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乡镇及强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70&A=3&rec=606&run=13

安丘镇: 地处安丘市城区, 面积60平方公里, 辖49个行政村,5.5万人。
199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3.8亿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分别是1992年的3.8倍、
1倍。1994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988元,比1992年增长89.3%,跨入全省经济百强
镇行列,并被省政府授予“明星乡镇”称号,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镇”
和”十强镇”称号。在全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确立了粮食、姜、蒜、瓜菜、
烟棉、 蚕茧、肉食等10大主导产业,发展了区域化规模经营。全镇初步形成了1
万亩吨粮田, 1万亩姜、蒜,5000亩瓜菜,3000亩烟棉,4000亩林果,万吨肉食
鸡等6大高效农业基地。 围绕基地建设,建起了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
和科技推广等龙头服务公司52个。基本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贸
工农一条龙、 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1994年,农业总收入1.2亿元是
1991年的2.5倍。1991年以来,加大了对镇村企业的投入。先后投资3亿元,新上
较大规模项目20个,对30多个镇、村骨干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引进国外生产线
25条, 新开发了100种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了20处
企业的生产规模。1994年全镇有镇村企业2413个,固定资产5亿元,从业人员2万
人。完成产值22.69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其中产值过2亿元的村6个。全镇共有
“三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共有8
大类6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94年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亿元。为促进第三
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1991-1994年,共投入资金1亿元,开发建设了5条商业街,
新建了八大景宾馆、 华勇德医院等10处投资过300万元的大型三产设施。开发建
设市场2处, 建成居民楼50幢。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206户, 从业人员过万人。
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教育投
资年平均200万元,先后新建中学2处,配套完善了22处中小学。60岁以上的五保
老人全部入院集体供养。20%的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

(张法荣 崔润生)

景芝镇: 位于安丘市东南部,安丘、诸城、高密、昌邑4市交界处,自古就
有“四县通衢”之称。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82个行政村,2万户,8.3万口人。
1994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4.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1816元, 分别是1991年的6.8倍、7.1倍和1.4倍。1994年被命名为“潍坊市发
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之一”、“外贸出口先进单位”、“新型小城镇”、“潍坊
市级卫生乡镇”,被确定为潍坊市首批重点小城镇,通过了潍坊市小康乡镇和市
级文明镇验收;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50家乡镇企业示范区之一。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
黄烟、林果为主的4大种植基地;肉鸡、蛋鸡、黄牛为主的3大养殖业基地。形成
了小麦、玉米、棉花、瓜菜、花生、黄烟、苹果、生猪、肉鸡等10大主导产业。
1991-1994年, 粮食年产量均在5000万公斤以上,其中上交国家粮食任务连续18
年保持在650万公斤以上, 在全省乡镇中位居第一。1994年全镇粮食总产6300万
公斤,其中小麦总产2800万公斤。全镇出栏生猪5万头;肉鸡240万只;鸡蛋产量
9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3亿元,比1991年增长104%。
乡镇企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1994年,镇、村、个体、私营企业达2800
多家,从业人员2.3万人。其中国家二级企业1家;省级先进企业2家;市(地) 级
先进企业2家;市(县)级先进企业6家。形成了以潍坊钢模板厂、景芝建筑公司、
安丘市第三化工厂、安丘市糠醛厂等企业为骨干,以机械、化工、食品、工艺品、
建筑等8大产业为支柱, 以立德粉、碳酸钡、糠醛、糖化酶、钢模板等十几个产
品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发展格局。 全镇企业完成产值13亿元,利税1.4亿元,分别
是1991年的8.7倍和8倍。 其中镇办企业完成产值3.9亿元,利税4000万元,分别
是1991年的9倍和7.8倍。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5亿元,增长5倍。按照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生产的原则, 将全镇的皮鞋加工、藤木制造、汽车配件3大行业集中到镇
区。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亩、容纳200家个体私营企业的景芝工贸城。建
成后年总收入可达2亿元,利税2000万元。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第
三产业增加值达1.5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3倍和4倍。
小城镇建设跃上新台阶,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鼓励国家、集体、个体
一齐上,先后投资1.75亿元,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5000多万元,
柏油硬化道路3.5公里,修建排水沟4.5公里,架设高压线路20公里,建设沿街花
坛4.5公里; 投资250万元,新上容量1000门的程控电话;投资160万元,建成供
水站3处,埋设地下自来水管道14公里;投资360万元,建成综合、专业批发市场
5处; 投资6500万元,完成沿街开发面积12万平方米,建成景港商业街、景芝商
城和名吃一条街。 其中沿烟汕路西侧兴建的长达3公里的景芝商城全部为二层以
上楼房, 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是一条规模宏大的“三
产” 走廊。到1994年底,镇区规模已达5.8平方公里,人口达4.85万人。一个道
路畅通,楼厦成群,市场繁荣,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
化小城镇已初步形成。

(李树杰)

凌河镇:位于安丘市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75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库区
面积各占三分之一。共有68个行政村,1.2万户,5万口人。1994年,全镇工农业
总产值18亿元,是1991年的5倍,镇、村企业完成产值14.6亿元,实现利税1.3亿
元, 分别是1991年的6倍和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比1991年增加990元。
1993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之一。
该镇是安丘市粮食重点产区和吨粮田开发的带动镇。1994年,粮食总产2457
万公斤,平均亩产887公斤,比1991年亩增181公斤。前儒林村粮食亩产连续13年
过吨。 从1992年开始,实现粮食亩产1.5吨,1994年平均亩产达到1530公斤。该
村的夏玉米开发和吨粮田栽培技术分别获农业部“丰收奖”和潍坊市“吨粮田栽
培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承担的“吨半粮”科研项目为全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
样板。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同志到前儒林村检查指导工作时指出:以前
儒林村为中心的前儒林大方粮食生产处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领先地位,代表了
我国北方粮食生产的最高水平。全镇经济作物以黄烟、棉花、大姜、果品、瓜菜、
食用菌和桑蚕为主, 总面积3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1∶1。全镇在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方面形成了5个系列,即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菌种制作、加工销售系列;
以种植大姜为主的姜芽、姜块加工和销售系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果品保鲜、包
装箱生产和加工销售系列;以桑蚕生产为主的小蚕共育和加工销售系列;以粮食
生产为主的加工、销售系列。食用菌生产被列为1993年全省星火计划。养殖业主
要以肉食鸡、产蛋鸡、生猪、水貂为主。1994年,全镇共发展起18个养殖小区、
21个养殖专业村和6个肉食鸡养殖基地。全镇饲养肉食鸡800万只,为安丘市肉食
鸡养殖第一大镇。
全镇有镇村企业931处,从业人员1.3万人,主要产品有机电、化工、建筑材
料、工艺品、日用品、纺织品、印刷等8大系列10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120多
种产品填补了国家和省、市空白,14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20种产品替代了
进口产品, 2种产品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10种产品开发被列为星火计划和火
炬计划项目。9种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山东登峰焊接集团总公司,
现拥有干部职工1500多人,固定资产2500万元,产品有各种电焊条、合金线材、
包装箱、 铝门窗等16个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成为国内电焊条行业品种最多的
生产厂家之一。 1994年完成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均比1993年翻了一
番,被评为山东“首届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一百强”,列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
效益乡镇企业第475位。 全镇先后开发建设5处集贸市场和6处批发市场,发展个
体工商业户1800多个。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比1993年增长50%。

(李树杰 李启超)

黄旗堡镇:位于安丘市东北部,面积70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5.4万人。
1991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有12项工作受
到潍坊市表彰, 3项工作跨入山东省先进行列,是潍坊市的经济强镇。1994年,
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人均纯收入2018元,比1991
年增长105%;年末储蓄余额8050万元,人均1550元;地方财政收入1150万元。被
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镇”称号。
该镇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吨粮田开发镇。1991年以来,重点抓了农田水利和
机械化建设, 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23项水利工程,解决了中部缺水的矛
盾,5万亩粮田旱涝保丰收。1992-1994年,粮食亩产年年超吨,被评为农业生产
先进乡镇。养殖业发展迅速,相继形成了23个养殖专业村。1994年养殖业总收入
达到1.5亿元。 1991年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到1994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比例达到1∶1,形成了“北果南蚕,西油东烟、中间芦笋和菜园、西瓜种在两河
滩、 成方连片吨粮田”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农业生产基地5个,其中桑蚕
产量占安丘市的1/3。有实心芹菜、雪韭等农业名牌产品10个。
镇、村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1994年,镇村企业达到1664个,从业
人员1.5万人,合同利用外资182万美元。形成了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6大行业,
产品达500多个花色品种,创省、部优质产品4个,2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其
中“汶畔粉笔”畅销13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镇、村企业共完成产值13亿元,
实现利税1350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镇区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1万人,比
1991年增加5000人。 镇内建成宽30米的街道9条。1994年新建了东埠、逄王、杞
城3个第三产业开发区,形成了沿公路9公里长的三产长廊。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
达到8000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2倍和1倍。

(于开友)

贾戈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58个行政村,1.2万户,5.4万口人。有23个
村被列入市区范围。境内的安丘市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有27个市直企
事业单位在开发区内落户。199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03亿元,镇村企业总
产值13.2亿元, 分别是1991年的4.91倍和16倍。财政收入270万元,比1991年增
长7.42%。1990年、199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明星乡镇”;1991年以来,连续4年
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称号;1992年、1993年
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称号;1994年12月,顺利通
过了潍坊市组织的小康镇验收。
按照“西部工副业,东部烟、笋、棉,南部林果,北部粮,中间农工一齐上”
的思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蔬菜达1万亩,保
护地栽培面积占80%以上; 芦笋面积5000亩,成为潍坊市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
5000亩果园以安丘蜜桃为主, 青云山的千亩蜜桃基地,1994年总产达到200万公
斤,收入400万元。粮食生产以万亩吨粮亩开发和万亩旱薄田推广旱作技术为主,
1994年全镇粮食总产266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养殖业以蛋鸡、肉鸡、
生猪为主,在总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养殖的新突破。仅1994年就先后投
资250万元,建成大型肉鸡、生猪养殖场5个,全镇养殖业收入5400万元。
镇、村企业是全镇重要经济支柱。镇办企业有曲轴厂、橡胶厂、纸箱厂、化
学建材厂、建筑材料厂等8处,村办企业已发展到2792处,从业人员1.5万人。潍
坊曲轴厂是江北曲轴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厂家,是山东省机械厅生产曲轴
的定点厂,是中国曲轴行业的联合体会员厂。曾先后荣获世界飞龙杯金奖、农业
部TQC奖、 省星火奖、 省科技进步奖等, 并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固定资产
5500万元,流动资金3500万元。产品主要有“95”、“160”等5大系列40多个品
种的“银象”牌内燃机曲轴,年产35万只,畅销上海、大连等28个省、市、自治
区和日本、 美国、 英国、香港及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是质量免检产品。
1994年全厂完成产值1.25亿元,销售收入9800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
第三产业。在开发青云山旅游区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潍徐路、下小路两条
“第三产业走廊”,先后建成了商品批发、零售、饮食、维修、娱乐等满足不同
层次、 不同消费需求的商业服务网点1300处,新建和改建了贾戈、大埠后等7处
集贸市场,新增摊位1160个,扩大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商业服务、
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旅游等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李树杰 李启超)

慈埠镇:辖40个行政村,6400户,2.7万口人。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4.1
万亩, 其中粮田1.4万亩,果、桑园1.1万亩,瓜菜园1.6万亩。是著名的粮食、
果桑、 瓜菜之乡,山东省100个吨粮整建制开发乡镇之一,潍坊市高效农业示范
镇,安丘市经济强镇。199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6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41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994元,分别是1991年的7.4倍、4.3倍和1.2倍;粮食总
产2100万公斤,平均亩产1050公斤,提前1年建成了吨粮镇;财政收入178.7万元;
农民人均存款740元,比1991年增加520元。1994年通过潍坊市政府小康镇验收。
1991年以来,实施“一田两园,一品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围绕一个产
业,抓好一个服务龙头,形成一个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商品基地,使全镇经济向
区域化、商品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全镇初步形成了瓜菜、果桑、粮食、畜
禽等10大主导产业。1994年,全镇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比达到1∶2,基本形成了
吨粮田、瓜菜园、果桑园的“一田两园”格局。1994年,种植业收入7986万元,
是1991年的2.4倍。有大棚4000个,平均日产黄瓜、西红柿、香椿等蔬菜150吨;
大棚西瓜200亩, 弓棚地膜西瓜2000亩, 年产1200多吨; 大棚和地膜覆盖草莓
2000亩,年产400吨;芦笋3500亩,年产3000吨;优质果园8000亩,年产1.2万多
吨;优质桑园2000亩,年产蚕茧20万公斤。
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到1994年,镇、村企业已达680多家,产品有150多个花
色品种,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出口印度、加蓬、卢旺达、芬兰等国家和地区。
有4个产品创省优称号,其中国家建材局定点厂--潍坊华能水泥机械有限公司(潍
坊水泥包装机械厂) 新开发的水泥包装机系列产品,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
博览会金奖。 1994年该公司完成产值5000万元,利税480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
长17倍和15倍。1991年以来,全镇新上镇、村企业项目50多个,完成技改项目17
个, 组建了安丘市粉条企业集团等不同规模的企业集团7个,对部分企业进行了
租赁和承包。安丘市粉条企业集团下设40家粉条加工厂,每年加工粉条2.5万吨,
成为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销售集散地。1994年,全镇企业共完成产值3.06亿元,
实现利税2700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8倍和2.46倍。其中镇办企业完成产值1亿
元, 实现利税1000万元,分别增长9倍和15.9倍;村及以下企业完成产值2.06亿
元,实现利税1700万元,分别增长7.6倍和1.4倍。形成了阳旭、圈子、于家水西、
慈埠、光甫、李戈、申明等11个经济强村;水泥包装机械厂、建筑公司、阳旭食
品冷库、 宗家庄子果品冷风库等强企业和个体私营大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02
户,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1家,分别比1991年增加800户和11家。
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1994年,共投资650万元,柏油安阳
公路11公里, 修建了哈拉河桥和汶河桥;新建了邮电大楼,安装了256门程控电
话; 规划建设了银行等4座营业楼、店子商业街、瓜菜批发中心和集贸中心。全
镇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00万元,比1991年增长10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
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被潍
坊市委评为“农村党员学用比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工作是潍坊市“三为主”先
进乡镇。全镇社会秩序稳定,是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教育事业持
续发展,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成为省级基础教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
卫生、保险、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较大发展。被安丘市委、市政府命名
为“文明镇”。

(刘世祥 宋永涛)

安丘镇西关村:共320户、1200口人。199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亿元,实现利
税1069万元,人均纯收入3017元,分别是1991年的4倍和2.3倍。该村立足城区优
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现拥有铸造加工、玻璃模具、金属门窗、建筑、食品、
服装加工等8个骨干企业, 固定资产3100万元。1991年以来,开发了造气炉滚动
灰盘、造气炉密封式传动总成、儒墨玻璃模具、PVC香烟包装膜、维斯特饮料等5
种新产品, 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儒墨玻璃模具、PVC香烟包装膜获星火计
划奖。儒墨玻璃模具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并获省新产品开发奖。生产
儒墨玻璃模具的铸造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金属门窗厂集
型材轧制、 门窗制作、附件加工为一体,生产的25A系列空腹钢窗荣获部优产品
称号,畅销全国,村建筑公司是三级建筑企业,拥有大型建筑施工设备20多台,
实力雄厚。1993年,该村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村党总支获
“十年改革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安丘镇城北村: 共703户,2089口人。拥有14处集体企业。1994年全村完成
社会总产值3.15亿元, 是1991年的6.3倍;村办企业实现利税1600万元,上交国
家税金180万元, 分别是1991年的2.7倍和1.7倍;人均纯收入3180元,是1991年
的3倍。 在保持潍坊市“文明单位”荣誉的基础上,1992、1993两年先后被潍坊
市政府授予“明星村”、“十强村”称号,村党总支被潍坊市委授予“先进基层
党组织”、“红旗村党组织”称号。
该村充分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通过调整产品、产
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为主的10多个行业、50多
种产品。 先后有9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活力钙山楂酥片和多维山
楂片,1991年获全国保健食品银质奖和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超月牌”化纤中
山服1991年被山东省经委评为省优产品。“超月牌”西服、衬衫1992年荣获潍坊
国际风筝会10大驰名专用精品特级金奖。在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合
资企业和第三产业。到1994年,已有中外合资企业2处,合同利用外资250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30万美元。 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鸢飞服
装公司生产的高档西装、衬衫、床罩等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新西兰和香
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完成出口交货值5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完
成增加值1.6亿元。

(马永红 袁 锋)

安丘镇北关村:共有456户,1300口人。1994年全村完成社会总产值2.028亿
元, 实现利税13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13万元,人均纯收入3060元,集体积累
达2000万元。1993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全村形成了建筑建材、金属制造、塑料制品、饮食服务、食品加工等16大行业,
拥有企业40处,产品50多种。1994年,以骨干企业铝门窗厂为龙头组建了潍坊华
安门窗集团公司, 对所属8个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和综合协调,充分发挥了集团
优势。 1994年完成产值5262万元,实现利税314万元。集团的建立,增强了对外
商的吸引力,已同韩国客商达成了投资1000万美元合资生产门窗型材的合作意向。
1994年底,同全国20多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以人才交流,技术培训和成
果转让为主的“联姻”关系,形成了科研、开发型企业群体。共招聘各类专业人
才198名, 培养3500多名“永久”牌人才。1991年以来,完成较大型技改项目18
个, 开发新产品165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环保节能设备厂开发
生产的工业用锅炉、铝制茶水炉等系列产品,1992年荣获山东省二轻厅产品质量
一等奖,在市场上保持畅销不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先后投
资140多万元, 建起了卫生室、敬老院、幼儿园和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群众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凌河镇前儒林村:共158户,706口人。耕地面积540亩,其中粮田面积300亩,
经济作物240亩。 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分
别比1991年增长7倍和1.3倍。1982年以来,粮食亩产连续13年过吨。1993年亩产
1.5吨, 1994年总产45.9万公斤,平均亩产1530公斤。其中百亩科技攻关方亩产
达到1642公斤,10亩最高方达到1688公斤。夏玉米高产开发和吨粮田栽培技术分
别荣获农业部丰收奖和潍坊市吨粮田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所承担的吨丰粮
田科研项目为全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样板,为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提供了参
观现场,被誉为“农牧结合典范、精播高产状元”,其种植管理水平处于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的领先地位。 大力发展养殖业。先后建起村办养殖场2处,年饲养肉
食鸡50万只以上, 每年户均交售生猪4头以上,实现了以养促农,以农保养的良
性循环。
积极发展村办工副业。利用“滚雪球”的办法,先后发展起铝合金门窗、毛
毡、 化工等11个企业、 30多个工副业项目,从业人员1200人,生产性固定资产
800万元,流动资金690万元,生产化工、塑料、工艺品等7大系列300多个花色品
种的产品。 1991-1994年,年均新建企业3处,新上项目6个,实现了产值和效益
翻番。出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安丘市前儒林实业集
团总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走区域外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在青海、太原新
疆等地设立分厂3处。1994年,村办工副业完成产值1.06亿元,实现利税818万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6.5倍和4.5倍。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先后投资100多万元,
建起了学校、卫生室、幼儿园、敬老院等综合文化福利设施。农民全部住上了新
平房和楼房。 连续18年被评为安丘市农业先进单位,6次被评为省级农业先进集
体。 1992-1994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科普示范村。 198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1991年村党支部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同年被省政府授予“模范
村”称号。

黄旗堡镇乙甲村: 共有618户,2418口人,总耕地面积1993亩。1994年,全
村工农业总收入4080万元,比1991年翻了一番。人均纯收入2420元,比1991年增
加900元。 列潍坊市经济强村前20名。先后荣获潍坊市“文明村”、“模范村”
等称号。1991年以来,该村把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放在果品加工上,筹集资金建起
了食品加工厂,当年投产即获益15万元,比单纯卖鲜果增值10万元。到1994年,
产品已达17种, 年产值增加1000多万元,利税150万元,产品畅销30个省、市、
自治区,被指定为亚运会标志产品。在发展工副业生产中坚持多条腿走路,先后
建起了印刷厂、 塑料厂、人造大理石厂、宝丽板厂等6个工副业项目。组织起拥
有60部拖拉机的运销队伍, 建起了4个建筑队,一个预制厂,4个木工组,1个锯
木厂及维修、加工、经销、饮食服务等30多个工副业项目,还组织40多名家庭妇
女办起了刺绣厂。1994年,仅工副业一项人均收入1950元,占人均收入的80%。
工副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1991-1994年,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打机
井30眼,架高压线4公里,购置提水机械100多台,使农田全部实现了旱涝保收。
先后投资130多万元, 购置链轨拖拉机、收割机等各种大中型机械近30台,农业
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4年,发展西瓜400亩,
蔬菜400亩,亩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仅此一项,户均收入2000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以来,先后投资1000多万
元,建起了文化楼、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楼、外事楼和卫生室、农民夜校,并建
起320幢居民楼。乙甲村已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小康村。

(刘世祥)

石堆镇宿家埠村:共有154户,649口人,总耕地面积1010亩。其中安丘蜜桃
面积600亩, 户均4亩。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
元,由原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石堆镇的首富村。安丘蜜桃在全国果品评比会上荣
获总分第一名,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优、特、稀果品。
1987年,该村建成了安丘蜜桃基地,并与山农大、省果树研究所等单位“攀
亲联姻”,聘请专家、教授来村授课。先后举办培训班36次,受训人员1000多人
次。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蜜桃管理》等科技录像片。先后举办广播讲座40多次,
放映科技影片120场次,发放科技资料、书籍5000余册。对蜜桃实行规范化管理,
推广了配方施肥、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新技术,提高了蜜桃质量
与产量, 亩产达3500公斤, 平均含糖量18%。 1993年报经国家商标局批准,以
“安丘蜜桃”名称注册,享有商标权。1992-1994年连续3年被中央特供处定为国
宴用品、特供品,成为安丘市的“名牌”产品。1994年,日本磐亚株式会社同该
村签订了蜜桃保鲜销售合同,所产蜜桃销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
区。

(刘世祥 宋永涛)