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化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6&rec=111&run=13

【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市】1990年,县委、县政府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决定在
全县广泛开展争创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市)的活动。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下达
文件,层层发动,在全县掀起了争创社会文化先进市(县)的热潮。在各乡镇、县
直各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增加了经费投入,加强了设施建设,调
集了艺术人才,促进了争创活动的顺利进行。五年来,文化机构相继健全,文化
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四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全方位文化
活动丰富多采,多门类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14处乡镇被潍坊市政府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电影公司、艺术剧院分别受到广
电部和省文化厅的表彰。文化馆长李武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馆长”称号。
经省检查验收合格, 1996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高密市“社
会文化先进县”称号。
(刘福海 邹长春)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高密市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誉为高密民
间艺术“三绝”的扑灰年画、民间剪纸、聂家庄泥塑,是全国民艺中的奇葩。自
1991年被潍坊国际风筝会确立为“潍坊市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景点以来,高密
民间艺术经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布展陈列,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产生了
广泛影响,先后接待过日本、荷兰、韩国、法国及香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民
艺团体、民艺专家及旅游观光的友人达3300人(次)。1984年高密县民间艺术晋京
展览之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使高密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1986
年~1996年,高密市(县)民间艺术曾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在深圳、香港举办展
览。 范云英、傅新美等3名剪纸姑娘分别随团赴日本、德国、奥地利进行剪纸表
演,艺惊海外,被誉为“中国魔剪”。农家女齐秀花的剪纸作品“金牛奋蹄”被
选为1997年(牛年)邮票图案。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宋庆龄基金会及多所大专院校收藏。全市有10多位剪纸作者被吸收为“中国民间
剪纸协会”会员。《中国美术》、《中国民间工艺》等刊物登载过高密民间艺术
作品和研究专著。1994年经潍坊市文化局、山东省文化厅推荐,报国家文化部评
选,高密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列该年度全国57个“民间艺术之
乡”榜首。1996年,市委、市政府又投资百余万元,进一步深挖细整,分类加工,
在凤凰公园内建立了“高密市民间艺术馆”。
(李武)

【茂腔艺术的振兴】1986年以来,县茂腔剧团,在全国性戏曲出现低谷的困境中,
正视现实,不断改革,勇于开拓,寻找发展契机,闯出了一条“走出去演戏,请
进来编戏,大搞横向联合,努力翻新创新”的路子。一方面,对传统优秀剧目进
行挖掘整理,坚持到广大农村基层演出;一方面积极与市直部门联系,编排适合
于宣传自己的现代戏,做到年年有戏排,有戏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6年以
来, 先后与计生、 财政、保险、税务、水利等部门合作,编演了《盼儿记》、
《根的呼唤》、《瓜园情》、《芝麻官断案》等现代戏,赴省、市汇报演出并获
奖。其中《瓜园情》被山东电视台录制成舞台戏曲片,播出后受到普遍欢迎。特
别是由牟家明创作的大型现代茂腔戏《盼儿记》,1990年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
获得成功,受到文化部、国家计生委、中国剧协的表彰和奖励,并荣获全国“第
二届人口文化奖”二等奖。1993年创作的茂腔《根的呼唤》荣获省“精品工程奖”,
1995年又被推荐参评“曹禺戏剧文学奖”获提名奖。《盼儿记》、《根的呼唤》
这两部大戏均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成故事片,于1994年前后在全国公开发行
放映。从1990年~1996年,全团有十余名演(奏)员获得省级演出奖。其中孙洪菊、
夏美华、商咏梅等在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会演中均获演出一等奖。1993年,县
茂腔剧团被潍坊市政府更名为“潍坊市茂腔剧团”,全团现有演职员40人,拥有
国家二级演员8名,三级演(奏)员11名。平均每年演出140余场,观众达35万多人
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1995年,茂腔剧团与高密影剧院合并,成立了“高密艺
术剧院”。
(邹长春)

【文艺创作不断繁荣】1986年以来,三个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先后在高密市(县)召
开 (全国莫言作品研讨会、全国郑玄学术研讨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十一次年
会),对全市文艺创作影响推动很大,艺术氛围逐渐浓厚。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
坚持“两为”方针,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
统计,1986年~1996年,正式发表和展出的各类文艺作品3450件,出版小说、诗
歌、 故事等集子24部。其中获国家级奖32件,获省级奖100多件。赵希臣创作的
诗《最后的黄昏》,获全国教师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魏修良创作的散文《花痴泪》
获全国“园林杯”征文二等奖。李家全的歌曲《绿色的保护神》在全国征歌中获
三等奖;柳建明创作的诗《瓦. 泊向天空》获全国“诗帆杯”大赛三等奖;王洪
昌的硬笔书法,获六省市钢笔书法联赛二等奖;刘彩花创作的剪纸《百马图》在
“全国剪纸展览”中获二等奖;宋撬创作的儿童画《快快来个宝葫芦》获山东省
“我与蓝色地球”儿童画展一等奖;宋述远、李康源创作的6集电视剧《壕里人》
不但填补了高密市电视连续剧空白,而且获得省优秀电视剧二等奖及省首届“五
个一”工程精品奖;范祚信、范云英、范祚兰、马瑞梅创作的剪纸《窗棂花》、
《四郎探母》、《四套十二生肖》、《四季来财》分别获全省剪纸展览二等奖。
(李武)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86年以来,全市(县)本着积极组织,合理规划,加
强联合,鼓励参与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形成了以市区文化为龙头,以
乡镇文化为纽带,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群众文化网
络。全市(县) 建成文化中心18处,文化站29处,村文化大院598处,文化专业户
5000户, 业余文艺演出团体212个,充分利用各种文化阵地,开展了一系列健康
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先后组织举办的大型春节街头民间文艺表演、元宵灯会、
烟火晚会、迎春晚会、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文艺会演、展览,大奖赛等活动连连
不断。十一年来,共举办全市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3期,各类文艺会调演22期,
组织文艺晚会140场, 举办书画、摄影、根雕、盆景等展览36期。在第九届至第
十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高密市组织的“商羊醉鼓”表演队、民间艺术表演
队、大型仿古民房彩车、大型风筝模型《凤凰腾飞》历史文化名人展等,分别荣
获一等奖第一名和优秀表演奖。另有七组彩灯被选调参加“十笏园灯展”,全部
获一等奖。高密市参加全国全省的文艺大赛,成绩斐然。楚乐天参加“中华赛歌
会”,演唱的《再见了,大别山》获省民族唱法第一名后,进入全国决赛,荣获
“优秀歌手” 奖。 耿雅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外贸系统八省市文艺会演,演唱的
《我爱你,中国》荣获一等奖第一名。酒厂“商羊醉鼓”在省鼓乐大赛中,获银
奖。王东琴在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中,演唱的《答李淑一》获银奖。栗瑞杰在全
省农民艺术节曲艺大赛中,表演的山东快书《武松赶会》获银奖。刘珂在全省青
少年民族器乐比赛中,演奏的琵琶《十面埋伏》获银奖。程明在潍坊市首届少儿
艺术节戏剧比赛中,演唱的京剧选段《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获一等奖。
(李武)

【电影事业稳中求进】1986年以来,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全国电影事业大
幅度滑坡的严峻形势下,知难而进,开拓创业,一面启动农村电影市场,一面大
力兴办第三产业,使电影事业常盛不衰。十一年中共发行影片1088部,放映电影
29.8万场, 放映收入1184.6万元, 发行收入6226.7万元。其中1996年发行影片
120部, 放映电影31600场, 放映收入278万元,发行收入107.6万元,第三产业
88.8万元,分别为1986年的1.7倍、4倍、3.7倍、71.6倍。
面对农村深化服务。针对电视、录相渐趋普及,农村一度出现放映难、收费
难、看电影难的状况,市电影公司采取三项举措:(1)多发行放映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影片。 自1992年以来,先后放映“大决战”“周恩来”等影片166部,
观众达7260万人。让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明确搞改革开放、绝不能忘记过去。
(2)加大科教影片放映力度,为科技兴农服务。十一年来,共放映科教影片6.5万
场。1992年~1996年,全市(县)年均放映科教片,占放映总数的28%。(3)争取党
政领导支持,积极推行电影预收费和放映合同制。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要求,兑
现放映场次。 较好地解决了“三难”。1996年农村放映收入上升到199万元,占
全市电影收入的74%。
创办第三产业,增强电影事业发展后劲。先后创办了宾馆、茶庄、饭店、冷
食批发、服装加工、美发美容等十个项目。1996年“三产”收入88.8万元,占公
司业务总收入的24.4%。 财力增加了,为改善服务设施提供了物质保证。1993年
投资160万元, 将使用20多年的旧人民电影院装葺一新,实现了座椅软席化、室
内空调化,成为全省最好电影院之一。1992年以来,市(县)电影公司荣获“全省
电影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电影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经理施美兰受到省广电
厅和广电部的表彰,1996年又荣获省总工会授予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刘福海)

【文化市场管理日臻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文化市场迅速发展,
形成了包括演出、音像、书刊、美术、文物、艺术培训、娱乐等综合文化市场体
系。至1996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项目120多家,其中书店42家,桌台球21家,
音像租赁销售18家, 歌舞厅8家。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992年成立了县文化
市场管理委员会,1995年成立了专职文化市场稽查队。1991年以来,全市(县)文
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经营许可证制度、经
营资格审查制度、岗位培训制度、音像制品准放证制度、稽查制度、收费制度等,
文化市场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规道。全市(县)共查禁各种非
法书刊4万多册,音像制品800多盒。1995年底取缔所有有奖电子游戏项目,取缔
其他非法经营单位8家,查处假冒商标40多万张。在严格执法、强化管理的同时,
文化管理部门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坚持正面引导,努力繁荣文化市场,做到
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使全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日臻完善。1992年被潍坊市文
化局评为先进单位。
(李荣山)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1989年8月,县文物管理所成立。1995年6月,市博物馆成
立。馆址在凤凰公园内,仿古建筑,占地3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并
在馆内建起了“汉像画石”艺术长廊,古为今用,供人们研究、观赏。在市委、
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提高人们的依法保护文物的
意识和积极性。 1986年以来,文博部门多次进行文物检查,并用3个月时间,完
成了第三次全县文物大普查, 从而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和战国文化遗址各1处。
1986年县人民政府以“高政发[1986]46号文件,公布了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有孙立墓、刘冠三墓、田泗墓、程云祥墓、郑公祠(墓)、李家山东遗址、北
甲庄遗址、灰埠子遗址、故献遗址、城阴城旧址、晏婴墓、顷王冢、山阴冢、小
妹冢、青冢、小冢、大冢、摩天冢、袁绍墓等19处。1987年由县政协牵头集资,
文化部门承办,对郑公祠(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修祠塑像,筑墓立碑,设
牌立标, 安排专人管理。1992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全市共有馆藏文物4000余件。 其中国家一级3件,二级5件,三级170件。由
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文博部门干部职工尽职尽责、精心研究、挖掘、整理、
管护,全市的露天文物,馆藏文物均完好无损。
(李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