, 铺设管道984公里。设供水点1865个,供水到户57001户。使616个病
村464655人喝上了低氟卫生水,摆脱了氟害,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来,为
强化改水后期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确立了“以水养水,以副补主,建管结
合,加强服务,走向市场”的发展思路,狠抓了新工程建设和老旧工程的维修改
造以及日常供水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完善后期管理的好路子。据改水效果观察,
改饮低氟水后, 氟骨症病人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劳动能力丧失率由改水前
的16.8%下降到了5%以下。 大批长期瘫痪卧床的病人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生活自理
能力和劳动能力, 部分氟骨症病人X线证实出现了逆转,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由改
水前的80%下降到了20%以下, 尿氟含量由改水前的5.28mg/L下降到了1.9mg/L。
同时,由于水源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病区人群的肠道传染病也从256.3/10万下
降到了9.16/10万。由于取得了上述成绩,高密市(县) 多次被中央、省及潍坊市
评为“防氟改水先进县(市)”,并于1992年通过了“中、重病区改水降氟,基本
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省级达标验收。
(李丹平 张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